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如何理解“安土敦乎仁”?

05 如何理解“安土敦乎仁”?

00:00
31:50

蒋勋美学启蒙讲义


05 如何理解安土敦乎仁

一、知识点:


1、蔺草:俗称石草、“席草”,书名灯芯草(古书上称席草为“蔺”),异名有“开宝本草”、“虎须草”、“碧玉草”、“草丝”、“无节草”等。栽培的蔺草是由野生灯芯草经人工长期选育而成。蔺草草茎圆滑细长、粗细均匀、色绿挺直,壁原芯疏,芬芳郁香,且纤维长,有弹性,抗拉性好,是极佳的天然绿色纤维,为草编制品的主要原料,还可作药用,被誉为“绿色的钻石”






2、阡陌纵横:汉语成语,拼音是qiān mò zòng heng,意思是指田地间小路纵横交错。形容田园的繁盛。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土大概是人类第一个感觉到给他安全感的一个物质,它可以居住在泥土上,安定在大地的泥土,带给他许许多多农业肥美的一些记忆,他可以在土地里种植稻谷、杂粮,他可以收获他走在大地的土地上,感觉到土地好像母亲一样,好像母亲的怀抱,那么给予她很多美好的安定的饱足的记忆。


2、我们说瓜子仁,瓜子里面很硬的壳里面保护了一个柔软的东西,那个部分叫做仁。所以孔子很喜欢仁这个字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每一个种子在硬壳的保护里有一个非常柔软的部分,那个部分可以发芽,它是生命生长的全员,所以他用一个字形容它叫做仁。




三、全文逐字稿


人类的历史文明发展。到可以用泥土来做陶的阶段,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我们曾经跟大家叙述过,泥土是人类在石器时代之后认识的一个新的物质,在运用石器的时代,人类在旷野里打猎,跟野兽追逐,他的生活是非常不安定的。土大概是人类第一个感觉到给他安全感的一个物质,它可以居住在泥土上,安定在大地的泥土,带给他许许多多农业肥美的一些记忆,他可以在土地里种植稻谷、杂粮,他可以收获他走在大地的土地上,感觉到土地好像母亲一样,好像母亲的怀抱,那么给予她很多美好的安定的饱足的记忆。


所以谈到土这个字,也许我们现在又在另外一个阶段,因为通常我们说已经到了工业革命,人类逐渐的离开了泥土,可是不要忘记我们大概在回顾历史上最近的1万年当中。人类。最密切的一个生存关系基本上就是泥土。


我们现在有时候离开了农村,离开了乡村,离开了农业,居住在人口很繁杂的大都市里面,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发展到工业跟商业,不需要跟泥土有这么深的感情,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有时候我们偶然的回到小镇,回到乡下,走在田野之间,你会感觉到很不可思议,人回到土地里有一种安心。


所以我想到易经有一句话,非常古老的一句话,也许一般人不是很容易懂,我一直想跟大家分享这句话的情感。他说安土敦乎仁,安土比较容易懂是安定在土地里,敦乎仁,敦这个字有时候我们现在说一个城市里面有一条路叫敦化路,那么敦是一个动词,就是去做去完成,去种植去做的工作的意思。安定在土地里以后去做一种东西乎,这个字是虚字,之乎者也的乎它没有特别的意思,只说敦乎仁。


那么仁是什么?我想大家知道孔子在他的哲学里常常提到仁这个字,仁爱的仁,好像我们都把它当成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道德上的概念来看待,可是人这个字大家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你在吃瓜子的时候,嗑瓜子,我们说瓜子仁,瓜子里面很硬的壳里面保护了一个柔软的东西,那个部分叫做仁。


所以孔子很喜欢仁这个字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每一个种子在硬壳的保护里有一个非常柔软的部分,那个部分可以发芽,它是生命生长的全员,所以他用一个字形容它叫做仁。


可能大家在吃月饼的时候吃到五仁月饼,那么意思说有5种不同种子的发芽的柔软的部分拿来做了一种月饼,我们叫五仁月饼,大家一定也吃过杏仁豆腐他是杏核的仁,好,所以仁这个字今天很可惜,因为大家把它抽象化了,变成仁爱这一类的道德的解释,我觉得我们回复到仁这个字在民间的记忆,人就是种子,不但是种子,而且是种子里面最内在的一个柔软发芽的部分,所以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做仁?


