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6 汉代竹简书法之美
一、知识点
1.竹简:
竹简,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
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2.史晨碑:
《史晨碑》是刊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的一方碑刻,又称“史晨前后碑”,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汉魏碑刻陈列馆。
《史晨碑》为圆首碑,有额,额高34厘米,无字,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3.5厘米。碑两面刻,面向东为阳面,俗称“史晨前碑”,又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等,刊刻鲁相史晨关于祭祀孔子上呈朝廷的奏章,后附四言铭文12韵24句;面向西为阴面,俗称“史晨后碑”,又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等,记叙了史晨到任后谒庙拜孔、修墙饰屋、疏通沟渠、植行道树、设立会市等事迹,与《乙瑛碑》《礼器碑》合称“孔庙三碑”。其书法含蓄蕴藉,健劲遒逸,结构左顾右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风韵自然跌宕,飞彩凝晖,法意俱全。
3.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经,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光和六年(183)刻成后立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故又称太学石经。石经为隶书写成,方平正直,中规入矩,故也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采纳蔡邕等人之议,校正儒家书籍,以七经(鲁诗、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刻石,历时八年,共成46石,石皆高3米多,宽1米多。熹平石经轰动当时京师洛阳,甚至全国。石经刻成,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4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以及北京图书馆。
二、金句/精华笔记
1、那这是汉朝的习惯,叫君信食,就是你吃的时候你要觉得很开心,你很谢谢老天给你这样的一个享受。
2、令上面这两个根本就像一个斜坡性的屋顶,它所构出来的一个架构形式。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越来越确定这些文字里的线条本身具备高度的一个美感。
3、我们可以说这个音乐真好听,它的结构非常非常的精彩,我们可以说这张画的结构很好,结构可以用在绘画、建筑、文学、音乐都可以用。
三、全文逐字稿
好,我们再看朝权的一些局部,放大的局部大家比较更容易看到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这根线条,所以慢慢也许根本可以忘掉这个字是什么字,根本无关了。是说在写字的人来讲,他怎么去完成这根线的过程啊?这根线我刚刚讲说,你把它放大,把上面拿掉,底下拿掉,你把这根线单独的放大,你最后发现它真的就是我们的建筑上最美的那个屋檐的那个蹊跷型居岩出土的这个汉武帝太史看清楚吗?太太的太开始的始,太史三年,这个是汉武帝的简,非常珍贵的一个简,是目前发现汉朝的竹木简里面最早的一片,最早的年代最早,因为它有年代太史三年。
好,各位看到汉武帝的简,你看到这个 3 有没有发现它最后结尾都往上跳?还有这个年到最后这一笔有一个波折,还有甲乙丙丁的乙到结尾也有这个撇,还新游的游也有这个撇。好,我们看到坡折不是在东汉末年完成,是在汉武帝太史年间已经完成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做下面的研究。就是说这根线条是跟屋檐的凹曲屋面一起形成。在 300 年当中,在汉代的整个开国之后,它在设计的观念上形成了一个水平为主,而水平又要飞扬起来,往两边起翘的这样的一个结构概念,在文字跟建筑上一起在完成。
