02仲景-伏气温病-3-006

02仲景-伏气温病-3-006

00:00
12:52
02-仲景-伏气温病-3-006+026

【00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郭白云曰: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温之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雄按:自感温病,仲圣未论,详于叶氏列第三卷。
王安道曰:温病如此,则知热病亦如此,是则不渴而恶寒者,非温热病矣。温热病而有恶风恶寒之证者,重有风寒新中也。
周禹载曰:温病由伏邪自内发出,一达于外,表里俱热,热势既壮,郁邪耗液,故发而即渴。其表本无邪郁,内方喜寒,故不恶寒。延至三五日间,或腹满、或下利者,即此证也,与伤寒之先表后里者大异,然犹系太阳,以未显他经之证,明自少阴发出为表里也。
叶香岩曰:发热而渴者,温病热邪自内达外。若误汗之,祸不可言。
沈尧封曰:此条虽不言脉,以后条参之,其尺部必浮也。
章虚谷曰:温病之发而无定处,少阴之表为太阳,热邪从里出表,即有发热头痛之太阳病也。不恶寒,其非外感之邪可知;渴者,热从内发之证也。仲景恐人错认为太阳伤风寒,故特标是伏热内发之温病也。其少阴温病反不标者,因伏气条内已申明咽痛、下利为少阴初发之温病也。
雄按:汪谢城孝廉云:吴氏《温病条辨·上焦篇》首引《伤寒论》云:太阳病,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今检《伤寒论》却未见此数语,使此语真出仲景耶?亦当辨其简误,若系吴氏误记,尤不可不为之辨正,余谓非误记也。因喻氏尝云:仲景治温证,凡用表药,皆以桂枝汤,以示微发于不发之意。尤在泾《读书记》云:此喻氏之臆说,非仲景之旧章。鞠通自问跳出伤寒圈子,而不觉已入嘉言套中,又不甘为人下,遂肆改原文,捏为圣训,以窃附于宫墙,而不自知其诬圣误世之罪,亦可慨已。
【汪按:鞠通发愤着书,力辟升散温燥之弊,功已不细。然可议处尚多,梦隐此书,去其瑕而存其瑜,乃鞠通之诤友也。
【006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张隐庵曰:名曰温者,积寒成热而发也,宜辛凉发散,微汗出而解。若误用辛温之药,发汗已,身反灼然热发者,名曰风温。盖发汗则阴液外泄,风热之邪更甚,而身如烧灼也。脉阴阳俱浮者,风热之邪,自里出表,故浮也。风热伤气,故汗出而身重多眠也。肺气通于鼻而主皮毛,风热在表,而睡息必鼾也。夫心主言,肺主声,肺热受伤,故语言难出,此因风热过甚,而阴气消沮,故为病如是焉。
若被妄下,则愈亡阴液于后,而小便不利于前矣,津液伤则州都之官失守,不能约束而失溲矣。
足太阳之脉,入目系而出项,津液内亡,则目系不能转而直视矣。
若加以火攻,风火交炽,脾土转病,身必发黄。
火攻之甚剧,则神志散越,如惊如痫,时瘛时疭矣。
是以一逆尚可苟延时日,如再以火熏之,是再逆促命期矣。



沈尧封曰:温热二病,古人往往互称,医者只须认定脉证,拟何方治,不必拘于名式。《难经》云: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本
条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两证脉相同也。
三阳合病,但欲眠睡,身重难以转侧。本条身重多眠,两证病相似也。
热病合病,俱主以白虎汤,则此条虽无主治,似可从白虎汤拟法。

章虚谷曰:太阳外感之邪,若发汗已,必热退身凉矣。今热邪从少阴而发,既经外发,当清其热,乃误发其汗,反伤津气,助其邪势,故身更灼热,因而勾起其肝风,鼓荡其温邪,故名曰风温。其为病也,虚阳外浮,热邪漫溢,故脉阴阳俱浮。
津液外泄,自汗不止,气乏神昏,则身重多眠睡。
内风上鼓,而机窍窒塞,故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其非外受风邪之证可见矣。
若被下者,谓未经误汗,非谓汗后又下也。
盖邪伏少阴,热灼水枯,咽干口燥,法当急下,此热已发出太阳,而少阴空虚,若下之伤阴,则小便不利;
而直视失溲,则气亦脱矣。
如被汗下而被火攻者,外火助内热,熏蒸而发黄,剧则火邪扰心如惊痫,肝风炽盛而瘛疭,皆败坏之象也。
若止火熏之,一逆尚可引日苟延,若既汗又下而再逆之,更促其命期也。

雄按:彼冬温、春温之先犯手太阴者,皆曰风温,乃吸受之温风也。
此伏邪内发,误汗致逆者,亦曰风温,乃内动之虚风也。
然风温在肺,只宜清解。若误以辛热之药汗之,亦有自汗多眠,鼻鼾难语之变。

淦按:鼻鼾是肺肾相关,子母同病,自汗出,乃阴不内守,心液外越也。未必尽是少阴一经之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