在论语里面我们读到他有一个解释说生生讲得非常简单,非常抽象,可是生长的生,生命的生就是这两个字,所以孔子说人就是生生,意思是说生命必须得到充分的生长。


那么所以当我们讲易经里面说安土敦乎仁,意思说人类居住在土地里面开始做一件事,就是把种子放在土里,等待它发芽,然后他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人才开始懂得了爱这个字,那么这是很明显跟农业有关的一句话,我们现在很难了解易经里面保留了最早的人类从游牧从狩猎的一种不定居状况,就像我们今天在很多的蒙古这些地区还看到逐水草而居的老百姓,他的蒙古包是拆了又盖,拆了又盖的,它不定居在一个地方,可是只有农业它一定定居,因为农业把一个种子放在土里,春天去放进去,等它发芽,然后去插秧。


我们大概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看到春天播种,插秧之后,要等过整个漫长的夏季,到了秋天我们才看到这个种子可能发了芽以后,长成了一个可以结穗的植物出来,我们才能够收获。


好,所以在这么漫长的时间当中,养成了人类逐渐开始定居的习惯,所以才会用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为什么安土敦乎仁才提到爱这个字,我想在易经里面讲的爱这个字是说人类会彼此照顾,人类会彼此关心,人类会从原来狩猎的时代,那种斗争的彼此冲突的关系,改变成一个社区的或者族群的共同互助的结构出来。


因为农业我们知道不可能一个人去指,在农忙的时候,大家会抢收农作物,所谓的抢收农作物是你如果不在这一段时间,比如说在这几天当中把稻或麦收割下来,它可能就腐烂掉,因为时间过了以后它就不能采收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农业里构成了一种社区里面非常强的互助性,通常是几家人一起去帮助一家把他的家里的田全部先收割完,然后其他的人再去帮助另外一家,那么轮流来做帮助,那么我们叫做社区的爱,一种人群的爱开始出现好。所以大家去体会这一句话,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是在讲易经里面认为人类定居之后发生了一种伦理上的情感出来,而且我们也提到过农业跟人类的婚姻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在农业时代来临之前,人类没有婚姻制度,在游牧跟狩猎的时代当中,它是一个杂交的状况,因为不定居,所以一个女性当她怀孕以后,她并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孩子生下来古书里说得非常清楚,说但知有其母,知有其父,不知道父亲是谁的,所以过去我们就称它为母系社会,一定要到农业时代以后才有了固定的婚姻关系。


所以男女的情感稳定下来,家族的伦理稳定下来,都跟安土敦乎仁有关。我们从这样的一个背景里面来了解了农业跟人类的伦理之间非常密切的关系,会发现距离我们最近的这1万年的文明当中,才转变成了所谓的父权父系的社会。


大家可以写一下你们都会写的一个字,男人的男这个词,你会发现上面是一个田地的田,底下是一个力量的力,就是男子是农田里的劳动力,所以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尤其在农业特别久远的东方,你会发现一个家庭这么重视生男孩子,因为男才是生产力,女孩子结婚以后是嫁到别家去的,她不是自己家庭的生产力,所以我们从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一句古老的易经的语言,开始了解了一整部人类的文明史,了解了农业、土地、制陶,代表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文明的阶段。一直很希望跟大家一起回到将近1万年前或者8000年前。


那个时候经过了一个漫长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有了初步可以稳定的安居乐业的感觉,他们定居在一块固定的泥土当中,他们对泥土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当然大家知道整个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所有的族群都那么幸运,有着所谓的平原,那么一块肥沃的平原,旁边有河流,所以它就会产生很多可以跟农业发生互动关系的这种繁荣的种植。所以土代表了一个很不同的情感,人类开始在土里把种子放下去播种,等待它发芽。


我们特别会感觉到今天因为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后,人跟土地的情感慢慢被疏离了,那么我们会发现土地的情感代表了一种耐性,现在我们会觉得城市里的人步调好快,因为工业跟商业都讲求速度,我们不要忘记在农业之前,游牧的时代,狩猎的时代也是讲究速度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我们看到很多这种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的留下来的很多历史记忆都是比较凶悍的,比较彪悍的。