所以我想我们休息一下,下节课我们就用一开始就用幻灯片,一路把这两个东西整个连在一起,让大家做一个了解,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那个隶书的风格,甚至像曹全的那个风格已经都完成,这个是宣帝的本史 6 年的简了,这个简上大家可以感觉到那个往后的坡其实不那么明显,比如这个地方有一点点,可它并没有那么强,它大部分是水平。所以大概也说明,虽然我们在寻找这根线,我们对于汉武帝的简里面已经有这根线拿来做一个引证。
可是大家也注意到,在刚刚发展隶书的初期,其实它有的时候没有可能要两部分的要一起来看,可基本上它的水平的形态已经很明显,比如说3月的3,这个线条已经明显的是水平线,那为什么会发展出这么明显的水平线条?我想也是我们在简上面特别会关心的一个问题,比如说这个就很明显这个出园 5 年的这个简,大家看到这个支这个枝,他把最后的这个笔画一直跨到第一行的这个航路过来。
那这样的一个写法,很显然它就是水平空间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夸张,那直线条它也会这样夸张。像年拉长这一笔,可拉长的时候它不是绝对的垂直,而是往它有一点弯过来,有点弯过来。那等一下我们在关于检测的这个形式上,我们特别会讨论说什么原因,有没有物质上的基础发展出这个水平线条的一个特殊的一个形式出来,像这个简很有趣。大家感觉一下元康四年的简,好,各位看年这个字,只看这个字,你看这四根线条,它其实很明显有一个波浪状的移动,那我特别要提到,就是说写字是一个手的习惯,而一个手的习惯为什么会把对线条里面的一个音乐性的旋律或节奏的感觉放进去?其实我们现在,比如说我们收到一个朋友的信,我们会看那个信去阅读他告诉我们什么事,同时我们也会看说,唉,这个人写字个性上怎么样?很奇怪,就是文字是一个最容易把人的某一种个性或心情透露出来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线条,一个单纯的线条,所以我们会觉得写这个字的人好像有一种特别对于优美的这种注意,因为其实它可以写平就好了,可他特别在这里去做这个弯曲的跌荡的时候,显然它对于节奏,对于韵律,对于一个在文字书写意义以外的某一种美感在发生它的一个感觉。
可这个东西从哪里来?其实是一直我最关心的,就是如果他每天回到家,他看到他的建筑物,他回到家的屋檐,给他视觉上长期的一个感染,他很可能会把这个感觉放进一根线条里去,我不知道这样的联想大家能不能接受,就是说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环境当中,环境会不断的造成我们对于美的一种向往。
比如说刚才讲说为什么到 18 世纪芭蕾舞发展出往上的这个重跳的感觉,可是在 12 世纪 13 世纪他们的教堂就已经在提出一个往上的垂直的一个美,而这个美很可能有一天人的身体就努力的用他的身体去想表达出这个网上的力量出来,那同样的我也用这个来解释,就是说如果生活在一个水平空间的人,他每天接触到的建筑都是水平空间的屋檐,有一天他写字的时候,他很自然很可能会把这样的线条开始确定出来。
所以我们在西汉的这些木简当中留下来的这个墨迹,真正用毛笔写下来的这个线条,我们就可以思考到汉朝大概有一个什么样的视觉因素在陆续的在发展好。这是一个表格。在有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因为竹简跟木简的出土,所以我们就可以有机会去排列,去做研究,把历史上重要的碑,比如说反白的部分都是杯墨,黑字的部分都是简,这样各位了解吗?比如说中这个字,它这个是汉简的部分,然后这个是杯的部分,是坂白的来比较,看他们的形式上来做一个研究。
唉,你会发现悲是东汉末年的,简是西汉初年的,它中间的相似性,所以这是一个研究的一个方法。等于是把,比如说这是史晨碑的字,这是曹全碑的字,这个是西平时经的字,然后这个是汉简的。然后我们把汉简跟西平时经跟史晨碑跟曹全碑来对比,看他们中间的观察他们的共同可能性。比如说文章的文,在河北的定县出土的汉奸跟熹平石经跟石成碑来做比较,它中间的这个关系,所以这是一个考证的过程。我刚刚提到说可能会把悲往碱这个过程来推动好,这个又是由元康年间的简,基本上到元康年间我们会感觉到这个好,你看一一是最明显的一根线条,它已经有明显的这个波折出去的这个修饰。比如钉钉子这个字的缠头跟雁尾非常清楚。然后你可以看到垂直线这么不清楚。比如说钉这个垂直的这个部分其实是一个蛮不被重视、蛮被忽略的一个部分,反而是这个水平的部分特别被强调出来了。
