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 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 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00:00
23:24

颜渊第十二㉓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我们先说一下读音,以前告读(gù)这是古音。以前读辱(rù),现在没有这个音了,都读辱,和忠告的告,所以我们按照现在的读法。


子贡问友。子贡问如何交友。这里我们先思考,每个人问出什么样的问题,都与自己的性格相关。比如说,我们看子贡的问题:问政,问交友,问如何经商,这是子贡的问题,跟他的性格和所做的事情相关。子贡从政,所以他问政。子贡经商,那经商就涉及到交友,所以子贡问友。

那我们看子路的问题:问强,问仁,问君子。我们看颜回的问题,都是问如何克己的。不光是问如何克己,我们再来看整个《论语》颜回很少有问题,为什么问题会少呢?没有那么多所求,没有那么多所想。他只是跟在老师身边学习。其他的多数都是在描述颜回的状态。比如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也回也。比如说描述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比如说描述颜回择一善,则拳拳服膺。所以更多的是描述的他的状态。


我们再延伸到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听到一个人所问的问题,就可以了解到他的当下的状态,就可以了解到他是做什么的,就可以知道他正在意什么。比如生活当中,有人问我们感情的问题,说明他当下是比较在意感情的,被感情的问题所困扰;有的人问如何教育孩子,说明他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是有所困扰的,或者想要在这方面有所提升的。


我们把这一点延伸出来,告诉我们大家一个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通过一个人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个人当下在意的事情,而了解到这个人的思维模式和他当下所处的状态,以及他心中所思所想。我们看子贡问友。因为要为政、从政、经商都离不开一个话题,如何与朋友交往。该用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去对待朋友。我们先来思考朋友的概念,朋友之间有一个感情链接,一个字叫做义。彼此做合时宜的事情,彼此互相帮助,彼此奉献,彼此付出,这是朋友之间的价值。也就是说朋友之间要有感情的连接,要有彼此的需求。


比如说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想到一个朋友可以给我开导,可以给我一些智慧,这是一种需求;比如说我们在生活的当中遇到困难,想找朋友帮个忙,这是一种需求。

那我们再讲修身以后,何为朋友呢?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共同的志向我们称之为友人,有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爱好,我们称之为朋友。《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我们再思考,在生活当中有什么样的朋友从远方来,我们会特别高兴呢?有相同的志向,他是同频的,我们可以聊到一起。比如说有一个朋友从远方来,我们并没有相同的志向,我们就没有开心,没有喜乐。


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懂得修身以后,朋友之间又加了一个情感链接,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喜好。他是同频的,同频之后可以互相分享。我们再来看分享这个概念很重要,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会与什么样的人去分享呢?他可以听得懂我在说什么,他可以赞同我的志向,他可以认同我的想法,并且他是可以给我回馈的,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我们想要分享的前提是要同频,是要有交流的有沟通的有来有往,这个情况我们愿意去分享。

那我们从这个角度再延伸到生活的当中,不光是朋友如此。我们和孩子,我们和爱人,我们和同事,我们和客户都可以成为朋友。我们可以把身边的一切关系转化为朋友。


比如说我们和孩子,如果以朋友的心态相交,我们想的是给对方付出,为对方奉献,我们可以去分享,把我们的想法说给他听。我们可以倾听他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的交往是有链接的,是有共鸣,是同频的,是可以交流的,我们才可能交心。如果我们以父母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你是很难同频的,因为我们在不停地要求他,认为他小,认为他就应该不懂事情,他就应该听我的话。


如果说我们和爱人之间不停地要求,要求对方付出,要求对方给我们更多的关爱,要求对方给我们更多的体贴,这时候反而让双方产生逆反的心理和作用。我们把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一点,它可以用到生活当中的每一种关系里,这个时候我们的交流就会变的减少障碍。


比如说我们和客户之间,如果我们拿他当朋友,这种距离感就会拉近,如果我们和同事之间,我们把他当成朋友,这种距离感就会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如果把他当朋友,就会变成平等的关系,这个时候链接就有了;我们和爱人之间,如果把他当朋友来看待,那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不是在索取,而是想着为朋友付出。

