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王羲之如何学书法
一、知识点
1.王羲之:
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淮南太守王旷之子。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出身琅琊王氏,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不足。于是其遍学众碑,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23岁出仕,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并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后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年仅58岁的王羲之病逝。其小儿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2.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3.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才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金句/精华笔记
1、那东床快叙是说这样一个不修边幅,有一点散漫的王羲之,最后却被一个当时的大官看上了。
2、王羲之作为一个书圣,我们不得不谈一下魏夫人这么重要的一个书法老师,就是怎么会有一个这么好的书法老师,教出了一个历史上千年没有人可以取代的书圣地位的大书法家。
3、王羲之能够在不断的点的练习当中,体会到高峰坠石的感觉,就从山峰上掉了一块石头下来,这个点必须要有很强的力度。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希望在一系列的节目当中跟大家介绍中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艺术家王羲之。我想大家对王羲之这个人的名字都非常的熟悉,我们通常会在王羲之的名字前面加一个头衔,叫做书胜,就书法当中可以说最伟大的一位代表性的人物,我们叫书胜,我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写字的人,写书法的人这么多,可是能够有一个被推崇为书圣这样的身份,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
为什么王羲之这么重要?例如说我讲到王羲之是中国美术史里面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不知道一般的朋友会不会有一种疑惑,因为王羲之是书法家,书法在其他的民族,比如说法国人也写字,英国人也写字,可是写字这件事很少被当成是一个艺术,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把文字的书写当成是一个书法放到艺术上来讨论。可是在中国这一点非常的特殊,我想跟他的工具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毛笔它是一个非常柔软的东西,毛笔在布或者纸上书写的时候,它其实跟绘画有几乎同样的功能。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美术史上就有一句话叫做书画同源,意思是说书法跟绘画其实来自于同一个源流。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状况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中国的美术史上跟西洋美术史非常非常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的书法在艺术史、美术史上有非常高的地位,甚至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美术史上书法家的地位,比如说王羲之,常常甚至高过于画家,比如说我们可以说跟王羲之大概同一个时间相差不远的一位画家叫顾恺之。
