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问诊的方法和意义
我们现在讲问诊。首先是诊法上篇,我们把它叫作诊法,包括了望、闻、问、切四诊,什么叫诊法?我们在讲绪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就是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一些基本方法,它的内容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我们为了突出中医的很有特色、特别有特色,内容也非常丰富的舌诊和脉诊,把这两章书单独列出来了,把舌诊从望诊里面拿出来,单独作一章,把脉诊从按诊里面,切诊里面单独拿出来,作了一章,因此我们的教材有六章。这六章的顺序,不一定就一定是问、望、闻、切,或者望、闻、问、切这个顺序,要根据临床病情,要四诊合参,边诊边辨,诊与断交替进行。虽然我们前面讲到了四诊合参,不能单纯只问、不能单纯只望,在望的过程、问的过程里面,病人回答你就听了声音了,是不是?望、闻、问、切要结合起来。同时不仅是诊,诊察了解,并且要和分析、判断结合起来,一面问,一面诊察的时候,就一面在考虑,是什么原因?是个什么病情?所以它和诊、和断也是联在一起的,诊和断联在一起。《难经·六十一难》里面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就神、圣、工、巧这四句,就是根据《难经·六十一难》里面来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我讲过《医宗金鉴》是清朝的教科书,当时清朝为了培养医生,就有《医宗金鉴》,编了这一套书,里面关于诊断的就有《四诊心法要诀》,它的四诊的内容就是“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这里面还掉了一个内容,我们讲实际上中医的四诊,实际上是五诊,应该还包括鼻子嗅,这里面它没有讲到,只讲“闻以耳占”,没有讲到用鼻子来嗅。
问诊
第一章,问诊。什么叫问诊?问诊是对病人或者是陪诊者有(目的的询问),大部分的、大量的是直接询问病人,有的时候,要询问陪诊者,为什么?小孩子它自己不会说,或者说不清,神志昏迷、半昏迷的病人,自己不会说,所以要从它的陪诊者或者是送诊者(那里)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问,是为了我们的诊断,对诊断起作用的这些问题进行询问。通过询问来了解病情的方法,这样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作问诊。《内经》里面《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切循其脉。”那就是要问既往史、要问现病史,通过问了以后才进行按诊,《素问·疏五过论》又讲,“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住”,它的饮食居住情况怎么样?要进行询问。对于问诊的内容,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面,专门有一篇,叫作《十问篇》。《景岳全书》里面有《十问篇》,把问诊的内容归纳为十项。归纳为十项,对问诊还有一个贡献比较大的是清朝有一个医学家,叫作喻嘉言,他写了一本书叫作《寓意草》,在《寓意草》里面,它专门就列出了问诊的一些内容,到底要问什么,五十多个内容,问几十项,其中包括了问一般项目,问现病史,问既往史等等,对问诊内容有详细论述。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问诊的意义及方法。问诊的意义,为什么要强调问诊,为什么要强调问诊。第一点就是要强调问诊,就是病人来就诊,主要是因为感觉到有痛苦,这种痛苦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所以问诊就是能够了解病人的痛苦,是多半因为问诊而就诊。这个明朝有一个医学家叫作李潆的,李潆他在《身经通考》这部书里面讲,“种种问话,实为活人之快捷方法”。各种各样的问话,作为问诊的方法,实际上是救人一种最简捷的方法。“岂有异人之目”,没有异常的目光能够看到内脏,“洞见脏腑者乎”。我们现在可以了,现在CT、核磁共振就可以看到内脏了,那么古代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因此“唯问其症以知之”,才能够知道病情。