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望联系我,让我帮你的孩子在申请规划、专业选择、人设规划方面提一些建议,甚至希望我帮你对你见到的留学机构把把关、避避坑,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的咨询不收费,兴趣使然,请别客气
我的微信号:betterhope
支柱:活动和竞赛,一次清晰的解读(上)
这篇文章,我前后准备了好久。迟迟没有下笔的原因是关于活动规划、竞赛策略实际上是每一个留学机构的核心价值,不同的留学机构对于这些众说纷纭,而我为了梳理其中的逻辑内容,甚至邀请了两位很好的留学机构的创始人帮我做了两场讲座,我在一旁“偷师学艺”,把他们这些老师讲的和我平时听到的加总起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理顺里面的各种逻辑,这才有了今天这个节目(我甚至为今天的文章做了一个提纲)。
内容概要:
本文从美本留学机构的“玄学”理论出发,描述了弥漫在美国本科申请圈的浮躁的认知;与此同时,通过分析招生官所看到的材料内容,用符合逻辑的方式倒推学生应该如何去准备和规划自己的人设及2-3年的活动安排。有了招生官视角之后,我们进一步带着家长分析什么样的活动和竞赛规划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让家长的心里有一个大体的认知。随后,文章从优秀留学机构帮助学生打造活动规划的过程出发,总结出头脑风暴、立即行动、及时反馈和精彩呈现四步走的模式,并且在文中详细描述了每一步的做法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有了理论基础之后,我又通过两个现实的案例具体的描述了学生活动规划的过程,其中一个学生中途变换专业,以托福105,SAT 1420的成绩本录取到了UC Berkeley的工程专业,另一个学生则从一个腼腆的小男生成为了宾大沃顿商学院的精英。具体案例之后,我又给出了如何选择竞赛、规划活动的三大原则,以期使家长和学生听完以后能够对活动、竞赛规划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我的这一期节目,并不指望让听众成为美国本科申请活动和竞赛规划的专家,但至少学生和家长听了这一期节目之后,将会对活动规划的好与坏、真与假有直接和有效的鉴别能力,让自己的申请之路,不走弯路不踩坑!
美本申请被很多机构、老师和家长称之为玄学,这是为什么?
经常是在聊了很久之后,机构的老师会感叹道,其实美本的申请是玄学…每当我听到这种说法,我的头都是懵的,因为,如果是玄学,那么就没有什么经验和规律可以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好与坏了(因为结果是由“命运”决定的,而不是策略)。
这就好比,如果有人认为股票投资的收益、盈亏是“玄学”,我就会建议他们不要买股票,因为在一个90%的人都亏损的市场,如果你不知道一个公司为什么被低估而应该被买入、为什么已经被高估而应该被卖出的话,单纯只依靠“玄学”带来的运气去投资,一定是90%概率亏损,10%的概率盈利。这种概率,还不如去猜硬币的正反面(50%对50%)呢。
为什么机构的老师和家长会将美本的申请称之为玄学呢?因为他们经常会感觉成绩、背景都差不多的孩子,录取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想来想去,当人们想不出来原因的时候,人们就将原因归结为了命运。比如,下面这两个学生:
学生甲,他的申请目标是美国综合排名前20大学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他是深国交的学生,GPA3.7,托福110,SAT 1450,AP有三门5分;他参加了CTB并拿了奖,同时他还是丘成桐数学竞赛的铜奖得主,也获得了省级信息科学竞赛的一等奖。他是学校机器人队的队长,参加过一个MIT教授的在线科研项目,也参加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学生乙,他的申请目标也是美国综合排名前20大学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他也是深国交的学生,GPA3.7,托福109,SAT 1450,AP也有三门5分;他也参加了CTB并拿了奖,同时他也是丘成桐数学竞赛的铜奖得主,也获得了省级信息科学竞赛的一等奖。他是学校机器人队的队员,参加过一个CMU教授的在线科研项目,也参加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结果,学生甲没有被录取,而学生乙被录取了。看到了上面的学生背景、描述、结果,你是不是也有一种“本科申请是玄学”的感觉?
但如果我告诉你,学生甲的公益活动是参加了一个远赴缅甸的暑期支教项目,而学生乙做的公益活动则是在校园里安装PM2.5探测器,通过检测到的PM2.5数值控制学校教室的新风系统,使教室的新风系统运转变得完全自动化…你是不是就大概能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了?
如果学生乙自己还录制了一个面向中学生的python编程课,免费分享给想学python的国内中学生,由于他自己也是学生博主,很快就在中学生圈子里传开了,于是他就鼓励粉丝们一起贡献编程技巧相关的内容,累计有了几十万的播放量…是不是更加不同了?
