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一百二十七)——战与和的循环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聊了唐蕃的前两次会盟,也就是神龙会盟与河源会盟,还聊了一下唐军在陇右的武街驿大捷。
这一期,咱来聊聊玄宗初期的战争与和平。
从李显接过唐朝皇帝以后,唐朝和吐蕃开始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岁月。双方在706年(神龙二年)达成了首次会盟,在这次会盟上,双划定边界、祭天盟誓,着实折腾了一番。
随后,710年金城公主出嫁、713年李旦将河西九曲送给吐蕃,双方关系再次达到了顶点。
但这种关系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714年8月,吐蕃大相坌达延和乞力徐带兵攻临洮、兰州,兵至渭源,大掠陇右军马。
10月份,尝到甜头的蕃军卷土重来。随后,武街之战爆发,薛讷、郭知运、王晙率领的唐军,大败吐蕃,杀伤数万人。
大战之后,李隆基遣使入藏,宣慰金城公主。
这时候《资治通鉴》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吐蕃遣其大臣(宗俄因矛)至洮水请和,用敌国礼;上不许。自是连岁犯边。”
这个“用敌国礼”很值得玩味,两国和谈,你用你的礼节,我用我的礼节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唐史里特别提到吐蕃要求“用敌国礼”,这就不是简单使用吐蕃礼节的问题了,而是吐蕃在谋求一种与唐朝之间的对等关系。
可以很肯定地说,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在唐蕃关系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在给吐蕃的诏书里,一定是用了类似“贡”、“赐”之类的词汇。
唐朝用这些词汇,还真不是特别针对吐蕃,而是对所有周边政权都一样使用。之前吐蕃也没提出过异议,但这次吐蕃提出用“用敌国礼”,很可能是在表示,不再接受这种词汇了。
这也就意味着,吐蕃开始以大国身份自居,谋求与唐朝平等的外交关系。但李隆基肯定是接受不了,而且当时的唐朝,确实有能力不接受。
这种谋求平等地位的博弈,一直持续到了781年,当时两国举行了清水会盟,吐蕃再次提出诏书用词的问题。
这时候的唐朝,已经被安史之乱打掉了半条命,于是接受了吐蕃的要求,把“贡”改为“进”,把“赐”改为“寄”。[1]
也就是说,吐蕃为了国家间的平等地位,奋斗了68年。
这种感觉跟现在我们和榜首大哥的情况很像,我们的外交官也在去年当面提出,“我们不接受,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的讲话方式!”
我当时看到新闻稿的时候,马上就想到这段历史。
国与国之间的游戏,其实就是这点东西,玩了上千年,也没多少变化。
吐蕃奋斗了68年,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让美国接受现实,拭目以待吧!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位吐蕃使臣是至洮水请和,可能他提出了要求,被李隆基断然拒绝,这位大臣连唐朝边境都没进来。
于是,吐蕃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结果就是“自是连岁犯边。”
吐蕃这边准备着“连岁犯边”,唐朝这边也没闲着。
还是在714年的10月,名相姚崇给李隆基上了一篇《请毁河桥奏》:“顷者吐蕃以河为界,神龙年中降公主,吐蕃遂过河筑城,置独山、九曲两军,去积石三百里,又于河上造桥。吐蕃今既叛我,此桥即应毁拆,桥既见毁,城自然拔。”
我们注意啊,名相姚崇说的是神龙会盟达成的协议,在这个协议上,双方划河为界。但之后李旦可是把九曲之地送给吐蕃了,所以吐蕃在黄河以东修建城堡,建设桥梁,按道理说不能算违反协议。
可姚崇跳过了睿宗李旦这段,直接从中宗李显说起,那就意味着,唐朝不承认吐蕃对九曲有管辖权了。
而且唐朝为了更有效地发动反击,还重新整合了陇右的管理结构。
在当年十二月,任命郭知运陇右节度大使,统一管辖鄯、秦、河、渭、兰、临、武、洮、岷、廓、叠、宕十二州。[2]
在唐朝政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节度大使正式上线!
陇右道辖区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和平岁月按下了休止符,双方秣兵厉马,重回战争状态。
开元四年(716年)二月,吐蕃兵围松州。
松州都督孙仁献亲率晓勇,夜袭蕃营。蕃军自相践踏,唐军用刀砍马脚,蕃军大溃。[3]
八月,吐蕃使臣来到长安请和,玄宗许之,赏了金城公主及赞普锦帛器物。
开元五年(717年)三月,吐蕃使臣再次到来,这次带着一封金城公主写给李隆基的书信。
这封金城公主写的书信,收录在《全唐文》里名叫《乞许赞普请和表》。
信中写道,“金城公主奴奴言:季夏极热,伏惟皇帝兄御膳胜常。奴奴甚平安,愿皇帝兄勿忧。此间宰相向奴奴道:“赞普甚欲得和好,亦宜亲署誓文。”往者皇帝兄不许亲署誓文。奴奴降番,事缘和好;今乃骚动,实将不安和。矜怜奴奴远在他国,皇帝兄亲署誓文,亦非常事,即得两国久长安稳。伏惟念之。”[4]
不知道,你们看了以后是什么感触。反正我心里是挺难受的,不知道李隆基心里是咋想的。
史料里面没写,我们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一点,边将心里一点波动都没有,因为这事儿跟他们没关系。
开元五年(717年)七月,陇右节度使郭知运率兵突入河西九曲,大破吐蕃,献俘于京师。[5]
同月,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奏报,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安西重镇拔换城、大石城,西域唐军调集了三姓葛逻禄与阿史那·献麾下的西突厥军队击之。
开元六年(718年),郭知运再次发动打击,他趁吐蕃无备,率轻骑夜袭九曲,大败蕃军,缴获精甲、名马、牦牛数以万计。
李隆基将郭知运的战利品,赏赐给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同时,加封郭知运为太原郡公。[6]
开元六年(718年)十一月,“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及令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吐蕃赞普进表求和,希望两国君主亲自签署誓文,并且要求两国宰相也在誓文上签名。
开元七年(719年)六月,吐蕃使臣再次前来,请玄宗亲笔签署誓文,李隆基再次拒绝,并且说:“两国的盟誓文早就签署了,承诺要不是发自内心,立誓再多又有什么用?!”
