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要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代表着我国防疫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日前印发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针对防疫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涉及疫苗接种、医药资源准备、重点机构防控等多个维度。这些措施需各级防疫部门、医疗机构等具体执行,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当前现实下仍需要被着重提及,那就是继续发挥好社区力量在强化服务和保障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过去三年时间里,基层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在确保“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随着防疫政策的转向,过去基层社区的一些防疫工作也需作出相应调整。
应该看到,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公共部门联系、服务民众的“最后一公里”,诸多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归根结底离不开社区一线的对接和支持。如做好对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基层社区在信息摸底、动员能力等方面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优势理应得到更好的激发。像北京就已明确要求,老幼病残孕等是疫情中的脆弱群体,更是社区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要提高对他们的服务保障能力,针对实际情况和需求,主动对接、上门服务、帮助解决困难。
事实上,《方案》中要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包括摸清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老年人及其他高风险人群提供药品、抗原检测、联系上级医院等工作,都依赖于高效协作的基层社区力量。
当然,这里面所说的基层社区力量,不仅仅是指狭义上的社区工作人员,也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等构成的整个基层服务网络。《方案》中就明确提到,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当前很多地方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已经比较高,这个时候若能利用好这一机制,推动家庭医生在问诊、科普等方面发挥出应有功能,对于提升基层服务与保障能力将产生积极效果。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对家庭医生队伍与服务机制的一种历练和测试。目前已有地方开展了一些不错的探索。如近一个月来,为阳性居家的居民做好诊治和帮助,就成为北京海淀区各家庭医生团队的重要工作内容。
当然,要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基层社区力量需根据当前的实际需求主动转变角色。日前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培训方案》,就将社区工作一线人员也纳入了培训对象。这方面的针对性培训、引导工作,有必要尽快跟进、完善。
社区服务最贴近民众。在当前这个特殊阶段,确保新防疫政策的有效落地,让有需要的居民及时得到帮扶,感受到被关心的公共温情,人性化而高效的基层社区服务不可或缺。而在这一过程中,社区相应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将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竖起坚固屏障。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