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有非常重要的几位人。比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上位之人。通过我们对这三位人的态度和处理的关系,呈现出来的礼就可以看到我们对待其他所有人的礼和态度。所以对于父母、君主、老师所呈现出来的礼,就会非常重要。这一讲我们就来一起分享,如何事亲,如何事君,如何事师。
事亲有隐而无犯。隐也就是父母的过失,无犯不会犯言触怒,委婉的去劝谏。也就是说,在我们事奉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有过失,我们要委婉的劝谏,不去触怒父母的颜色,不去引发父母的情绪。
左右就养无方。左右是指的扶持,辅佐,就养是指的非常恭敬的事奉,无方也就是不分彼此,事必躬亲。也就是说,我们在扶持事奉父母的时候,事必躬亲的,不分彼此的,用心的来服侍他们。
服勤至死。为父母操持勤苦,劳辱之事,直至父母离世。
致丧三年。也就是守丧三年,但是这里注意用的致子,也就是极尽哀伤悲痛的,来守丧三年,来表达自己一种极度的哀痛和悲伤。所以守丧只是一种形式,而最终,是内心这种极度的哀伤和悲痛,才是我们用礼的核心之所在。这是我们在事奉自己父母,亲人的时候。如何事君呢?
事君有犯而无隐。在事奉君主的时候,如果君主是有过失的,那么哪怕我们去犯言、触怒对方的容颜,也要去指正对方的过失和错误,所以这里讲有犯而无隐。如果再深一层次,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有犯,才会让一个君主更少地犯过失,从而达到无失无隐。
左右就养有方。扶持事奉在君主的身旁,但是这里有方,也就是要各司其职,安在自己的职位上,去辅佐和事奉君主。
服勤至死。竭诚的事奉、操持政事来辅助君主,直至君主离世。
方丧三年。方丧也就是比方、仿照。仿照父母离世的丧礼来守丧三年。也就是内心同样的极度哀伤、哀痛地守丧三年。那事奉老师又有什么不同呢?
事师无犯无隐。在事奉老师的时候,委婉地去劝谏,不去触怒老师的容颜和他的情绪。但是对于老师的过失,我们也不必进行隐藏和隐瞒。
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事事躬亲地辅佐、扶持老师,直至老师离世。
心丧三年。照样守丧三年,只不过这里的丧,不用丧礼的形式和丧服,而回到了丧礼的核心心丧,什么是心丧呢?也就是只有内心的悲痛和哀伤,在三年之中不断地怀念和缅怀,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和引导,但是省略了丧礼的外在的形式和丧服。
到这里就看到了《礼记》对我们讲:对待事奉自己的亲人,事奉自己的君主,事奉自己的老师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该如何守丧,具体的礼的形式,规定的礼制,非常的清晰、细致、明确。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对待这三位人,要有这么细致、标准的礼制礼节呢?
首先我们想一下,这样三位人,在我们的生命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我们心里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首先来看亲人,我们的父母。父母是给我们以生命,抚养我们以长大的人,他对于我们付出了诸多的关心、精力、物质、养育、教育、引导。父母的恩情,是从给我们生命那一天开始,就是我们无以回报、无法报答的人。
比如我们可以回想小时候的瞬间,我们半夜发烧生病,父母随时来照顾我们,给我们以安慰。再比如小时候,都曾有过受委屈的时候,甚至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可是只要母亲在身边,她总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我们。父母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存在,他可以放弃他的所有,极尽所能地来保护我们,给予我们所能给予的最多的样子。
君主或者领导,是带领我们做事情,给我们以工作让我们得以生存的人。对于我们的恩情,也是非常之大的。
老师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会告诉我们道的规律、世间万物的真理,同时不断引导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在我们人生迷茫的时候,引领我们找到方向和光源。在我们痛苦沉沦的时候,把我们拉出深坑的那个人。既教给我们基本的生存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精神的引领,对于我们价值观的梳理和引导。
父母是给我们肉体生命的人,而老师却是给我们以精神内在生命的人。这样三位人,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并且无可替代的。我们对如此重要的人的态度、礼节以及对他们的恭敬,就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所以这部分礼,是我们真的要来灵活运用,真的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的。
