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巴比松画派与农业美学
一、知识点
1.沙龙:
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Salotto",是法语 Le Salon 一字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17世纪起,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作“沙龙”,并风靡欧美各国文化界,19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2.肖像画:
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或表现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东亚很早就有肖像画。西方的肖像画发展自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肖像画也进入了摄影领域。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3.枫丹白露: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是法国巴黎大都会地区内的一个市镇,位于巴黎市中心东南偏南55公里(34.5英里)处。枫丹白露属于塞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区,该区下属87个市镇,枫丹白露是区府所在地。枫丹白露是法兰西岛最大的市镇,也是该地区仅有的比巴黎市还大的市镇。“枫丹白露”由朱自清译得,而徐志摩将它译为“芳丹薄罗”。枫丹白露与毗邻的4个市镇组成了拥有36,713名居民的市区,是巴黎的卫星城之一。
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赛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宫,具体坐标为48°24'7.50"N 2°41'57.40"E,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 belle eau”演变而来,“fontaine belle eau”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枫丹白露宫风景绮丽,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最美的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画廊。室内有众多的寓意画、水果装饰品、花环彩带和丰富的石膏花饰、雕塑品,是带意大利风格的法国文艺复兴艺术的典范。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这座16世纪的宫殿,直到19世纪它的修缮扩建都未停止过,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众多著名的建筑家和艺术家参与了这座法国历代帝王行宫的建设。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可能到了一个非常幽静的森林里的时候,我们忽然会唤起很多内在对自然的渴望,我们忽然会觉得我们好像原来有这么多对于大自然的这种清新的空气,鸟的叫声、水的流动的感觉。
2、我想在现代的社会里,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之后,人类其实越来越远离了自然,我们其实对自然非常的陌生。
3、所以很多人在谈论英国式的花园跟法国式的花园,它的哲学本质有一点不同,其实也就是欧洲人在这两个民族里面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在一系列的关于田园画派、芭比松画派的讨论里,希望能够针对西方在 19 世纪的风景化。许多朋友探讨一个关于自然的问题。当我讲到自然的时候,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叫做大自然。这个大自然可能是山,可能是水,包括海洋,包括河流,也可能比如说是森林。我想在现代的社会里,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之后,人类其实越来越远离了自然,我们其实对自然非常的陌生,可能因为陌生会产生两种现象,一个现象是当我们一旦去爬山,可能到了一个非常幽静的森林里的时候,我们忽然会唤起很多内在对自然的渴望,我们忽然会觉得我们好像原来有这么多对于大自然的这种清新的空气,鸟的叫声、水的流动的感觉,有这么多的向往在里面,可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好像越来越没有机会接触到自然。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这个可能是我想有些朋友,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因为在都市里住久了,一旦到了大自然,其实也会有一种不习惯,这个不习惯是也许会觉得很寂寞,因为大自然里面的宁静可能跟都会里面的繁忙匆忙都不太一样。我想这两个现象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状况。可是我们针对自然的问题,特别是自然在人类文明里面扮演的角色,我们可能会从西洋的美术或者东方的美术来做一点探讨。
