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 老子和庄子对美的不同理解
一、知识点
1.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 (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稷下学宫的主要思想家田骈已于齐襄王时故去,齐国需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职。后齐国有人诋毁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做了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县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在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一直居住,直至去世。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着相当显著的贡献,所著《荀子》一书,又名《荀卿子》,集中体现了其学术主张和理论思想,强调“礼”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礼”不仅是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准则,而且也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其次,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还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言“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命题。对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2.墨子: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3.无调性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所以抽象化认为它最后创造是宇宙之间的那个造化,那种造化的关系。
2、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虽然有九流十家,可是我们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关心社会学的美学的,一类是关心心理学美学的。
3、而西方现在艺术家苦读老子用它编舞,用它写音乐,做各种的这种现代主义的这种阐述,在美学上我想是先行诸子里面影响最大的一个。
三、全文逐字稿
君子是一个介于儒家跟法家之间的人,他跟孟子都是继承孔子的这个儒家思想,可是他不像孟子这么理想主义,他基本上认为人要经过教育,经过一个法的规范跟制度,人才能够往理想的方面去走。所以我们讲的性恶论、性善论,也就是荀子。当时他认为人不可能完全是那个性的善的彰显,人有可能有恶的部分,有残酷的部分,有很暴富的部分,贪婪的部分,而那个东西要经过法跟教育的界定的这个部分,所以他介于儒跟法之间。然后他写乐论非常好玩,他就说子墨,子曰,如何如何,就说墨子先生说什么什么,可是我如何,他每一句话都是在判他,反驳他的意思。他认为音乐非常有用,从他的角度,他认为他观察到音乐可以使人的节奏开始改变。他举了很多的例子,就说人在行动时候,那个身体动作是乱的,可是如果你在一个场所当中,当你有一个音乐进入的时候,人的身体节奏会被改变好,这里面跟他的教育的含义非常的像,就是他认为艺术有很大的功能去调整人的一个内在的节奏,心理的一个内在节奏包括你的呼吸、心跳,你听到烦躁的音乐,你可能烦躁,你给他一个平和的音乐节奏,很清楚的音乐,它可以使你的身体的节奏发生变化。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批判墨子,他认为墨子那样的一种讲法是太肤浅的讲法,忽略了一个音乐在社会里面可能扮演的角色。我现在举这些例子,我是觉得那个时代真是了不起,因为他每一个人都看到了不同的点,可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很觉得很乱,因为你是其中的一个的时候,你就很讨厌人家在反驳你,会批判你。如果你超然一点跳上去看,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其实构成了一个圆满,就是很少有一个时代有这么多角度在看问题,而每一个人的角度都提供了一个我们今天会思考的问题。
