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 华政园里的缩微帐篷(沪语)

092 华政园里的缩微帐篷(沪语)

00:00
04:48

华政园里的缩微帐篷

中山公园对面,百年校园也拆除围墙,露出大草坪,还有一顶有故事的“小帐篷”
上海学习平台
作者:徐瑞哲

随着苏州河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开放,河畔路——万航渡路也更加看得到风景。当20路电车沿路驶入终点站,不仅南面的百年公园——中山公园拆墙透绿,北侧的圣约翰大学原址——华政园最近也打开围墙,满眼绿意。

记者从华东政法大学获悉,学校沿万航渡路一侧的围墙已全面拆除,目前正在进一步施工改造。破墙之后,校内长大的林木及大草坪与中山公园隔路相望,又打开了苏州河两边的滨河步道的城市美景。

有意思的是,透过无围墙的大学校园,细心的市民游客可以遥望百年校园里中西合璧的文保建筑,还可看得到大树草坪上有一顶“小帐篷”。这尊新落成的帐篷雕塑,讲述了一个40年前的温暖故事。

只见黄铜雕塑下方的汉白玉碑石上记载:1979 年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复校后,因校舍匮乏,当时的校领导刘少傥、徐盼秋、曹漫之、吕书云、李润玉等于次年8月,决定把原来的校长办公楼等让给师生使用,在四号楼前的大草坪上,搭起了五座帐篷,校领导和所有党政工团的人员都进入帐篷办公。

据了解,当时,在华政原来校址也就是万航渡路1575号校园里厢,轧了十几只单位,但是可以给华政使用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却没有几幢。而上级部门要求华政当年复校、当年招生。尤其是到1980年夏天,1979级学子已有300多人,1980级400多名新生又将入住,教室和宿舍已经无法承受,校舍匮乏问题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校领导刘少傥等等决定拿原来的校长办公楼,就是四号楼让给老师和学生使用,拿其他办公楼让给学生住宿。这样么,楼前草坪上的5座帐篷,成了校领导的帐篷办公室,铸就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帐篷精神”。

与圣约翰大学留下来的那些庄严、典雅大楼相比,低矮的帐篷,冬天介冷得来要命热天介热得来要死。寒冬季节,虽有火炉,难以抵御寒潮;热天闷热,电风扇也吹不脱酷暑高温。大家虽在帐篷里办公,办学的热情一点不少,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老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也成为华政的一大办学特色。

今朝,这顶微缩的“帐篷”成为苏州河畔长宁校园新添的文化地标。而此前,长约900米的2.0版苏州河华政段已成网红打卡地,经最近两年优化提升,这一滨河公共空间最窄处约4.5米,比原来又拓宽了两倍,而最宽处约达98米,整体面积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

新一年,作为共享开放校园,全校27栋文保建筑继续修旧如旧,苏河湾沿线老楼持续修缮中,不断迎来“一江一河”新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