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三摩地:第15章《六波罗蜜》-不满一茶勺的喜悦

初恋三摩地:第15章《六波罗蜜》-不满一茶勺的喜悦

00:00
06:14
佛陀教我们修"六波罗蜜",又称"六度"。第一波罗蜜是修布施( dana )。修布施波罗蜜应不执于相而修。"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当你主动去清扫厨房或洗锅时,如果你是作为菩萨在修行,当你这样做时,你将获得巨大的喜悦和快乐。但是如果你有这种感觉,认为"我做了很多活儿,别人却丝毫不帮忙",你将会感到烦恼,因为你的修行是建立
在形式和我与非我的分别基础之上。
当你把钉子钉进木头中的时候,如果你偶然砸了手指头,你的右手会放下锤子,照护左手。此时没有分别:"我是右手,正在给你-左手,提供帮助。"帮助左手就是帮助右手。这是不着于相的修行,由此而导致的喜悦是不可限量的。这就是菩萨修行布施和利他的方式。如果我们带着怒气和分别心去洗盘子,我们的喜悦将不满一茶匙。
菩萨所修行的第二波罗蜜是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ta )。持戒我们也应以不住于相的精神来修。我们不应该这样想:“我在持戒,而不是你。我在努力持戒。”有些人吃素不住于相。他们甚至根本没有这个念头,即他们吃素而别人不吃素。他们只觉得吃素是自然而快乐的。此时戒律成了一种保护而不再被视为是对自由的束缚。
其他波罗蜜的修行也是如此-忍辱( ksantiparamita )、精进( viryaparamita )和禅定( dhyanaparamita )。菩萨修行不住于相,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修行是一种非修行的修行的缘故。你修行,然而你不认为自己是在修行,这就是最深刻的修行。
第六波罗蜜是修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它是一切波罗蜜的基础,有时它被描述成一个罐子,里面装着所有其他的波罗蜜。你需要一个好罐子打水,否则水就会漏出来。如果你不修般若波罗蜜,你就会像一只没烧好的土罐,水将渗漏出来而流失了。般若波罗蜜也被描述成一切佛菩萨之母。那些修禅观( vipasyana )的人,是它的孩子。这些都是《般若经》中的重要比喻。

无愿解脱门
第三解脱门是无愿解脱门或无为解脱门( apranihita )。它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可追求,没有什么东西可得到或实现,亦没有什么东西可执著。这个观点在很多经典中都可以看到,不仅在大乘经典中,就是在早期的经典如《捕蛇人经》中也能看到。
我们的身心有时会斗争。我们相信幸福只在未来才会成为可能。认识到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不必再远行了、我们已经在这里了,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宁和快乐。我们幸福的条件已经具足了。我们只要允许自己活在当下,就能体会到它。为了幸福,我们还要寻找什么?一切东西都已经俱足。我们不必在自己前面放置一个追逐的目标,然后相信在得到它以前自己不可能幸福。因为目标永远是在将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追上它。我们已经在净土里了,已经在上帝的国度里了。我们已然是佛。我们只要清醒过来,认识到我们已在这里就可以了。
佛陀的一个基本教导是,幸福地活在当下一刻是可能的。 Drishta dharma sukha vihari (现法乐住)是梵文的表达方式。佛法的修习教我们安住于当下,并不关乎修习了多久。如果你修习佛法,如果你与佛法相应,并根据佛法而生活,你将会立即得到幸福和安宁。只要你-拥抱佛法,你的身心便开始疗愈。
在大乘佛教教义里,真实有两个层面﹣历史的层面和终极的层面。从历史的层面来看,似乎有某种东西需要实现;从终极的层面来看,你已经是你想成为的那个样子了。以后当我们接触到《法华经》的教义时,我们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无为解脱门的含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