所以我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大概是花了最多时间在读先秦的这些诸子,那你那个年龄你很容易喜欢谁,不喜欢谁,我现在讲的这些人都不是我喜欢的,然后真正喜欢是老子壮瓷那个年龄很奇怪,喜欢很抽象的,或者有一点心灵上创造的那个部分的,等一下我们会提到这两派的在艺术上的影响力,可是今天完全不同的角度,会觉得说很感谢读过墨子,很感谢当时那么讨厌过墨子,觉得墨子这么不懂艺术的人,那今天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在画画,忽然转过头看到电视里面奈奇利亚死掉的一个小孩子,你还是觉得不安,你还是觉得你做的事情是奢侈的,我想那个心理就是墨子的心理。
所以你忽然发现艺术的行为当中,其实每一个可能是你心里面的某一种东西,它都存在着,它其实可以同时并存而构成某一种矛盾跟调整,就是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怎样去在这里面去产生它部分的一个调整性,就是说当美变成了一个特定的某一个特定意义的阶级的奢侈的时候,它的确会发生危险,甚至它也变成附庸风雅,的确会有这样的现象,而不是一个真正共享的一个社会资源的时候,这个美,那个墨子提出来的观点还是重要的好。
所以这几家的作品意见我们大家都看它基本上我们看到不管韩非、寻子、墨子、孔子他们的社会性都蛮强,他们在看待美这个观点上,他们都把美跟社会性拉在一起比较,从社会或者伦理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那我刚刚讲到说我在当时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最受影响的两家,像老子跟庄子,我想喜欢他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把美从社会心理面解放出来,他从很个人的问题去谈美,就说这个美你先不要谈他在社会里面的意义跟功能,你先谈你自己心里感受到什么,他认为回到这个心灵的部分的时候,美究竟是什么东西?所以庄子很奇怪,庄子常带我们到那个大山大海里面去听风的声音,有没有感觉到风怎么穿过山谷,怎么样穿过平原,怎么样在草里面翻起来?我觉得庄子把我们带到大自然里去了,然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整个大自然当中有一种美是不讲话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个东西非常动人,就是他觉得美是一个你自己从现实世界里面解放出来的一个心灵活动,一种心灵状态,这个比较接近现在西方的美学,康德奖的美学也是这样的美学,所以我想我们常常引用说康德奖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就是你凡是在里面放进社会性跟伦理性的目的性,它不应该是美学。
康德很严格地去界分这两者,他认为一个人做道德批判的时候,或者是一个价值批判的时候,其实都不是美的批判美反而是一种忘情,你在美的世界里,你陶醉到你忘掉了相对性,它凡是有相对性就不会有美这个部分的存在。美完全是一个生命里面的某一个出神状态,所以这个当然是很心理学的,非常心理学。所以如果我们讲刚才几家的美都是跟社会学结合,跟伦理学结合,那我想老子跟庄子的美比较,跟心理学结合,比较去触碰人的最内在的心理经验,当然他也比较难懂,比较难懂,所以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就是在老庄的思想里面,他们对美它发生什么样的一个界定。
比如说像老子的第二章就提出美的美,他对美的态度。这句话在我们课程里面过去我大概也跟各位提过,觉得是大概先起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因为它非常的本职,就他问美的问题问得非常北直,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我们看他两次用到美,其他的哲学家都没有两次用到美,其他的哲学家都把美跟善在一起讨论,可他谈美还谈了两次,可是各位都知道一个人用一个字,用两次,两次的意义一定不一样,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所以第一个美跟第二个美意义不同,我们先把这两个美的意义的不同把它分辨出来。
第一个美是讲什么?天下皆知美,第一个美一定是创造性的,有一个人创造了一种美,有一种音乐形式出来了,有一幅画的表现方法出来了。第二个美天下皆知美之唯美,说那个好好看,所以大家认为那个美是一种美,然后回去也模仿了,所以第二个美是讲模仿的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好,他后面讲了一句很重的话是恶意,其实已经是丑的东西,所以他在讲美本身是互动的,创造性的美是一种原创的,最原创的一个现象,是生命里面从无到有的一种开发,可是如果去模仿,如果去变成重复,其实已经不是美了,不是原来的那个原创的美。