听了这些细节,你还会觉得美本招生官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依据的是玄学么?我觉得这样说比较客观:招生官的录取本身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并没有唯一的标准,不同的招生官的判断会有所偏差;但是,作为一个受过很好的教育和价值观培训、有着丰富的招生经验的老师,他们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平庸,什么是积极参与什么是被动划水,什么是目标明确的充实什么是漫无目的的拼凑…还是会有一致的感觉和判断的。因此,我觉得,尽管从定量的角度上来讲,美本的录取颇有“玄学”的气质,但是从定性的角度上来讲,招生官的路数完完全全是有迹可循的。
招生官是怎么看学生的活动以及竞赛的?
为了搞清楚招生官的路数,我们就需要搞清楚招生官要什么以及招生官是怎么做的。
我有个朋友,现在自己做留学,以前做过UCLA的招生官,并且他在UCLA读硕士的时候研究的课题就是“美国大学的招生”。有一次我们在深度交流的时候,我就问他,招生官会给什么样的学生发录取?他告诉我,其实招生官对于一个学生主要有三个层次的考量:
第一,我把你招进来以后,你能不能顺利毕业?这就是考量你的学习能力怎么样;
第二,招你进来以后,能不能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好?这就是看你的社区贡献度;
第三,你毕业之后,有没有持续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的可能性?这就看你的社会影响力。
招生官见不到你的真人,他只能从你提交的材料里来看上述的三个层次的潜质,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材料会变得非常非常重要。而当你了解的机构、学生和招生官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在他们所提交的材料里不断的去证明“我能顺利毕业”!
咱们往细了说说,你的GPA、专业奖项、取得了4-5分的AP成绩、SAT或者ACT成绩都是为了证明你学习能力很不错,能够顺利毕业;
但是,你去缅甸参加了一个支教活动,能证明你的社区贡献么?当然不能,因为缅甸与你八竿子打不着,招生官一看就知道你是参加了一个花钱的“实践旅游项目”;
你在闹市口摆摊做了一个义卖,结果被城管追着跑,并以此为理由你在文书中反思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你毕业以后,学校需要你去摆地摊么?这能证明你未来有持续为学校做贡献的潜力么?当然不成立:)
我们在这里,将招生官要找到什么样的人大体说清楚了。接下来,我们要知道,招生官是通过什么来判断候选人是不是符合他的标准的。
~HR怎么样来选择候选人?通过笔试和面试,通过和候选人聊天,判断候选人是不是符合公司的标准,是不是接受公司的价值观,是不是心中有理想,眼里有热望;
~教练通过什么来选运动员?通过观察你的比赛,看看动作和潜力;
~婚姻中的一方通过什么来选择另一方?通过长期的相处,相处下来看看对方的人品好不好,三观是不是一致,习惯是不是吻合;
招生官见不到学生,他们通过什么来选择学生呢?通过学生提交的材料!十几页纸,他们只能通过这些纸面的内容来判断你,来选择你…
那么,我们要问的问题就很直接了。招生官看到的究竟是啥?
登陆https://apply.commonapp.org这个网站,进入到Common APP这个页面,留学顾问最终给学生填写的就是这个模块里的内容,而招生官看到的,也就是这些填写好的内容:
我将招生官看所有这些内容(包括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包括竞赛」、考试情况、活动、文书)的逻辑框架整理成了一张PPT,下面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就美国招生协会的统计,招生官看每一个学生的材料平均花费的时间是——8分钟。
他们通过阅读你的资料(profile)和你的家庭背景(Family)知道了你是谁,你的姓名和性别等等,99.9%的同学在这一块不会有很大的差异化;
接下来,他会看你的标化成绩(有些标化成绩是由“招生阅读官”「学生兼职」来看的,对于一些标化成绩过低的学生,他们直接就判定为未来毕业有问题,就没有后续了),这就包括了你的GPA、AP、SAT等等成绩;
接下来,他们会看到你获得过的奖项和你做过的活动,你最多可以写5个获奖奖项和10个活动,这是在你证明了自己被招进去一定能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让招生官觉得你与其他学生有所差异的机会。
如果你在这个部分,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奖项,使得招生官对你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在最后的文书部分,你通过你的故事在招生官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你的“人物形象”又因为之前的人设显得很饱满,他被你打动了,那么恭喜你,你就获得了录取;
如果你在这个部分并没有给招生官留下印像,或者招生官在看你的故事(文书)的时候,你的活动和奖项没有办法把你的故事(人设)支撑的很饱满,那么,非常抱歉,你花了2-3年,花费20-40万做的活动和材料,就被打进了冷宫。
