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家本周留言的质量和活跃程度,老魏童鞋经过深思熟虑,秉着不怕得罪人的「伟大精神」,隆重公布一下这两周评选出来的四位思考小能手,分别是:
撒花!撒花!我们会私信这4位同学,邮寄赠品。如果私信没有收到,烦请添加我们的微信小助手:smartlife890,对暗号【本大王来领奖啦】。
再次感谢大家对我们节目的支持,其他各位小伙伴,别灰心啊别着急,我们的活动会一波一波的推出,大家以后有的是机会啦。
本讲要点
1、嘴唇和眼睛越凸显的脸就会显得越女性化;
2、平均脸的致命吸引力;
3、小鲜肉的基因不利于种族繁衍吗?
本讲精华内容
这两周的节目里,我们首先上线了《心理学入门好书推荐》的下半部分。
《心理学入门好书推荐》这个特别推送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推荐好书好电影的环节,那我以后有机会再做一些这方面的推送,看来我们不但要介绍英文新书,也要找机会多推荐一些中文好书给大家。
殘夢君__ 同学在这期节目的留言里说:
上次买了本《心理学与生活》觉得根本看不下去。
大家可能在很多别的心理学入门推荐书单里见过《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门书知名度很高,不过我没有把它列入咱们这个推荐书单。
我以前其实也在别的场合推荐过这本书,但是这一回我没有推荐,是因为这本《心理学与生活》其实是「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教材。虽然写得很好,但其实不适合业余时间阅读。
如果你打算像心理学系本科生那样系统地从最基础开始学一遍心理学呢,那这本书作为入门教材是不错的。如果只是课外阅读呢,那并不推荐。
奥粒薇同学在这期节目下留言说:
经典往往具有殊途同归的性质。
这是回应我在书籍推荐的最后提到的,很多书里涉及的道理,在底层其实都相通。
我看到这条留言,忽然想到,其实连文学都是如此啊,好的文学作品其实最后基本都殊途同归,都在说「宿命」这个主题,而且还都是那种美好事物必然凋零的「宿命」;
从《红楼梦》到《百年孤独》,从张爱玲到王小波,我觉得它们都在说同一件事,就是:我曾见过美好的东西,但这些美好都将注定在我眼前凋亡。
在结束了好书推荐这个特别推送之后,我们从上周开始解读一本新书《颜值》。在这本书的几期节目里,我留了两道思考题。
第一道题是:我们在解读蒙娜丽莎那幅画的时候提到一个细节,嘴唇和眼睛越凸显的脸就会显得越女性化,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
Adword_h4的留言说:
我觉得从进化的角度看女性的嘴唇和眼睛普遍比男性丰满并突显,特别是越年轻的女性越有这个特点。这可能是女性相对于男性面部轮廓比较窄小(脸小)使然。因此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使男性通过眼睛和嘴唇的形状可以轻易地判断出这个女性是否年轻有繁殖力。久而久之形成了外遗传法则,比如对朱莉和舒淇那样的嘴唇特别着迷。
这个答案的观点也是被很多进化心理学家认同的。
越女性化的脸,其实就越像儿童。你看小宝宝的嘴巴是不是粉嘟嘟的?还有小宝宝的眼睛,瞳孔特别大,看上去比成人更突显。
这些小宝宝脸上的特征,在女性化的面孔上都有。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年轻」是女性生殖潜力的重要线索,所以面孔上的年轻线索,也会被男性偏爱。
奥粒薇的留言从另外一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女性的嘴唇和眼睛是两大散发性魅力的面部器官。红润丰满的唇部释放出健康的利比多讯号(生理),一对明眸则是最佳的心灵交流工具、通向灵魂的窗口(心理),身心配合,引起对方的生理与情绪的双重唤起,效果杠杠滴。
我们前面说的都是静态,而这个答案提到了眼睛的动态功能。
眼睛在动态的交流过程里的确作用巨大。比如说,情绪是会反映在瞳孔的变化上的,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瞳孔会放大。
我想到了《神探夏洛克》里sherlock根据Irene Adler瞳孔变化判断出对方其实对自己动了真感情,这个情节利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我们留的第二个思考题是:我在节目里提到,人对脸的感知,是受生活经验影响的。那你能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混血儿长得好看吗?
Mememto同学的留言说道:
原因可能是欧美影视文化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而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我的想法跟这个答案相同,虽然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同族居多,但媒体上,外国面孔(其实主要就是高加索人种,也就是白人)占据极大比例,尤其好莱坞电影、美剧、英剧,势力太庞大。
我们在屏幕上看了太多欧美白人脸,于是媒体和现实一叠加,那不就正好就是一张中西合璧混血的平均脸吗?