我想知道顾恺之名字的人并不多,可是大概人人都知道王羲之,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那么也说明书法所造就的这一位书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王羲之的生平,他的生平其实因为距离现在大概有 1700 年前了,所以其实那个年代并不准确,那有人认为他是诞生在公元 321 年,也有人认为他是诞生在 303 年,所以它的生平就不完全绝对的准确。可是大概没有疑问的是在第四世纪的初期诞生的一个人物,至于他去世的年代也都没有一定的说法,那有一种说法是他逝世在 379 年,另外一种说法是他逝世在 361 年,大概也有个十几年的这个差距。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说是王羲之确定他是第四世纪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那么对于王羲之的生平,我想比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历史背景就是王羲之属于东晋的人。我想一般朋友可能对于历史的朝代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我们讲东晋,因为晋是在比如说汉朝灭亡以后,中国当时分裂成所谓的三国,大家比较熟悉的三国就是四川的刘备,蜀国的刘备,那北方是魏就是曹操,南方建都在今天南京的就是东吴,就是孙权,所以三国分裂的这个局面,后来被统一起来成立了一个朝代,叫做晋,也就是司马懿所建立的这个朝代。
晋,那么晋,当然原来他的首都是在北方的,在长安那后来发生了一次大的战乱,就是五胡乱华。我们讲的五胡就是北方的五种,甚至其实更多,只是五种比较代表的游牧民族,当时叫做湖人,可能是今天的蒙古族,那么当时是匈奴族、鲜卑族、羌族、街族这些种族,那么他们因为越过了长城,然后侵略当时的晋朝的江山,所以就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叫做永嘉之乱,就是永嘉年间发生的一个五胡乱华的一个巨大的事情。
因为北方蛮族的入侵,所以王室当时的姓司马的这个皇帝就带领了整个政权,南迁,就从北方迁到了南方,定都在今天的南京,那么当时叫做建业或者健康,所以这是历史上所谓的冬季。那么因此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东晋当时是北方的一些重要的士卒,就是重要的大家族,他们在战乱,为了避战乱,越过了长江,到长江以南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叫做东晋,因为它还是延续晋朝的司马氏的这个皇室的政权系统,所以我们叫做冬季。好在这样的一个背景里面,我们就看到王羲之跟这个东晋的政权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王羲之的父亲叫王恰,就是接洽公式的洽,三点水,一个合作的合这个字。王洽,那王洽的兄弟就是东晋当时最有名的一个宰相,叫做王导,这个引导的导。王导,我想在讲到东晋历史,常常会讲到两个人物,就是王导跟谢安,那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辅佐东晋这个朝代的大臣。所以我们在历史里面常常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王谢子弟,王谢子弟,那王谢子弟,特别是说姓王的家族跟姓谢的家族,他们家族里面所产生出来的一些子弟学养特别好,教养特别好,那并不完全是说因为他们的父亲做大官,家里有钱,他们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其实特别是讲说王家跟谢家的家教特别好,这种家族出来的孩子能诗能闻,然后常常有心情上很不同的一种追求,所以我想我们讲到王谢子弟常常会容易被误解,大家认为说这些权贵的子弟会不会是开着什么宾士车,或者整天炒股票做这些事?其实不是,王谢子弟其实代表的是一种风范,一种教养。
所以唐朝人的时候已经离冬季蛮久了,就写过一首诗,里面有很有名的句子,说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过去在王家跟谢家屋檐底下的晏子,现在都飞入一般的百姓家。其实这句话当然是有一种感叹,说王家跟谢家当初是一种非常有教养的家族,所以连这种家族里面的燕子都很自负甚高,觉得跟一般百姓的粗俗可能是不同的。可是到唐朝时候,刘禹锡这首诗里有点感叹,觉得是不是那种江左风流,东晋的这种一时的精英人物,好像他们的文化都已经没落了,所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在唐朝做了一个感叹,那么这是了解王羲之背景最好的一个助教。