在大概 19 世纪的中期,也就是 1850 前后的时候,法国有一个重要的画派出现,我们叫做芭比松画派,芭比松是一个小小的农村的名词,它的法文字芭比松。这个地方可能一般朋友不太熟,因为不是那么常听到这个名称,可是我想另外有一个名称,可能一般朋友比较熟,就是枫丹白露。
那我们知道枫丹白露是巴黎南边的一个非常大的森林区,那么这个森林区因为它保有了非常原始的状态,这种森林的状态,所以大概在十六七世纪,欧洲法国的皇室贵族,他们秋天喜欢打猎,大概这个地方就是他们打猎的地方,因为森林当中有很多的鹿,很多的野羊,很多的野兔,所以他们就在这边打猎。
好,当我讲到风丹白鹭,如果一般朋友比较熟悉的话,我们知道距离封丹白鹭这一片巨大的森林大概 50 公里的附近有一个小小的农村,这个农村的名字就叫芭比宋,所以我想这样子也许大家可以了解到这个画派它的位置在哪里,因为今天我想芭比宋已经变成全世界有名的名称,因为这个地方后来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画派,很多的画家在这边画,所以因此全世界的观光课因为看过这些有名的画,所以就想到 babysong 去游玩,它就变成一个很有名的景点,所以我们也了解到艺术美常常会创造一个地方,就是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农村,忽然会变成世界级的风景区,所以全世界的观光课现在都很热衷于如果到巴黎去游玩,那么顺便可能抽一天的时间就到芭比送去,现在其实还是一个蛮农村的感觉,保留了很好的一个农村的感觉。
那我提到芭比松化派是因为这个画派影响非常非常的大。我想我如果讲到 1850 年,也许一般朋友会有一个印象,就是他刚好是巴黎这个大都会工业化以后这个时间,我举最简单的例子,巴黎有火车通车是在 1832 年,当然我们知道火车通车一定是工业时代来临,那么一个城市有火车以后,它整个速度感、空间感都会改变,所以这种工业化的一个现象很自然就会发生农村的变化。
我们知道农村它就是经营农业的历史非常的长久,人类大概有 8000 年到1万年的农业的经验,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找到在西部亚洲的梅索布达米亚两河流域,大概有 8000 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那个地方有农业农耕的经验。那么同样的在中国西北的,比如说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大概也可以追溯到 7 千年 8000 年以前。所以因此我们知道人类的农业经验是非常长久的。
那我想以我们自己熟悉的地方,我在我的童年,其实也有很多人都还是农业的人口,可是工业来临之后,很明显的会有一个改变,就是农业时代很少有大都市,因为人就在土地里耕种,那么住在农村当中,那农村发展成一个市镇,市镇里面有商业,可是人口也不会很多,可是工业时代来临以后,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因为工业需要人口很多的大工厂,所以因此我们看到农村的人口就会往都市集中,所以只要观察一个社会里面它有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形成,那么就说明他的工业时代已经来临。
那么工业时代来临以后,很明显农村的人口就流失了,农村的人口流失,农耕就没有人去做,那么农村就会没落,也就会凋敝。那么 1850 前后的时候,法国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大部分的人都到巴黎去了,去打工,去做工厂的人口,然后巴黎也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那么芭比宋这种小农村离巴黎又不远,所以年轻人更是趋之若鹜,他觉得留在农村太没有前途了,而且也不好玩,所以都跑到巴黎去了,所以巴皮宋就变成一个非常没落的小农村。好,这个时候画家来了,画家开始发现这个荒凉的、萧条的、没落的农村其实这么美,这么幽静,那么他们就开始在这边画画,这是芭比松画派产生的一个原因。
我们要跟所有的朋友介绍法国的芭比松画派,可是我们特别希望大家了解芭比松画派之前,可能要了解这个画派跟土地的关系,跟农业的关系。我们讲到芭比松画派,常常会提到几个重要的人物,譬如说米勒方刷米耶,那他的名字在法文里面, MILLET 米耶那两个 l 是不发音的,所以应该翻译成米耶。那么也许早期把这个字翻译成汉字,中文的朋友是从英文翻的,所以不知道两个 l 不发音就变成弥勒。那因为约定成俗,大家都用的习惯了,所以可能我们就沿用这样的一个翻译的方法,称呼它为米勒。