还有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就是说他在整个书写的过程当中,很明显的一个文字的下面部分会特别被强调。比如说书这个字,我们看到下面这个部分,我们现在写不会写到这么大,就是说它有一个下盘特别稳的那个感觉,比如说长这个字底下的这个部分,它会特别被强调跟夸张出来。
这个的确让我们感觉到是跟在西方的建筑的哥德斯教堂往上的那个脱离地心引力的那个线的个性非常不一样,他反而强调贴近到地面的那根线,因为常常这个坡折有的时候是在比较结尾的部分的那根线不是全部,可是大部分来讲它跟结尾有关。那现在当然这个简出图很多有人在做的研究跟我们不太相同,比如说出土了很多论语的简,那我们可以连去检查论语这部书里面它里面的一些内容,去做很多的校丁校刊。所以我想我特别要提到就汉检的发现其实是非常重要,对我们整个文献历史的考证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对简本身的一种观察,大家可以用刚才我们讲过的方法,去寻找我们下面要关心的这些线的问题,这根线的问题,还有这根线的问题,它这个是一封信,就是伏地在拜,就是趴在地上,在刻在镜上的,很恭敬的意思,所以它全部是这些边疆的小官写给中央政府的信,这有点不太清楚了,我们看下面,好,这个就是所谓的侧,我们看到这是一片一片的木简,然后中间用绳子把它编起来,所以变成我们最早的书籍的一个形式,叫做册。
所以我们今天很多语言里面讲的册,一册书,两册书的册是一个象形字,其实刚好就是在讲一片一片的木简跟竹简穿起来的形式,所以这些东西如果有一个文化的博物馆,其实它可以让年轻一代很容易了解。我们今天测这个字是什么来源,然后它跟汉代的这个书籍的装订的过程关系是什么?这是另外一边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写的这些字,我们刚刚一片,当然现在年代久了以后,出土的汉碱绳子都断掉,所以只剩下一片一片的这个竹简或者木简。好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解答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在木简跟竹简里水平线条会特别被发展出来?其实各位可以试试看,去做一个实验,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去砍一个竹子,那竹子古代的人把它砍下来以后,把它劈成一片一片的,那每一片那个绿色的皮的部分要刮掉,然后他就可以拿来用。
你如果拿毛笔,你现在的毛笔在竹简上写字,你会发现竹子有很粗的纤维,所以直线条其实很容易被吃掉。可是横线条要通过很多直的纤维,所以横线条会被加重。我不知道这样讲各位了,不了解说你看到简上面很奇怪,你的视觉常常会觉得水平的线会比较重要,所以在这样的状况里,你会觉得在这个简上面写字。因为木简或竹简纤维都是直的,所以你的横线条反而是在抵抗那个纤维,所以构成这样的一个特性。所以这个部分如果自己试一试,你会比较容易了解为什么汉简后来会发展出这样的一个线,这种水平风格的线,然后又跟建筑里的屋檐的那个风格会连接在一起。我们也在湖南的长沙马王堆,发现了他们当时拿来喝酒的酒杯,就是用七七做的,酒杯里面也写了字叫君姓石。君姓石说这个东西也可以拿来吃饭,所以你吃饭你好好吃,有点像日本人讲伊塔塔给马斯一样,就是面对那碗饭说受用了。那这是汉朝的习惯,叫君信食,就是你吃的时候你要觉得很开心,你很谢谢老天给你这样的一个享受。
均姓时好,各位可以看到这个均,这个笔并没有往上,其实是往下,如果往下,它是篆字的习惯,这样可以了解吗?它是篆书的习惯,而不是隶书的习惯,所以我要举出来就是马王堆的东西是汉朝初年的,所以它还介于两者之间。可是下面我们看另外一个酒杯,君信酒,这个拿来喝酒的酒杯,这个君这个字还是往下。可是各位看到酒,你注意这三点都水平已经是隶书的风格。然后你注意这个线条,酒的最上面这个线条是水平的。有没有看到这个酒的写法?这个酒的写法其实最早就是一个酒 own 的一个形状,它是一个象形的东西,就是一个酒 own 上面封起来的一个酒 own 的一个形式。所以文字很有趣,文字本身因为我们的文字是一刚才讲说世界上现在几乎仅存的象形文字,所以它跟图画的关系特别密切,跟图绘的关系特别密切。而同时这里写文字的线条也跟旁边画画的线条其实有非常相关的关联。