我们常常觉得彪这个字本身就有速度性在里面,奔驰在原野上,然后猎杀野兽,他们的动作都非常的血淋淋,也非常的快。所以我常常会希望大家了解到,当我们介绍了易经里面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个句子的时候,是说农业带来了一种不同的心情,他可以安静的坐在土地上等那个种子发芽。


那大家读过孟子里面有一个很好笑的小故事,说有一个人等着等着不耐烦了,所以就去拔一拔秧苗,看它会不会长得快一点,我们叫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故事是讽刺。当时宋国的这个人不知道说苗一拔,有的人就死掉了。所以可是这个故事里在提醒我们说,农业的民族一定培养出一种非常稳定的耐心。所以我想大家在这里可以感觉到,今天如果有一个从小镇的文化或者农业文化来的人,他的身上有一个非常稳定的个性,他会有一种耐心把一个东西慢慢做好。


我记得在我的童年里面所经验的,比如说我所熟悉的台湾的农业时代,你在小镇里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在编那个大甲席,用一些大甲的草,大甲蔺这种蔺草来编席子,那种席子的编织非常的繁复,因为草很细,然后你要在编的过程编出很多不同的花纹,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慢慢的去编一个席子,编成非常漂亮的工艺品。


对于今天我们来讲,在工业时代,因为机器的量产很多东西可以大量的生产,可是大家会感觉到,如果你到欧美去旅行,所有比较早的工业革命的国家,现在卖的最贵的东西都是手工的制品,因为它强调手工里有工业无法代替的一种情感,它整个你如果细细去比较,你会发现这样的席子的编织,它的手工跟机器织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现在觉得我自己珍惜的倒并不是手工的制品,我珍惜的是在农业时代人类所培养出来的一个稳定的朴素的个性。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会说这个人土里土气的土变成了一个对人的形容,我们不要忘记土,也可能是一个好的形容,不一定是坏的形容。


如果你从城市的流行fashion这方面来讲,我们说有个乡下人到突然到大城市里来,大家笑,他说穿的土里土去,那么住的土里土气,可是土当然可以代表一个个性上的朴素或者稳定或者某一种厚重的东西,他比较木讷,他也可能比较包容,所以大概最明显就是我们在儒家的文化里,我们会发现孔子其实是最喜欢土的一个人,他的所有的伦理,比如说他喜欢仁爱的仁这个字我们已经提过,是因为他认为仁爱的仁是种子,是泥土里的种子,所以他基本上对于木讷,对于这种跟土亲近的个性有一种赞美。


我们知道孔子对于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人,他说太会讲话的人,或者说太会奉承人的人,他都不喜欢,可是我们知道巧言令色很可能是我们今天工业文化商业文化里的公关,他需要这样,他需要很口才很好很流利,他也需要跟人的应酬关系很好。可是孔子担心的是说,如果巧言令色变成了一个外在的能力,而缺乏了内在的心情上的诚恳,他觉得这个巧言令色是危险的。所以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很少,是懂得生命生长的道理的,没有这个人这个字是觉得他缺乏了诚恳性。


当然我们觉得这样的分法不一定绝对正确,只是在今天工业商业来临的时代,我们回头去看跟人类发生非常密切关系的上万年的农业时代,我们对土对土气,对所谓的土的个性可以有一个不同的理解,也认为是不是我们要这么急的赶快把农业时代来临的这种美好的记忆全部丢掉。


因为我有很深的感触是,当我所居住的环境,我所居住的城市跟岛屿很快速的从农业进入到工商业,大概在1970年代,我所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忽然所有大片的稻田消失了,很少人知道大概今天最繁荣的这些东区,这些大马路的旁边,过去都是稻田。那么在这个消失的过程里,我并不是怀旧着过去城市的景观,而是怀旧。过去的伦理跟社区里面人与人互动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关系,而这个东西也随着农业的消失一起在消失。而且今天走到这个岛屿的很多小镇,小镇的文化也被破坏了,原来的朴素,原来的一种人情的厚重也在消失。


