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得】093│羲和逐日的故事

【翌得】093│羲和逐日的故事

00:00
15:22

大家好,欢迎来到“翌得”,我是杨洋。



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充满诗意和动感的“‘羲和’逐日”一词,字字铿锵地跃入观众的耳中。而这个词的背后,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骄人成绩和令人瞩目的国家实力。



羲和,最早见于《山海经》中,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之母,后演变为太阳女神、中国的天文历法制定者等形象。



羲和升空的当天,一句满怀壮志的联句破圈而出,“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这是中国人自古及今对浩瀚宇宙的美好想象和远大志向。



“‘羲和’逐日”一词中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浪漫想象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而在日神的背后,有无数“逐日”者正在为这个伟大的梦想全力奔跑。




-1-


传承



一声警报划过天际,地面上的人们纷纷跑向防空洞中。



1955年,高考前夕,一个云南的孩子望向漫天的云朵。时而钻出云层的飞机发出恐怖的轰鸣,孩子里的眼睛里满是不解,内心中却生出强大的志向。



他渴望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设计出神奇的飞行器,然后让它们到云朵里去翱翔和战斗。眼下,他已经获得了保送到航天院校的资格,想到这里,男孩感到自己距离那些高精尖的设备、姿态变幻的云朵还有敌人的飞机越来越近,他的心中一阵阵兴奋和激动,就像是飞机穿过云朵时一般的眩晕。



然而,时局就如云南的云,变换多端,一只大手将男孩从梦想中狠狠拖回了地面。因为父亲的政审没有通过,他与航空院校的梦想失之交臂。



堕落回地面的男孩在痛苦与绝望之中无所适从,而班主任指点了新的方向:想实现飞天的梦想未必只有设计飞机这一条途径,身体之外,眼界、思想都可以去自在翱翔,甚至去比天空更远的地方。



男孩问道,比天空更远的地方,那是在哪里呢?



班主任抬面向天,回答道,太空、遥远的宇宙,何尝不可去探索?既然你向往天空,为什么不试试天文学方向呢?



方向,瞬间清晰起来,因为那时国内唯一只有一所开设天文系的大学:南京大学。



男孩毅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凭借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入南京大学。男孩的名字是方成。他将从这里开始,眼界、思想飞过云朵、奔向太空。



1956年秋天,方成来到了南京,第一次走进南京大学的校门,他抬眼便看到一行巨大的标语:



向科学进军,做天文事业的拓荒者。



从那一刻起,这句话深深镌刻在方成的心底,成为他一生践行的箴言。



入学不久,新生们一起参观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台台长张钰哲、老一辈天文学家龚树模一同接待了他们,向年轻的大学生们讲述了中国天文事业的现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中国的天文事业亟需年轻后辈们的努力。



天文班中24名学子听着老一辈讲着现实中困窘的情况,有的深深皱眉,有的慨然落泪,而方成则在心底暗暗立下志向,要接过上一代人的重担,继续探索下去,为着一个明亮的目标。



大学期间,方成异常努力。一周六天,天文系的课程密度高、难度大,但天文班的同学们不敢有半分懈怠,常常在周末仍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可以说,是为祖国的天文事业,为共同创造一个属于中国的未来,而全心全力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天文系全班同学以平均分4.5分的成绩位列全校第一。而来自于云南的孩子,那个满怀的飞天梦想而被拉回到现实的男孩,则在四年的学习中,全部以5分满分的优异成绩毕业。



天文班上的24位同学,大多数都成为了全国各地的天文台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虽然扎根在祖国的不同地方,虽然身在不同的岗位,但正是这一届同学,共同为天文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没有辜负紫金山上、天文台里,那些为祖国天文事业的窘境而忧愁万分的老一辈研究者的信任和期待。



 2017年方成教授(前排左5)及研究组的老师和同学



-2-

建塔



学业之外,天文班怎能不观测天文。然而,那时紫金山天文台也不过只有一架德国的60厘米直径的天文望远镜,而这架天文望远镜还是购于1924年的老设备。


师生们决定,自己来建一座太阳塔望远镜。


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学习,得到的都是真真正正的知识、实实在在的力量。


1958年,师生们选定了一处荒无人烟的坟地作为建造基地,此处位于紫金山南麓,是明孝陵卫戍部队的驻扎地。


这里不仅没有活人,连水电、道路都没有。师生们来到这里,先是自己动手盖了茅草房,然后再担水上山、烧火做饭。一切都要靠自己、都要靠双手。劳动,就是真正的智慧,而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劳动中创造自己的世界。

1959年讨论太阳塔设计


一年的寒冬与酷暑过去,天文台还在最原始的状态之中。又一个南京的酷夏到来,学校进口了一批红松木材,要从中华门火车站运送到他们这里来。但是,那时候没有汽车,更不用说货拉拉,于是天体物理教研室的十几位老师亲自上阵,用三辆小小的板车,硬生生把两立方米的红木运到了基地。


就是靠这种吃苦耐劳、独立创造的精神,几届师生锲而不舍地坚守着这份理想、成就着这份理想。1979年秋天,一座小巧别致的穹顶塔台矗立在南京孝陵卫的荒山上,中国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太阳观测塔。观测到清晰的太阳成像,收集到清晰的太阳光谱,中国对太阳的观测研究大踏步走上了轨道。从1958年到1980年,一晃22个春秋过去,太阳塔终于建成。