我们提到了历史上重要的书法家王羲之,那么也提到他的家族上的背景。所以我们说当时东晋最有名的一个大臣,宰相王导可以说是王羲之的伯父,那这个家族出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人,那么他们其实在战乱当中,因为他们原来是山东人,山东就是今天山东的临邑这一带,那么是山东的大家族,我们叫做书香世家或者望族,那么因为战乱,所以不得以被迫难迁,所以就等于在战乱当中流离失所,最后就定居在今天浙江的山阴,就是绍兴,绍兴我还特别到绍兴的北边一个地方,就是兰亭这里去怀念当初王羲之他们家族在那边生活的一个情况。
所以我想这个战乱的背景,对了解王羲之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在战争当中,在离乱当中人是非常感伤的,因为在战争当中可能很多的家人会死掉,很多的亲人会分离,然后北方的家都无法管得到了,可以说是被整个蛮族完全五胡乱化的状况里面搞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心境底下,偏安在江南的这个王家,他们的子弟就会有一种很大的信仰,是说在这个乱世当中,我怎么样保有我自己生命的一种品性,然后可以标榜出一种生命的价值。这样讲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知道在战争离乱的时候,人是特别容易没有信仰的,原因是因为天下大乱的时候,每个人都在为非作歹。而在那个为非作歹大家也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年代当中,最后我们看到王羲之很多的生命行为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非常高度的风范。那我们先讲王羲之的生平里面几个有趣的也比较重要的传说,比如说我们都听过一个成语叫做袒富东床,我们也听过一个成语叫做东床快婿。那么这两个成语讲的都是王羲之袒腹东床,是说王羲之衣服都没有好好穿好,露出了她的肚子,腹部袒腹东床。东床其实就是过去的像沙发这一类的一种家具,他就盘腿坐在这个家具上,然后坦开了衣服,衣服也扣子都不扣好。
那东床快叙是说这样一个不修边幅,有一点散漫的王羲之,最后却被一个当时的大官看上了,为他的女儿找到了这个女婿,所以叫做东床快婿。我们说很得意的一个女婿,那么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说当时东晋的一个太尉,这个官有点像今天的国防部长,等于是掌管军事的一个最高级的长官,所以是朝廷的大官。那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吃见吃这个字比较难写,而是希望的希右边加一个耳朵边呢?它的发音是吃鉴,是这个资质通鉴的鉴就是鉴别的鉴,吃鉴,那么吃鉴就是当时的太魏,也是当时等于国家最高级的军事首长。那他有个女儿叫吃峻,这个峻是英俊的峻,改成三点水边,那是一个有才华,长得也非常美的一个女孩子,那女大当嫁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个爸爸就会为他去选女婿。那我们知道当时这种名门望祖,像赤剑,他是国防部长,为女儿找女婿当然要找门当户对的,所以就认为王家的子弟比较门当户对。
当然我们注意一下门当户对的意思,不只是王家,也是出生于大官家族,有钱可是更重要,其实是有教养,我想这一点是大家很容易忽略的,就是说因为王家的子弟都受过最好的家教,所以他们能诗能闻,所以吃剑会觉得女儿嫁给这样的家族的子弟就会比较好,可是我们知道王家是一个大家族,所以此侄辈非常非常的多,就是大概在适婚年龄的这些男孩子也一大票,所以吃剑一放出风声说,我要来选女婿了,每个人就很紧张,大家就赶快穿奇这个很正派的衣服,比如说打气领带,穿起西装来正襟危坐,等着被选女婿。
可是王羲之在那一天他是非常自在的,所以当他在那边着迷于书法,因为他是一个爱书法的人,他有时候拿着毛笔写字,可是没有毛笔的时候,他用手指在衣服上也常常在描摹,好像在写字的感觉,所以写着写着一身大汗,天气有点热,他就把衣服脱了,就袒赴冻床,那么结果后来这个来选女婿的人回家就跟吃剑报告说,今天看到的王家的子弟如何如何,哪一个怎么样,大家都有一点战战兢兢,生怕没有被选上。
