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任剑涛:美国的反智传统(下)

68任剑涛:美国的反智传统(下)

00:00
18:13

本期介绍 



随堂讨论

在你看来,社交媒体会推动“反智传统”的固化吗?


节目文稿

我是任剑涛,今天我们来讲讲理想国译丛的《美国的反智传统》这本书。


我们沿着这四个部分来说一说美国反智传统形成的深层原因或者深层的机制。


为什么美国会形成反智传统?

在霍夫施塔特看来,美国是一个新教国家,也许读者朋友会提出反驳,为什么美国是一个新教国家?不是说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宗教的国家吗?但我们要调和地说两者都对。


首先说美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美国可以说因为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因此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族群,都携带了他们移民之前所信仰的宗教,进入了美国,形成了自己的宗教、生活群体、宗教信仰和宗教理论,这是美国宪法所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必然带来的信仰多元局面。一点不假。但我们同时也说为什么美国这个新教国家,旧教的影响显然也不如新教,换言之就是基督宗教胜于天主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在霍夫施塔特看来,一是因为美国人的心智在建国时期就已经是信教思想的产物,“五月花号”的约定,有人说是“文盲的约定”,经过今天的考察发现并非如此,有一些在英国生活不如意的毕业于牛津剑桥的神学生,其实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因此美国殖民者所接触到的知识,其第一个平台那就是宗教,而这样一个基督新教传统可以说渗入了美国的宪法,不理解美国的新教传统,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的建国理念,美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以及美国政教关系所支撑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以及人心秩序。


但是恰恰令人感到奇怪的时候,美国的反智传统,它的第一个知识传统平台是宗教,而反智的第一个动力也是来自于宗教。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宗教社会学向人们揭示出来,富裕的阶级喜欢把宗教理性化,并乐于遵守宗教的繁复仪式。相比而言,社会的中下层他们信仰宗教的方式比较感性,一方面他们对宗教神学不甚寥寥,而且反对那种繁琐的宗教仪轨和上层牧师庄重的训导,他们重视的是自己内心的宗教体验,这是一个美国社会独特的宗教定位。从历史上来看,这当然与一名美国的那些早期殖民者,跟宗主国英国的宗教抗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种抗争,让他们的宗教信仰带有反智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与美国早期社会教育程度的普遍低下有密切关系。因而美国从殖民时代开始,传教就显得多元而自由,在知识和感性之间达成平衡,乃是传教的最重要的一种取向。尤其在大觉醒运动当中,清教徒们的热情和良好教育成为历史之后,奋兴派走向了结合热情和激昂的道路,因此出现了肆意攻击传统教会、蔑视教会惯用礼仪的牧师,这样就使得宗教反智倾向为新兴的美国社会打下了烙印。


加上美国组织教会以一种自由竞争市场的方式出现,信徒可以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会,它弥漫着的是那种挣脱了陈腐的旧欧洲,确立了昂扬的新大陆精神的宗教氛围。因此牧师们纷纷以个人魅力和星级高低来展现传教的能力。而欠缺宗教知识的支持就变成美国宗教活动的一大特点。甚至像二世纪中一些著名的宣道者戴森,他更是乐于用粗俗娱乐的方式来布道,这就使得他们对有钱人和大学生缺少吸引力,对于社会公众特别是因为新鲜感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对于宗教生活的选择使得“嬷嬷也疯狂”,这就是大家看到美国的著名流行电影,一个流行歌手因为得罪了黑社会人士而遭到追杀,进入教会扮演教会工作人员,结果在传教时就用他自由歌手的那一套又唱又跳来传教,没有料到引起的轰动,集资巨大。所以美国作为新教国家,在传教上的反抗知识和知知识分子的传统已久。


