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冤冤相报何时了【偏见的根源】
 1.79万
试听180

024.冤冤相报何时了【偏见的根源】

00:00
14:53


原文如下:


2016年9月,一个非常普通的傍晚,卡斯提尔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女儿一起开车出门,当他们以正常的速度通过一个路口的之口,一辆警车跟了上来,示意卡斯提尔靠边停车。卡斯提尔慢慢将车停稳之后,警察告诉他,他的汽车尾灯没有亮,并要求他出示自己的驾照。然而,就在卡斯提尔把手伸进自己的衣服口袋,准备拿出驾照的那一瞬间,警察连续向他开了4枪,并冲着坐在副驾驶位子上卡斯提尔的妻子大声吼道:“我刚才叫他把手摊开别拿东西的!”、“女士,把手放在那儿,不要动!”而此时,卡斯提尔已经死在了驾驶座上,他的两个女儿,就坐在紧挨着的后座上。

 

那么,这位卡斯提尔到底犯了什么罪呢?他是赫赫有名的罪犯头目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卡斯提尔只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公民,他不过是要开车带着妻子和女儿去超市购物。那这位警察为什么要如此紧张,以至于卡斯提尔一个掏东西的动作,就让他连开四枪呢?

 

原因可能令你无比吃惊,仅仅因为卡斯提尔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人。虽然卡斯提尔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从未加入过任何帮派,但是仅仅是因为肤色的原因,他就被警察在潜意识里划进了危险人物的范畴。事实上,这样的误伤并非个案,非洲裔人口占美国人口大约13%,但光2015年,在遭警方枪击致死的人当中,非洲裔就占到了30%,超出正常的人口比例两倍之多。而这些,很可能都是源自于偏见。

 

我猜,在信息获取如此便捷的互联网时代,你一定知道,像这样的种族偏见,仅仅是冰山一角。事实上,刻板化的信念、偏见性的态度和歧视性的行为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对人类的共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所以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要减少,甚至消除偏见!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要知道,偏见从何而来

 

首先,偏见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的偏见常常来源于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自然地接触并接受偏见。为什么即使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艾滋病患者,我们也对他们持有极大的偏见,认为他们是行为不检点的群体呢?因为当我们和家人一起吃饭,和朋友一起逛街,甚至看新闻时,都在接受他人的影响。而且,在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中,常常教育大家要“洁身自好”,这其实也是在强化艾滋病患者可能不“洁身自好”的偏见。其实有大量的患者是输血传染和母婴传染的受害人。但是,偏见便在我们与社会不断的接触互动过程,不断地传承了下来。

 

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制度也在不知不觉中维系了偏见的存在。比如曾经长期存在的种族隔离制度,加大了黑人和白人的不平等。大多数时候社会制度并非要有意支持某种偏见,它只是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集体态度。比如,同性恋的偏见。而同性恋婚姻是否合法的制度,其实就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在各国不合法的现实,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已有的偏见。

 

然而,更多的研究指出,除了社会环境维持的偏见以,更多的偏见其实来源于个体层面。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主动地唤醒了偏见。因为偏见能够帮助我们应对挫折。一项在1996年的研究就发现,加拿大人对移民的偏见,随着失业率在上下波动。每当经济进入低谷,失业率上升时,本地人就会对外来移民带有更大的敌意,他们认为是黑人占用了他们的资源,抢走了他们的工作,造成了经济衰退。为了避免承认自己的失败:是因为我做的不好,才丢了我的工作。人们会将敌意发泄到他人身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个替罪羊,偏见就成了他们发泄不满的报复手段。

 

第二,偏见帮我们满足社会地位和归属的需要。人们更喜欢自己所在的群体,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被叫作“内群体偏好”。也就是说,我们会认为,我所在的群体,也就是内群体很好,而他人所在的群体,也就是外群体不好。就好像生活中,70、80、90后都觉得自己这代人更好,彼此看不惯。80后看不惯90后,90后瞧不上00后,大家通过贬低他人的外群体,从而提升自己。同时,虽然80后们自己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分歧和问题,但是在攻击90后的过程中,他们空前团结,每一个80后好像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也就是说,通过强调和他人的不同,贬低他人的地位,偏见帮助我们自己的群体获得了独一无二优越的地位,满足了我们自身的多重需要。

 

另外,我们对事物认知过程本身也可能会产生偏见。我们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三个步骤,让我们最终被困在偏见当中

 

第一步,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人分门别类。回忆一下我开头讲的那个故事,你可能非常简单地就把故事概括为“白人警官枪杀黑人民众”,而不管其中的诸多细节。当然分类不等于偏见,它是一个全自动的过程,我们对颜色也会有分类,比如会将颜色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但是,分类确实为偏见提供了基础。当我们把人分为黑人、白人和黄种人之后,我们就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二步,我们给分好类的群体贴上标签。比如你觉得黑人擅长运动吗?我想你估计会觉得是的。因为你把黑人与运动联系在一起时,会想到谁呢?牙买加飞人博尔特?NBA飞人迈克尔乔丹?网坛姐妹花大小威廉姆斯?不管是谁,这些特别的运动员,都会让我们觉得似乎黑人擅长运动,即使我们其实也没见到过几个黑人,其实对他们是不是擅长运动根本并不了解。

 

所以,事件的独特性会增加我们“贴便签”的可能性。比如当你看到新闻的标题是:“男子当街持枪伤人,疑似患有精神障碍”。你马上就会将暴力行为和精神障碍联系在一起,虽然新闻只是说“疑似”。

 

