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军备解码带来的最新军情和武器资讯,欢迎订阅关注!
近日,韩国与美国军队连续出动大规模空中机群举行联演,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与美韩空中力量相比,朝鲜空军战力就显得异常薄弱,因此国内社交网络上,关于中国战斗机出口东北边邻的设想,成为讨论的一大焦点。其中最典型的方案,是将国内即将退役的修缮升级一番再出口,以实现落后装备的再利用。当然,也有相对高端的构想,将歼-10A、攻击-11、空警-200打包出口,使得友邻在短时间内,就能建成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空中力量。那么,到底哪种方式才是最为可行的呢?
朝鲜空军建军时间比较早,但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六十年代,受益于相对灵活的国家政策,当时就列装了来自中国和苏联的不少战机。歼-6与米格-19作伴,歼-7和米格-21齐飞,这种全球罕见的盛景,也体现了中苏两国对半岛局势的重视,朝鲜空军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外提供米格-29等新一代战机,朝鲜空军经过研究后,提出了包含米格-29、苏-25、米-24和图-22M3在内的庞大采购计划,苏联应允了除图-22M3之外的交易,并从1986开始交付。最先交付的是米格-29,在三年时间里共交付了22架,随后,苏联打算按照双方协定援助其建造米格-29组装生产线,以生产120架米格-29。
不过,苏联解体使得这一宏大规划胎死腹中,直到1993年才勉强完成第一批2架米格-29的组装。但也表明其已基本掌握米格-29的工艺技术和生产模具,只需得到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就能生产。因此,从1993年到2000年,朝鲜空军通过从第三方采购、翻修等手段,又生产了15架米格-29,经过20多年的使用消耗,其现役米格-29数量大约30架左右。紧随其后的是苏-25攻击机,在1987年末,首批共14架苏-25完成交付,次年又有24架交货,朝鲜空军以这38架苏-25为基础,组建了第55强击航空兵团。
米-24武装直升机的采购消息一直没有公开,也没有经过证实的交付或装备信息,应该是因为苏联解体流产了。朝鲜空军在米格-29、苏-25之外,仍然装备大量旧式战机,甚至包括歼-5、歼-6、轰-5等极为落后的型号,这也都是不得已为之。在2000年前后组装米格-29难以为继时,朝鲜空军曾向俄罗斯求援,希望获得整机和零部件供应。与许多资料分析的不同,俄罗斯并没有拒绝送上门来的订单,交易最终未能成行的关键原因出在买家身上。在冷战期间,苏联提供米格-29往往使用经互会借贷记账结算,由于优惠条件多多,因此买家最终实际支付货款很少甚至没有。
苏联解体后,这一套支付体系被俄罗斯废弃,朝鲜空军必须以符合国际水平的价格,才能从俄罗斯得到米格-29或关键零件。但后者当时正处于经济低谷,无力提供大额美元外汇,而通过矿产等原材料冲抵货款的提议,也由于俄罗斯需求很低无法成行,朝鲜扩充先进战斗机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在这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正在集中力量攻坚新技术,大批老旧机型亟待升级改造,包括国产歼-10在内新型号也在积极推进,自然也无法提供相关支援。到2006年,国产歼-10A开始小批量装备空军,与巴基斯坦联合发展的“枭龙”也在2009年量产,中国四代机正式登上国际贸易舞台。
此时朝鲜空军的采购需求虽然仍在,但由于其从2002年开始大力发展战略武器,因此受到了严厉的国际制裁,外购先进战机的最大关隘从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正常的军事贸易已经难以成行,只能通过从中亚、中欧国家采购报废装备,从中获取有用部件勉力维持机队运转。到2021年,经过近20年努力后,朝鲜终于在导弹和战略武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首先,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体纷争不断,世界工业产能开始出现过剩。其次,俄乌战事在2022年2月意外爆发,世界政治局势为之动荡,东亚地区地缘形势趋紧。再加上韩国总统换届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强硬态度,朝鲜空军虽艰难却也获得了发展窗口。
