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活动和竞赛,一次清晰的解读(下)

支柱:活动和竞赛,一次清晰的解读(下)

00:00
01:09:34

如果希望联系我,让我帮你的孩子在申请规划、专业选择、人设规划方面提一些建议,甚至希望我帮你对你见到的留学机构把把关、避避坑,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的咨询不收费,兴趣使然,请别客气

我的微信号:betterhope




支柱:活动和竞赛,一次清晰的解读(下)


活动规划四部曲:有经验的老师都这么做


第一步和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头脑风暴

通常,留学机构的主顾问老师需要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十数个小时的讨论,我们将此称之为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老师需要和家长、学生一起聊,聊透,要整体的梳理出来学生的过去为什么形成了他的现在,也要分析清楚他的未来方向到底要做什么。这一步有几个关键词:你们的目标是什么?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学生擅长做什么?团队(包括家长、学生和老师)需要通过彻彻底底的复盘学生的过去经历、模拟学生的未来期待,找到目标、擅长与热爱三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个最大公约数,未来就是框定学生竞赛及活动列表的边界,因此,非常重要。

首先,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有资格给学生做头脑风暴的。我见过好多主顾问老师,当然,他们每一个人都号称“很善于”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但是,我和这些老师及家长聊下来以后,发现其中的90%都只是在用过去准备好的话术套路学生和家长而已。我们来说说什么样的老师有这个资格给孩子做头脑风暴吧:

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倾听者,他应该很能理解并能协调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如果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把理想与现实、天真与沉稳融合起来,并提出三方都能接受的目标和方案,而不是强势的让家长和学生闭嘴。(南京的x钧博士就是这种风格)

他应该具备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懂得诚实并且能告诉学生应该诚实,懂得勤奋并且能告诉他的学生凡是能写出来的经历都必须自己做过,他不应该像深圳x承的号称自己是宾大毕业的那位老师那样告诉学生:“你什么都不用做,我可以把你写的符合任何学校的要求…”,或者像大多数留学机构的老师那样不断的让学生去参加贵且没用的各种活动和项目

他还应该见多识广,如果这个老师很年轻且一毕业就开始做留学了,这个时候要小心一些,他很可能没有办法理解不同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也不能很敏锐的把握学生家长、家庭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到策划学生的活动里面来。当然,如果这个老师懂得的知识面太窄,也很难对学生有所启发。


接下来,你找到了一个诚实、坦率、善于融合且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老师,你和孩子一起与这个老师聊了很多次,每一次都聊2-3个小时,那么你们在聊什么呢?

聊的就是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对这些事情感兴趣?

以前做过哪些事情?为什么当时做了这些事情?

换言之,就是聊聊孩子这一路成长起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为什么是他?是怎么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他未来想做什么?他擅长什么以及他喜欢什么?

等聊清楚了这些以后,我们说,基本上家长、学生、老师心里就有了共识:自己大概会申请什么样的专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学校?自己的热情在哪里,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热情(爱好)和自己擅长的事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物设定


人物设定是申请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个设定就是学生在提交材料的时候,通篇材料所描述的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未来是一个从小独立且乐于助人的生物学家,还是一个关注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小发明家,亦或是精通互联网技术的传媒人…这个定位,就是招生官看了你的材料以后,对你的印像。



第二步找你想做,立即行动

我见过很多老师,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告诉我,当他们接手了一个学生以后,与学生做完头脑风暴,他们都会建议学生尽快的开始做活动——如果这个时候学生大体的专业方向已经选定了,这当然最好,因为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和要申请的专业相关;但有一部分学生,确实是没有办法这么早的确定大的专业方向的,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建议尽早的开始,实在不行就先做一些可以体现多个专业要素的活动。