在一次演讲中,已经是方教授的方成讲到这里,引用了《菜根谭》里的名句,激动地说:“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只有经历过艰难生活的人,才有强大的心力去做成一件大事。



-3-

机遇



大学毕业后,方成曾在北京学习过一段时间。其间,他见到了赵九章等学界前辈。这时,方成才了解到,中国正在推进卫星上天的宏伟事业。而卫星上天过程中,有很多想象不到的考验。其中,太阳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数。


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剧烈的氢、氦核聚变。局部忽然增亮的爆发被称为耀斑。一个中等强度的耀斑,其惊人的能量,相当于引爆了百亿颗核弹。而更巨大的爆发,则是以十亿吨计的物质喷射向行星际空间的日冕物质抛射。如果这种抛射危及地球,小则影响导航,大则危及航天员安全、损毁卫星,甚至造成停电。不研究太阳,则意味着中国的太空事业中潜在着巨大的威胁。


听到这里,方成猛然意识到,对太阳进行监测和预报,这是多么紧迫又势在必行的研究工作,这又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于是,方成接受了前辈的建议,开始进一步关注“日地关系”相关问题的研究。


此时,世界各国已先后发射了70多颗太阳探测卫星。其中,美国的“帕克”太阳探测器正在试图更近地触摸太阳,距离太阳最近时仅约9个太阳半径。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


2004年,方成提出与国外合作,共同研制太阳观测卫星,但因外方资金不足而搁置。后续的方案,又因为国内“一箭五星”计划而放弃。但方成没有气馁,始终在推动着对太阳研究的立项。


2019年6月,以“羲和”号命名的太阳研究计划终于立项。


立项后的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整个项目的工作,基本处于没日没夜、无眠无休的状态。南京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的团队纷纷加入到“羲和号”的工作中,这是一场复杂的协同,有的要攻克光学器件,有的要完成卫星开发,有的要对未来数据定标建模……但所有人都有一个梦想,要在最大程度突破极限,去看看这明亮炽热的天体到底在怎样工作。

“羲和号”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终于,样机制作成功,紧接着就是测试调整,然后真机运到南京,连接上各种设备,对准太阳,最终检验。


没想到,调试准备好了,南京却阴雨绵绵,太阳隐在厚厚的云层后面,似乎不想让人们看到它真实的面目。


方成望向天空,密布的云朵让他想起来自己多云的家乡。他知道,云朵是多变的,阳光最终会穿透云层。此时他似乎又听到了一声长长的警报,接着有人大喊:天开了。


猛然间,一道阳光从云朵间射出,乌云散开、阳光照来,所有人的面庞上都现出了金色的光芒。



-4-

方成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国首颗太阳探测试验卫星“羲和号”,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此我国正式步入空间探日的新时代。


为什么要发射卫星去探测太阳呢。

第一,大气变化会影响地面上的观测效果。比如,当人们看到星星眨眼,那正是因为大气的波动。再比如,刮风下雨的天气,都会影响观测。


第二,即便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地面观测也只有白天才可以进行。而在距地表517公里的天外,“羲和号”则可以全天候朝向太阳巡看,并每46秒完成一张全日面扫描,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记录太阳数据。


次年新年贺词中的“羲和逐日”一词,正是由此而来。

“羲和号”效果图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2022年8月30日,国家航天局发布“羲和号”探日近一年成绩单。它不仅获得海量观测数据,记录下了近百个太阳爆发活动,更接连创下5个国际首次,验证了“磁悬浮”双超技术、空间测速全新解决方案等的创新优势。


在方成的构想里,“羲和号”只是跨入太空的一小步,中国探日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在未来,需要建立立体观日体系,包括在黄道面观测、绕太阳极区观测,而最终的梦想是,抵近太阳……


然而,无论多么激动人心的愿景,都需要从眼下一步一步走起。我国对太阳研究仍然十分有限,现在的研究对于中国的天文事业来说,无疑是一声声警笛,督促研究者继续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不错过宝贵的时机。现在,自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十五个太阳活动活跃周期已经开始,平均每11年,新一轮太阳黑子的集中爆发期是难得的观测窗口,是中国在探日方面跟上国际前沿的最佳时期。


而“逐日”一词,不仅表现出科技的实力,更传达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浪漫想象,以及对光芒、对未来勇敢探索的决心和志气。


从云南多变的漫天云朵,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的过时设备,到南京大学师生在荒野中搭起的望远镜,再到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再到海量观测数据和多项国际首创,羲和的后代们,始终抬面向天、志在群星,向着最明亮的方向不懈奔跑。


本篇收获与思考:

1、这是一篇非常实用的时评作文写作素材,与蛟龙入海”“天眼巡汉简直绝配,更重要的是,有了对羲和探日的深入了解,可以让我们有详有略地进行时政素材的举例;

2、方成求学的经历,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王选、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都是把个人理想与现实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我们非常有启发;

3、翌得的朋友们,你看是凡做成一件大事,就一定会面对比价值更大的困难。想要观测太阳,就要经受得起这炽热的考验,想要追逐梦想,就要面对看不到前头的等待。羲和探日,正如你我逐梦,让我们一起不懈地奔跑。


我是杨洋,希望你喜欢并受益于“翌得”为你精心准备的每一篇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