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课
《烛之武退秦师》:分析利弊是关键(中篇)
大家好,我是邵鑫,我们接着来讲《烛之武退秦师》。
我们继续往后看,“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是烛之武去见秦伯的一个动作。这个小细节特别有意思。首先,他的时间是选在了晚上,选在了夜里。
夜里出去见秦穆公,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件事情非常机密,不能被别人知道。主要是怕被谁知道呢?主要是怕被晋国人知道。
晋国人为什么会不知道呢?很简单,我们前面讲到了,两个国家驻军的地方不一样。晋国人驻军在函陵,这个地方在郑国的偏北,但是秦国人驻军在氾南,这个地方偏郑国的南部,也就是说这是他们的机会。
我去南边找秦国人,可能不会被北边的晋国人知道。但是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能大张旗鼓地出去,所以他是晚上偷偷地溜出去。而且也不是打开城门溜出去,而是“缒”出去。
什么叫“缒”呢?就是拿根绳把你吊出去,这个叫“缒”。所以想想这个烛之武挺不容易的,老骨头一大把,然后在大晚上的,被人跟捆个粽子一样,从城楼上吊下去。
最后出去了,那为什么郑国不能开了城门?让他走出去呢?这也说明当时的晋军跟秦军围困郑国已经非常危急了,有可能你城门都不敢开,你开了,人可能随时就冲进来了。所以他直接是吊下去的。
吊下去之后可能中间就省略了一些,他如何经过千辛万苦最终终于见到了秦穆公的细节。见到秦穆公之后,他该怎么开这个口?
秦穆公发现,晚上从郑国的城池里边吊出来一个人,这老头来见我,那你觉得他是来干什么的?秦穆公肯定是知道他来干吗的,一定是来劝我不要打郑国的,或者来求救的。所以秦穆公这个时候其实心里面是有抵触的。
所以烛之武的第一个任务:是要瓦解掉秦穆公的防备心。那怎么瓦解呢?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他说:“你以为我是来劝你不要灭郑国的,不好意思,我的第一句话是‘郑国死定了’。”这是他讲的第一句话。
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现在秦国跟晋国两个大国来围困我们郑国,我们知道自己死定了。”那他说这句话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我(指烛之武)把秦穆公的防备心给消除掉了;
其次,我后面谈论的所有问题是基于谁的利益来讲呢?就不再是基于郑国人的利益了。因为既然郑国人死定了,我们就不讨论郑国了,讨论别人的事吧。
这是特别厉害的点。我们今天讲的这篇有一个标题,叫作:“分析利弊是关键”。也就是说,你跟秦国人讲,你劝说秦穆公的时候,一定去分析对谁的利处和弊端?一定不是去分析对郑国人的好坏,或者对晋国人的好坏,而是要去分析对秦国人的好坏。
所以烛之武的这个点找得非常准。他一上来就说:“首先我们不讨论郑国的利益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郑国人都知道,我们郑国死定了,那接下来我们就只讨论秦国人的利益。”这一点是非常厉害的。
然后他就开始讲,如果我们把郑国灭亡了,秦国人有没有利益?如果我们不灭郑国,秦国人有没有利益?我们就只去讨论秦国人的利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把郑国灭了,能够对您有那么一丢丢好处的话,那么就麻烦你赶紧把我们灭掉,我们不反抗,反正死定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敢以烦执事”的“执事”,就是代表对对方的一个敬称。我们在上一篇当中也讲到过这个“执事”,那在这里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就是说:“如果灭亡掉郑国对您有利处的话,那么就麻烦您,劳烦一下把我们灭掉。但是我既然这么说,你仔细地想一想,灭掉郑国真的对你有好处吗?”
这句话说出来之后,他其实就是在提醒秦穆公:“请你认真思考一下,如果郑国灭亡对你到底有什么好处。对于秦国来讲,它为什么要去参与这场围攻郑国的战斗?”