「『「

比如,参观和调研特斯拉的工厂是一个活动,我们可以先做起来,不要因为没有选定专业方向而裹足不前。活动它本身是有很多侧面和角度的,做完以后,学生既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从马车到福特t型轿车再到tesla智能轿车的变迁,也可以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去看tesla的工业美学;既可以从机械制造的角度去看tesla的自动化工厂,又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去研究工业4.0时代的工厂管理结构;既可以和计算机结合突出tesla自动驾驶的模块,又可以从全球供应链角度研究tesla的供应链特点…」』」


当学生家长和学生在老师的指引和帮助下,拟定了未来申请时候的人设同时也找到了学生的热情、特长所在的时候,就可以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规划一些活动了,学生将通过一些竞赛的成绩证明自己在自己未来专业方向上的学术能力,也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展示自己的故事,让招生官认为你天生的适合你所选择的专业(学校),或者你已经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很适合这个专业的学生。

因此,在起点的时候,留学顾问老师就会带着学生以此为原则,帮学生规划他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活动列表。当学生和家长拿到了“活动列表”之后,你们应该充分理解未来你所做的这些事情以及在做这些活动过程中可能会收获的体验,然后,立即开始行动起来。记得哦,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因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做的活动,在未来写文书之前总结故事的时候才能有比较真诚的启发,否则,如果不是自己做的,未来一旦提起这些活动的感悟就会显得很虚伪。

这一部分的最后要提醒家长和学生,一定要赶紧行动起来,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还不确定而不愿意开始行动。为什么呢?因为,早一点开始做活动,不仅能让你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做的更深入,还可以让你提早的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可以尽早的进行调整——在做活动的时候发现自己对某些专业不太感兴趣并及时调整方向,总比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去懊悔自己选错了专业好!



第三步实践出真知,随时调整

有个很不错的顾问老师告诉我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这个案例不仅仅说明了早做活动、早开始的重要性,还说明了在及时调整方向的时候,优秀的顾问老师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我们一起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美高的学生,他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一个煤矿型城市,由于他们哪里空气污染比较严重,这个学生从小就有哮喘,在家庭的一致决定下他就去了美国读高中,这样可以对他的身体更好一些。这个学生因为过去的生活经历,非常希望申请环境与化学类的专业,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AP课程、活动、竞赛都是根据环境与化学专业大类来规划的。但是,学生10年级结束以后出现了一个状况,他告诉他的留学顾问老师:“化学AP课程和实验对于我来讲非常痛苦,我真的不想学这个专业了”。在得知了他因为在化学方向的探索而否定了环境与化学这个方向以后,其实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讲这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已经到11年级了,得赶紧找到新的方向,并且以前做过的活动最好还能用的上(否则就太浪费了!)。

经过老师、学生与家长讨论,最终觉得学生可以申请工程类的专业(EE或者机械大类)。紧接着,他们迅速调整活动,并提议让学生自己买材料DIY一个“空气净化器”——其实DIY一个空气净化器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需要采购现成的滤芯,搞定控制模块、风扇和外壳就可以了,于是学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自己DIY了一个空气净化器——DIY的成本大概是200元一个,而同时期小米的空气净化器需要2000+元一个,因此,学生首先将净化空气的成本大幅降低了。

他们的顾问团队又发现学生从小钢琴就很好,于是,他们建议学生利用暑假回国的时候开了一次个人独奏音乐会,邀请了数十个亲朋好友参加,当然,这个独奏音乐会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并且,学生为他的空气净化器项目进行了募捐——谢天谢地,一共募捐了5000+元人民币。

接下来,这个学生又作为环境志愿者回到了他小时候的初中,教给他的学弟学妹如何制作DIY版本的空气净化器,并用音乐会募捐来的5000+元钱全部购买滤芯、风扇等物料,带着他的学弟、学妹一共只做了20多个DIY版本的空气净化器,捐赠给他初中的母校,留在教室里供学校使用。

就这样,通过活动的规划设计,这个学生很自然的从一个励志投身于环保行业、学习环境与化学工程专业去让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的人设,变成了一个希望环境变得更好的工程师。最终这个学生去了UC Berkeley,他的托福成绩是105,SAT是1420分。


