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重工业美学”震撼银幕。从天地穿梭的太空电梯到四足仿生机器狗“笨笨”再到不断迭代的量子计算机,电影营造的许多视觉奇观在一些观众看来却有似曾相识之感。想象源于生活,电影中许多场景其实并没有特效加持,而是众多国产尖端装备的实物实演,比如:外骨骼动力装甲来自上海,无人机干扰枪产自深圳,步履式挖掘机等61台设备出自徐州重工……《流浪地球2》中这群戏份颇重的特殊“演员”,向世界展示了将科幻梦想变为银幕现实的中国科技硬实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科幻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流浪地球2》这部科幻片在展现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同时又带给观众强烈的真实感,很大程度是由于片中出现的许多科技产品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合理猜想的产物,有些甚至在现实中已经存在,只是技术还没达到电影中呈现的水平。电影导演郭帆在《人民日报》撰文写道,“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比如,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航天员身着航天服,在空间站出舱行走,会自然信服而不感到违和。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这是已经被文艺史、电影史证明了的。”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中核集团官微日前贴出了“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和中国环流器二号的对比图,网友“秒懂”电影的设计灵感或许正源于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一句“这事咱不得一起吗”的跟评留言,则带动逾60家央企组团喊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霸气官宣“等到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电影《流浪地球2》的想象,中国航天正在努力实现!”;中国建筑集团携3D打印建造技术、空中造楼机、装配式建造技术实力表态“小破球尽管去流浪,缺啥,盖就完了!”……一系列硬核科普目不暇接,让网友不禁感叹:“这是电影吗?这是预告!”
科幻电影与众多央企的跨界联动,映照着我国电影工业和科技创新共同迈出的坚实步伐。电影导演直言:“超级感动。做《球2》时就在害怕科幻设计赶不上现实。也正是因为国家的发展让我们做科幻时越来越有底气。”原著作者刘慈欣也坦言:“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为投资人会认为电影不可信。他们会觉得,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太空电梯呢?但我们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让中国的未来充满吸引力,这是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存在的最肥沃的土壤。”
现实中的硬科技是电影里的强支撑。《流浪地球》诞生于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决定了电影绝非凭空想象的乌托邦,而是想象与现实的同频共振、文艺与科技的和声共鸣,它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它源自当下又预示未来。不只是《流浪地球》,中国科技的硬实力正在越来越多屏幕上得到彰显。摘得七项奥斯卡大奖的科幻电影《地心引力》,讲述了女航天员太空遇险后进入天宫空间站绝地求生,最终驾驶神舟飞船成功重返地球的故事,体现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反映了对中国航天技术的认可。而电视剧《三体》中进行粒子实验的良湘加速器,正是在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国家实验室取景的。
有人说,科幻作品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它审视人类的科技发展路径、思考当下对未来的影响、探索世界的其他可能性,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构成了当代的社会学文本,反映其所属时空的价值观和科技、工业水平。科幻观照现实,现实反哺科幻。相信中国科技发展与中国科幻电影的双向奔赴,未来将擦出更多绚烂的火花。
这正是:硬核实力,让科幻照进现实;大国重器,为想象开疆拓土。
(文丨戴林峰)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