所以我觉得老子是最重视美的原创性的,它必须是一个创造的,它的力量是创造得好。这个时候它对于美的这个重视跟价值意义就跟墨子完全回补一样。他认为它有独立出来的美学空间,属于生命里面最大的一个美学开放的一个形式出来。所以美是一种生命的自我完成,每一个生命在自己的条件里面自己完成的那个状态被称为美。
就像一朵花在开的时候,它构成了一个美的条件,那这个花本身的开放跟道德无关,跟社会无关,它就是一个生命的绽放过程,生命绽放自己的过程,那在人的身上也是同样,他用了各种的方法去寻找他自己表达的一种能力,那这个他称为美。所以我觉得老子在这个部分在西方,现在他对西方现代文化是影响很大的。我想各位知道他的大概 17 世纪以后,老子被翻成德文以后,他是几乎仅次于德文本的圣经的畅销书,所以他对德国的哲学发生很大的影响。然后在当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里面,最常被讨论的人一定是老子。前几年像江k,美国最重要的音乐家 John k g 来台湾,莫斯康尼汉来台湾,舞蹈家,他们引用的话都是老子,因为老子里面有一些非常,比如说老子讲到大音牺牲,他说最伟大的音乐,最大的、最创造力的音乐,其实声音最少的好。
西方现在的 minimo 莉森的东西,我们西洋美术讲到 minimo 莉森其实跟老子非常像,就是无调性音乐,或者讲 k 曲不是有一个四分三秒,是完全没有音乐的,没有声音的发表会,其实都跟老子的哲学有极密切的关系。大英牺牲大象无形,所有最大、最伟大的形象,最后你其实掌握不住形象的,这跟抽象化的关系都很密切。我们在看造无极这一类的抽象化,它其实是把形象解散掉了,就是不再具备一个形象,就是我们说这是桌子,这是椅子,因为那个形象你可以掌握,可是宇宙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那个形象你根本无法掌握,所以抽象化认为它最后创造是宇宙之间的那个造化,那种造化的关系。所以大音兮生,大象无形,全部是老子里面提出来的这些观点。那其实他把美学既切入到宇宙的一个创造本质,更基本的那个创造本质性的这个部分,所以我想这些东西也许会让我们重新思考。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虽然有九流十家,可是我们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关心社会学的美学的,一类是关心心理学美学的。那老子跟庄子事实上是比较关心这个心理学美学的东西。当然老子也有部分的东西会被大家认为它跟社会学有关,比如说我们引用到它下面对艺术很直接的一些几句话,我想这一段是比较多被引到的老子对艺术的一些态度,那这个我们有约略,会隐约会认为他跟孔子的意见有点像,他也不希望艺术里面是一种感官的泛滥,比如说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太多的颜色,其实你眼睛是瞎掉了,就是他认为当感官太过泛滥跟刺激之后,其实你的视觉本身没有感觉,你麻痹掉了。所以他反而是认为艺术的确是一种节制,艺术并不是多,艺术可能反而是少,反而是节制。就是你每一天都有音乐会,你到最后其实也可能麻木掉了。
其实是声音那个东西不只是外面的多,声音对听觉上的感受并不在于音乐会多不多,你的听觉是不是能够保有它的单纯性,保有查查的感受力,就是如果你一直看画展,或者说不要说一直看画展,说你在看一个博物馆的时候,你的视觉一直在看画,其实很快就疲倦,尤其是好的作品,你看完一个最好的作品,其实眼睛大概要休息。
我觉得日本的味觉上很懂这个,我们吃啥西米的时候吃一个,他要吃那个姜,其实是要把味觉洗掉,洗掉以后再吃下一个,因为味觉在转换,它让你永远保有味觉上的最清楚的感觉,因为被一混杂,那个味觉等于是冲突了,等于混混杂跟冲突,声音也是一样,视觉也是视觉,听觉跟味觉,他在这里用五色,五味令人口爽,你吃了酸甜苦辣咸,喜欢重口味,那个爽这个词刚好是我们现在最爱用的爽就好,可是老子刚好就提出很危险的东西,就是盲、聋、爽是三种心灵的麻木状态,眼睛的盲的状态,耳朵的聋的状态跟味觉上的爽的状态是三种心灵上的麻木状态。因为他说赤诚甜烈,开始追求身体触觉上的感官,最后心发狂,因为他关心的是那个本质上你有没有感受力,那如果东西多,如果所有的感官多,可能说明心灵的一种被腮满的状态。可是镁刚好是心灵的容纳状态,而不是塞满状态。
所以老子非常讲究空这个字,或者无或者虚这个字,因为他说杯子,你一定要常常看杯子,杯子能够装水是因为它可以容,他很重视容这个字,他也认为人的心灵状态像杯子一样,要保有一个容的状态,如果他塞满了以后他东西没有,东西可以进来了。所以也许对于老子来讲,有时候感官的一种清明状态,反而是拿掉东西,而不是拿进东西,不是放进东西,而是拿掉东西。好,我想这里面都跟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位慢慢会发现,我们在西洋美术史后面一段讲到的米内摩利森这些抽象主义东西都跟老子有极大的关系。而西方现在艺术家苦读老子用它编舞,用它写音乐,做各种的这种现代主义的这种阐述,在美学上我想是先行诸子里面影响最大的一个。