好,这个都跟以后我们讲的中国美术史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尤其是下午我们要提到顾恺之的春蚕吐司跟王羲之的书法线条中间关系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叫做书画同源,书法跟绘画是同一个源流,那拼音文字不可能书画同源,可是只有象形文字它才可能是书画同源的一个现象。
好,各位看一下这个在胶纸出土的一个墓碑,各位看到它上面写的字,各位一定都认得。汉新风令胶指都御沈府君沈道,一个姓沈的人的一个墓碑。好,各位看看这个字出现了这样的长的坡折,你看那个命令的令往两边这样出来,你看到沈这个字多出来这么长一段。好,如果把这个切掉。
好,各位看到它旁边不是有两条直线吗?你把直线以外的地方都切掉,这个字还是一样,你可以认得认,可以读得懂,对不对?好,凡是直线以外的部分,我称它为美学的部分,它就是线条好。美学的部分没有认字的意义,可是它有美学上的意义。比如说这个东西就跟建筑上的那个屋檐的起翘一样,它其实形成了另外一个美感。你看这个令上面这两个根本就像一个斜坡性的屋顶,它所构出来的一个架构形式。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越来越确定这些文字里的线条本身具备高度的一个美感,个性就是美学的美感上的一某一种个性在这里完成。
所以这个这个神道碑上的文字多出来的这些部分是我特别想强调,大家就可以看到当时的隶书可以写字写到这么去装饰这个线条的美,而这个线条绝对具备了精神上的或者信仰上的另外一个力量,而不是文字,跟文字无关了,完全跟文字无关,而且写字的人也磕杯的人也几乎就故意的加了两个直线条,让我们理解到说这里面才是文字,外面其实已经是美学,所以我想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一个例子,让我们去观察汉代隶书发展的一个状况。
好,从这一章开始,我们正式进入到对最近的 20 年当中所出土的大量的这个居岩这个地方的汉奸,鸣沙山就是敦煌的鸣沙山,他出土的汉奸,这是真正汉朝人拿着毛笔在木片上写下来的字,那我们今天把它一个一个放大,放大到那个木片的纤维的纹理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好,各位就可以欣赏,真正的欣赏到汉代隶书线条的漂亮。我要讲的是说刚才我们写在白板上跟大家讲史晨杯、礼器杯、以英杯、章谦杯,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没有一个杯比居言汉简里面更让我觉得漂亮。这很奇怪,因为居言汉简本身是书写的,所以它里面的那个流动的感觉特别强,而且你会感觉到当事人怎么写这个字的感觉。
其实每个字并不大,因为大家都知道木简跟竹简都是大概我们手指头那么细那么细,我现在是把它放大了,我是把它放大,你可以看到这个字这么小的字放大到这么大,里面结构这么漂亮,那我现在讲结构是说其实艺术本身都在找结构,我们可以说,唉,这个建筑很美,这个建筑结构好漂亮,我们可以说,唉,这篇小说写的极好,小说结构很好,很稳定,我们可以说这个音乐真好听,它的结构非常非常的精彩,我们可以说这张画的结构很好,结构可以用在绘画、建筑、文学、音乐都可以用。
所谓的结构其实是一个组织的方法,一个对线条组织的方法,在书法里构成结构。所以我们看到在这里写字的人怎么样子用毛笔的线条构成了一个结构性的秩序。比如说道理的理,这个字到最后一笔的时候拉出这样的线,这根线,然后这根线又跟这边骏马的骏这个字的这个笔画连在一起,所以它构成很多水平的连接。
有点像我们在读那个杜牧的阿房公赋里面说沿牙膏着勾心斗角讲那个中国古代建筑的漂亮是檐屋檐,像牙秃出来的犬牙一样,檐牙高浊,像鸟往上的嘴巴一样,沿牙膏啄勾心斗角各抱地势这样的一个形态出来。所以我们慢慢就可以把这些线的关系变成在中国的建筑组群的屋檐之间互动的某些关系,等一下会把画面连接到跟建筑之间的这种互动。
