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16 孔子删述六经的本意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16 孔子删述六经的本意

00:00
03:28

16 孔子删述六经的本意
【原文】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①?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②’,然否?”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③’,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①郑、卫:《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


②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坏的东西可以作为人的纵欲放荡之志的惩戒。《论语集注》朱熹


③亡国之音: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亦。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乐记》


翻译解读


五经的作用是为了“明善恶示训诫”,孔圣人删述六经,好的东西尽量把细节说得比较清楚,不好的事情,写个梗概,警戒一下后人。


为啥不好的事情不能也把细节说清楚呢?举个例子,比如做企业管理,作为领导者要知道对好的事情和模范员工,要反复讲细节,这样才有榜样的力量影响教化其他员工。对一个模范员工,作为领导者是不介意深挖细节的,甚至说这个人在单位里面工作很不错,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挖一挖,他在家里对父母也很孝敬,对家庭很爱护,很有责任心等等,真善美的影响会因此扩大到更多。


相反,对于坏人坏事,往往只要把教训和危害说清楚就行了。说多了细节,反而容易把其他员工带坏了。企业管理里的本意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能本末倒置。


徐爱这个时候完全听明白了,做了一个总结,能存天理的事情,我们就把细节写出来,目的是彰显天理;不好的事情,就把这事淡化消去,具体细节不写了,目的是不能教唆别人做坏事。 也就是说尽量把做坏事的萌动干掉。


比如以前某个香港警匪片电影里有这么个情节,刚从警校毕业进入警队的男主角,发现同事利用手中的权力,故意找一些人的麻烦,收取保护费。男主角非常惊讶:“居然还可以这样操作???”,之后就走上了不归路。如果男主角从来就不知道这类事情,大概这辈子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发心动念和认知高度决定了这件事情的目的所在,文字语言无非是载体,不需要过分拘泥。


徐爱接着问,《诗经》里面的有些篇章,比如《郑风》《卫风》都是淫逸之风,显然不是啥好东西,为啥没有被删除呢?朱熹说不删除的原因是,这些可以作为反面典型,让大家引以为戒。


阳明先生答,现在看到的《诗经》已经不是孔子所删定的旧本了。孔子对郑卫之音一直是非常厌恶的,说过‘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这样的话。另外孔子版的《诗经》都是可以在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用来渲染和谐,陶冶德性的,怎么可能保留郑卫之音呢?从我的角度推断,肯定是秦朝焚书之后,《诗经》篇数不够300篇了,后边的人,为了凑够300篇,加进去别的东西,所以《郑风》《卫风》纯粹是凑数的。


关于朱熹说的反面典型的事情,是没办法自圆其说的。


先生感慨说,凡是这种靡靡之音的淫逸小调,都是可以充斥街头巷尾的,绝大部分老百姓就是喜欢这些东西,这是人性,没办法的事情。千百年过去了,人性还是一样,各种滥俗的娱乐节目,各种选秀,各种明星花边新闻等等,充满丰乳肥臀,标新立异的广告等等,无一不是“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


人心自古如此,醉者自醉,醒者自醒。内求于心,把人生当做一次用户体验,认认真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这次体验之旅,在最后结束时候的回望,才会是问心无愧,心体光明,亦复何求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503289722

    前排围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