可是当我去欧洲的时候,欧洲是最早的工业革命的国家,可是他们的小镇文化,他们的农业文化没有被破坏,他们保有非常深厚的土的情感,土地的情感,那么日本也是如此,所以有时候到日本我去千叶,然后住在一个朋友家,然后他炒菜忽然发现没有葱了,就跑到隔壁去大叫,然后隔壁就赶快把葱从田里就拔出来递给他,我忽然觉得很像我的童年,这些情感会让你觉得我们重新要去思考吐带给人类的意义,农业带给人类的意义,我们大概可以重新去感觉自己坐在旷野当中。


然后播过种以后种子在慢慢的发芽,那么农民可能每天会很关心的走到那边去看一看,然后拿一点水去浇灌它,你可以感觉到长期等待的快乐跟喜悦。特别是当他看到种子发芽了,新的叶子从土里面冒出来的时候,新绿的感觉我相信他心里面的快乐跟兴奋是难以形容的,然后每天都会走过去,慢慢的像等待一个婴儿的成长一样,希望苗越抽越长。


所以过去在诗经里面常常讲,苗跟秀这个字秀气的秀,秀美的秀,农民会觉得苗是非常美的东西,所以用秀字形形容苗,所以讲说如果苗而不秀,他们就会很难过,因为表示说可能水水分不够,或者气温还没有温暖,所以条件不够的时候苗就没有长,长起来叫苗而不秀,就变成你常常在古代经书里读到一个很悲痛的句子,那么所以我现在都是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来让我自己重新回想起人类身上跟土地的一个非常长久的情感。


那么因为它在等待种子发芽,等待发芽以后的植物能够慢慢的长得更繁荣,更茂密。我们知道。荣这个字。繁荣的荣这个字也是树木欣欣向荣的感觉,它就是树木长得非常好,然后枝叶非常服输,都是跟农业记忆有关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概尤其在汉民族很多美好的字跟植物的生长有关,那种蓬勃的蓬,它也是草一捧一捧的长出来的这种感觉。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间里,我们看到人类坐在他的田亩旁边,开始有了阡陌,所谓的阡陌是说一块田被开发出来了,那么开发出来的田地旁边有横的小路跟直的小路被称为阡陌。


所以我们小时候常常上课的时候就走在这些田埂上去上课,你会用一个成语形容它叫做阡陌纵横很大的一块田地,有时候我们走在嘉义台南的嘉南平原上,还感觉到稻田当中阡陌纵横的那种美。那么这是回忆起来的一个农业的景观,一种农业的带给人的一种视觉上的快乐跟美。


那么我们特别提到说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面,人类开始发展出艺术上最重要的所谓的做陶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田地里的土是经过选择的,田地当中如果它的土块太多,石块太多,它不适宜插秧播种。


我们现在很少有机会看到,种田以前你必须先要放水,你要把田里的水放满,让田地被水泡软,泡软了之后,然后你要在田里面跪在那个地方用手去摸,然后把很多的石块选出来丢掉。


我小时候很喜欢跟着这些农民,看他们劳动跟工作的时候是真的是跪在田里的,用手去摸,然后把石块丢出来,所以田地本身是被选择过以后的土。我们要知道这样的土就是可以拿来做陶的土,因为我们在做陶的时候,我们发现陶土里面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小实力,你在烧的时候它会崩掉,这个陶就会破掉。


所以我们常常会在教制陶的课,比如说我们有陶艺的课,我们第一个就是训练学生要炼土,这学生如果懒惰,没有把土好好的像揉面揉过,去发现里面有石头没有把石头捡干净,他在制作的时候手拉配的时候,他就拉不起来,因为有石块在里面,它的整个的力学上不够平衡,而且烧的时候就会破裂。


所以这是我们一直跟做陶的学生会提醒说,你必须要能够懂得土,你要把土选择到最精炼的状况,陶才能够做出来。这是为什么现在在人类学上发现人类做陶的时代跟农业的时代是一起发展,所有古代遗址当中发现,只要会做陶的时代,一定有一个条件就是农业时代的来临,也就是定居。


提到定居,我们也说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很少做陶,是因为陶本身有一个特性是它很容易破碎,它在碰撞的过程里很容易破碎,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你搬家的时候,你会把所有的陶碗瓷碗用报纸包的好好的,你怕它碰碎了,所以游牧民族是常常搬家的,所以他们非常不适合用陶瓷器的东西,所以我们发现游牧民族最擅长的是什么?