很多高中生,在开始做活动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不太适合已经规划好的方向,这个时候,作为学生和家长不要急,只要开始的早,总有时间将整体的活动规划往新的、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去调整——当然,这一块还是挺看重老师的水平的,我想,那种只会给学生售卖各种在线科研、在线实习的顾问老师,他们应该是没有这种调整的思路和创意的——因此,给学生选择一个真正有水平的顾问老师,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第四步做出来,还得写得好

时间转瞬既逝,一下子就到了申请季,你们和老师迫不及待的打开common application系统,想要把你们的过去几年做的活动赶紧列出来,展示你过去3年的成就给招生官看。这个时候,正如我们之前描述的那样,你需要把你取得的荣誉和做过的活动写的更加吸引人。这是一个特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部分,我没有办法说什么样的写法一定比另一种写法更好,只能举几个例子,作为参考,供家长和同学们感受。

比如,在填写五个奖项的模块,学生获得了省级的数学竞赛一等奖。如果老师在填写的时候只是写了“xxxxx数学竞赛一等奖|省级|10年级”,这样是不是有点索然无味?要知道中国可是人口大国,在中国拿一个省级奖已经是很难了,尤其是像数学这种科目。而描述奖项的栏目一共只能填写15个左右的单词,如何让写出来的东西给招生官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呢?如果我们在“xxxx数学竞赛一等奖”后面加个括号,写上“(top 1%)”(前百分之一),这样写是不是会让这个奖项感觉更突出?如果写成“(top 1% of 20k competitors)”(前百分之一,2万参赛者),这样写是不是感觉更项目了?招生官目光扫过之后,他的思维不会停留在你这个竞赛是一个省级竞赛上面,他的印象里留下的是你的数学能力是中国学生中的前1%!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抛砖引玉似的说明了在描述奖项和活动的时候,“写出来”的重要性,而落在留学机构身上,这考验的就不仅仅是老师的“英文能力”了,而是老师凝练总结、发现亮点的能力。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可大了去了,大多数的文书老师只是英文翻译,而真正在这一部分对你们有帮助的老师应该是慧眼识人的伯乐。


OK,以上四个部分我们就讲完了一个好的留学机构他们是怎么样去规划学生的活动列表的,我来总结一下:

通过有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头脑风暴,共同拟定申请的人设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长处;在此基础上,给出能够让人设丰满的活动和竞赛列表,并且推动学生一起行动起来;在执行活动、竞赛方案的同时,不断进行跟踪反馈,加强优势活动,及时调整不适合学生的活动,最终把竞赛和活动的模块做完、做好,用充满亮点的描述方式给招生官留下深刻的映像,让招生官充满兴趣的开始阅读你的文书(故事)。


接下来,我们用两个真实的活动规划的案例,带大家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什么样的活动规划是好的活动规划。


用两个真实的故事讲讲好的活动规划


yale录取了一个淳朴而真实的新移民

我认识一个UCLA毕业的留学顾问老师,他和我分享了他自己带过的一个学生案例。

这个学生初二跟随着他的妈妈两个人移民到了美国,在北卡的中学里面上学。他的妈妈用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在美国买了两套房产,他们住比较小的,把比较大的一套租出去,用租金来养活自己。他的妈妈完全不懂英文,压根就看不懂英文的账单什么的,于是乎,帮助妈妈和对账单、收付款以及回应租客的一切需要就都落在了学生的身上,当时,他才14岁。这个学生提到,有一次有一个租客发现房间的灯泡坏了,于是给他们打电话,他就过去帮忙修。租客一看,怎么来了个这么小的小孩,问起来才知道他们家的情况,打那以后,这个租客就再也没有麻烦过他们…这个学生到了美国以后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带着他妈妈去医院看病、自己拜访各个高中选择自己的高中学校等等等等…他提到了一件事情,他刚到美国进入他所在的中学的时候,有一个比他大几级的学长带着他一起融入了他们学校的各个圈子,带着他见了各种很cool的同学,也帮助他更快的适应了社区的生活,这让他感觉非常有帮助。于是,他在高中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个活动:组织了7-8个和他一样的新移民同学,一起做了一个专门帮助学校里面移民新生融入学校、融入社区的组织,在高中的几年里,他们帮助了几十个这样的学生。