那么这种问诊所得来的资料,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最真,或者说最准确,问诊的资料应该是真切正确的,病人的感觉,应该说是最正确的,只要它不是有意的来说假话,应该说他自己的感觉应该是最清楚,有很多的感觉,只有病人才感觉到,比如我们讲经络敏感人,大家都知道经络感传,这个扎针的时候,麻、酸、胀到哪地方了,这地方酸、胀、麻,你只有医生当然手下可以有得气的感觉,得气没得气,但是他现在麻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哪个部位?医生还是没办法知道,只有病人感觉已经麻上来了,这里面也麻起来了,酸起来了。所以这个病人的感觉,你说它不正确,你现在用什么方法,我们经络研究这样久,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经络感传,经络这个到哪个地方了,敏感的程度,还没有病人的感觉,所以这个病人的感觉应该是正确的。病人的很多感觉,是只有病人才能够感知,比如我们现在讲的,西医讲的各种神经症,神经官能症,那个神经官能症一检查,这项检查,那项检查,没有什么检查,没有什么问题,那不能说就没病,那病人的感觉就不能说他完全是装的、假的,不能这样说,所以病人它有很多问题,只有病人自己感觉得到。疼痛,每个人都有疼痛,都发生过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疼痛体会,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把疼痛检测出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把疼痛,这样一个人人都体验过了的这样一种疼痛(进行检测)。病人说疼痛,你说这是假的!这个资料可以不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检测?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来检测,比如现在告诉检查疼痛,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就是吊一个秤砣一样的(东西),这个下面有一个尖尖的,看看多少重的压力,三十克痛不痛,没感觉,不痛;五十克还不痛;到了七十克,哎呀痛起来了;到了一百克就忍耐不住了,只有这种方法来检测疼痛还是不疼痛,那么病人内脏的疼痛,你怎么去检测,所以这是感觉,病人的感觉是正确的。我们从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有很多生物信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把它还原为理化信息,很多生物信息我们现在还没办法检查得到,或者说还不太知道里面的原理。有时候要发地震了的时候,发地震的时候,我们人的感觉没有动物(灵敏),有好多老鼠搬家、这个母鸡就上架,什么这些,总结了这么一些经验,它动物能够感觉得到,而我们人没有感觉得到。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有一些是一种灵感、梦感、预感,可能大家都有这样一些感觉,有的人讲得比较那个(神气),我今天眼皮跳得很厉害,可能有点不祥之兆。有的有灵感、预感,这样一些感觉,你不能说这些感觉都不对吧!都是迷信,都反科学吧!有些问题确实我们还没办法把这些生物信息,现在科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及时、准确反应的程度。因此病人的感觉是正确的、准确的,不能认为病人自己感觉到的,没有一个客观指标的,这个资料不可信,不能这样看。第二个是病人的感觉多,病人的自我痛苦的体会他最多,他的病情来源最多,既往的,既往病史,你不通过询问你怎么知道?他过去经过什么治疗,你不通过询问,怎么知道?他有什么因素,有什么社会环境、背景,没有通过问诊怎么知道?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所以问诊虽然是望、闻、问、切里面的四诊之一,但是它所收集的资料,它对病情提供的诊断依据,我初步估计,恐怕是占四分之三以上。我们临床上诊病、辨证得到的哪些资料,辨出来是什么证,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或者是消渴,或者是风眩,或者是疳病等等,要诊断出来病和证,它的资料恐怕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通过问而得来的。比如我们讲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里面,我们都知道小柴胡汤里有什么表现?