影响最大,因为它的东西非常哲学性,而且很本质,很快就触碰到本质的这个问题,那当然我们通常老庄合在一起谈,可是其实他们两个很不一样,老子非常的哲学的话,庄子非常的文学,所以我们看到庄子的那个文学性其实像一个诗人,它其实它的文字美到你觉得无法替代,所以我通常我都会不建议大家读白话本,庄子什么注解本,因为我觉得它本身的文字的重要性太高,因为它完全像一首诗,你不太能够用其他东西方法替代。
就像刚才我们讲说我们一开始打开逍遥游,它就讲有一个鱼在那边游,忽然他想飞,他就哇飞起来了,然后飞了 6 个月,一直在那边飞。他其实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可他在讲一个心灵的自由状态,那个心灵的自由状态可以使你肉体或者是受到限制的那个身体,忽然在心灵上转换成另外一个东西。
我们说我的身体如果是鱼,我怎么可能变成大鹏鸟起而飞,直上云霄九万里那样的一种文字的描述。可他要讲的不是物质状态,他要讲心灵状态,你在心灵上可以完全借你的幻想完全自由,而一个生命怎么样找到那个心灵上的自由性,是跟没有很大的关系的,就是那个生命的极大的转换,所以可以逍遥,可以启悟,可以最后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就是它突破时间的限制。
所以他讲了很多语言,你从逻辑上完全不懂什么叫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一个春天,八千年一个秋天,他讲的时间都很大,所以他要讲的其实是心灵状态,就是你在那一刹那之间可以惊艳一个宇宙的永恒性。他不是做梦吗?梦到蝴蝶,然后他觉得不是蝴蝶梦,我来梦我,蝴蝶梦到了我,他把我跟蝴蝶这个外物整个就转换,所以 100 多个字变成一首诗。我们现在一直讲的蝴蝶梦的故事,其实就是在那一刹那之间释放出来的经验,我想那个经验其实我们大概都有,我们有时候听音乐听到出神了,我们读一首诗读到出神忘我了。好,庄子讲的就是忘我,就是你这个我属于限制性的,我只有在艺术跟美的感受里面他会忘掉,他讲心斋作旺,就在那一刹那个生命经验的释放,那个是美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读的是这个经验的一个领域,所以他不能用逻辑去思考,而必须是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的那个霎那,感觉你曾经看过的那个晚霞,你曾经惊艳过一霎那之间的星光,或者是一刹那之间海洋的辽阔,那些记忆忽然让你跟外物的东西通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庄子在这个地方,他自己本身变成一个诗人,去阐述一种美学,一个美学形态,所以在意义上其实他跟老子不同,因为老子比较比较哲学性,比较本质性。可是庄子它有很优美的文字,让你去进入那个经验本身的描述,所以大概各位可以参考像徐福关写的中国艺术的精神,它里面认为影响中国艺术家最大的是庄瓷,我在某一个部分上我同意的原因是因为庄瓷比较容易变成艺术家的画,所以很多画家在画的时候,其实就是庄子的东西跑出来了,他的那个梦的故事也变成戏剧,变成很多很多的这个艺术家的影响。
或者我们说李商议的诗,说庄生小梦迷蝴蝶,显然就是从庄子来那个庄子的经验不断的进入艺术家的那个创作的领域,因为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学的那个空间,去呼吸这样的东西,去感觉这样,所以我会很推荐大家去读一下,像秋水描写秋天,对啊,描写那种风在山谷里面的川流,那个文字真是漂亮的不得了,可是它不太能够替代,不太能够用另外一种文字去取代这个部分,那在他的这个文字当中,我想过去我们也提过庖丁的故事,庖丁解牛的故事。
还有一个是那个无用之用的问题。好,无用之用的问题很清楚的,其实跟老子有一点相像,就是说别人都讲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可是当尼家讲有没有用的时候,它跟美立刻变成冲突。可是庄子提出了一个东西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他在讲创造性的东西,就是一个观念,一个idea,这个东西 idea 还没有成用的行。他认为一般的人在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太重视用,其实用就是功利性,当你重视功利性的时候,你没有办法释放自己内在创造性的那个美的那个经验。