在他11-12年级的时候,老师建议他去做了另一件事情:做一个志愿者,帮助在北卡的叙利亚难民融入社区的生活,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社区,尽快的开始新的人生…
这几个活动串起来以后,这个学生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鲜活的人,他围绕新移民这个主题,在家里承担了超出自己年龄范围的责任,在学校积极的帮助与自己过去一样的同学、让他们的学校变得更好,而在社会上,他依然愿意积极的帮助更多的新移民,发挥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帮他做申请的老师告诉我说,他的这些活动就非常的吸引人,不仅耶鲁大学录取了他,他还拿到了5所美国前十五的大学的录取;更牛的是,有一所大学不仅给他发了offer,而且在他的材料上写了一句话:“我被你的故事深深的打动,希望你在我们的社区里也能够不忘初心,帮助我们变得更好”。尽管他申请的是生物专业,但是,我们看到他的活动如此的真切且生动,每一件事情都是他发自内心想做并且去做的事情,这种真情实感是一个学生“做活动”的精髓,招生官尽管远隔万里,也会从材料里感觉到这种真实的动人的情感。


腼腆而专注的男孩拿到了沃顿的offer

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芝加哥大学毕业的留学顾问老师,她在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帮我给认识我的一些家长做一场关于活动规划的讲座,我听到这个故事感觉很不错,就把它记了下来。雯雯老师几年以前遇到一个学生,用她的话说就是:“一个胖胖的腼腆、安静的小男孩”,雯雯老师说“我们和他聊了很久以后,发现这个学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插花,因为他从小就陪着妈妈一起学插花,而他妈妈觉得他的这个爱好对于男孩子来讲太娘了”…当然,这个男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如果你是一个留学顾问老师,你遇到了这样的学生,你打算如何帮助他去做规划呢?

顺便说一句,这个学生的家长在一起参与头脑风暴的时候,提出了还是希望学生能够进入商科类的、比较好就业的专业的想法,因此,规划也就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在一点一点的尝试和进行。


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怎么把插花和商业结合起来。经过他们的讨论,觉得可以先开始一个对于鲜花市场的调研活动,然后形成一个简单的报告,这样不仅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且可以通过做活动,看看有没有新的有意思的发现和灵感。于是,他们就带着学生一起去了几个鲜花市场,让学生去和每一个花店的老板聊天,了解鲜花的种植、运输、保存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经过几个星期的调研,学生不仅完成了他的对于上海鲜花市场的调研报告,而且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鲜花到了店里都是花骨朵的状态,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但是一旦盛开了,鲜花就会很快凋谢,就会产生很多的浪费,很可惜。那如果把盛开的花做成插花,就可以节省很多钱,这样浪费的情况就少了。有了这个想法,他们有开始规划第二个活动;

第二个活动的主题就是,为了减少花市的浪费,为花市里的店主提供“插花培训服务”。于是他们团队和学生专门联系了一个花市,搭建了做培训的场地,印制传单并且还是宣传培训的内容,希望招揽一些花市里面的花店店主参加他的免费插花培训。但是,令人沮丧难过的是,整整一个下午,没有一个店主有空搭理他们,店主们似乎都没有时间,也都对用插花的做法减少浪费这个主题非常不感兴趣…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于是,他们又在一起讨论:如果花市的店主对插花这件事情不感兴趣,那么有没有其他的群体对这件事情会感兴趣呢?