那么朋友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彼此夫妻之间感情和关系还在,但是我们又加上了朋友的思维,变得彼此尊重。和孩子之间关系情感还在,但是我们又加入了朋友的思维,我们懂得彼此欣赏、交流和分享,我们变得认同他,支持他的想法。如果我们和客户之间有着利益上的往来,合作上的关系,但是又加上了朋友的思维,可以让我们彼此变得更亲近,不光有利益还有情感,还有分享,还有共鸣。所以子贡问友就不光是问友,因为交朋友涉及到如何为政,如何从政,涉及到如何经商。那我们来看看孔夫子是如何回答的。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短短的一句话,却讲了三个阶段,三个步骤。我们看首先要做的事情忠告而善道之,首先是忠告的。何为忠?尽心尽力,我们用心在劝告对方,这个称之为忠。那要如何用心呢?是我们用心都是为对方好的,而不是为了苛责、指责,也不是为了彰显自己。

我们来体会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是忠告的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忠告,它具备的几个特点。第一我们的神情、我们的语气、我们的语速、我们的语言,总而言之他是语重心长的。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忠告别人好好学习这件事情。我们就会对他讲,说你一定要努力地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让你自己变得更好,将来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否则将来你是要痛苦的,你是要面对自身很多的不足,导致失去很多的机会,这叫忠告。

那我们再看生活的当中另外一种状态。你得好好学习,你学习这个样子将来能行吗?讲述的是同样的道理,但是是两种状态。为何呢?发心不一样。忠告的时候,你是语重心长的为了对方好。而后一种则不同,我们或许为了指责他,或许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彰显自己的见解,彰显自己的智慧,所以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状态。

所以首先我们对朋友对身边的任何关系是要忠告的,是要用为对方好的。忠告而善道之,我们看何为而呢?并且、并列的关系,同等重要。我们不光要有忠告的心,还要有方法、有智慧、善道之。我们要去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对方,用善良的,合于道的,合于德的去引导对方。


我们在生活当中对自己的朋友,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爱人,往往也是忠告的。你对他语重心长,真的是为了他好,但是缺少了智慧,我们有心还要有力,这里的力就是善道之,就是方法,就是智慧。比如说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学习了《论语》,我们不光懂得忠告,同时我们懂得用正确的方法,用智慧去引导对方,才会产生力量。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好学近乎知。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不能增长智慧,即使我们有那颗心,想对朋友好,想对亲人好,想对孩子好。但是我们没有力量,没有那个智慧去引导他。所以忠告再加上我们的智慧和正确的方法,善道之,这个时候才能产生他该有的力量和我们想要达到的结果,这是第一个阶段。


接下来就到了第二个阶段。每个人的根器不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所处的阶段,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听进去我们的忠告,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当下听明白我们在讲什么,有听不明白的情况怎么办呢?孔夫子讲:不可则止。不可,做不到,这个时候要懂得停止的。《论语》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有的人的智慧还没有达到,未必能听懂你所讲的智慧,未必能认同。不认同的时候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及时地停止。


接下来又讲到第三点:毋自辱焉,不要自取其辱。为什么讲不要自取其辱呢?这里面有两个核心的关键所在第一个,我们自己不要取其辱,它会伤害到我们自身。第二点,如果我们不懂得不可则止,当对方听不进去或者时机不合适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忠告不光自己取其辱,并且让对方产生反感,破坏了这种关系的和谐。


比如举个例子,我们忠告朋友,我们努力而为之,当忠告对方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停止。因为停止我们的关系还在,如果我们还是不停地劝阻就会导致关系破裂;比如我们和孩子之间一样的,我们要忠告,要为了他好,要懂得善道之,但是劝阻不听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停止。否则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不和谐,以后你也没有机会再去忠告于他。


不可则止,是为了维护彼此的这段关系,不可则止以后,我们要怎么办呢?说我去劝服不了朋友,我改变不了我的孩子,改变不了我的爱人,那接下来我们还要自我修正。

如果我们忠告对方不听,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来自于对方,对方现在的智慧还听不懂,对方还没有到机缘能听的明白,他吃的苦还不够,所以他当下还听不进去。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自己还没有足够的信服力给到对方,是我们自己的能量和智慧还不够,所以对方不相信,听不进去我们的忠告。


