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自我服务的偏差】我们为什么这么自恋

014.【自我服务的偏差】我们为什么这么自恋

00:00
13:29


原文如下:


据说我的这门课,现在已经有上万粉丝了。我也常常在大家的留言中看到,有些朋友反映我讲的内容有些烧脑,不能完全跟上。那你觉得你对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速度,在这上万收听课程的人当中,排在什么位置呢?!

 

我相信大部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水平在中等偏上吧。那就出现一个问题了,既然是中等偏上,那就必然只能是小部分人啊,又怎么会有大部分人处于这个水平呢?所以,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认知是不够准确的。

 

其实,这就是我们在自我认知时的一种习惯,我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比较好的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总会自我感觉很良好。就像你的朋友总会吐槽你把TA给拍丑了,而你总会抱怨让你落选的面试官是瞎了眼,才会错过你这么一个最合适的应聘者。

 

在美国进行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的调查中,问卷得分最常见的分数居然是满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认为自己拥有完美的自尊水平。

 

这就是我今天要与你分享的一个特别的心理学现象,叫作“自我服务偏差”。我们总是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感知我们自己,甚至会脱离客观的事实。这与我们通常说的自恋有点类似。

 

一种最常见的自我服务偏差就是自我恭维,所谓“自我恭维”,就是在许多主观评价方面,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这看上去与我们上一个单元说的习得性无助有些冲突,因为习得性无助是我们对自己评价比较低,并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况。而自我恭维却表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通常偏高,认为自己要高于比平均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复杂,因为他们并不是同一个心理体系中的概念。但简单说起来,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受到过打击。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有自我恭维的倾向,但如果不断地经受挫折与失败,一次次地尝试都得不到你预想的结果,你就会慢慢习得那种绝望感,最终变成一个习得性无助的人。所以对于那些自恋的人,也就是自我服务偏差倾向比较严重的人,如果他们反复遭受挫折,可能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们通常对自己的预想比较高,在失败面前更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从而变得丧气太重。

 

如果你留心观察,你真的会发现,自我恭维的倾向,在你的生活其实中处处可见。

 

比如说,职场人士会觉得认为自己的工作水平高于同事的平均水平,医生则觉得自己治愈患者的比率要高于其他医生。而几乎每个人,都觉得照片不如自己本人好看。

 

在一项目研究中,当看到一系列相似的照片时,要人们挑选出其中最好看、最具有吸引力的一张照片,通常都是他们自己的。

 

这种自我服务偏差还常常出现在婚姻中。一项调查(Galinsky& others, 2009)显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他们的配偶却出力不多。所以,如果让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分别确定自己为群体作出贡献的比例,那么,将每个人认定的这个比例加起来,一定远远会超过百分之百。

 

除了自我恭维,自我服务偏差的另一种形式是盲目乐观。也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事件,具有脱离事实的高期望。其背后的原因,还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世界范围内的民意调查(Deaton, 2009)显示,大多数人相信自己接下来五年的生活会变得更好,而却对他人的命运相对悲观。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远比其他同学更可能找到好工作,而后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父母们也常常认为自己的孩子,与一般孩子相比,能很好地完成学业,保持身心健康,而不太会出现辍学、抑郁等问题。

 

同样的心态大概也能解释“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句俗话,游泳者对自己的游泳水平盲目乐观,让他们想要挑战更深的水域和更高难度的动作,遭遇危险的概率也会相应地,比在浅水区嬉戏的初学者要高。同样,那些相信自己“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的老司机,在驾驶测试中失败的概率其实也要比其他人高出四倍。

 

初入职场的新人大概会对这种现象有最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在大学阶段一直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志得意满地进入职场,却会发现自己对于社会来说,不过是个新手小白,还有很多的不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这样的落差在每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都会存在,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水平会带来我们自尊心受挫,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消极行为。但这其实也恰恰说明,你来到了一个更高的新平台上,所以才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确实,盲目乐观会让赌徒相信自己下一局就能翻盘,所以不能及时抽身出去;也会让人认为花的多,但赚得也多,所以满不在乎地刷爆自己的信用卡,欠下大笔的卡债。同时,盲目乐观还会导致一种自我优秀的错觉,而让我们丧失努力的动力。比如在考试之前,觉得自己不可能会挂科的人就会放松复习,而那些与他们能力相当、却更有焦虑感的同学,则会加倍努力,通常也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所以说,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来激发动力。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自我恭维和盲目乐观这两种自恋现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远远超出对别人行为的了解。比如说,你会清楚的记得你这一周里在家里一共打扫了三次卫生。可能你的配偶也打扫了三次,但是其中一次你在旁边聚精会神地做工作,没怎么注意到TA打扫的过程。而另外两次你由于在公司加班,回去很晚,根本就没有看到。所以,一周过去了,你能回想起来自己打扫了三次,但是隐约好像只记得配偶打扫过那么一次,你自然就会认为家里的卫生全是靠你自己啦!