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招生官最终在你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给你发录取,是因为你的非常饱满的人物设定。这里的关键词是两个,第一个是非常饱满,第二个是人物设定。人物设定回答一个问题:你是谁(当然这里面包含了你很多优秀的品质)。而非常饱满则是“你是谁”的证据——你的活动和你所有的奖项(我更希望把这个奖项说成是你在过去取得的成就),最好有力的、有逻辑的、有人情味儿的证明“你是谁”。说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你得通过一篇打动人心的文书写出你的故事,同时,你得通过这5个奖项和10个活动让你的人设非常饱满。没错,活动和竞赛在录取的过程中就是干这个的。为此,我专门做了一张图,形象的说明这个逻辑:
图中,红色大圆圈代表竞赛,小圆圈代表活动;颜色越深代表越个性化、越贴合人设、含金量越高,反之颜色越浅则代表越套路、越不相关、含金量越低;黑色的线条则代表你的“人物设定”的故事主线,你需要用一个主线回答你是谁的问题;
我们看到,位于左图偏上方的这个人物形象感觉很强壮,他的奖项和活动被他的故事主线勾勒出了一副终结者(阿诺德施瓦辛格,健美运动员)的样子,这会给招生官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左图下方,我们看到的这个申请者做了很多流水线上产出的活动、获得了一些不太相关的奖项,最终,文书所写出的人物设定也是如此的套路化…
各位家长,如果你是招生官,二选一发offer,你会选谁?
说到这里,家长朋友们肯定就看明白了活动、竞赛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对不对。接下来,我们再看的深入一点:任何一个事情,看的浅和看的深,感觉会不太一样。你填写的活动和竞赛,都要写什么?
我们先说奖项吧。上图的右边就是你在CA系统里education栏目的奖项模块里能填写的内容,是不是很受限制?你能填写的就是:
6-用100个以内的字符(10-15个单词)描述一下这个奖项;
7-你什么时候获得的这个奖项(选择题);
8-你获得的这个奖项是什么级别的?(校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
招生官看到的PDF长成下面这个样子:
我们再来看看活动,活动的填写和描述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也不是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呦:)在CA系统里提交活动的时候:
1-需要选择这个活动的类别(类别有很多,比如辩论、政治、体育什么的,选一个就可以了);
2-学生在活动里的角色,是领导者还是参与者?是社团的创始人还是社员?
3-组织或社团的名称,限定100个字符,也就是不超过10个单词吧;
4-在这个活动里,做了什么事情?这一段只有150个字符的描述机会,也就是你必须用20个以内的单子说清楚自己在这个活动里做了什么;
5-参与的年级和活动的频次…
招生官看见的PDF表格是下图这个样子的:
我们说了这么多,总算让各位了解了活动和竞赛在录取中的作用、逻辑,以及招生官在具体的申请材料里面看到的东西具体是什么,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内容,极具社会经验的各位家长,你们在判断留学机构给你们的孩子规划的活动、竞赛是不是合理的时候,就有了“招生官视角”:
这个活动和竞赛是不是能让我们的人设更丰富饱满?
这个竞赛和活动能不能写进材料里面?
这个竞赛和活动写进材料里面以后,招生官阅读起来,是不是会印象深刻?
各位家长,当你们有了“招生官视角”(这就是你们上帝之眼),我们就可以一起来看看现在留学机构在给学生的规划中,什么样的活动是好的,什么样的活动、竞赛规划是不好的。
常见的好的活动与不好的活动是什么样的?
人文素养就是上一个“人文夏校”么?
我曾经见过一个留学机构,近两年在家长圈子里面还挺火的,我们见了面以后我还没说什么呢,他就给我说一通:“美国本科是一个奢侈品,是博雅教育,要有人文情怀…”搞得我一头雾水之后,我很小心的问他们:“你说了这么多博雅教育,你能不能说说你们机构为什么比别的机构好?”,接下来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他说:“美国的本科申请一定要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素养,不管是申请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还是申请理工科,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所以,凡是加入我们的学生,我们都会强制要求学生参加我们自己举办的’人文夏校’,这样的话,才会确保每一个从我们这里申请的学生都会有很好的人文情怀和素养…”听他说完以后,我觉得好像有点道理,但又感觉缺了点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在听一个有着十几年申请经验的老师在讲活动规划的时候,这个老师也提到申请理工科的孩子也要体现自己的人文情怀,然而这个老师接着说道:“一个孩子有人文情怀,并不是说他要去上一个人文方面的课程或者人文学科的考试,课程和考试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你作为一个人为了让这个世界、让全人类变得更好而有的感情或者做的事情。”
我们尝试着从招生官的角度去品一品:招生官确实是希望看到每一个希望进入他们学校的学生都是充满了人文情怀的,但是他看到的学生的活动里面,五花八门的人文类的课程、夏校简直多的不能再多了,因此,一个留学机构举办的“人文夏校”活动,短短的三行描述,真的能让招生官留下深刻的映像么?你认为,如果一个要申请工科的学生,暑假参加一个留学机构举办的人文夏校 VS 参观5个现代战争博物馆反思及其装备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哪一个会给招生官留下更深刻的映像?