那这个部分也是西方现在美学里面特别重视,就是为什么今天在西方的艺术不这么被重视,因为艺术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好,注意这一点,它不是要你做画家或音乐家,那不是唯一的目的。艺术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所以你可能是一个研究化学的人,你可能是一个工程师,可是你经由艺术可以开发创造力这个东西就是无用之用。因为平常我们在我们自己专业的领域当中,我们都有一个功利的用的这个部分,可是镁可以把这个东西解放掉,所以这个时候他才会有无用之用这个观点出来。所以他当然举的例子是我过去有时候跟大家举过,就是一个最常跟他辩论的人就是惠子。
大家如果看庄子的哲学时候,你觉得最好玩的是他安排了一个角色,叫做惠子,惠子是他的好朋友,可惠子看事情跟他看事情刚好永远不一样,绘制很逻辑,很善于推理,非常就是我想战国之后另外一派就是明雪,我想这一派是后来最最被遗忘的。其实不止末耻,我想名学这一派最被遗忘。我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早期有一种像惠师公孙龙的东西,有一种很强的论辨性,非常强的论辨性,比如说白马飞马,那这种论辩你很容易认为他们很无聊。可是他其实在做修辞学上的讨论,就说,噢,白是一种色彩的观念,当色彩的观念进入到一个动物的马的观念以后,它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的那个马的观念,所以他在辩论什么叫做白马飞马,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说这一派最无聊。
所以我发现我在大学时候碰的最少也是会是公孙龙的东西,可这里面受到一个很大的影响,因为孔子非常不喜欢巧言论辩的这种形态,就是讨论巧言,就是喜欢讨论辩。可是论辩本身在西方的学术里非常重要,就是逻辑,我们现在逻辑从七腊文 logo 是翻译过来,其实我们自己有,就是要名学,就是鸡有软有足之类的,就说鸡蛋里面包含什么因素,比如说如果鸡是诞生的,那鸡有足,那卵就应该有足,那这个东西你在表象上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无聊的论辩,可他其实在思考一个比较本质的基因的问题,也许我觉得这个名学的流失非常可惜,因为他们当时很多这种论辨性,所以惠子就跟庄子变成其实他们两个是好朋友。
那惠子每次都在讲,说啊,孔子那个庄子在那边看鱼,说啊,鱼好快乐,他说子非鱼,安之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然后他们这两个就开始推理,你会发现惠子就完全按照推理去讲这个故事,可是庄子立刻就跳开了,他最后其实是反逻辑的,他认为逻辑不够,逻辑的这个不够,这个部分不够。
所以惠子有一次就拿到一个奖品,说国王给他一个种子,就种在土里,就长大了,变成藤蔓,最后结了一个葫芦瓜,那结了一个葫芦瓜,惠子就想说葫芦瓜丛芦,葫芦瓜一定是拿来做水瓢的,古代都是把它切开以后晒干拿来舀水,就那葫芦瓜长了很大,长得像大房子那么大,所以惠子就开始很担忧,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想说这么大的一个葫芦瓜,切开以后舀水怎么抬起来?这是它的逻辑推论。
那当然这个故事是庄子写下来的,所以你不晓得惠子是不是这么笨,可是惠,然后惠子就很忧伤的就跑去找庄子说怎么办,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庄子就哈哈大笑说不能做水瓢,何不当成船浮于江?他其实在讲说人被用限制住了,因为我们对一个东西的用是习惯,我们认为它就是水漂,它其实如果改换了,它可以是另外一个东西,所以我们有很多用的观念,我们学来很多用的观念,可学来的用的观念也刚好就是使我们的创造力不能发展的东西。
我不知道这样讲清不清楚,就是说我们在受教育,我们学来很多东西,它帮助我们思考,可它同时也限制我们思考,因为思考是一个无限的东西,如果以创造的角度来讲,一个儿童的孩子,他可能有更大的那个创造力,可是你给他教育以后,其实也同时使它的创造力受到限制,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观点,就是跟我们平常对教育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庄子一直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就是说在你学了有用的东西以后,你要跳开有一个无用的这个东西好,那个部分在每一个专业的领域都非常难,就是一个工匠,我学到一些技巧,可当我要创造的时候,记不记得考公技里面讲的智者创物那个是idea,而不是一个技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庄子对这一方面的影响发生了非常非常大的,这个整个在文化上的一种刺激的力量,就是说无用,不要小看它,不要小看无用这个东西,无用是一个观念,是一种更观念创造的东西,所以它也跟西方现在的观念艺术可能有很大的一些关联,它不是只不只是讲技术,庖丁解牛是很直接的,庄子从生活里面抓到了一些跟艺术有关的题材。