那只有一个人很特别,就是高谈阔论,在那边写书法,然后袒赴东床,就吃见不知道是谁,可是说,嗯,这个人好,这个人比较自然,比较自在,没有那么目的,没有那么功利。说人家选女系,我就赶快做出一个样子,生怕没有办法被选上。他说我觉得选这个人比较好,那这个人是谁?就一讲就是王羲之,那所以他就选了王羲之,把女儿吃菌就嫁给了王羲之。那么因此我想这个故事到民间现在还流传着,所以我们有袒赴东床,有东床快绪这两个成语,那我想作为一个岳父选到这样的女婿当然是非常得意的,所以我们就叫东床快婿。这里面也说明王羲之在那个年代当中可能也是一个不得了的青年才俊,就是民间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也对于他的学问、教养、人品有所敬重,所以才很高兴的愿意把女儿嫁给他。那我想这是我们可以从现在流传在民间的世俗来了解一下王羲之他在那个年代当中的重要性。所以因此我要强调的是说中国古代一直相信一个人书法写得好,不完全是因为它的技巧,好,书法不是技巧,书法是一种人品,书法是一种教养,书法里面可以透露出这个生命里面一清如水的一种追求,一种充满了生命力的一种梦想。我们说看字如看人,它里面代表了一种人格,代表了一种非常高的人品和风范,一种人格。所以我想王羲之把这个故事跟他的书法结合在一起,我想才会有更深入一点的意义。
我们提到了王羲之,他的家族的背景来自于王导这种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所以从小有一种学养,有一种人品。我们也借着他被选为吃见的女婿的时候,流传下来的袒妇东床或者东床快婿这种民间的传说里的一种对王羲之的赞美。大概了解到王羲之的家族以及及他个人的人品,最后建立起来它书法风范的一个来源。可是现在我们在第三部分,我们还是要跟大家谈。当然王羲之作为书圣,他的书法的技巧是有学习的渊源的,我们特别要介绍就是王羲之大概在六七岁,我们大概入小学的那个年龄,他就拜了一个老师来跟这个老师学书法。我们知道过去的小孩子启蒙的时候,他的诗书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老师,那么书法的老师姓魏,就是保卫的卫,它的名字叫魏硕,就是金字边一个快乐的乐,这个字跟闪烁的烁这个字很像的,魏烁这个人我们平常叫他魏夫人,魏夫人,那么这个位夫人可以说是王羲之从小带领他的书法老师,所以我想当然,我们介绍王羲之作为一个书圣,我们不得不谈一下魏夫人这么重要的一个书法老师,就是怎么会有一个这么好的书法老师,教出了一个历史上千年没有人可以取代的书圣地位的大书法家。
那我们常常也会想,我们书法写不好,是不是因为没有碰到魏夫人,而魏夫人用什么方法在教王羲之,可以把他教出变成一个书法上有这么大的创造力的人物。我们现在在历史上很幸运的,我们保留了魏夫人当初教王羲之的一本有点像教科书一样叫做笔阵图正图,毛笔的笔,正式打仗的排那个正式的正笔正图,所以笔正图等于是说把用毛笔写字当成是一种在战场上摆开阵势的感觉,用这样的方法来作为一个教科书的名字,叫做笔阵图。
这个笔阵图我想一般的朋友如果有兴趣到房间买一本介绍书法的书,有时候都容易找到这一篇文章,当然其实并不是很长的文章,可它里面有一个很特别的方法。其实我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我有很大的感触,因为这个谓是我这个谓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跟我记忆当中我童年别人教我写字很不一样。比如说我小时候有人教我写书法,可能教我写欧阳询的九成功,或者颜真卿的麻古仙潭记,那给我字帖,然后给我一张纸,我就在上面临摹,就把这个字一就写一,那如果是快乐的乐,我就写一个快乐的乐,就是模仿那个刺。
可是我们看到魏夫人在教王羲之的方法非常特别,他把字拆开来了,所以叫比阵图,是说它拆出成为 7 个不同的元素,他会觉得这个小孩子不是最重要的去认字,而是认识字的结构。比如说我们今天写江水的江,其实江水的江有一个三点水,我们叫三点水的偏旁。如果大家注意这三个点,你会发现这三个点重量、角度、长短都不太一样。所以因此魏夫人就觉得构成中国书法的最重要的结构的元素,第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点这个元素,所以他就希望王羲之这个小孩子能够不断地重复地去锻炼自己,拿着毛笔在纸上写点。