我们知道米勒斯巴比松画派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画家,可是我们了解到芭比松这个小农村原来是没有画家的,因为这样的小农村有点像我们说的美农或者酒粪,他原来当然就是当地的一些人口,它没有外来人口,因为它这个地方就是以农业为主,也比较贫穷,那很少有外来人口。
那我们提到说大概在 1850 前后的时候,阿里变成了一个大都市,特别是我要指出来是 1848 年巴黎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我们就说它是一个城市的革命,或者城市的暴动,或者是一个依次的政变。因为 1848 年之前法国有一个总统叫做路易拿破仑,那么这个路易拿破仑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一位拿破仑大帝的侄子,那么他当时被选出来做了总统,可是他一心一意想要做皇帝,他觉得做总统好像权力不够大,他想要改变,把共和制度改变成帝制,就恢复帝制。所以 1848 年他发生了一个政变,就是篡夺这个皇位,那么称他自己为拿破仑第三,所以他就不再是总统,而是拿破仑第三。
我想一般朋友对这一段历史可能不一定很熟,可是我们知道 1848 年因为发生这样的政变,所以巴黎这个城市就政治上很不安定,因为当然有很多反对拿破仑第三称帝的人,尤其是知识分词,就形成了街头很多的暴动,很多的这种彼此的抗争,很多的对立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情况里,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些画家知识分子,他们个性是喜欢温和的,他们就觉得住在城里面,这个城市怎么会搞得这么乌烟瘴气,每天都在抗争,每天都在示威游行,每天都在呐喊,所以他们就觉得城市不够稳定,也没有办法让他们有心好好的创作,所以他们就惜家带眷就到了乡下去住。
那我们一再强调巴比松,因为是离巴黎比较近的一个农村,就是在都市边缘的农村,它是最容易在工业革命之后反过来变成大家喜欢去的地方,因为时间不远,那么有时候住一住可能觉得不习惯了,又回到巴黎,它来往之间有火车,所以它是比较方便的一个地方,所以米勒他们基本上原来都是住在巴黎的。
那么因为这个 1848 年的革命,所以就有一批画家就相约常常到巴比宋去度个几天,度个周末,然后度假的时候就在那边画一点写生,然后就发现这些农民他们在种田,那么种田的时候有很多他们自己很特别的动作,比如说牧羊女,在牧羊的时候,他同时也在纺棉花或者纺纱。
那么很多的农村的富人怎么样在田里面挖出马铃薯那?因为这些画家都已经是住惯了大都市的,如果我今天住在大都市里,在台北,我大概对农村的经验会越来越陌生,所以有一天如果偶然到了农村,忽然会有一种好奇,而且会很兴奋,觉得他们在种稻子,他们在插秧,然后就很想把插秧的感觉画下来。
所以我想这样讲的意思是说,其实人类本来就是在农业的生活当中,可是因为工业革命来临以后,农业反而慢慢没落了,所以大家有一点淡忘了,有一点陌生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种好奇的怀旧,好像把古早的东西又拿出来告诉别人说,唉,过去人怎么养猪,那怎么带着牛去犁田,那怎么插秧,所有农业的东西又变成了一个新奇的事,所以当时就有一批画家开始画这一些在土地里面劳动的农民,可是很有趣的,我们看到原来这个农村已经没落,是因为人口越来越老化,这些老人他们在种田的过程里面,他们的劳动力已经越来越衰弱,所以生产力也越来越少,那么当然比不上大都市的这种消费的形态。
可是因为来了一些外来人口,这些画家又介绍了他的写诗的朋友,写作的朋友,大家就来,我们不要忘记这些人就是消费人口,他们需要租一个房子住下来,那如果有些作家希望说住久一点,一个月租金要算多少,那原来农民都很淳朴,他们也觉得说就很少一点钱就租给你们,那么接下来他们也觉得吃饭也不方便,那干脆就在那边搭伙。
农民家里面要吃三餐,那么他们就付一点费用,这样吃三餐,那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而然农村形成了所谓的民宿,那这种民宿也特别有味道,因为它跟都市里面什么几星级的饭店不太一样,它是保留了很多农村风味的。所以我想讲到这里,很多朋友就了解到,芭比松画派其实是一个农业美学的创造者,他们重新带领大家去面对土地、自然劳动、农业这些慢慢被人类淘汰、淡忘,甚至觉得它已经是一种信仰产业了。就是很多人,现在如果你告诉父亲说我希望将来学农去做农夫,可能大概都会遭到父亲的反对,因为觉得农业是没有希望的。可是芭比松花败反而用另外一个角度去歌颂了农村,也挽救了农村。