第三个活动正在慢慢的被酝酿着…谁可以靠插花改善自己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们认为这件事情对残疾人会有意义,很多腿脚不灵便或者聋哑人,还是可以做插花这件事情的。因此,他们就积极的联系社区,找到了一些对此感兴趣的残疾人,开始组织对他们的培训。通过培训后,他们完成的插花作品都很棒,于是,这个学生开始打造公共号、做互联网推广、在花市里面做义卖,所得的收入都用来补贴参与插花工作的残疾人的生活…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实践,这件事情做的挺成功的,他们卖出去了不少插花作品,也切实的帮助了他们联系的社区里一些残疾人赚到一些生活补贴,得到了挺多的认同。有了这个基础,他们的团队又开始琢磨下一件事情了;

到目前为止,他们所做的事情还都是事件型的活动,虽然有了成果,但是坦率的说,当学生毕业以后,这件事情大概率的就不了了之了。于是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在花市里面专门开一个“残疾插花人作品”的插花店?让这些人稳定的、长久的参与这项劳作,获得他们的回报。于是,他们就想在花市里将这个插花店给开起来。经过多方打听,他们发现在花市里开一个这样的插花店,门店的租金很贵,这不是一个中学生能承担的,就这样,他们这个想法好像陷入了死胡同。这个时候,老师推荐这个同学读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传

这是一本讲小额贷款和普惠金融的书,很有意思,尤努斯是孟加拉国的专门贷款给农村的穷人让他们能够实现生计的银行家,做的很好,不仅帮助大量的农村手工业者让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养家糊口,而且他通过极低的坏账率证明了普惠金融是完全可行的。

现在的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等fintech公司通过用户的历史交易数据和个人账户流水判断一个人的偿还能力并且依据这个给个人放一定的贷款,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在20年以前,尤努斯在没有这些数据和技术的时代,在孟加拉的农村做小额贷款和普惠金融,那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学生提出了一个想法:不是不是可以通过小额贷款的方式,帮助这些残疾人把插花店做起来?其实这也挺难的,但是当时大家都觉得贷款还是挺难的,但是这个学生自己开始查阅了很多的政策、资料,然后又开始找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帮忙,没想到真的把这个小额贷款搞定了,他们就帮助这几个残疾人在花市里开出了第一个“插花店”——这个时候,插花的制作、销售主要就是由这几个一起做项目的残疾人自己完成,而这位学生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帮助他们做公众号、帮她们讲故事、也帮她们做一些互联网营销的事儿。

活动到了这里,其实已经是一个挺精彩的故事了,但是他们几个老师觉得,到目前为止学生的活动都是自己在校外做的,好像少了一些对于他每天醒着的时候待的时间最长的校园的参与感。于是,他们就觉得说能不能发动他们学校的一些感兴趣的学生一起把“残疾人插花”店这个项目给做下去?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通过与学校老师的充分沟通,在学校里专门成立了一个帮助残疾人自立根生的公益社团,并且有了7、8个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的学弟、学妹,他带着这几个学弟学妹又在不同的区复制了残疾人插花店的项目,并且因为他们有了一个稳定的社团组织,这样项目就得以长期的运营下去…

各位听众,当你们听到这里,如果你们是招生官,是不是也会觉得这个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个能重要的特质:“能解决问题,能成事儿”。但是呢,当我们了解了这个孩子的初始状态,我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只对插花感兴趣的胖胖的小男生竟然会因为插花引出这么多精彩的故事来———这就是学生在高中的时候规划活动、不断改进策划意义所在。

这个学生最终如愿以偿,被宾大的沃顿商学院录取了。我们看到,他并没有去刻意的远赴非洲支教,也没有浮夸的跟着宾大的教授上一些在线的商科类别的课程,更没有跑去柬埔寨的寺庙前面静坐三天思考人生,他只是做了他喜欢做的,只是在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不断的有了新的想法并且一点一点实现了自己新的想法,仅此而已。他并不是每一次都成功了,但是他每一个想法和行动背后都有着最真实的体验,他展示给招生官的就是一个合情、合理、有血有肉、真实善良、能成事儿的高中生,有了这些特质,招生官眼里的他就有了无限的潜力!