这里其实可以做一个推测,那就是我们可能并不是觉得只要是混,就一定美的,我估计这里其实会有一点种族偏见在。
我估计,对于大部分汉族中国人来说,感觉最美的,是东亚人种这种脸,混上欧美白人脸。而跟其他种族的混血,在很多汉族中国人眼里,未必就很美。
所以,再加上我们节目里说过的,我们不但在媒体上看了大量白人脸,还看了很多二次元的小尖脸。
那么可以推测,我们眼中最美的脸,就是「混血蛇精脸」,既有亚洲人特征,又有白人特征,同时又有二次元的尖下巴。这种长相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思聪的前任张予曦。
(跟泷泽萝拉老师撞脸的张予曦)
王思聪这审美观算是深受媒体毒害的典型啊。
关于「颜值」这个主题,大家还有不少思考题之外的讨论。
littoff同学的留言说:
听得出魏老师对小鲜肉有某种焦虑喔!为了岁月静好,国泰民安。就认了吧!
我当然谈不上焦虑啦,只不过作为影迷,看到现在的某些影视剧那副德性,实在感觉很糟心。
DiegoShan的留言说:
那就是说小鲜肉的基因不利于种族繁衍吗?
并不是这样的,不同的基因、性格、禀赋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缺点。
比如说,阳刚脸的男人可能「战斗力」的确更强一点,但没准也更暴力、更有控制欲,那这些在安定的环境里就是劣势啊。而小鲜肉,虽然打架可能不行,但没准性格更平和,更容易相处,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种禀赋,很多时候就是优势啊。
人的生存环境太复杂了,在有的局部,一种禀赋有优势,在有的局部,又是另外一种禀赋占优。有的时代,可能爱冒险的英雄人物活得好,而有些时代,可能反而是谨小慎微的人活得好。
正是因为环境太复杂,所以其实很难找到某一类基因、性格、禀赋就一定是最优的。
以前纳粹搞过优生学,他们希望通过优生优育,挑选出基因最完美的后代。但从我们刚才说的这个角度来看,优生学根本就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们是用他们眼中的最优标准去挑选基因,但这个标准再好,也是一个单一的标准,只要环境一改变,很可能这种基因的生存优势反而不高。
还是哲学家罗素总结得最好:「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句话用在人类的基因上也成立,人类的基因库,就应该有各种变化才好,既有小鲜肉,也有阳刚脸,既有爱冒险的,也有老实做事的,这样对于整个种族的繁衍来说,才是最好的。
胡割生1的留言说:
不同的人脸看起来对我们来说截然不同,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大一部分只专注于识别人脸; 我们已经花费了数百万年的时间来改进这个功能。但是如果你注意比较两个不同面孔的差异,把这个差异和两把不同的椅子之间的差异相比,你会发现面孔的相似性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甚至是跨物种之间。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个错误并不是孤立的:这个照片索引系统也容易把白种人的脸误认为是狗和海豹。
对,目前神经科学的证据基本上认为大脑对人脸的识别是由一些高度专门化的神经网络负责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人脸的感知才会很自动化,在某些方面也极度高效。我们在下周说完《颜值》这本书之后,会再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关于越是世界就越是民族这点,徐浩峰老师是深有体会的。他说15岁学习艺术时,美术老师们把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越是民族就越是世界这话当作咒语,不断给自己打气,坚信自己的绘画能走向世界。二十多年过去,他们没走向世界,康定斯基也错了。事实证明这句话应该反过来。在世上已经形成势力的,会对民族艺术发挥侵蚀作用。越是民族的越无力。他另举例说,陈凯歌、张艺谋用日本的服化道具设计、场景设计,正像日本人聘香港人做武指,说是文化融合,其实是一种无奈;李白的字迹远超一批唐代的书法名家,但势力范围在诗歌,所以被埋没。像《无间道》明明在立意上比马丁斯科塞斯翻拍的美版高明,但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还是美版。
魏知超 回复 @听友93704617: 强势文化碾压一切啊,真是没有办法。或者换个角度来看,物质基础强到了一定时候,一定会有相应的文化输出实力(潜力)?
魏老师,这几年中国人的审美也有了更多变化,更宽泛了。比如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黑人,特别是混了一点血的黑人特别美,他们身材更完美,脸部更立体和柔和。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白瘦幼不是美的唯一标准,所以肤色均匀光泽更加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审美真的是生活经验和思想意识的融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