美国反智主义的第二个动因是在民主政治上,民主政治很重视规范知识和规范行为、程序安排、法制体系。但是重视这个制度并不意味着重视知识和知识的力量。霍夫施塔特指出,当美国独立的时候,知识分子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开国元勋们既是知识分子又是政治行动者,但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从国父们那一代开始已经出现了非常悖谬的现象,那就是领袖们不团结而相互攻击。比如杰斐逊就受到了汉密尔顿的攻击,杰弗逊反击,汉密尔顿持续攻击,最后就变成了美国政治相互攻击以至于相互撕裂相互对垒,就像今天的特朗普与希拉里,以及之后的特朗普与拜登,以及他们的相互支持者,作为选举推动的政治行动派占据政治的知识中心场域,大家为了打赢选战,因此政治家们都放下身段迎合选民,这个时候政治中的绅士传统就趋近消失,而让努力激发民粹主义的公众热情的一群人逐渐占据了政治的中心舞台。这就是美国政治树立起的特殊的标准,即在政治生活中不能文弱,不能理想化,不能重知识,最好有从军记录或者参加过橄榄球队。这就使得那些有志于从政,而又善于打破美国政治规则的传统的从政者和潜在的从政者疏远知识分子,在美国历史上能够调动知识分子力量的现代政治人物不是太多,比如老罗斯福、小罗斯福、威尔逊这一系列人物,他们是受到重视的,但大多数被政治人物所接纳进政治生活的知识分子,却因为他们处事的规则性和重视知识依据而被认为是迂腐的一群人,因而使得政治生活中排斥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气氛,一直沿袭下来。


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社会,那么对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所呈现出的跟美国政治生活当中的同一风格,我们就会了解,其实整个政治生活当中,你如果真正言行知识、表现文气,显得温文尔雅,恐怕你在政治生活当中被接纳、在提升政治成绩、受到重用的可能性是不高的。这一点上我们强调呼应一下,第二方面就是民主政治生活的独特性,跟非民主政治生活某些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为什么政治领域里也充满着超越美国范围的共同的反智传统,或者反智行为。


美国反智主义的第三个动力是在社会文化方面。美国建国初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不像现在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有时候被人称为民主的灯塔,甚至人类的灯塔,那是恭维。首先从美国的历史来看,它是农业社会,它崇尚的人格典范是淳朴、勤劳、务实、尚行作为特点。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人的行为逻辑跟知识分子的行为逻辑大不相同,他们并不去着重谈论理想,也不重视行为中的规则性、规范性,也不是在清晰的分辨的一个观念和行为的公私界限,合法与否、是否道德的基础上去展开的。在某种意义上,商人精神可能成为美国从农商文明跃进到工商文明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但恰恰在美国社会文化中,商人是受到知识分子轻蔑的一个群体,而商人本身又觉得自己承担了创造财富、服务社会公益的责任,因而知识界对于商人的认知和商人对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就导致商业文化和知识分子代表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冲突。由于美国的商人大多数属于白手起家,而不是依靠权力来获得商业特权和商业垄断的利润,那种依靠努力、依靠自己的天分来发家致富的商业精神,特别受人推崇。


因而这种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导致人们对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秩序表示蔑视,某种不用书本而用来福枪的早期行动规则,不用书本而用行动的行动至上的实用主义精神,使得社会里把知识分子与混混、缺乏行为者、难以在社会文化中制造大家所期待的社会文化发展结果相联系起来。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其实不唯独美国才有,其他所有国家都有,但是相对说来知识分子和工商行动的实用主义传统的对立却不如美国那么尖锐。


接下来霍夫施塔特分析了美国反智传统的第四个形成的主要动力,就是在教育方面。相比而言,这方面中国人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和对于目前中国教育的独特感受也会有很多呼应。其实我们中国同美国一样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度,但不大一样的是中国从古至今关心的是精英教育,而美国自建国以来始终关注的焦点是平民教育,这两者有什么重大的区别?简单讲,精英教育注重的是政治性、道德性、动机性以及工具性。而平民教育始终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收益性、个人性、当下性。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所以在美国开国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国都缺乏伟大的学校,完全没有牛津、剑桥这类学校,人们都必须到牛津剑桥进修,才有扬名立万的资本。非常接近于我们中国,今天哪怕你出生于北京,你面对哈佛剑桥、耶鲁、牛津,你都要觉得矮人一等,但美国人当时不以为耻,他恰恰把教育确立在实用知识上,而且致力于教育的民族和大众化为改革的主调。在这一方面著名的美国学者、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身份非常复杂,以至于可以用百科全书来形容,我认为是美国实用主义精神的一个最重要的建构者约翰·杜威,他的“为民族而教育”的口号影响深重,而且他强调生活适应教育的运动是必须的,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育者。杜威特别强调,要把教育看成改造社会的方式,将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要求将教师和课程权威让给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制度来配合小孩子们的需要。到今天,美国一些激进的州已经规定,为了保护儿童受教育的主动性,保证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以至于8岁就要让儿童来选择自己的性别。在相对保守的人士眼中,这个是非常令人惊诧的现象。我们中国今天体会是非常之深的。而这种教育对于美国因为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因为成立教育改革评价委员会,因为成立大学教育评估的组织机构,而成为美国社会里以实用抵抗规范教育,与对教育者的规划的排斥,而被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实际上还是一种教育者的理念来替代了。教育的结果是要解放儿童,解放受教育者,但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对于规则的反抗和抵制。这对我们中国今天来说,实际上也有切肤之痛,也有与霍夫施塔特对美国教育中的反智传统的剖析颇感一致的感受。