竞赛策略和活动规划的三大原则


能获奖的竞赛对申请才有意义

我看到很多学生、学生家长都在帮助学生准备着各种各样的竞赛,理科生都在准备AMC,物理碗;文科生都在准备John Locke;商科生都在准备各种级别的商赛、CBT…那么,参加什么样的竞赛对学生才有好处呢?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直接问两个问题:招生官在看竞赛的时候看的是什么?学生参加竞赛,结果是什么?

答案就是一个:奖项

从招生官的角度,他看到的是奖项,而不是比赛,更不是记录学生准备比赛、参加了比赛的这个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参加了某一个竞赛但是没有获奖,就是说,没有取得“奖项”,那么,招生官就是看不到的;

从学生的角度,非常积极的去参加比赛、备赛,确实对相关的科目学习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参加了很多比赛、花了很多的时间,最后都没有获奖,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讲,就有点耽误时间了,因为他花费的这些时间和精力,没有人能看得到;

对于家长来讲,我们给家长们一个这样的简单粗暴的结论:

如果预估下来得不了奖的比赛就不要去参加了,只有获奖,才会对申请与帮助(可以写在奖项一栏里)

竞赛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难度和含金量肯定是依次提升的,但是,当学生要去参加竞赛的时候,要选自己有能力的层级,比如,学生参加了省级的数学竞赛拿了二等奖 相对于 参加丘成桐数学竞赛没有拿奖,很显然前者对于申请是有用的,因为当你把这个奖项写在你的材料里的时候至少说明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省里是比较靠前的,而参加了丘成桐数学竞赛没有拿奖则什么也说明不了,甚至你的材料里没有地方去写“参加了丘成桐数学竞赛没有拿奖”这件事情。



活动选题要突出社区参与度,其次是社会影响力,关键是要真情实干

招生官非常了解中学生,他非常了解作为一个中学生,每天基本上除了在家里,就是在学校,至少,正常的中学生家里和学校这两个地方占据了他们90%以上的时间。所以,当我们规划活动的时候,我们的范围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想想,我们经常说的招生官要找到的是可以让他们的大学变得更好、更多元化的学生,他们希望他们招进来的学生能为主动的参与到大学的社区里,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他们从什么地方来看这个学生会不会对大学的社区有贡献呢?当然,如果你你的话,你也会去看这个学生为每天占据了他90%的地方做了什么样的贡献,说白了就是他的家庭,他的学校,他们所在的社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是他所在的城市、省份和国家,最后才是这个地球、别的国家(太少学生能做到最后这个了)。所以,我们在规划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从小处做起,从自己的初心做起:

有一个学生,被一个留学机构推销了去孟加拉国做义工的暑期活动项目,收费5万人民币,说是可以通过这个项目体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很多家长一听好像有道理啊,于是就爽快的掏钱了;但是,招生官会觉得很没有逻辑:中国有那么多的贫困地区,学生所在的城市里也有那么多需要被帮助的人,学生为什么不去帮助他们学校傍边的残疾人,不去他们学校附近的地方做义工,反而远赴孟加拉?简直太没逻辑了!

还有一个学生,2020年初的时候,疫情期间在国内,通过在线募捐了两万多人民币,然后自己捐给了美国的某一个医疗机构。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捐给美国的时候,学生也挺诚实的说:“因为我以后要去美国上大学”。这个老师后来在给我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说,中国国内当时也很困难,每一个城市都岌岌可危,如果美国的招生官看见这个学生的这个行动,他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你为什么不先帮助你身边的人?当然,招生官也会觉得学生很功利,这在别人的印像里,反而是减分项;

有的学生在和留学机构的老师聊天的时候,都会提到,学校的社团“水的很”。水的很这三个字背后其实指的就是社团的活动不行,没什么价值,那我们转念想一想,如果这个学生在学校的依托于学校的社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这个“水”社团变得不水了,这是不是就很能体现这个学生对学校的价值?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么?我听说,美高的很多学生他们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学校的社团做的,其实本来就应该这样,只有你证明了你让你的中学变得更好了,招生官才会觉得你未来能让你的大学变得更好,不是么?