好。我想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今天有一个小孩子六七岁,我教他教书法,去教他拿着毛笔在纸上不断地点,然后去认识这个点的感觉,那这个小孩子也许会不耐烦,就觉得我不是在写字,我就在那边点意思,点来点去,一张纸上点的密密麻麻都是点的时候,这个结局是什么呢?可能它会厌烦,可是我们看到魏夫人很有趣味,夫人就发现了这个小孩子王羲之可能不耐烦,然后让他去辨认,说你用毛笔在纸上点的点,每一个点的个性都不太一样噢,我想大家可以试试看,有的点小一点像芝麻,有的点大一点像豌豆,有的点再大一点可能又像一坨硬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到点其实是有不同个性,而且因为不同的方向,就是我们刚刚讲写江水的江的时候,这三点水,这三个点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的从上往下,有的从下往上,点的变化是千变万化非常多的,所以最后我们就看到魏夫人就用这个方法,使得这个孩子对于中国文字结构里面第一个元素的点有了这么充足的认识。
可是我想任何的小孩,尤其是六七岁,如果你让他一直在教室里面上课,他一定是不耐烦的。所以这个魏夫人非常了不起的,他就发现说你想出去玩是不是?好,我带你出去玩,我们去爬山好不好?这小孩子已经乐死了,就是跟他去爬山,可能在当时的山阴绍兴的外面有一个小小的山,他们就去爬山好,爬山的过程当中魏夫人继续跟他做机会教育,就告诉他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那我从这个山峰上悬隘旁边去丢一块石头下去,这个石头就坠落,好像一个自由落体往下掉,然后你在底下揭这块石头,或者说我在底下揭石头,你在上面丢石头。
那么这个魏夫人最后的目的是要让他了解那个书法里的点,所以我们看到比阵图的第一课就是点,然后底下魏夫人注明说你要写点的时候,要写出高峰坠石的感觉,就从高的山峰上掉下一块石头的感觉。好,如果我们读到这一段,你会吓一跳,因为我们平常写点,每天写字都会写到很多的点,可是我们没有想到魏夫人会告诉王羲之说一个点的力度里面有体积,因为高峰坠石这块石头是有体积的,有重量,石头是有重量的,而且如果它从山峰上往下掉的时候,它是有速度的,速度、重量、体积、形状都在里面的时候,它才构成一个点的真正的力量。所以我常常跟朋友开玩笑说,噢,真希望碰到魏夫人这样的老师。
我想如果碰到这样的老师,我童年的书法课一定不会觉得无聊,所以我想在这里值得我们今天把 1700 年前为夫人教王羲之的笔阵图再拿出来看一看,那也反省我们今天的书法教育会不会太死板了。因为书法所有的结构没有被拆开来,没有去跟大自然的现象去做结合,我想它就是一个死板的教育。所以我们就很难怪今天的小孩子不喜欢毛笔,不喜欢书法,因为他会觉得在里面跟他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如果你带他去爬山,带他去感觉一颗石头掉落的力量,把这个力量转换到写书法里去,变成高峰坠石,我相信这个孩子会觉得书法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们提到了王羲之的老师魏朔,魏夫人也谈到了魏夫人交给王羲之的一个重要的书法教科书笔阵图 b 阵图一共分七个不同的元素,我们刚才介绍了它的第一个部分就是点,希望王羲之能够在不断的点的练习当中,体会到高峰坠石的感觉,就从山峰上掉了一块石头下来,这个点必须要有很强的力度。
所以我们知道后来民间常常传说王羲之一篇兰亭序,它最有名的书法里面每一个点都不一样,其实也许有点夸张,可是我们知道点这个最小的元素,类似于西方在美术上常常说所有的美术都是由三个元素构成,就是点、线、面,可是面是由线构成的。比如说我们要画一个三角形的面,是由三根直线构成的,面由线构成,那么线又是无数的点构成的,我们把很多点连接起来,最后就构成了线。所以西方的像包 house 艺术学院,他们也认为对于孩子,对于年轻人的训练,美术的训练应该从点线面入手。
我们今天会发现,包 house 学院的理论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来的,可是在 1700 年前,魏夫人教王羲之用的就是点线面的训练,所以它第一个就训练它点。因为对于基本设计的概念是说,如果你对于点没有办法掌握,那么线跟面都谈不到,所以王羲之就做了最长久的对于碘的练习,我们大概推测王羲之在碘的练习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的地步,魏夫人才给他上第二课,而第二课就是水平,就是如何拿着毛笔从左边到右边拉一根线,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一这个词。我们说一是我们认识它字,一个数字,它是一个符号,认识它的内容。可是如果今天有一个西方人,他不知道中国的一是这样写的,他就会觉得这是一根线,所以因此这根线其实是一个造型,视觉上的基本练习,就是一根水平线。