可是我希望大家能够先对居言汉简里面的线条做多一点的认知跟理解,它已经非常的优美,而且非常漂亮的那个感觉。我从全体的跟个别字的做了很多的选择,让大家真正能够去感觉一下,所以下面这个部分可能要让大家自己去感觉这根线到底怎么完成,你可以试试看,把你自己的视觉跟着一条线走,这是一一二三的,一一永远是书法最重要的那个字,因为它是一根线条,它就是线条本身,它就是基本设计,所有的字,再复杂的字都要靠这个线条的基本功来完成。
所以这边是缠头,这边是燕尾,这样的一根线的完成,它里面有一个流荡的一种感觉,它在水平里面并不呆板。如果我们今天说要平,我就拿一个尺去画一个线是最平的,可是那个线条是死的,是机械性的平。我们看到的隶书里的这根线跟中国屋檐的那根线都不是死掉的屏,而是一种流动的屏,好像海浪一坡接一波的感觉。好,你注意它里面有一个动的感觉,就是 action 这个东西,所以汉朝叫做势力的势,这个字就是书法要写舒适,就写出一种方向感,一个动作的感觉,一个秩序的感觉。比如说居住的居,这一笔下来到这里结尾挑上去才写这一笔,所以它是连接的,所以隶书你会觉得每一根线条都跟下一条,下一根线条弱断弱续,好像是断开,其实还是连接的,还是连接。所以破圆为方的过程当中,方当中还隐含了一个圆的运动,就很像你们在看水月的时候,他的身体的那个运动是连绵不断的。
好,那个是写隶书最大的秘密,所以写隶书写到最好的时候,你忽然发现好像在舞蹈,它的线条本身构成一个秩序跟秩序中间连接的某些关系,所以特别希望大家能够像把级的这个线条抽出来看,去,感觉它怎么去变化,或者悟续这样的字,它怎么样子过来跳出去或者大好,各位有没有感觉这个大?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写,可他跟我们写有什么不同?你会觉得他底下的这两个部分张的特别开,站得很稳的感觉,有没有感觉觉得那个大,上面的部分短短的小小一点点,底下部分非常大,所以真是很大的一个感觉,因为它底下有一个基础撑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一直觉得书法是最好的一个基本设计的结构概念,因为它里面在学习怎么样在小小的一个文字空间里去玩出一个感觉出来,为什么有些人的写的大大不起来?有些人写的大让你有大的气势,像这个大是绝对有大的气势,因为他两边张开的感觉非常强,然后他笔画的变化,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压到这么重?然后再挑起来它怎么样去形成它这个往上高耸的那个力量,跟张开来的那个力量的平衡,所以非常有趣,你可以玩一个文字玩到很多很多的结构的感觉会出现。
好,我再把它放大给大家,我想更可以感觉到我们刚刚讲说这根线从开始到结尾要通过多少的直纤维,所以每一个笔画到这里都有一个困难,都有一个阻碍,然后阻碍又通过最后变成这样子出去的一个力量,所以我的意思说这根线条是对所有阻碍的一个通过,所以如果没有这个值的纤维,这个力量不一定这么容易完成。
所以我们现在在比较滑的纸上写这个线条,跟过去在剪上面,在竹简木剪写其实感觉不一样,因为各位去观察,如果你有机会到像台能的天后宫或者是孔庙去看,他所有的屋檐是偷过很多叫做船子,就是我们写缘分的缘,那个绞丝边改成木字边就是直的船子,它其实那个船子就很像我们讲的这个线,这个直纤维,然后它的屋檐是架在那个船子上面的,所以它也是通过很多垂直的线,然后构成了一个水平空间。
所以在日本的建筑很明显,因为他把那个船子的头漆成橘红色或白色,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点,然后那个屋檐是架在那个点上,就有点像现在这个线条怎么样通过这些直纤维这样的过来的,这个感觉我想放大以后大家比较容易看到里面的力量。比如说这个字,各位看往左边的这个线到这里挑起来,然后他呼应着这根线,所以隶书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八分七八九的8。
各位写汉字的 8 是不是有一个我们叫八字胡的8,像我们嘴上的胡子往两边这样出来的感觉,所以你会发现每一个字里面都有一个这样的感觉,所以叫做八分,八倍分开来的那个感觉,八分其实就是我们建筑屋檐往两边起来的那个八分的感觉,这个太这个大也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它的每一个字里面都暗含着,比如说这个字里面这个地方其实有点往这边斜过来,然后去配合这样过去的感觉,所以它中间都有一个8,你大概都可以把一个 8 放进去这样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叫隶书叫八分好。