无论是对方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政者,正也。我们先要去改变自己,修正自己,当我们自己有更强的信服力,有更多的智慧,更大的能力,我们才可以继续忠告于对方。所以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是保存了这段关系。继续修正我们自己,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去忠告而善道之。

所以无论对爱人,对孩子,对朋友,对客户,我们都要保持淡定自若的心态。我们首先要去忠告于他,不可则止,保存好这段关系不要自取其辱,也不要伤害到对方。我们来修正自己,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再去帮助对方,同时这也是仁爱之心的体现。我们不会放弃每个人,但是我们要懂得找恰当的时机。

这句话当中我们再提取四个字作为重点来延伸:不可则止。不可则止在我们生活当中非常实用。不可则止就是及时止欲,克制自己的欲望。因为有欲望在,所以我们不懂得不可则止的道理。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喜欢一个人,对方已经不再喜欢我们。这时候因为我们有想得到对方的欲望,所以就做不到不可则止。我们还想要去追求,还想要做得更多,就会导致我们整个人多行为是偏激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及时止住自己的欲望,不可则止。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我们想要劝服朋友想要忠告朋友,实则也是我们自己的欲望。是我们想让他改变,想让他变得更好,如果对方不再听从的时候,我们要懂得不可则止,及时止住自己的欲望。


比如说我们去教孩子,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变得更好,实则也是我们自己的欲望。我们要努力而为之,忠告而善道之。这是我们先要去努力的,而发现我们努力过后那个结果并没有改变,并不如意,这时候我们就要懂得不可则止。


我们再举一个在感情当中的例子。说我们在一段感情中受到了伤害,我们觉得很痛苦。我们沉浸在这种痛苦的感受当中,我们也要懂得不可则止,要懂得停止沉浸在这种感受当中。有的人说我做不到啊,其实并不是做不到。是我们放纵了自己,允许自己这个样子,所以才做不到。


比如说我们在一段感情当中,在一个挫折当中走不出来,并不是我们真的走不出来,而是我们放纵,允许这种感受,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当我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及时的止住,不可则止。我们再看背后的智慧,不可则止。我们在当下看似有所失去,实则不然。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找回很多。

举个例子,我们追求一个人,当对方并不喜欢我们的时候,我们还在拼命的追求,做出过激的行为,这时候实则我们损失了很多东西。损失了自己的尊严,损失了自己的形象,损失自己的地位,损失了自己的身份,一旦我们有所损失就会导致我们失去的更多。比如说我们追求的这个人变得更加地远离我们。比如说我们身边的人看到我们这副样子,他会变得远离我们,重新建立对我们这个人的印象,原来好的印象都已经不存在。


比如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我们如果不懂得不可则止,任由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变得行为偏激,导致我们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变了样子。这个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你以后再说什么孩子也不会听。当我们不可则止的时候,其实是找回更多,并不是有所失去。比如说我们和客户之间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努力过后忠告过后,对方并没有感同身受并没有听从。我们要及时止住自己的欲望,这时候我们实则是在找回更多。


比如说我们忠告朋友也是一样的,当对方并没有听进去的时候,不可则止。这个时候找回了,保存了我们该有的形象,该有的风度,该有的智慧,这个时候接下来才有更多的机会去把这件事情做好。当我们追求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如此。对方不喜欢的时候,我们及时的止住,以后有合适的机缘再去做这件事情,再去追求对方,反而机会变得更大。


比如说我现在有一个痛苦的念头,我有一个自我否定的念头,如果我们任由放纵它,就会导致我们产生大量的痛苦。可是我们及时地止住以后,就有效的保护了我们的身心,找回了我们本有的光明和美好。所以并不是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念头,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是我们对自己太过于放纵,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所导致的。所以讲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我们停在这里,退一步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更高的理想。

在生活当中,这个道理处处可用,我们要懂得取中,懂得找合时宜的时机,找合时宜的那个度。我们把握好那个度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及时地止住自己的想法,及时地止住自己的行为,及时地止住自己的念头。当我们止住自己的念头,实则是有所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魔方科学

    有意思

  • 听友316928960

    老师特别能念书,特别能动脑。

  • 听友316928960

    我与老师之间发生了一笑话,有一次在梦中,老师轻轻地拍了两下我的脸。

  • 听友316928960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