因为精神病患者是不常见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将暴力行为和这一特征相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喜欢在少数群体与某些特征间建立联系,就好像我们上一单元里说到的,我们偶尔看到一两个来自某个地方的人,也就是少数群体,偷了别人东西,我们很可能会就此认为那个地方的人都是小偷,从而形成地域偏见。

 

第三步,我们会通过生活中的事件和行为不断验证我们贴好的标签。

其中一种机制是,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或者特征时,我们会为自己所在的群体进行辩解。

假如你和同事一起去吃午饭,恰好看到与你们竞争的另一个小组的成员走进来。你想到上个月他们刚刚抢走了你们的一个企划案,恰好此时,你看到对方和服务员发生了争执。虽然是餐厅上错了菜,但是你依然会带有偏向地认为:看,他们组的人就是这样的,得理不饶人,一点小事非得闹得不可开交。如果和服务员争执的是你们组的人,你可能就会说,“确实是服务员上错了菜啊,那我们当然要和他们讲清楚啦。”这就是在保护你们群体的成员。

 

第二种强化标签的机制,叫“公平世界假设”,这一假设也会促进偏见。公平世界假设认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哪怕是受到伤害。想想每天在网络上看到那些新闻事件下面的留言,总是有人责怪受害者。显然,常常有人会认为失败者是因为能力比较差,被骚扰的女性是因为穿着太暴露。换句话说,“如果你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肯定有你自身的原因”。所以当我们说到种族偏见时,我们会想,也许黑人确实更容易加入一些非法的帮派,做一些不那么好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他们的原因。这时候,你是不是想到那句俗语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第三,我们贴的标签会影响我们的信息选择。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外群体的成员,我们有足够多的信息源去了解他人,但是我们偏向于选择符合标签内容的信息,目的就是要巩固我们的这些标签。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研究。研究者让来参与实验的学生读了一系列关于不同人的描述。比如:道格是一名会计,她胆小害羞,细致周到。心怡是一位医生,她生活富裕,开朗健谈。在这些句子中职业词和形容词是随机匹配的,而且它们出现的频率也是相等的。接着,研究者让学生回忆看到的句子。结果发现,更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听到了“害羞的会计,富有的医生,健谈的推销员”这样的描述。实际上,这些“被记住”的描述恰恰符合我们常见的刻板印象。所以当你每天浏览大量信息,接触大量人群时,你的大脑会选择那些符合你期待的信息进行记忆。你会记住对方小组的成员在餐厅和他人争吵,却容易忽视他曾经扶过老人家过马路。如果你认为这节课是一门高质量的课程,那么每次有收获时,你都会增强这样的观点。而如果你一开始就不喜欢这门课,那么每个细节,都可能变成你拒绝这门课程的原因。

总结 

首先,偏见具有社会根源和与之匹配的社会制度。其次,偏见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动机。在某些社会情境中,我们会遭遇挫折,而寻找“替罪羊”发泄不满的动机,促进了偏见的形成。同时,贬低他人从而提高自己也是重要的动机。

 

认知过程通过精细的三步,让偏见形成并得到巩固。第一步,是分类。我们将人群分类,更喜欢内群体,而对外群体表现不满。第二步,我们会为他人贴上标签。独特的事件、人物,生动的案列等都是我们的素材。我们将标签与已经分类的人物匹配。第三步,我们的大脑会强化这些偏见。当我们归因时,我们会提高内群体、贬低外群体;我们也会运用公平世界假设去判断他人,假设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最后我们有选择性地看待信息,符合偏见的信息更容易被激活和接受。

 

偏见的根源如此深刻,这似乎是一个无限循环。回到课程开始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消除偏见吗?这可能很难,偏见的形成是个人与社会的多重作用,而单独改变任何一个过程或者阶段都是困难的。

 

不过我们可以减少偏见的影响。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同时意识到它的成因,我们就可以尝试从小事出发去打破这些偏见。

 

我们有偏见的动机,我们也有避免偏见的动机,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并抑制偏见行为。当然还有很多非常具体的方法,我将会在后面的课程里,再给你细细讨论。

 

欢迎你在本条音频下留言参与讨论,和我们说说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的偏见,特别欢迎你来分析一下,这种偏见产生的原因,等你哦!

精选用户评论
  • 王筱琢

    星座偏见,可以说是现代一大迷信,然后就会不自觉往里套,印证自己的想法

其他用户评论
  • 铃儿响叮当609

    女大学生是个经常出现的词,但基本不会出现男大学生的表述,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偏见呢?

  • 紫韵凝香lzmy

    说起四川人,大家认为一定爱打麻将爱烫火锅我全家都不打麻将,也不吃火锅。还有女人喜欢逛街买衣服包包。从小就不喜欢衣服店,试来试去麻烦得要死。只爱书店和食品超市

  • 8kvgly794qxyq27jipxz

    我在国外,西欧某发达国家,他们对女孩的偏见更严重,导致了只有不到百分之20的女孩学数学理工类的。现在这个正在使劲鼓励女孩子学stem专业也收效甚微。我是我们公司技术部门唯一的女生,其他的女孩都是人力资源销售等。中国的女孩子撑起了半边天。虽然这其中原因可能也有社会经济的压力,不只是偏见

  • 木丶悠

    怎么感觉更新的越来越慢

  • __虚怀若谷

    对于人没有偏见,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就事论事? 没有偏见是不是就是打翻对于人之前累积的信任呢?还是偏见只是说坏的

    陈昌凯 回复 @__虚怀若谷: 偏见通常是负面的,与刻板印象不一样

    __虚怀若谷 回复 @陈昌凯: 如何打翻之前的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