在一个简上同时看到几个波折的时候,比如说命令的这个令这个线条,一的这个线条,居的这个线条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有共同的某一种信仰跟追求,所以这个我们叫做美学,就这个符号本身已经变成我们在建筑群里面看到的共同的风格,它共同形成了一个美学上的追求的东西。
你有没有感觉到,比如说居研的研,其实它有一个疤在里面,就是往两边出来的这个力量,然后上面是拱起来的,所以这里面也是往这边的力量,跟这样上去的力量。其实它总是有一个那个疤,汉字的 8 的那样的一个基本架构,其实就是往上堆起来,然后往两边飞扬这样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里面。
好,我们再看另外一个简,我大概都是一个简,然后再把它放大,局部放大。然后大家也可以特别注意到它航路跟航路之间的配合关系,比如这个支过来的线跟这个声音的音这个线之间的关系,还有这个最明显它已经重叠了过来,跟宣这个起笔这样重叠的关系,这个之过来这样过来的关系,所以不只是一个字,是这个字跟另外一个字之间的那个水平空间不断互动,不断以接续的那个关联放大。
再看一下这些字都很小,我要特别强调,就是因为很多人会误会,以为说原来字就这么大。因为我刚刚讲木检跟竹简,大家都是我们手指或者两指宽是不得了,所以这些字都是放大过的,所以原来那么小的字可是它的空间所张出来的那个力量非常惊人,所以你大概可以感觉到我们刚才讲说水平线多么重要,这些其他的线条都是配合的,最重要的一根线就是这根线,其他都是很随意写的。
你看盐这个字,你看这根线跟其他的线的比例的关系差别多大,所以他显然一直在找这根线,一直在完成这根,一直在找这根线,而这些这根线是秦以前没有以后又被革命掉,又未背出来以后这个线又被革命掉,所以它基本上这根线就是在汉代 300 年完成。像这种形式比较少,就是同时一个字里面会出现两个波折的,是比较少的现象,通常只有一个,就是一根线会被找出来,如果是两个的话,你会觉得它反而产生干扰,它的每一个简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是谁写的,它都不是书法家,刚刚讲就是一些民间的小的这种抄写员,可是每一个剪你再仔细看,你会发现他有他自己的个性,他不同的性格,他不同的这种感觉都在里面,所以这些人都不是书法家,可是竟然写出让我们今天非常叹为观止的这种书法的一种风格出来,这个人的那个线条特别长,他其实不是那么特别想去完成坡折,而是说拖长的那种感觉,然后写字的方法比较散,有很多的随意性在里面。
我也希望大家注意一下往左的线条,因为通常坡折会让我们只注意到往右的线,可是往左的线同样其实在做坡折的关系,因为如果是 8 分的话,两边都应该要被注意到,两边的起窍都应该被注意到。好,所以我们暂时离开一下汉代的隶书,我们看到汉代的器物上,比如说它会常常做一个水平的 s 型的云文空间。好,这个东西跟我刚才讲要写隶书的那个动态是非常有关的,就是它基本上是一个这样的一个旋转过去的感觉,就是一个波浪状起伏的一个水平空间的东西出来。然后你看到在所有的那个民间戏剧,像京剧、昆曲,他们在练基本功时候,他的手有一个叫云手的动作,我很希望大家有机会去看,什么复星巨校、国光异校。你看那些小朋友在练的时候,那个老师傅教他们站好丁字步,第一个是丁字步站稳,然后第二个就是开始练云手,云手就是缠头燕尾。非常奇怪,他的那个手的动作就这样缠头燕尾,所以你看到那个林冲叶奔一出来啪一个动作就是缠头燕尾。
所以很多东西你会发现,我刚刚讲长鸣文化就说你不太觉得,其实它放在很多东西上,它身体的美也是这样子,他不会一出来就掂一个脚尖给你看芭蕾舞,如果在这个文化出现那样动作,你觉得吓一大跳的,可他刚好都是全部配合的,他的建筑,他的书法,他的舞蹈,全部都在同一个水平空间一直在玩,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带云手的这样的幻灯片或者是袋子,其实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你有机会看到戏剧,民间的戏剧,你发现那个云手一出来就是那个动作,就是写这个汉代的这一根这根线条,所以这个是我特别希望讲的。