我们谈到了芭比松画派,我们特别要强调,因为芭比松是西方绘画里面最早一批去面对大自然的风景去画画的人。我这样讲,也许很多朋友会很讶异,因为如果我们熟悉的是东方的绘画或者中国的绘画,我们知道,比如说你去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大概上千年来,中国的绘画基本上是人在面对自然,面对山,面对水,所以我们叫做山水画。那么因此,如果大家想一下,你去故宫博物院,你看到绘画里以人物为主题的相对来讲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山水画。也就是说以东方民族来讲,是比较喜欢画自然的,去面对自然的。可是西方刚好相反,我们知道在欧洲,大部分的画家长期以来都是在画人像,所以如果去过罗浮宫,去过英国的国家画廊,你在国外看画,你会发现他们最主要的绘画主题不是自然,而是人,所以因此他们会觉得人是比较重要的,人也比较美。所以艺术家不断的去探讨人的表情,人的动作,都在画人物绘画,可是他们的风景画一直没有高度发展起来,所以到了芭比松画派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开始走向自然,去面对土地里的大树、森林、河流,面对自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美学上的改变。那一般讲起来,在欧洲的美术史上会提到一个英国的画家叫 John constable,就是约翰康斯泰伯,他在 1824 年比巴比松画派要早一点,其实也就是工业革命的初期,因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早,所以他就已经走向大自然,去画很多自然的风景。因为在康斯泰伯之前,欧洲的绘画习惯于在画室里画画,不带到户外去画画,那康斯泰伯已经走出去了,面对大自然画画。而且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英国,它发展出一个很特别的哲学,就是面对自然的态度。因为我们知道法国当时的凡尔赛宫,比如说路易十四盖凡尔赛宫,他把凡尔赛宫里面所有的树木全部经过设计师设计,全部修剪成图案。
我想我讲这一点,可能有些朋友记得我们现在有一种花园,这个花园的花圃是经过很多人工去修剪的,剪成花圃的样子好,注意一下,经过人工修剪,它就不是自然的样子。那么英国当时接触到了东方的亚洲,比如日本的或中国的园林,他们发现东方的花园喜欢自然生长的树木,不喜欢修剪,那么因此英国就发展出了一个面对自然比较不同的一个态度,那么跟法国这种比较刻意的有点工匠化的园林不太一样。如果很多朋友去过英国的话,大概都记得英国一直到现在,包括在伦敦的城市当中,很多很多的公园,都有很多看起来很荒野的风景。我说荒野就是说它不让你觉得有太多人工的管理跟修剪,所以你走进去以后,你觉得比较自然。比如说我们今天讲说秋天了,秋天很多树叶掉落下来,如果你把它扫得干干净净,它就是人工。如果我们让树叶很自然落在地上,我们踩在落叶上,风吹起来,那个落叶会沙沙作响,这个是比较自然的风景,所以很多人在谈论英国式的花园跟法国式的花园,它的哲学本质有一点不同,其实也就是欧洲人在这两个民族里面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那么因为康斯泰伯在巴黎的展览,所以引起了很多年轻一代的画家,像弥勒,像科洛他们都看到了康斯泰伯的绘画,他们想,诶,英国人为什么可以这样画自然,可以画出这么不经过人工刻意去安排的自然,所以他们也纷纷的讨论到风景化的问题,风景化可不可以更走向不经过人工修饰的大自然,因为在之前法国有风景画,可是风景画常常画的是类似像凡尔赛花园这样的主题,就是里面是雕像,里面是喷泉里,里面是剪过的花圃,所以它跟自然风景其实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康斯泰伯的影响也非常大。
有其实法国的一群年轻人开始去思考如何去面对自然的问题,所以因此我想我们在看芭比松花派的时候,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每个民族都有它对待自然的不同的态度。那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说东方亚洲,特别是中国,它有非常长的上千年的山水化的传统,它是非常爱自然的,那么许多知识分子都渴望不要住在城市里,而要住在山林当中,去做一个隐士,去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可是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也许在近 100 年的工业革命之后,东方的民族反而比西方的民族还要不喜欢自然。
如果我以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来看,我们的都市里,大家在某一段时间是拼命在砍树的,好像很恨那个树,觉得树挡了我们的路,觉得那个树砍掉可以盖房子那因此我们的都市,其实我们的绿化可能反而远不如今天的纽约、巴黎、伦敦。因为巴黎、纽约、伦敦都有非常大的公园,你走进去,你可以呼吸到非常新鲜的空气。
相对讲起来,我想我们的城市是非常非常不爱自然的,所以也许这是很嘲讽的一件事,因为常常被西方的朋友问到说你们的画里有这么多的山水画,怎么你们的都市这么不爱自然?我常常觉得很难回答,那是不是因为这一百年当中,整个东方失去了他的信仰价值,失去了他对于大自然的爱,失去了对大自然的一种尊敬?能不能把这个美学再找回来?所以如果今天台湾去办一个芭比松画派的画展,田园画派的画展,我觉得反而是借助于西方,重新提醒我们怎么样去看待打自然。
我们提到了法国 19 世纪的田园画派,芭比宋画派,也介绍了这个画派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米勒这个画家,他后来很长时间住在芭比松,他原来不是芭比松人,他是法国西北边的一个乡下,叫诺曼地的人,那他的家乡也是农村,诺曼地的一个叫格海碧勒格勒维尔这个小市镇,他是这个地方的人,那么他小时候因为在这里读书读的不错,那么当地负责教育的常常是一些传教士,那么这些传教师教他读拉丁文,教他读很多文学的作品,后来他的成绩就很不错,就拿到了奖学金,一个奖注金。