最后,我需要强调一下,学生做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否则的话,东拼西凑来的活动会让招生官有一种强烈的功利感和拼凑感(这就类似于上好的牛排食材和合成肉的区别),一旦有了这种感觉,你的活动列表就并不能让招生官觉得你很独特,也就不能很好的给他们留下深刻的映像了。我甚至见过一些留学顾问老师说:“你什么都不用做,就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我到时候直接帮你写活动,没关系,招生官看不出来的”。这样的“活动规划”就是最差的活动规划了。


好的活动都不怎么花钱,花钱做的活动都不怎么好

通过今天很多案例的讲述,大家应该会有一个感觉,做活动的关键是通过一件件小事,让学生的人设变得丰满起来,让这个学生变得生动、立体。我们也通过大量的道理、案例说明了在规划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学生内心兴趣的源点,并且从这个源点出发、与自己要申请的目标专业结合,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行动起来。我们看到,只要是学生自己用心做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小活动做完以后,他们自己都会有反思,他们和他们的留学顾问老师也都会有讨论,他们自然就会知道下一件事情应该做什么…活动不仅是一个规划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既然学生90%以上的时间都在家庭和学校里度过,那么很显然的,学生大部分的活动也应该依托于家庭和学校所在的社区,这些活动都是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其实活动只要能做出自己的意义就是好的,用不着花钱。

反之,我们现在也观察到了现在好多的留学机构用一些听上去很高大上的、实际上就是帮别人卖的项目拼凑学生的活动,这不仅会额外的花费家长很多的钱,而且关键是会浪费学生很多的时间。那么,为什么花钱做的这些项目都不好呢?因为他们不是学生自己非常个性化的活动,而是机构给你提供的工业化的产品。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展示出来的灵魂,而不是一堆水、肌肉纤维、血小板、碳酸钙、矿物质拼凑的物品。正如学生去上了个人文类的课程并不能说明学生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参加了一个CMU教授提供的关于机器人的在线课程也并不能说明学生喜欢动手、有成为一个工程师的潜质…

所以,我们真切的认为,一个好的留学顾问老师,不仅能帮学生完成很好的申请,而且能避免学生购买类似无用的项目,帮学生省很多钱。


结束语

一个留学机构,申请美国本科动辄收费25-40万,而且现在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这些收费里,70-80%的费用是对应给学生规划、策划和辅助学生完成3-4年的活动列表和竞赛列表。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本科留学申请机构主要是一个规划咨询机构,而咨询机构的精髓就在于具体提供咨询服务的这个人,他的知识、眼界和经验,不同的老师给出的方案会有极大的差异。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梳理,试图从活动、竞赛规划的本质和招生官的视角出发,给学生和家长详细讲述活动、竞赛的逻辑,并通过一些案例让家长有一个大体的认知,知道什么样的活动规划是靠谱的,什么样的活动规划是不靠谱的,也希望家长听了以后能在给孩子找留学机构的过程中能够分辨真与假、好与坏,也希望家长们能给孩子找到真正好的机构和老师,让孩子的申请不走弯路不踩坑!

当然,我知道也许家长或者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好像理解了,但是在实际对比机构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懵,还是觉得不会运用。这没关系,如果你正在对比机构,正在犹豫不决,也可以加我的微信,我可以帮你把把关。


当然,话说在前面,我只是提供基于我自己经验的免费的意见,我能做到的是无话不说,知无不言,但因为我只是用业余的时间力所能及帮帮忙,所以,也请家长和同学理解,我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到时候还请多多包涵。


最后,如果你觉得我讲的有道理,请把这个节目分享给更多的有需要的朋友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