寒热往来,这寒热往来对病人可能没有发烧,也可能只有自己的感觉,就算寒热往来有客观的病人在发烧,那么起码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感觉。胸胁苦满,胸胁苦满完全是自己的感觉吧!第三个是默默不欲饮食,不想吃饭,感觉吧。四症心烦,心烦躁,这是感觉吧!五症喜呕,想呕吐、恶心,口苦咽干目眩,口苦,感觉吧!咽干也是感觉吧!目眩也是感觉吧!所以一个小柴胡汤,在里面含有很多或然症,就从这几个症状来看,小柴胡汤里面哪一个是客观的?恐怕大部分都是病人的主观的,都是通过问诊得来的。因些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问诊?就是它的资料最全。第三个,它是最早,最早什么意思?感觉,这种自我的功能感觉,超过它形体、机能结构的改变之前出现,检查结构上、形体上、组织上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病人已经出现了感觉了,有不舒服的感觉了,就我们前面讲的亚健康状态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些症状已通过问诊可以收集,比如说我们讲气滞,这个气滞的表现,肚子胀、闷、情绪闷闷不乐,这些症状,你去检查,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它的组织结构、细胞病理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可以出现(症状)。有湿,南方、江南水乡特别潮湿,感到闷,应该说是有客观表现,那个湿度很高、空气里面的湿度很高,但是到我们人身上你怎么去检查?这个人身上的湿度高不高?除了这里讲的苔腻、脉滑,除了这些表现以外,西医用什么办法来检查有湿?所以有湿,胸闷、头重、身重、困倦,这湿的表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自我感觉,这些可能它形态、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之前,而已经有了症状,眩晕、阳痿,各种痞满、头痛、麻木、困倦、沉重等等,心烦,都是一种感觉,这些感觉可能它就出现在形态改变出现之前,因此它有最真、最多、最早这样的特点,所以要重视问诊。第二点,就是可以提供查询的范围。为什么问诊要这么重视?它的意义,除了能够掌握病情,广泛地收集病情以外,它能够提供我们检查、询问的范围,不通过问,病人来了,我们现在西医有这样的方法,开了三十张检验单,甚至五十张,你先作检查,病人花了几百块钱、一千块钱、两千块钱,检查单子来了,最后还没有,病人还没有讲过一句话,无目的地、大范围地去检查。那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要根据他询问的结果,有目的地去进行检查,问诊就是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可以提供检查的范围。第三点,了解思想状况,可以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在和病人交谈的时候,我们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里面就有心理的因素。很多病人,它就有一个心理因素在里面,他不相信你,不把真实状况告诉你,或者对你开的处方他不相信、不信任,这个效果是不好的。为什么老医生治病效果好?它有一个心理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有的,我们那时搞医疗队,这个医疗队长是一个行政干部,但是头发白了,带着年轻的医生,农民一看,那你这位是个老医生,年轻的医生不行,非要找那老医生看病,老医生他实际上不懂中医,不懂医,为什么,他就首先有一个心理上接不接受你的问题,他心理上接受了,他觉得你这个药还没有吃下去他就已经见效几分了,所以可以了解思想状况。有的现在很多的病人出现的病情不明,小病大作,怀疑自己的病,哪个地方有点痛、胀,我是不是得了癌症?很害怕,很害怕。有的,我曾经看到有一个病人,岳阳的,当地检查他胃里面,说胃痛,怀疑他有胃癌,这一下不得了,一个礼拜没有吃一点东西,没有吃一点东西,吓得要命,最后到了长沙一检查,不是胃癌,听了这个消息以后,马上上午看完病,中午就吃了两大碗面,他就饱吃一顿,所以这种情况,病人的思想负担很重要,不了解情况,不了解情况,要及时地了解病情。及时了解病情。我还讲一个病例,这个病例,这个人叫作夏远洋,名字我都记得,是什么时候?是七十年代的时候,我那时候在门诊看病,在门诊看病的时候,到十点多钟,病人还是比较多,我就看到这个门外面有个人,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总是在外面走过去、走过来,最后这个病人就进来了。