明白这个道理,再来看对待三位非常重要的人,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奉亲人的原则是,如果亲人有过失,我们要委婉地劝谏,不要触怒父母的容颜。为什么呢?父母是给我们以生命,给我们无尽的关怀和温暖,抚养我们长大的人。对于父母来讲亲情最重要,道理和对错并没有那么重要。
也就说明在一个家庭之中是以和为贵的,即使有人犯错,我们不要去冒犯,不要因为道理,不要因为自己的标准,去伤害我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论语》讲:事父母几谏。即使父母有过错,我们可以多次委婉地劝谏,但是如果父母不听从,又敬不违,我们照样恭敬,而不去违背父母的选择和志向,这才是一个事奉亲人的态度和原则。
比如提到事奉父母会想到闵子骞,孔夫子也曾夸赞过闵子骞,说他真是一个懂得孝的人,因为他不会留有空隙,让别人来非议和评判自己的父母和兄弟们。即使他的后母对他做了一些不对的事情,他也不会去告诉父亲,更不去告诉别人,这就是一个人的至孝。什么是至孝。一个至孝之人更关注父母的内在的精神和情感,时刻考虑的是让父母保持一种舒服愉悦的状态。
再来看事君有犯而无隐。为什么在君主有过错的时候,哪怕触怒到对方的容颜也要直接讲出来。因为对方做的事情。对于一位君主来讲,他承担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承担着整个国家的人民百姓的幸福生活。所以对于君主,最重要的是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服务更多的人民,能够让一个国家发展得更好,以事情为主。
这个时候,如果发现他们有过失,就一定要指出来。如果我们不指出来,就会导致这个事件没办法做好,受伤的就会是更多的人民和君主,就会波及到我们每一个人,也会被全天下的人所看到,来评判和评说。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回馈和感恩君主和领导,我们就要把重心和关注点放在做事上,放在去帮助更多的人民身上。只有人民受益了,事情做好了,我们的领导也才能够变得更好,这也是他的心之所向。
就像学《论语》的时候,商汤也在说,如果我有过错,那么不要影响到我的所有的人民,把罪过降在我一个人身上。如果我的人民有过错了,那么不要把过错降罪在他们的身上,也要降罪于我一人,因为他们的错误是因为我没有引导好而造成的。这正是一个君主、一个领导的伟大和付出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敬佩和尊重之处。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上位,有这样的领导,我们首先要跟他去学习,更要懂得去感恩和回馈。如果对方有过错,即使惹怒对方、触怒对方,我们依然要去指正,这才是真正的对他好和帮助他。
比如听到的伊尹放逐太甲的故事。太甲是伊尹推荐他成为太子的,在太甲成为君主的时候,刚开始的几年他还非常珍惜,非常认真做着自己职责的事情,利益百姓。可是几年以后开始放肆,开始暴虐无道。这个时候伊尹担忧商朝因此会导致灭亡,导致国家的倾覆。多次谏言以后,太甲依然不听从。于是伊尹就联合众大臣,把他放逐到商汤的墓地桐宫,让他在那里自我反省。直到他反思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恭敬做事,开始向善的时候,才又把他接替到君主的位置上来。这才是一个合适的臣子,这才是一个事奉君主的方法。
事奉老师无犯无隐。委婉劝谏老师,不要去触怒老师的容颜。但是如果老师有过错,我们也不必隐瞒和隐藏。为什么呢?老师是一个学道、传道、授道的人,他的智慧、角度、格局是比我们更高的人,但是对于他的错误,我们不必隐瞒。因为如果老师真的存在错误,我们指正出来也是在帮助老师提升自己,帮助老师践行道、发扬道。
但是我们提出来的问题要委婉地劝谏,因为我们所认为的错误,未必是老师真正的错误,有可能是我们高度格局不够,只是没有看懂老师而已。就像《论语》之中,子路也曾经直言说过老师孔夫子的不对,可是最后发现,原来只是子路的格局和高度没有看明白老师在做的事情而已。
对待老师的时候,我们无犯无隐。既不隐藏过错,但是委婉地劝谏,不去触怒老师。因为老师对于我们既承担着我们精神的成长,同时也在教会我们生存的技能,生活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对我们既有恩情又有义存在。
我们听过关于很多事奉老师的故事,比如非常有名的程门立雪。杨时是北宋时期一位非常善于读书、善于言诗的人,也是非常博学、有学识之人。在年轻之时中举做官,但是他非常好学,于是辞官来求学,拜当时非常有名的程颐和程颢为自己的老师。
有一次杨时带着疑问想要询问自己的老师程颐,可是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老师正在休息,于是不忍心打扰,就在门口站立等候。恰在这时,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直到老师醒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很久,地上已经落了一丈的雪。老师忽然发现外面站着一个雪人一样的学生,于是赶紧把他请进屋里。
这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学生对于老师的恭敬,内心的这种尊师重道的心。我们都要带着这种尊重、恭敬之心去敬畏老师。因为他对于我们的帮助,对于我们生命之中的重要程度是无可替代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