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编故事,都卖不了房子?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一封业主自荐信引发关注。在该业主的“小故事”中,这套位于广东工业大学大院内的房子,见证了其孩子从出生到保送北京大学博士的全过程,房子也因此摇身变为“香饽饽”,并最终以6.8万元一平方米的单价成交,高于二手房网站上该小区5.45万元一平方米的平均价格,可谓营销效果“拉满”。
然而,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核查2018年“广州高考高分屏蔽生”(高考成绩进入该地区一定排名后,成绩被查分系统技术屏蔽的高分考生。)名单后,却找不到能精准对标“小故事”的考生。故事虚假营销的本质,由此也现出原形。
上述房子交易后,社交平台上很多带“小故事”的销售文案陆续涌现,一次又一次成为“热门爆款”。“故事营销”中的案例没有最传奇,只有更传奇。“普通房”改头换面成“高分房”,毫无营销原则底线,不仅破坏了消费者权益,还挑衅了正常市场秩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售房者和中介恶意虚假营销,已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平台假借“传奇经历”,让消费者误认为自己购买的是“高分房”,涉嫌虚假宣传,属于《广告法》所禁止之情形,有关部门可根据具体情节予以处罚。
媒体曝光此类现象后,相关监管部门也应有所行动,对类似涉嫌违法侵权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避免更多消费者被忽悠。同时,消费者在购房问题上也不妨放平心态,理性看待房源“小故事”,不要执迷于“房子改运”等非科学说法,平白做了别人眼中的“韭菜”。
实际上,房源“小故事”并非百试百灵,由于这样的叙事太廉价,也太容易被复制,在网络空间中往往会泛滥成灾。而夸夸其谈、造假博流量的做法对社会信任纽带具有摧毁作用,最终难免造成“狼来了”的效应,使得类似情节难再获取公众信任。
就此去看,一些售房者试图以此抬升房价,显然打错了算盘,到头来不仅可能会毒化平台生态,也会误伤那些诚信交易的业主和消费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