因为我们知道乡下的农业人口基本上都很难有经济能力去负担在巴黎的读书的学费,所以当他拿到蒋驻军,他才能够到巴黎去读书。到巴黎以后,他就进了这个巴黎的艺术学院学画。那么因为家里很穷,所以基本上米勒最早画画的时候,它是比较务实性或者目的性的。想说我画可以变成一个行业,那我画的好,别人会让我去画像,比如说欧洲当时流行给有钱的人跟贵族画肖像有点像,我们今天拍一个什么摄影沙龙一样,那么画一张像,那画一张像,这个有钱人会付钱给这个画匠,所以很多的肖像画家是靠这个职业来谋生的。所以米勒最早是希望做一个肖像画家,所以他就很努力的下功夫在画人像画上面。
我们知道画人像画跟画风景画其实很不一样,因为你画人像画你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将来要付你钱的,所以你要怎么把它画得很美?你要怎么让它觉得它被画得很有尊严、很漂亮?我觉得这跟面对大自然的风景刚好是不太一样的态度。我知道我有些朋友做画家替别人画肖像是非常困难的,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比如说如果一个女性,一个富有的贵妇人,他找一个画家画像,那如果他五十几岁了,那你把它画成三十几岁,他会很高兴。可是如果你把它画成看起来像六十几岁,我想大概他就很难过。所以其实肖像画跟风景画的不同,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对象,尤其我们讲肖像portrait,就这个人还活着,他就在你面前,那么他就是付费给你的那个人。所以画家在这个时候其实挑战蛮大,所以我们看到米勒这一个乡下人,这个个性上蛮木纳有一点害羞的画家最后做了肖像画家,我们也看到他早期有一些画贵妇人的肖像画,可是这些肖像画不是米勒最代表性的作品,因为我想他不是从小长在巴黎的,而且他不是一个比较有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对于这些贵妇人的背后的生活态度,或者他们服装上的讲究,那个fashion,那种时尚的时髦,手上戴的戒指、耳环,所有这种饰品其实他了解都不多,当他了解不多的时候,他要画这个肖像画,他虽然技巧不错,可以画得很像,可是它没有办法表现出某一种贵气。
我们讲的贵气是很难解释的,就是说,唉,这是一个贵妇人,她穿着一个锦缎的衣服,身上有很多的珠宝,那你怎么样把这个东西画出来能够有一种贵气?所以因此我们看到米勒早期的肖像画,虽然很忠实的画了这些的贵妇人,可是并没有太大的特色,我想这里就看到米勒自己性格里面的某一种局限,就是一个画家有他自己的优点,有他的长处,可是显然他在早期的时候,他的优点可能没有被开发出来,因为他是一个农村长大的人,他非常的朴素,他自己生活朴素,你要他去表现华丽,可能是有点强人所难。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所以我也特别希望借这样的一个方向引导大家了解。如果你去看米勒早期的画作,特别是人像画,你会知道当时米勒一心一意想在巴黎打出一个天下,打出一片江山,就是做一个人像画家,那可以赚很多的钱。有人请他画画,可是好像这条路并没有走下去。因此大概到了 1848 年,我们提到说因为拿破仑第三的政变,巴黎变成了一个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城市,所以弥勒才有机会到巴比松去。那么他忽然想到说,诶,他原来是在农村长大,他在诺曼地农村长大。我们知道全世界的农村其实都有一些共同点,就是非常的朴素,大概物质上都很贫穷,然后非常的讲究勤俭跟劳动。我想全世界农村都有这种类似性。所以他到了巴比松,虽然不是他自己家乡的农村,可是会勾起呼唤起他对故乡农村的记忆。他记得他爸爸是这样子工作的,妈妈也是这样工作的,那田里面的这种劳动的情况,他忽然有了很多的感触。他也觉得说他在巴黎去画这些有钱的贵妇人,甚至画躺在床上的一些,很华丽的,或者有一种感官诱惑人的作品,跟他农民的性格其实蛮格格不入的。那有些画家是可以把画得非常漂亮的,像安格尔画的皮肤的精致那种,像丝绸一样的那种又嫩又白的那个感觉。
可是米勒本身因为在农村长大,所以他没有这个经验,所以我一直觉得说大家看他早期作品要有这样的一个心理准备,大概要到 1848 年以后,米勒自我的个性才成熟,也才发展出它真正作为芭比松的农民画家这样的一个特色,这个特点被他找到,那如今米勒在西洋美术史里面是一个非常非常特殊的大画家,想到芭比松一定想到弥勒,想到所有农村风景,一定想到弥勒,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特征,这是为什么?常常跟很多朋友说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你必须要找到自己。如果你是一个有华丽个性的人,你可以去画贵族的画,如果你是一个朴素的人,你恐怕去化农民会更适合。我想这是我们第一次介绍米勒,希望给大家一个这样的出奇的印象。
蒋勋老师讲美术史,值得反复听,反复记,直至深刻入灵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