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站上有成千上万具有相似兴趣的群体,他们讨论宗教、政治、爱好、轿车、音乐和任何你能想到的主题,互联网上无数的虚拟群体也使得和平主义者和新纳粹主义者、极客和怪人、阴谋家和癌症患者都能找到与之具有相同思想的人抱成团,为共同的关注、兴趣和疑问找到支持。
这些群体极化电子邮件、博客和聊天室为人们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和群体互动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媒介。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多数人都喜欢看支持自己而非挑战自己观点的博客。
那么,如果没有了面对面接触的非言语差异,这样的讨论还会产生群体极化吗?和平主义者是否会变得更加反战,而主张战争的成员是否会变得更有恐怖主义倾向?心理学家研究指出,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网络聊天室“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使相同目的的人聚集起来,令分散的敌意更加明确,也能够动员致命的武装力量。”
他们推测,由互联网产生的极化会随着宽带的普及变得越来越多。比如有数据分析显示,恐怖主义的网站要比所有网站的增长速度还快四倍多。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正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恐怖主义网站增速惊人,恐怖组织中也存在着群体极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在对全世界的恐怖组织进行分析后指出,恐怖主义并不是突然间爆发的,而是拥有相同不满情绪的人们走到一起产生的。
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流,进而摆脱了缓和因素的影响,逐渐变得更加极端。社会放大器将信号变得更为强烈。其结果,个体成员表现出的暴力行为是他们在远离群体时决不会做。
举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来说,9·11恐怖事件就是由一群有共同目的的人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极化效应造成的。有研究者称,把个体和其他信念系统隔离开,使潜在的目标去人性化,令其不能容忍任何异议,这可能就是成为恐怖分子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成员开始将世界分为“我们” 和“他们”两类。研究者认为制造自杀式恐怖事件的关键因素就是群体过程。
心理学家们也对沙拉菲圣战组织的恐怖分子进行了分析,同样验证了群体极化的存在。这些恐怖分子70%的人加入时都移居在国外。他们移居国外以后,在当地寻找工作或接受教育,开始更关注自己的穆斯林身份,与其他客居国外的穆斯林往来,并常常活动于清真寺,有时应募加入一些为他们提供“相互的情感和社会支持”以及“发展共同的认同”的群体。
同样是群体现象的还有大屠杀。心理学家指岀,这种暴力都是杀人者相互怂恿而逐步加剧的群体现象,个体一旦处于“恐怖主义群体的高压之下”,就很难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长期来看,最有效的反恐政策是首先控制恐怖组织的征募活动。”
了解了日常生活中如此多的群体极化后,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群体会形成比个体成员的平均观点更为夸大的观点呢?在提出的几种群体极化理论中,有两种理论已为科学实验所证实,其中一种着重于讨论中所提出的观点,另一种着重于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和其他成员。
第一种观点恰好是从众主题所提到的信息影响的例证,也就是由于接受了事实的证据而产生的影响。而第二种观点是规范影响的例证,也就是基于人们希望被他人接受或敬仰的愿望而产生的影响。
信息影响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建议实验吗,当讨论作家海伦时,也许有人会说:“海伦应该着手去做,因为她几乎不会有什么损失。如果她的长篇小说失败了,她仍然可以像从前那样去写通俗的西部小说。”
这样的说法通常是将提出者的观点和他的立场放在一起,但是如果人们不了解他人的特定立场而只是听到相关的观点,他们仍然会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就其本质而言的确很重要。
也就是说,从最受支持的解释出发,群体讨论可以产生一系列观点,而大多数观点都和主导性观点一致:那些对群体成员而言就算是一般常识的观点也会进入讨论,这些观点即使没有提及,也会影响讨论。其他观点也许会包含一些群体成员在此之前并没有考虑到的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但是,你要注意,态度的转变并不仅仅决定于听到他人的观点。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会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导致态度的转变。假设参与者和观察者听到的是相同的观点,但是如果参与者想扩大这种影响作用,那么他就会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该观点,也就是说群体成员对別人观点重复得越多,他们就越可能在不断的复述中认同这些观点。
这恰恰印证了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人们的大脑并非像白板那样由说服者填写, 在中心路径的说服中,人们怎样看待某条信息才是关键。
事实上,当你仅仅想起某个你不喜欢或喜欢的人时,你的感受也会变得极端起来,甚至当你只是设想将和一位持有相反观点的专家一同讨论某一事件时,你也会充满动力去组织论证并且采取更为极端的立场。所以我们可以说,仅仅对某一个观点思考几分钟也会使看法得以强化。
全篇总结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第一部分讲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比如,恐怖主义并不是突然间爆发的,而是拥有相同不满情绪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流,进而摆脱了缓和因素的影响,逐渐变得更加极端。
而从长期来看,最有效的反恐政策是首先控制恐怖组织的征募活动。第二部分我们讲了两种对极化解释的理论,一种着重于讨论中所提出的观点,另一种着重于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和其他成员。第三部分我们讲了信息影响,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会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导致态度的转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