从2022年初开始,国内社交媒体上就时不时出现两国最新的军贸消息,虽然其中绝大部分都只是猜测调侃,但也真实反映了国内舆论的态度。但需要明白的是,朝鲜空军自1986年接收米格-29以来,就一直将四代机视为发展目标,这些年孜孜以求的也是提高米格-29装备规模,对于米格-21、歼-7等老旧机型,虽然也有引进的需求,但也仅仅是保障正常运转而已。因此,舆论关于国产歼-7G、歼-8F等型号退役后,改造再出口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价值,这种早就被时代淘汰的机型,如今只是在国内作为二线训练装备发挥余热,并没有二次装备的价值。歼轰-7A的情况要稍好一些,与国产精确打击体系的配合,对于仍然处于冷战时期装备水平的朝鲜空军很有裨益。
相比之下,歼-10、空警-200、攻击-11等先进装备的贸易,就需要考虑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军事贸易的目的。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军事贸易大致分为两种,即经济导向和政治导向。前者比较简单,交易双方就如同我们上街买菜一样,就价格、性能、交付周期、售后进行讨论,最终付钱买货就行,中国在1992年开始接收的首批24架苏-27SK,大致就属于这一类型。后者则要在这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加入对双方关系甚至国际关系的考虑,最终能够达成贸易也都发生在关系比较友好的国家之间,持续周期会更长,涉及范围更广,对买家形成的助益也更加明显。
我国对东北方向的军事贸易,放在东亚局势高度紧张的背景下,不可能仅仅简单考虑经济因素。因此,如果从增强朝鲜空军战力、维持半岛军力基本平衡的角度考虑,升级版歼-10A依然不足以满足需求,四代半歼-10CE才是最合适的机型。而我国舆论在讨论对东北邻居的军贸事项时,总是会选择性考虑退役或者半退役型号,主要是考虑买家的经济水平有限且照顾周边国家感受。但很现实的事实是,韩国当下已经装备了40架F-35A,并且又订购了20架,而日本更是一口气购买了140余架F-35,歼-10CE外销并不算出格。
当然,国产歼-35作为与F-35规格类似的中型隐身战斗机,对周边国家的冲击似乎过于强烈,而且自身也尚未装备,短期内更没有出口的可能。至于采购费用其实也很简单,俄罗斯当年之所以拒绝朝鲜空军使用矿产、原材料冲抵货款,是因为自身的自然资源就非常丰富。但中国旺盛的工业产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双方都能接受以货易货的交易方式。综合来说,歼-10A确实是非常合适的机型,相对较少的服役年限、国产的设计生产体系,以及200多架的生产装备数量,都使其具备极高的性价比,适合作为对朝贸易的重点。歼-10CE也可以作为高端装备交付,对于弥补数十年发展滞后造成的短板,快速提高高端战力,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外界规划出售空警-500、攻击-11等辅助装备的想法也比较符合实际,这类装备的最大价值,是对其整个空中战力体系的加持。朝鲜空军从上世纪90年代,逐渐脱离全球主流军机装备体系,积累三十年来的结果,不仅战斗机性能严重落后,配套的空战指挥体系、机载空空导弹、精确制导弹药、战略战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处于老迈不堪的状态。双方的军贸以战斗机为核心,辅以先进预警机、无人机、电子战机,逐步扩展到其他弱势领域,逐渐完成向信息化作战体系的蜕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这一过程估计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尽管蜕变很复杂和很痛苦,甚至双方都会付出一定代价,但对于朝鲜而言,当前的形势已经没有多少回旋空间,只要能够获得快速发展提升,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这个过程对双方以及周边国家都是很大的冲击,国内舆论甚至也会因为局势变化而改变态度,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守国家利益的底线。国家之间真正谈友谊的贸易是很奢侈的,在美国实力仍然位居世界第一,我们自身还需要反抗强权压迫的情况下,无限度支持他国也并不理智。因此,在双方各取所需的贸易原则之下,始终以自身利益为核心,不滥用同情与怜悯,才是最现实也是最合理的抉择。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