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就该为正当防卫撑腰

重申“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就该为正当防卫撑腰

00:00
03:06

10月19日,在党的二十大记者招待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童建明表示,检察机关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办理了“昆山反杀案”等一批有影响性的正当防卫案件,向社会彰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鼓励公民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

从2019年到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已经连续三年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成为司法机关高度遵循的价值理念,充分彰显了检察机关捍卫法治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和毅力。

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从“昆山反杀案”到“遭遇暴力传销反击案”“反抗强奸致施暴男死亡案”“阻止非法暴力拆迁伤人案”,一个个为正当防卫撑腰的个案判决,亦充分说明“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已成为司法判决的价值导向,向社会释放出了支持正当防卫、鼓励见义勇为的鲜明信号。

此前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2020年因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共819人,是此前两年的将近3倍。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更事关个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也正是人们普遍关心司法机关如何判定正当防卫行为,支持“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个体与不法行为做斗争的坚强后盾。对公民防卫行为作出准确裁量,首先是实现个案公正的需要。如果机械套用法律条文,却忽略了案件的前因后果,对本该判定正当防卫的案例作出违背情理和法理的处理,对个体显然是不公正的。倘若公民的正当反击行为得不到法律肯定,只会导致个人在遭遇不法侵害时畏首畏尾,反而助长了不法侵害者的嚣张气焰。

而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一旦作出“法向不法让步”的判定,势必会增加公民在帮助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时的心理负担,导致人们在应当见义勇为的时候不敢挺身而出。坚持“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为正当防卫撑腰,就是在捍卫见义勇为的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法律应该保护守法者的权益,而不是助长不法分子的气焰。只有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理念,并让其成为司法判决的高度共识和根本依据,积极为正当防卫撑腰,让个体在个案判决中感受到法律的力度和温度,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构成强有力的震慑,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弘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