他一打听,这个病人他也几十年没有看到我了,虽然是我的老乡,到了七十年代,这个是二十多年了,我当时还只是很小的小孩,他知道我当医生,但是又不敢认我,所以他就跑到外面,这个医生是不是姓朱?问另外一个护士,是姓朱,他这才敢进来,敢认我,就说找到了老乡来看病了。我也好像看这人,好像是我们夏主席一样的。他这个时候(说),我是特地到长沙来看病。得的什么病?我现在不得了了,得的是冠心病。我说你别急,现在病人比较多,你就休息一下,等我下班以后,中午你到我家里去,我仔细给你看,到我家去吃饭。这样,下班以后我就把他带到家里面吃饭,我就问他这个病情是怎么回事。那怎么回事,他讲,(此处内容和谐)打个电话,“夏主任,你家里面失火,把整个我们这个村子都烧光了”。他就这一下,就不得了,烧了自己这一家还可以,把整个这几十户人家都烧了就不得了。就骑个单车,晚上就往家里面赶,从县里面到家里有四十多里路,骑着单车赶,结果到路中间的时候,就昏倒在路边上了。到底怎么昏过去的?不知道,昏过去了以后,那晚上汽车开过去的时候,那路上倒了一个人,就把他背到汽车上,拉到县里面,县里面给他一检查,就诊断他有冠心病。这有冠心病就不得了了,得了冠心病,家里面又失火,自己又得了冠心病,并且这冠心病一发了以后就很厉害,每次发了以后,就要输氧、输液,发得很厉害。我就问他,这个原因就搞清楚了,他这个病是怎么样得的就搞清楚了。搞清楚以后,你什么情况下严重?你什么情况下好一些?他说我一想到这个事我就不得了,我心里就很难过,心里面就慌,心里面就跳得厉害,就心痛。“我一想到这个事就着急”,这也是可能的。我说那你什么情况下好一点?我有时候也不发。我说怎么不发?(此处内容和谐)他说我就到厕所去解大便,用力这么一蹲、一用劲,不发了。根据这些表现,我就抓住了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冠心病?或者说主要矛盾是不是冠心病?他当时诊病的时候有六十过了,我说他凭什么诊断你是冠心病?他说照了片,是主动脉弓有点突出,血脂还有点高,所以诊断是冠心病,心电图也有点不正常。我说,你这个冠心病,六十来岁了,有不有冠心病?不能说你没有一点冠心病。但是你这个病,肯定你现在这种发作,每次发了要输液、输氧,这样的发作,我说肯定不是冠心病在起作用,不是主要矛盾。我说哪有冠心病要发作的时候,还能够到厕所里面用劲解大便,用劲不发了这样的道理,是不是?没有这道理。那么这一个病情,我给他讲清了这个道理以后,我说六十来岁了,主动脉弓有点突出、血脂高一点,这些问题都应该是正常现象。正常现象,跟他把道理讲清楚了,跟他开了处方,我就开的《金匮要略》的奔豚汤,他说发的时候,好像一股气从下面冲上来,就是用奔豚汤加减治疗,治疗以后,回去以后,把道理也讲清楚了,慢慢调养就好了,又后来活了十多年才去世。那么这个病人,一定是通过询问来的,你没有通过这样的详细询问,就在门诊上面你哪不舒服?我胸闷、心悸什么的东西,冠心病吧,给你开服药就走了,只有通过仔细的询问,才能够了解这种病情。因此,问诊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有利于病情的诊断,所以在《内经》的《素问·征四失论》里面就讲“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你不问他的起病,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忧患?是不是饮食不正常?“起居之过度”,起居、生活作息是不是违反了常规?“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那么你不问这些情况,匆促地去按脉,你怎么能把病诊断清楚呢?《素问·疏五过论》在批评医生的过失的时候又讲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要问病人的生活史。《素问·三部九候论》里面又强调:“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切循其脉。”你一定要了解它的既往史、现病史。《灵枢》的《师传》篇还说:“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临病人问所便。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强调问诊的意义,一定要详细询问。