都是用皮革类的东西,所以你到蒙古这种游牧的地区,你会发现他们装酒装水的都是皮囊,都是用皮革做的袋子,甚至我们现在在西班牙也看到他们有一种装酒的袋子是用皮革做的,那么这些都说明因为它的农业还没有长期发展,所以它就会比较不发展陶瓷的部分。因此我想大家可以了解到,为什么汉民族最后会变成陶瓷器全世界最强的民族。我们知道China这个字。


讲的就是瓷器陶瓷这个字,所以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全世界认为是一个最会做陶瓷的民族,因为它的农业最久,它是一个最稳定的农业民族,我们都常常听到过古代每一个朝代都说以农立国,那么以农立国它是在农业的文明上,农业的伦理上建立起它整个国家的制度,国家的体制。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相信很多的人有时候还会去翻黄历,你注意一下黄历就是农历它跟我们现在用的西方的太阳历是不一样,它是以月亮来记录的。那么这个农历所谓的农历是因为它是农业的立法,所以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过年,什么时候中秋,什么时候端午,它跟太阳历不一样,它完全记录了一个农业民族在种植农业过程当中对于节气的记录。


比如说我们会在农历里发现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24个节气里面有小雪,有霜降,有冬至,有立冬,有立夏,告诉你什么哪一天是最热,哪一天是最冷,中秋是一一年,月亮最圆的时间全部都跟农业有关,因为你要按照24个节气去播种或者收获,你才不会乱了节气。这个可以看到,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工业的时代,农业跟土地还是保留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在所有我们的节日的过节里面都还在用农历标志,


坐在一条河流的旁边,人类进入了农业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人类工作的时间上的转换,在游牧跟狩猎的时代,因为它非常的急促,它追赶野兽,或者有时候到了冬天,可能一整个下雪的冬天他都看不到野兽,追踪不到野兽,他在挨饿的状况,所以生活是很焦虑、惊慌。冒险,而且不稳定的。


可是进入农业以后,基本上如果他把握到了非常稳定的节气的话,他的农业的收获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当然古代的农民还是说看天吃饭,如果有旱灾就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可是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因为掌握到了大自然中间循环的一种规律,什么时候立春,什么时候会有清明,什么时候会下雨,所以你可以看到江南整个的播种的季节都跟这个节气有关,大概清明的前后就是播种的时间,因为刚好就是下雨,江南我们常常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刚好是下雨,所以雨帮你湿润了土地,所以是适合播种跟插秧的季节。那么到了秋天秋高气爽它就开始收割了。所以我们看到这是对大自然规律的掌握。


所以我特别觉得农业的民族它生活在大自然里,他对于自然所谓的nature有一个非常深的情感,那么这个情感使得某一个文明最后会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是在一起的,怎么样从大自然里面学习到很多的智慧,学习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习到一种循环,比如说在整个的农业的民族里,最后相信人不会有绝望的事情,因为到了冬天春天会重新循环开始,这些都是我们看到在大自然里他学来的一种规律。


而这个规律知道,如果他把冬天所有的万物的枯死,作为一个人死亡的象征,他也相信那么没有多久生命可以再轮回,可以重新再回到春天。所以东方有一个轮回的观念,而这个轮回的观念是跟他农业里,他相信季节在循环,同样的道理,所以这个我们可以说宇宙的自然哲学变成了一种人的伦理哲学。所以我们常常会觉得在比较农业的民族里,我们觉得老人不会这么惊慌,他觉得自己衰老了,身体慢慢坏了,可是他会觉得看着他的孙子长大,他会觉得有一种快乐。


所以很明显你看到农业的民族里,祖孙的关系常常变成一个非常美好的画面,因为在衰老的生命跟一个年轻的新的生命之间诞生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圆,构成一种循环,就是我们讲周而复始,因为在圆周里面它会重新再开始的,好像它在一个自己生命的尽头,看着孙子的生命长大,他又重新得到了一种童年的快乐。