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因为秦国跟晋国这两个大国主要都在黄河的北部或者它的西部。这两个大国它们之间的交涉、争夺的地盘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在河西之地的争夺;还有一块就是争夺进入中原的机会。
因为这两个国家其实都离中原比较远。秦国人之所以想要参与跟晋国人一起围攻郑国,就是想着说有没有可能打下郑国来,我分那么一亩三分地,然后导致我在中原有一块自己的地盘,为我将来入主中原做一个小的跳板?相当于先搞一块飞地在这里。
但是实际上这件事情对秦国来讲有没有好处,秦穆公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这个时候烛之武就开始给他分析,他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因为秦国想要进中原,如果这个时候在郑国拿到了地盘,实际上中间隔了一个晋国。你这个叫什么呢?叫越过一个国家,然后在外边搞一块自己的地盘。
烛之武说:“你知道这件事情是非常难的,因为你每次想要去,跟自己的这个地盘联动的时候,中间总要经过另一个国家,这是个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后面就讲:“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个“陪邻”,我们往往把它解释为“倍邻”,就是给你的邻国增加土地,因为你如果真的把郑国灭亡了,其实最后真正占便宜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呢?是晋国。
晋国跟郑国离得更近。所以如果灭掉了郑国,晋国的地盘实力会得到极大扩充。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哪怕你有一点点地,但你中间隔了个晋国,你这点地最后也吃不到肚子里去。所以你(指秦国)把郑国灭亡了,只会让晋国人占便宜。
那后面他就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叫作:“邻之厚,君之薄也”。也就是说:“你的邻居如果肥了,相对来讲你就瘦了。”就是这么个意思。“邻之厚,君之薄也”。
他说:“如果你把郑国灭亡掉。你相当于在给晋国增加实力。那么反过来讲,晋国的实力增加了,你的实力没动,是不是就相当于你把自己的实力削弱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不要仅仅看绝对值,我们要多去看相对值,我们要多去比一比相对值。比如说我们今天聊到内卷的问题,内卷是个什么事?内卷就是绝对值拼命增加,但相对值没什么变化,对不对?
什么叫“内卷”?就是说以前咱们都一人看一本书。我们每天活得挺开心的。但现在每个人都看一百本,你到最后发现每个人都特别累,但是其实相对值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最后如果要选拔还是很困难,你可能看了九十九本书,你还是那个选不上的。
所以他这个思维就是,有时候我们要看一看相对值,“邻之厚,君之薄也”,有时候相对的变化才是真正的变化,绝对的变化不一定是真正的变化。这个也可以说一下子戳到了秦穆公的心坎里。要去打郑国的时候,我们往往只会想着说:“打下郑国来,我们有土地。”这是我们基本的思路,觉得只要有土地自己就变得强大了,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的敌人是晋国,晋国对你有威胁,你得到了一份土地,晋国得到了三份土地,结果相当于你什么都没得到,晋国白白多得了两份土地,或者说晋国没有得到的情况下,你自己丧失了两块土地,这才是背后真正的逻辑。
所以这个点烛之武找得非常准。他说:“邻之厚,君之薄也”。讲完这句话之后他就告诉秦穆公:“其实如果你这次灭掉了郑国,对你没什么好处,反而有点坏处。”这是很重要的。
那么不灭郑国对你有没有好处呢?后面那句话他就讲:“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你不灭我们郑国,你就把它放在这儿,你就把它当成你将来往东走路上的一个主人,招待你的这么一个角色。
所以我们今天还有几个词,其实就是从这里边来的。比如第一个,我们今天请别人吃饭,说今天我们做东。什么叫“做东”?就是从这个里边来的。
因为当时的秦国主要在西部,如果你(指秦国)想要往东边走的话,你在东边没有自己的势力,那如果你把我们郑国放了,我们郑国将来成为你的一个重要的招待站、办事处,这个感觉。所以这个就叫作:“东道主”。
我们今天其实仍然在用“东道主”这个词,那就是从这篇文章里来的。烛之武说如果你把我们郑国放了,我们在东边这路上给你当一主人,就经常地照顾你们一下。
“行李之往来”,这个“行李”指的是你派使者前来的时候,因为秦国人要派使者去觐见周天子,或者去跟关东各国交流,主要还是要往东走。但是在东边,他们自己就没有任何的基础,没有任何的办事处,所以说如果郑国现在可以成为秦国的附庸或者办事处,那对秦国是有极大好处的。
烛之武说:“君亦无所害”。这句话当然说得很保守。他说:“哪怕没有太大的好处,总没有坏处吧,但如果你让我们被晋国人灭掉的话,对你们秦国直接就是实力上的削弱。”
所以讲到这里,其实烛之武已经说动了秦穆公,可以退兵了。但是烛之武最狠的地方是:他不但要秦军退兵,还要直接通过这番话,瓦解秦国和晋国的联盟,怎么瓦解呢?那就是翻旧账。我们看一看烛之武是怎么翻旧账的。
好,这节课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节再见。
听的意犹未尽,赶紧追!
棒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