(二)问诊的方法。问诊的方法《难经·六十一难》里面讲,“问而知之谓之工”,实际上这个“工”字并不是一种贬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神啊、圣啊,这个问呢是一个工,似乎是种贬义,实际上不然。它是种技巧,是种功夫,技能。比如说我们看到有的一个鸡蛋壳上面,可以把一部著作、一篇文章都雕刻在鸡蛋壳上,你说那是一种那不是一种技巧吗?过去讲是“雕虫小技”,这个技巧不是一般的技术。因此我们说“问而知之谓之工”,他是一种细致的功夫,要熟练才能掌握,是种巧妙的艺术。所以《灵枢》的经别篇里面所讲,“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作为学生,他开始学习中医,就要学习问诊,“工之所止也”,这个工,那不是讲的一般的功夫,是讲的上工,上工的功夫也是在问诊的技巧,“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好像开始学的时候,这问诊还不简单呀,有嘴就能问,实际上不然,很多高超的技术都在问诊里面,人人是可以问,但不等于人人都能够问好,不等于一问就中的、你问出来的问题正好是抓住矛盾所在。所以,他要掌握问诊的内容,要掌握问诊的理论,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临床经验丰富的,根据你的表现,你讲两问题,我就能够知道是什么情况,就下一步马上就可以问到要害的地方。它要心想、口问、手记结合起来,口、脑、手并用,我们现在的学生啊,恐怕就不会问,学生实习的时候,要他“你问一问,你先问”,学生就不知道从何开口,不知道问什么,“哪不舒服呀?”,第一个问题问得好,想了,“哪不舒服?”,问得好,他说“我头晕”。“你头晕啊?”“我头晕”,他反复在那里说“你头晕呀?”、“你哪地方晕呀?”我讲了是头晕,他不知道往下问什么东西。所以他没有问诊的技巧,一个头晕下来,我们可以问好多的问题呀。什么情况下严重?什么情况下减轻?晕是一种什么样的晕的方式?其中还有什么不舒服?很多问题可问,他不会问,所以我们现在学生在那里不会问,拿一个病历来了一个病人以后手忙脚乱,不知道问什么好,所谓“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就在这个地方。《医学入门》里面它列了六十个问题,它并且强调“医者,必须委曲请问”,就是要委婉、曲折、盘根挫底,要找它的底细,找它的缘由,原委,这叫做委曲,要委曲求问,“决无一诊而能悉知其病情也。”绝没有通过一诊的方法就能够知道病人的病情的,“初学宜另抄问法一纸,常出以问病。”他说初学的人确实可能就不知道问什么,那么你最好抄一张纸,他不是提了六十个问题吗,你把这问的问题,要问什么,你把它写一张纸来,不记得的时候你就看一看,问什么,这是对初学者,我们问诊的方法上要反复地练习。但是对于内问诊,《内经》里面没有专门谈问诊的专题,当然也没有闻诊、脉诊的专篇,问诊没有专篇,后来我发现,早一点的,有一个王宗殿,安徽中医学院的,在我们在师资班学习以后,他根据我讲课的内容,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医问诊》,最近我也看到有一本比较大本的《中医问诊大全》,有了单独(的专著)了。那么对问诊的内容,问诊的方法,我编的这本《中医症状鉴别诊疗学》,症状怎么样进行(询问)?
根据症状进行鉴别作了一些提示。问诊方法上,第一点,要注意环境要适宜安静。环境要安静适宜,实际上就是强调要没有干扰的意思,环境要非常安静,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里面就讲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要把门关起来,窗户要闭起来,不要受到干扰。实际上,数问其情,联系病人的实际情况,反复地问他的病的情况。第二,态度要严肃和蔼。那么首先要关心体贴病人,对病人要细心耐心,要把握对病人的情绪,要倾听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的痛苦,病人讲,在那里讲,有的病人他是不太讲,有的病人滔滔不绝,病人讲的时候,你医生蛮不在乎,根本上不听,这都不行。所以要严肃和蔼。
《医门法律》里面讲到,在问病的时候,他说:“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其本末,而治无误也。”要使问者—医生他不觉得厌烦,病人也不觉得讨厌,你这个医生像刚才样的,“你头晕啊?”“我头晕”,“你哪头晕啦?”,“我还是头晕”,他觉得你这医生水平太低了,是不是。所以,这样需要医患紧密地配合才能够找到病源,特别是那种态度上不严肃,嘻笑玩乐,一边在看病,一边在打手机,一边在搞其它的事,对病人都是很不好的,对病人的心理很不好,所以要注意这些问题,态度要严肃和蔼。
