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信息化环境

第五章 四、信息化环境

00:00
05:55
第五章主题教研活动范式构建
一、策划主题
二、设计规格
三、应用工具
四、信息化环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中重要的战略之一就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新形势,推进教研转型,提高教研质量,我们必须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研究中的效用。有学者提出,“网络通过加深了的和扩大了的课堂教学专长以及新的领导作用,为教师经历职业生涯的成长提供了一条途径……它们为教师提供了动力去挑战现行的教学实践,在专业上取得进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时代背景的变革,教研工作也在自我发展中不断更新和创造,在一线的教研工作中涌现出众多符合时代诉求和课程改革愿景的教研方式。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主题教研活动充分吸收“互联网+”的理念,通过网络的方式,以时间换空间,让更多的人去参与和互动,让没能在现场发言机会的人能够在网络上发言,指向深度参与、促成时空拓展。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迅速发展拓宽了教研机构职能辐射的范围,时空更为便利。利用互联网教研平台,可以便抓地组织教研活动,为广大优秀教师搭建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随时随地进行学科间的研讨、交流和学习,高效便捷地开展教研活动。
在主题教研的现场活动中,组织者基于移动设备开发问卷,实施现场问答,完成及时评价等互动功能。教研员借助网络技术和相关教研工具,迅速汇总教研活动现场产生的实时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统计教研活动互动信息,并及时面向教研活动参与者进行结果呈现,实现了教研活动数据的可视化,为教研活动组织者提供信息支持,为教研活动参与者提供教研材料辅助,有助于组织者及时调整教研活动内容以及帮助教研活动参与者反馈、交流活动信息。同时,主题教研活动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和软件技术对教研活动的实施效果做出准确判断,对教研活动进行实时监控,给予教研活动组织者实证支持,通过数据结果的呈现真实反映现阶段取得的进步或存在的缺陷,然后为组织者提出下一阶段的教研目标提供证据支持,为合理地修改和规划主题教研活动提供可视化和可比较的数据支撑,尤其是可视化的数据能够直接而精准地评价主题教研活动的实施情况,做出高效的评价。
泰勒强调课程编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进行试验,并评估结果,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然后重新规划、编制课程、重新评估;在这种持续的循环圈中,课程和教学计划有可能在数年中不断得到改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期望拥有一个越来越有效的主题教研活动的计划。
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基于可视化数据,实现基于证据的教研指导与改进,从而,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传统的注重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逐渐与数据量化分析相结合,开展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访谈研究、案例研究等基于事实和证据的教学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清晰、具体的依据,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严谨性,实现从过去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学研究的转型,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支持,直观而高效地反映出主题教研活动的内容、突出活动重点、研究教研难点、反馈活动效果,促进教研人员的深度参与。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时分享信息,共建共享开放、互动、立体、可选择的教材教法网络课程资源,实现研修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教育教学研究资料、专家同伴研讨与合作等资源的有效聚集、整合、开发和共享。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研修课程APP,支持教师打破时空限制进行自主研修,如此能够增加教师和公众的参与度,拓展教研时空,使主题教研活动更加透明、共享、高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