 

造成自我服务偏差,或者说自恋的第二个原因是认知上的错觉。在评估自己能力的时候,主观、模糊的概念更容易让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例如要你评价你的“运动能力”时,因为运动能力这个概念其实比较含糊,所以你的大脑会帮你筛选出一些运动的颠峰时刻,比如篮球场上的一个精彩三分,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足球比赛中的一个关键进球,让队友对你赞不绝口。而我们往往不会记得,其实在篮球场上,我们可能只得了那么三分,而在足球比赛中,我们也大部分时间在“梦游”,只有那一球进帐而已。我们也更不会记得曾经在游泳课上发生抽筋,或是呛了一肚子水,这些不美好的回忆。这样一来,你当然会觉得自己的运动能力其实还不错。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对80多万高中生做了调查,发现竟然没有任何人认为自己“与人相处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因为与人相处,这是一个主观而模糊的评判维度(Pryor&others, 2012),所以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自己积极相处的画面。看来,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自我恭维和盲目乐观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自我服务偏差,叫做“虚假的普遍性效应”,就是指我们会以为别人与我们持有相同的观点,或者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同程度。比如说你爱吃巧克力,你就认为别人也是爱吃巧克力的,再比如你对一个人有着爱慕之情,所以你也很容易高估TA对你的兴趣和态度:TA刚刚又看了我一眼,是不是对我有意思?TA这样回我的消息,是不是也喜欢我呀?其实很可能,只是你想多了!

 

虚假的普遍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用来归纳得出结论的样本非常有限,而且这个样本里还包括了我们自己在内。我们常常会把“大多数人的观点”混淆等同于“大众的观点”,而我显然是大众之一,那我的观点就变成了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也就应该是正确的观点了。

 

另一方面,我们更喜欢和那些同我们态度和行为相似的人交往,并通过这些和自己相像的朋友的眼光来定义这个世界。当有了一些朋友作为同盟,我们更加容易相信,有很多人与我的观点相同,世界是站在我这边的,这就让我们的观点越来越受限了。

 

除此之外,我们的大脑还会受到另外一种“确认性偏差”的影响,这个意思是指当我们通过直觉形成某一个比较模糊的判断后,就会在周围寻找能够支持这一判断的信息,而故意忽视不符合这个判断的信息。当你在微博首页看到的和自己相近的观点,就会产生“全世界都是这么认为”的错觉,而忘了很多与你观点不符的内容并不一定在首页上。当你开始对恋人有所怀疑之后,你会在此后所有的模糊情境中寻找珠丝马迹,验证你的猜测。即使这样的猜测不一定是真的,但它对恋爱关系造成的损害还是相当大的。因此如果你正处在一段恋爱关系之中,一定要注重沟通,及时将怀疑的小火苗扑灭哦!


总结 

今天我们讲到三种自我服务偏差,或者说是三种自恋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叫做自我恭维,也就是我们总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比别人优秀。

第二种叫盲目乐观,这也是我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事件,具有脱离事实的高期望。

第三种叫虚假的普遍性,是指我们会高估别人与我们的相似性,或是对我们的赞同程度。

 

虽然自我服务的偏差好像总是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真实状态,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但自我服务偏差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说,它有时候能够增强你的自我效能感,让你不会失去自信。而且,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更有希望、更加幸福,你不仅在当下会拥有更快乐的心态,而且也更能激发出你不畏艰难、勇敢前进的动力。这肯定是要比习得性的无助要有利的多的。

 

所以说,重要的,不是消除和避免自我服务的偏差,而是要努力将它控制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

 

在你生活中,有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吗?你又是怎么处理这种心态的呢?

 

欢迎你在本条音频下留言参与讨论,说出你的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ycg

    我就碰到了人生三大错觉,她喜欢我,就是想多了

    瓜瓜1995 回复 @Hycg: 哈哈

  • 傅冽

    从不察觉的生活,到有意识的知觉自身。越知越野越自在。喜欢新知但不为知识的囚狗!所以,我最喜欢教授你的课因为实用。

    陈昌凯 回复 @傅冽: 谢谢你喜欢!我一定继续努力;)

  • 刘富桂

    我有比较明显的自我服务偏差现象,例如觉得在家庭中付出更多,球场上是核心中的核心,市场定会如我预期波动等。好在为了避免盲目我会听取别人声音例如您的课程,不知这是否是一种控制。

    瓜瓜1995 回复 @刘富桂: 合伙做生意撕逼,都是因为觉得自己付出的更多

  • 仙境兔灵

    我爸妈都这样~额~

  • 15873231608

    很喜欢老师的课!更新课中希望多加些内容让我们了解男性心理,以达到婚姻中更有幸福感的目的。谢谢!

    陈昌凯 回复 @15873231608: 谢谢你喜欢!我一定努力;)

  • 我是风儿我爱沙

    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和世界是永不停歇的功课

  • 来福小宝

    现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加剧了这种确认性偏差,你持有某种观点,都不用自己故意去找证据,算法就自动推送各种支持此观点的新闻给你。有时候刻意的听听对立方的观点也挺好的。兼听则明

  • 来福小宝

    虚假性的普遍效应赶脚也是跟自我中心偏差很相似,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别人也普遍认同,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喜欢。 老师,这些心理学的概念/理论赶脚是有一部分重合的,是因为这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去解释相同的现象吗?

  • 仙境兔灵

    挺喜欢这门课程的~(*∩_∩*)

  • 听友193632699

    老师好,有些人特别敏感,但又喜欢出风头,这种人相处有什么好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