公益活动和公益行动之间的差别
很多学生在活动规划的时候,被要求去做一些“公益”的活动, 比如做一个义卖、做一次支教、做一些志愿者服务等等,这些活动通常被留学机构的老师写在活动列表的后半部分,用以说明该学生很有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希望招生官看到这个活动以后,有这样一种印像:这个学生来了我们学校以后也会很有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的学校里面做很多的志愿服务,帮助我们一起完善我们的社区。于是,很多留学机构就推荐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被包装的非常炫酷,有的是远赴东南亚、非洲为当地的孩子做支教服务,有的是花了很多钱去参加机构组织的敬老院陪伴服务,总之针对于招生官希望看到学生身上具备一颗公益之心这件事情,比如,我之前遇见一个家长,被留学机构逼迫着去买价格好几万的支教活动,家长一方面很不情愿,另一方面,又觉得不敢得罪留学机构———毕竟这个机构管着他们孩子的申请呢,万一因此和老师闹的不愉快,他们在孩子申请的时候给孩子使坏怎么办?
各位家长,现在你们看到市场上的大部分的留学机构都以代售各种活动为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作为家长,就像刀俎下的三文鱼,任人忽悠。我们尝试着从招生官的角度去想想这个问题:回到我们前面说到的招生官看到的材料,你觉得,家长花了很大的代价让孩子去东南亚国家参加一个暑期的支教活动,与一个孩子在你所在的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子弟小学自己做了一个暑假的支教行动,在材料上看,有什么不同么?都一样是不是?唯一的不同就是,招生官会很奇怪,你为什么不首先服务自己所在的社区,而去一个你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陌生的地方奉献你的公益情怀…
一篇自己都搞不懂的论文 VS 一个小的实用的机器
现在坦率的说,几乎所有的美本申请的留学机构都在给学生兜售着价值几万块的在线科研的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是由一个名校的教授(副教授)以大班的形式上课。上课的主题通常也都很炫酷,什么流行来什么,比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编译等等。上完了课以后,通常会由一个硕士生助教指导学生完成一篇相应主题的小论文,通常这一类的论文就是一个大作业。这种在线的科研项目目前卖的真的非常火,以至于有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我的价值判断有问题,一直到有一次我和几个很坦诚的留学公司创始人聊天以后我才豁然开朗。我们在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思索了一会,问我,如果另一个同样主题的录播课程(或者1000人的直播大课),也有一个助教辅导着写了一个小论文(作业),你觉得在填写活动描述的时候,会不会有任何的区别?招生官看到的内容会不会有任何的区别?
从招生官的视角来看看:当他看到了一个要申请工程类学科的学生上了一个MIT教授讲的在线的课程,并且完成了一篇《六个单词以内》标题的论文,这个标题和这个在线课程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你觉得,这样的一个活动,是否能在招生官心里留下深刻的印像呢?如果另一个学生,也是要申请工程类的学科,花了200块钱DIY了一个小米售价2000块的空气净化器,而且把DIY的视屏放在网上与别人分享,让大家都能DIY空气净化器,在雾霾天能用更少的钱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你觉得这个活动与花了几万块参加一个在线课程相比,哪一个能让招生官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和家长及机构的老师聊的越多,就能见到越多的奇奇怪怪的“活动规划”,比如香港和深圳有一家留学机构为了给学生写一篇小文章并同时增加一个活动,让学生去缅甸的寺庙前面坐三天,去感悟“人生”;还有的机构告诉学生你什么都不用做,我们会帮你写进去写好…千奇百怪,如果没有招生官视角,真的不好分辨。
以上,我们在整理清楚了招生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材料之后,在各位家长有了招生官视角之后,简单列举了三个常见的活动规划的例子,并且通过对比,让家长们有一个感觉,知道什么是好的活动规划,什么是不好的活动规划。
下一期节目我们来讲讲比较好的留学机构、留学顾问老师,他们是怎么给一个学生做3-4年的整体留学规划的,于此同时,我会用两个具体的学生案例给大家展示什么样的活动规划是好的,以及活动、竞赛的原则是什么。我们下期节目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