我们现在写楷书,我们写这根线的时候,常常说横平横的线条,它要做到很平的这个地步。可是我想魏夫人当时教一个六七岁的王羲之,每天在一张纸上不断的练习这根线,其实是蛮无聊的工作,所以我们看到魏夫人他的书法课不断的把王羲之带到大自然当中,他希望王羲之从小练书法,可是在练书法里面是透过书法去认识整个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透过那个点的学习认识了高峰赘蚀,爬过山,知道什么叫悬隘,什么叫做石头的体积、形状、机理跟速度。那么透过这一根水平的线,他就把王羲之再带到户外去了。他希望王羲之站在一个非常辽阔的大地上去看地平线,他要王羲之观察地平线上有一片跟地平线平行的云,他说你必须不断的看这个云,因为云是在流动的,云不是死掉的一根线,它是不断在律动,可是那个律动非常的慢,所以它就写下四个字叫做千里阵云,就是在上千公里的辽阔的地平线上,看到一片云的排列的时候,你要想办法用你的毛笔在这个纸上或者布上面拉出一根线,向千里震云,有一种律动的气势。
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在加南平原也都看过夕阳黄昏的时候的云彩,在大地上的那个感觉,我相信这里说千里阵云还有一个意思是因为云其实是一种水汽,它是慢慢在扩散的。所以如果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的毛笔是毛笔含着墨汁,墨汁是一体,它是里面是有水分的。我们今天如果拿这个毛笔在纸上画过去,尤其是中国的宣纸或者棉纸,它的边缘就会有一种渗透的感觉,它跟西方的硬纸反应不一样,因为会产生毛细现象,所以边缘就会有一点像云在流动的,就是水慢慢渗透出来的感觉,所以我相信他讲的千里震云。同时也让王羲之这个孩子了解到毛笔在纸上或者布上面拉动的时候,那个水分渗透的感觉,因为你的笔触越慢,那个渗透你越能够感觉得到。所以后来很多人形容王羲之的字说力透纸背,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那个毛笔的力量好像透到纸的背后去了。因为如果我们今天写字不用力轻飘的时候,这个字的线条就是浮在纸面上,可是粒透纸被就是非常的能够渗透进去的,能够渗透到这个布或者纸的内在去。
好,所以这是它的第二课,就是千里阵云,所以这个孩子第一个课是点,是高峰坠石。第二个课是水平线条,就是千里阵云。那么第3堂课是垂直的一根线。我们知道写中国的中的时候,最后有一笔是从上往下拉的那个垂直的那条线,我们称为竖。我们常常讲横平竖直,横的线条要平,竖的线条要直,那么我们在写字时候常常会有这个直的线条,毛笔的笔也有这一根线,中间的中也有这根线,那么很多字都会用到这个垂直的竖的这根线条。
那么魏夫人教王羲之了解这根线,练习这根线,那同样的小孩子在重复一根线,重复太久一定会不耐烦,他又带他出去玩了,他每一次在王羲之可能不耐烦的时候就带他去爬山,去游山玩水,去释放它,把它释放到大自然。爬山的时候有一段路很难走,爬不上去,所以要攀那个藤。因为藤是非常结实的,所以王夫人看到王羲之拉着那个藤的时候,那个藤是拉不断的,因为藤里面的纤维非常的结实。
魏夫人又抓到了很好的机会教育,就跟他说,你写的那个垂直的那根线,就要像这个藤一样,有一种万岁枯藤的感觉,就是那种上千年上万年长老了的那个疼,那种哭掉的疼,哭老的疼,它里面会有一种顽强的力量出来。所以因此我们现在写这根线,譬如我们写中间的中,最后这一笔从上往下拉的时候,我们看到真正好的书法家常常写出里面一丝一丝的飞白出来,那其实就是写出了万岁枯藤。所以我们在这里大概只讲比正图的前面最简单的三堂课。可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三堂课是最基本的课程,从点到水平线到垂直线,等于为王羲之完成了最基本的一个架构的训练。所以当然难怪王羲之能够在他的一生当中后来的书法有这么大的创造性,因为这个老师并没有要他亦步亦趋的去学哪一个大书法讲,而是帮他把很多的书法的元素找到,帮他创造元素跟大自然的互通关系,让他一生当中受用不尽。
这里有一个问题 王羲之的父亲叫王旷 王旷是王导的堂兄 王洽是王导的儿子 所以算王羲之的堂弟 都属琅琊王氏
这就是书画同源,魏夫人教王羲之的书法笔阵图,高峰坠石的点、千里阵云的水平线,万岁枯藤的垂线,力透纸背……蒋勋老师的美学课真太好听了,能听到就是一种幸运~
王羲之父亲应该是王旷。
今年的目标是把蒋勋老师的书读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