什么叫长明文化?它不是为某一个艺术存在,它是共同构成的一个文化符号,一种信仰。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我们的长城本身就是一个坡折,长城本身就是写在大地上最长最长的一个坡折,就是汉代的隶书里的那根线,它不是一个往上的,它是一个贴着大地蜿蜒发展的一个东西,可以延续的一个力量。所以我把这个部分放大以后,各位可以感觉一下,也许不一定要从书法里找,而是从汉代很多的符号里去找这样的一个线条的感觉。
那段时间我因为在做这个研究,最后都有一点疯掉,然后看到什么东西都会文化符号的寻找很好玩,你就会去连接。所以那段时间我跑了很多次日本,因为我想在日本的文化里面找这个符号,因为我觉得日本反而保有很多这种水平空间的美,所以我也去找了一些汉代出土的东西。比如这个时候和浦,就是广东的一个地方叫和浦,出土了一个汉朝的铜屋,铜做的屋子,然后我们看到汉朝竟然有浪板这种形式的东西。
可是基本上这样的一个屋檐形式并不是我要讲的这种形式,因为它是一个跟我们今天浪板的一样的这样的一个起伏的形式,可是基本上我要讲的是说它是一个水平可以延伸出来的空间。所以可能接下来各位又看到几个不同的资料,就是从各种方面去看这根线在哪里,这可以找到这根线,我就把这个资料放在一起,让各位一起来观察。
最后可能一个美学的形成是在很长的时间当中,从生活的很多的内容当中慢慢形成的一个过程。好比如说我们看到汉朝出土的这个陶楼,用陶做的名气的楼,你可以看到它的屋檐很明显有从这个建筑的实体延伸出来的欲望,有这个欲望它就会做一个这样的东西,我们叫抖拱的东西,去把它撑住,让它延伸出来,那这个延伸出来越来越长,越来越长,因为它抖拱的技巧必须要更复杂以后它才能够更长,而更长以后房子里就会很暗,光线很暗,它就必须要让它往上拉起来,光线才会进来。
所以汉朝的书里面叫做即日影,说矾雨有特别的目的是为了让日光可以进到房间里面,叫吉日影而纳光,这是在班固的赋当中已经写到的,说吉日影,而那光能够把太阳引进到室内去,它其实最早有它的 function 功能上的某些作用,所以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早期的那个抖拱形式。
抖拱我想各位可以在台湾的庙宇里观察一下,可是因为明朝跟清朝的斗拱都太复杂,所以有时候不太容易观察,比较容易观察斗拱是在日本,你到日本像京都、奈良的,像唐朝提寺是因为唐朝和尚去盖的,鉴真和尚盖的还有发龙寺,还东大寺,你可以看到唐代的斗拱,所以唐代斗拱通常是一个斗,一个很大的斗,然后三个升起来的东西,我们叫一斗三升,所以它的形式非常明显,就把那屋檐撑出来了啊,撑起来很像一个鸟的翅膀张开的那个感觉,所以那个部分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在目前我们还可以看到建筑形式里面去做一个考察,就是这是比较早期的斗拱的这个形式,汉朝大概是斗拱刚刚发展出来的一个阶段,各位看这个斗拱非常有趣,仔细的看一下,我觉得这个资料是很少有,甚至我们在建筑界的时候很少人看到有人引用这个资料,它是一个陶楼,有没有看到那个屋檐已经很明显有一点凹曲的感觉,甚至它在结尾的地方,因为它装饰的一些瓦裆,所以它就翘起来了,所以很明显你看可以感觉到这个屋檐已经跟我们现在的凹曲屋面的形式已经有一点接近,可是它可以凹曲是因为它加了这样的斗拱,可是你会发现这个斗拱是不是一个树枝,它利用某一种树的树枝的某一个结构的方法去撑起来,去把这个屋檐撑出来,其实那个概念刚开始非常简单,就是说我为了要让屋檐出来,我就多称一个东西,这样可以了解吗?就像我们今天,我觉得我们是非常懂违章建筑的,违章建筑你要加一个屋檐,你就最早想方法,就是,噢,我用一个竹竿撑在那边,上面加一个什么东西,这样的东西其实就是抖拱最早发展出来的可能,当然抖拱后来变能非常漂亮、非常严密、非常技巧性的一个结构。
可是它最早的概念的确是说我要把这个东西撑出来,所以它就多出了这个屋檐,而这个屋檐结尾,各位注意这个东西,这个瓦当加了一个这样的东西,有时候是一个动物,有时候是一个凤凰,越来越往上起翘的感觉,所以你看到三层的屋檐都有这样的往两边张开的感觉,那我现在就要谈的是说这个感觉,我们现在视觉跟着我的红点走,这样的感觉其实是一个隶书里的线,我们刚刚看到隶书里的那个坡折的那根线条,所以它是同一个时间在形成的一个过程。
听完蒋勋老师的中国美学史,有重游西安的渴望
有附图就好了
东方注重水平,西方关注垂直,为横向与纵向发展理念。蒋勋老师的讲解有让人茅塞顿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