庄子很奇怪,他常常比如说各位都听过说道在使逆,他跑到厕所看,他就说道在使命,他不太喜欢把哲学的东西道这个东西讲成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他常常回到一般人认为很卑微的那个部分去看,所以我们看到他在庖丁陷牛里面再举了一个例子,是讲屠夫一个厨房,袍式厨房的意思,厨房里面宰牛的那个人把牛肢解开来的刨定陷牛的故事。然后他在肢解牛的时候,刚好文慧君经过了一个皇帝经过,那文慧君看到了最美的舞蹈是桑林的舞蹈,桑林之舞,那听过了最美的音乐是贤齿之乐。他说奇怪,这个人在杀牛,杀牛是一个很血淋淋的东西,很难看的东西,可他觉得他身体的动作,他那个发出来的声音是比娴驰的音乐,比三菱的舞还要美的东西,他就觉得很奇怪,他就把这个庖丁叫来,问他说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那庖丁就非常得意,说踌躇志满,我们现在讲的那个成语抽出自满就从这里的典故出来。
然后他就是跟文慧君讲,他说我刚刚开始去宰牛的时候,也是血淋淋的那个血乱喷,然后乱砍乱撒,然后找不到该下刀的地方。他说三年以后他发现牛的骨节跟骨节之间有空间刀子,他手上用的这把刀子没有厚度,以无厚入有坚,游刃有余。我现在引用的是他的原来的文章里面的句子,游刃有余,我们现在还在用这个成语,就是一把刀子可以在牛的骨节当中过去,没有任何的阻碍,没有任何的摩擦,没有任何的冲突,就是你要找到那个空间,然后让自己的这个无后的刀进入到一个有空间的一个骨节当中去,以无后入有间。然后他说你其实不应该用墓室,以神域,用你的感觉去感觉这个东西,而不是以眼睛去看,以神域而不以目视。他说他已经做这个工作做了 19 年,现在完全以神域而不以目视,所以可以发生这样的东西出来。好,这里面再谈一个技巧,长期的重复熟练到一个程度以后,它可以游刃有余,是一种轻松,是一种自在的东西。所以我想这个当然是一个境界,是庄子认为在美的这个部分里面最后会形成一个境界。可这个注意,这个美不一定是艺术家才有,不一定是画画的人、音乐家、雕刻家才有。
是任何一个人你在路边看到一个摊春卷皮的人做那个润饼,然后他在那个弄那个面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可以是舞蹈,因为他有一,他找到了一个技巧上的弹性,找到了他常年这个工作里面的一种习惯性动作的美,或者你看到捏面人的手,所以这种东西装置把美放到生活的一种专注,一种专心,一种忘我,然后在那个动作里面得到的一个生命经验的释放。
所以我想这些部分对后来的中国艺术发生非常大的影响,就是不只是在艺术的这个部分讨论美学,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个框架,老子的、墨子的、庄子的、荀子的每一个人从矛盾的点去对于那个公益革命的美的探讨,产生了一个灿烂的春秋战国的一个时代,所以等一下我们回头来看幻灯片的时候,各位就会发现春秋战国的艺术是在这些哲学家的讨论里面整个孵育出来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我想大概是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一个时代,所有的思想家跟美学开始结合。而且我们特别要提醒的是说,中国的美学从这个之后其实没有太大的长进。我想这句话当然有点残酷,我的意思说你会发现我们的哲学史大概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基础全部打下来了,后来增加的大概就是佛教进来,佛学的东西进来,其实哲学上没有太大的突破。我们看到宋明理学讲来讲去还是先秦的某几家的东西配来配去,而遇就说他的文化基因全部已经完成,文化基因全部完成,后来加入的新基因就是佛教、印度的东西,然后到五四运动左右,西方的东西进来,基本上的文化的传统基因全部在春秋战国全部完成。所以我们为什么会重视这个时代?今天在一整天里面,我们几乎就在谈春秋战国是因为它构成的那个基因元素是最完整的,而这个基因元素如果掌握了以后,这套美术是接下来的东西,大概就在这几个东西上一直在配置,有时候偏乏一点,有时候偏儒一点,那有时候互动一下老庄,那到寿命理学时候,把儒士道三家一家变成寿命理学。所以基因的东西重要,因为掌握了以后,后面就比较迎刃而解,所以我花一点时间把这个东西谈一下。
这集赚大了
很好
美是生命的自我完成,是出神的那一瞬间。
天地有大美,大美使人善良
同喜 就是喜欢这份属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