第三,不要用医学术语。医学术语,病人听不懂,你讲的那个医学术语听不懂,比如说,我们曾经发现一个上海的学生,他问病人“侬吃玩好伐?”上海话什么意思啊“你吃饭好吗”?碰到一个皖南病人,安徽的一个病人,他就听不懂,他回答什么东西呢?说“ABCD”!它实际上皖南话,我们有安徽来的吧,“ABCD”是讲的“我没听懂”,“ABCD”,“我听不懂”,你用这个地方方言、土话去问,他又回答一个方言。有一个小姐他那个地方他又说,实际上,上海那个意思就是问他“你吃饭好吧?”,“你吃饭好吧”,“你吃饭好吧”,就问你“你吃饭好吧”,他说“我ABCD”,“我听不懂”。
听不懂,他再问你“纳呆吗?”那病人(摇摇头),他不纳呆,他那个又来了一个“纳呆吗”,那“纳呆”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纳呆呀”?所以不是用的病人听得懂的语言,或者不是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不行,要能够通俗易懂。比如说我们讲,“你是不是晚上出盗汗呀?”,病人什么叫做盗汗呀,他从来没听说过,“你是不是出自汗呀?”,这些话都不能够用。还要注意保护性的医疗制度。第四,要避免资料的片面失真。要全面收集有关资料,避免病情的遗漏,我们经常就发现有的人,病情没有搞清楚,三言两语的,你这病没问题,我跟你包治!治好了?有这种情况。
失真的不行。在病人叙述病情不准确、不完整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询问,但是不能够套问,也不能暗示,不能套问,不能暗示,特别是对那种比如说神经症、官能症的那种病人,你要跟他套问、暗示下来,那你一天都问不完,“你头晕吗?”“头晕、头晕得好厉害”;“你头痛吗?”“头痛”;“晚上睡得好吗?”“睡不好,多梦、失眠”。什么症状他都有,所以我们问诊的时候一定不能问具体的“你头晕吗?”“你呕吐吗、恶心吗?”“你心悸吗?”,不能用这种,这是不仅是一个医学术语问题,不能用直接的症状去启发他,你只问,“你哪还有不舒服吗?”“你有怕冷发烧的感觉吗?”
“吃饭吃得好吗?”“大便怎么样啊?”“小便怎么样啊?”只能用这样的话去问。“你小便好不好啊,解得好不好啊”,“我小便好,正常”,你要问他“你小便多吗?”“小便多”,“晚上起来要解小便吗?”“我晚上要起来解小便”,他什么东西都来了,所以我们问的时候,不能够暗示,不能套问。你认为这个病人有什么情况呀,这个病人是肝阳上亢,或者是肝火上炎,“你感到头上发热吗?”,“头上感到发热”,“你脾气大吗?”“我脾气大”,你不能够那样子,不能套问。问诊的时候可能有假象,病人讲的情况可能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这种感觉它带有主观性,病人的感觉带有主观性,有的病人,他对病情不关心,
或者它的这种忍耐性很强,关公“刮骨疗毒”,他都不感到痛,有的病人,他什么事感觉都得敏感,什么事都有,所以这个感觉的程度、关心的程度、他的心理状况,包括他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一样,可能症状出来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要避免这种失真的现象。第五,要重视主诉的询问。特别要注意主诉,特别要注意主诉的询问,因为主诉是常常是疾病的症结所在、关键所在,所以要善于围绕主诉进行深入的询问,等一下我们还要详细讲,要围绕主诉全面地了解、找出重点。第六,危重病人要抢救为先。我们问诊,一般来说可能还是比较重视的,
但是在忙的时候,病情很严重的时候,或者说我自己心里已经有了数的时候,就不重视了。这个病人还不简单,这就是什么病,已经跟他下了结论了,那么还有什么症状呢、什么表现呢?都不问了。我们经常就发现有这样的情况,特别我们学生,我们学生(说):“老师啊,我家里,我父亲啊,我伯伯啊,什么人生病了”,我说:“什么问题呀?”“他高血压”,我说“他高血压有什么表现呀?”“那我没问”,“为什么不问呢?”“他是高血压啦,他已经知道他是高血压,就不要再问了”,他不要问了,可以不问了,这情况不符合我们中医的情况,
中医要辨证的话,要整体地反映状况,你全身的反应状况一定要清楚,不然你只一个高血压你怎么知道?“老师您给我开个处方”,我怎么给他开处方?没办法给他开处方,是不是啊。我说你为什么不问呢?他又忘了,老师讲课的时候已经讲清楚了,但是到了病人面前了,他就不知道问了。忙的时候,心中有数的时候,病情重的时候,就不知道问病情了,或者西医已经有了结论就不问他了,不注意用问诊的方法,所以问诊的方法并没有学会。
那么真正的危重病人来的时候,我们要简单地问,重点地查。等病情缓解以后进行补问,而不能机械,不然,来了个病人你还问,真正要问清楚一个病情恐怕要半个小时,你搞了半个小时还没给他开药,没去做处理,也不行。这是问诊的方法上我们强调这六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