所以我们讲老小老小老年他会变小,他会变成孩子一样,他跟孩子在一起是特别亲近的。有时候你在工业的社会里看到老人很辛苦,因为他可能跟新生命之间断裂掉了,所以它会被放到一个安养的地方,他会感觉到有一种孤独,所以有时候你会感觉农业社会里面这种家族的设计,让你感觉到生命之间的某一种搭配的美好,就是我无法想象会不会有另外一个社会比过去的社会老人跟孩子在一起是更好的设计。


老者安之,孔子最大的理想是老者安之,就是他可以安定,他可以在新生的一代的生命里得到他自己生命,在靠近终点的时候,有一种重新开始的快乐,这些都是农业民族设计出来的一某一种伦理。那么最后在整个人类文明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讲到人类在这段时期种植农业制陶,然后坐在河边,那么他也多出很多的悠闲。


我们常常讲一个词叫农忙农忙农,有时候很忙,因为你要赶着去播种,赶着收割的时候你会很忙,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中间有很长一段时期,他是比较闲的,或者在农忙之后,比如收割之后,他有一段时间是那么比较悠闲,他时间他做什么?我们知道过年农忙之后的时间他会有节庆,他会在田地里面收割以后的田地里面伴奏,请大家吃饭,然后去庆祝这个丰年的来临。他给自己一种安慰,也让下一个年再忙起来之前能够有一个休息的时间。


所以在这种休息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人类开始发展出他的不同的文明,他会唱歌,他会跳舞,他会有很多的表演的东西发展出来,所以我常常读到诗经,我觉得汉民族的诗经是非常美的一种农业的诗歌,因为我们知道诗经最早在农田里面流传起来,它不是文人,不是知识分子写下来的诗,我们现在常常觉得诗非常的高深,离我们一般人很远,可是大家去读一下诗经,诗经全部是不识字的,男男女女在田地里面唱出来的歌,其实就是民谣。


所以当我们听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在讲这些在种田的男子,看到采桑叶的女子,他就唱一些歌去取悦他们是情歌,全部是情歌。所以诗经里面我曾经读到有一些句子,我觉得完全是农业的优美生活的描绘。


比如说一个男子跟一个女子可能结了婚,住在一起,然后这个女子就说女曰鸡鸣就跟这个男的说鸡叫了鸡叫就是黎明的时间,女曰鸡鸣,士曰男子,男士曰昧旦就说还没有天还没亮,因为男的大概喜欢喜欢多睡一会儿,所以女曰鸡鸣,士曰昧胆,子兴视夜,就后来这个女的在坚持说我们就起来看一看,子兴就是,兴起的兴,就起来起床来看一看,看看夜晚到底过去了没有,视夜去是,视觉的视,夜晚的夜,明星有烂就看到一颗非常明亮的星球从地面上升起,我们注意旦这个字是元旦的旦,日从地平线上升起,大家现在如果写元旦的旦这个字,你会发现它是一个象形字,就地平线底下那条线是地平线,上面就是一个太阳就这样升起来,明星有烂非常灿烂的一颗星就兴起来了。


那么所以读这样的诗歌,你会感觉到农业的喜悦快乐。我们也觉得住在河流旁边,发展农业的民族,开始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美学的阶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eilin美琳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 莫语爱撸喵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 一起吸喵

    眼界大开,农业强国 农历都关联在一起了!

  • 咖啡语茶_93

    很喜欢老师的每个课,每次听,都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活着真好!

  • 崇尚笨拙

    乡土中国,土对人类来说很重要,尤其在中国。

  • soSissy

    中国人很早进入农业社会,以农立国,在观察天象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的关系中找到自然的规律,有个24节气,周而复始。

  • 一起吸喵

    最后讲到老小搭配。日本养老院已经开始建在小学校旁,我参观保利琶洲天悦合熹会养老院,他们旁边就是执信学校。 我曾经有时加班请假在家,听着旁边孩子学校得下课铃声 吵闹声 做操声,确实好像回到了童年,有种甜蜜的感觉。

  • xingyunliushui727

    买不了,怎么回事呢

  • 沙溪岭

    阡陌纵横,田园之美。田地里的土,是经过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