知识分子如何自处?

在反智传统的四大动力里,我们对于政治现象和教育现象,政治动力和教育动力形成了反智传统,会有深刻的体验。而在这种有深厚反智传统的美国社会中,知识分子怎么办呢?他们要么与社会疏离来保持自己批判社会的存在,要么被社会同化。在两难选择之中美国人一直在徘徊,在斗争,在努力维持重智的传统,而拒斥反智传统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就此而言,这本书非常具有启发,而连带着我们中国人的切身体会,可以说是在政治教育两方面,当然社会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氛围,对于反智主义的形成也会有深刻的影响,但相对说来我们的切肤感受里比较隔膜一点。


霍夫施塔特从四个方面对于美国反智传统整个面貌的揭示,动力机制的披露和解决问题出路的想象都非常具有启发。这本书对我理解这个社会,理解中国的传统,理解我所从事的专业,都可以说发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对于年轻人来讲,理想国推出这本书,我们阅读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去思考什么问题,或者讨论什么问题,恐怕对于今天中国社会来讲,三个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在阅读时共同去思考,有机会也可以共同讨论。


一是反智仅仅是一个美国现象吗?我们刚才说显然它是一个超出美国社会的现象,而为什么有这个普遍的现象呢?它是跟人性有深刻的联系吗?


其二,作为反智传统来说,在宗教、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的动力机制之外,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或者更多的其他的动力机制或者是导致原因?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我们直面不可彻底消除的反智,我们怎么去面对我们自己和社会的反智这种社会现象?


其三,在一致反智的时候,我们怎样以重智来作为一致反智的最有力量的一个进路,可能要去思考我们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是不是这个社会的必须,但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是不是就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崇敬,这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如何在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同时尊重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能够去催生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和新的行动?这恐怕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好的,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gjov

    妈呀 内容好是好。但这位教授解说时“思政老师”味儿过于重,尤其读到很多转接词、动词时无来由的突然加重拉长语气很让人出戏,感觉在搞街头政治似的。

    无用学 回复 @Jigjov: 本期讲书嘉宾任剑涛老师,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比较老牌的教授,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国内外一线的课堂和讲座,从教五十多年,形成了一套个人风格强烈的授课风格,在清华也广受学生好评。和一些经由专门经过互联网授课系统培训的青年学者的风格可能会有差异~

  • 1388096qqci

    专门买了VIP,结果不能听,必须单独购买,挺无语的

    无用学 回复 @1388096qqci: 您好,本专辑是会员畅听专辑,如果您遇到收听问题可以联系客服。

  • 岁月飞舟

    任老师的介绍对于原著的反馈是占了大部分的比重,而客观引用,引述原著的比重偏少。和系列中其它的部分风格不太一致。所以让人有不适应的感觉。我想大部分的听众是希望多了解一些原著的内容。我个人也是的。

  • 醉醉渔唱唱晚

    老师提到的那部电影是哪部?歌手被黑社会追杀加入教会唱歌那个。

  • alataro

    任老师讲课太投入了,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学生地位

  • 徐徐的风中的鱼

    有着一流大学的高科技强国,却会有反智传统,不可思议

  • fangsudi

    作为一个对政治所知甚少的非知识分子,实在没有听出来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是美国的反智传统尤为严重吗?一来老师并没有引述很多书中的具体内容,二来书中似乎也没有阐述和其他国家反智传统的比较。每个国家都会有尊重知识和反对知识的现象,单独拉出美国来说到底有啥意义呢?

  • tammy_7i

    一下跳入了上课的感觉,有点不适应。

  • 嘻嘻顽童

    美国真是的

  • 丸尾同学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