从这段记载上看,唐蕃之间其实互不信任。
那么双方争执的焦点是什么?
应该就是河西九曲的地位问题!
吐蕃坚持要求李隆基亲笔签署,是因为之前的盟约里,没有赠予河西九曲的条款。
陇右唐军多次深入九曲打击吐蕃的补给基地,说明李隆基从心里就不愿意把九曲送给吐蕃。
而唐朝这边,则认为吐蕃占据了九曲之后,多次派兵进攻陇右,属于得陇望蜀,贪得无厌。所以,李隆基才会说,吐蕃要求合盟,不是发自内心,言而无信。
也是在这年的年底,唐朝设置了剑南节度使,负责管辖益、彭、蜀、汉、巂、黎、维、茂、雅、泸等25州。
这又是一个主要为了防御吐蕃的节度使。
剑南道防区
开元十年(722年)八月,吐蕃军队发兵小勃律。
小勃律王向北庭节度使张嵩求救说:“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张嵩派疏勒副使张思礼率汉、胡骑兵去救,张思礼昼夜兼程,与小勃律王前后夹击,大败蕃军,杀伤万人,尽复勃律九城故地。[7]
开元十一年(723年)四月,吐蕃首领张甘松来降,授员外镇将,留宿卫。
这个来降的张甘松,名字像个汉人,但是又个吐蕃首领,不清楚是什么情况,也不清楚是自己跑来,还是带了多少人来。
九月,一支吐谷浑部众跑到沙州(敦煌)来投降,被河西节度使接纳。
这条记载见于《册府元龟》,但我查了各种唐史,都没有记载人数,估计不会很多。
我前面罗列了整整十年的史料,不知道大家看出规律?
没注意也不要紧,老布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710年金城公主嫁入了吐蕃,从710年到713年是和平时期;
714—717年,双方大打出手;
吐蕃从河西九曲攻临洮、松州,唐朝从陇右攻九曲,双方打成了对攻战。同时吐蕃在西域联合了突骑施和大食,与西域唐军在安西作战。
718—721年重回和平岁月;
722—729年战端再起;
722年,唐蕃在葱岭之南的勃律,爆发了首次大规模冲突。
727年,又在青海、河西走廊打成了对攻战。
后面的情况也差不多,730—736年又是和平岁月;
737—741年战火再次燃起。[8]
也就是说,在金城公主入藏之后,唐蕃关系呈现一种很有规律的战和交替。
造成这种循环的基础,是双方核心利益上的冲突。
关于这种核心冲突,我来说个很小,但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之后,双方就正式进入了甥舅关系。
这种关系被大肆宣扬,最后刻在了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上,“于景龙之年,迎娶金城公主至赞普牙帐,变成舅甥而喜庆矣”。[9]
但有意思的是,在唐朝的文献里写的是“舅甥”,在吐蕃的文献里写的是“甥舅”。
这就是谁也不服谁,一定要压过对方一头的小心思。
说起来,这种文字上的小心思,在国家关系上挺常见的。
比如说,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日本这边的海报上写的是“日韩世界杯”,结果韩国人不乐意了,把官司打到国际足联去了。
这个小细节充分说明了,吐蕃有和唐朝一较高下之心。
这根本不是几个公主能解决的,吐蕃边将发动进攻的时候,肯定不会征求金城公主的意见。唐朝边将发动进攻的时候,也不会因为有个公主在吐蕃,就下手轻一点。
这种夹在娘家和婆家之间的状态,让金城公主非常的尴尬。
于是,我们就在史料里看到了。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十月,谢风(繁体)+日[yù]王派使臣到长安,说了这么一件事,“去年(723年)五月,金城公主派二个汉人使臣,偷偷去了离金城公主住地有七日路程的箇[gè]失密国。
对箇失密国王说,‘汝赤心向汉,我欲走出投汝,能接纳我们吗?’箇失密国王的答复道,‘公主尽管前来,我等渴心以待。’
但箇失密国担心自己兵力太弱,挡不了吐蕃追兵,便遣使我国说,‘天子女欲来投我国,恐吐蕃兵马来追,我力不敌,请求借兵与我。驱逐蕃军,公主得达。’
我们国王很高兴,答应了箇失密国,现在派臣来听取陛下的旨意。”
李隆基听了以后表示,你们国王做的很对,赐了财物送其归国。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告诉了我们很多细节:
首先,公主在吐蕃的自由度还挺大的,而且身边还跟着一群唐朝人。
使臣在跟李隆基描述的时候,说的是“公主派了两个汉人偷偷去了箇失密国。由此可见,金城公主有自己的下属官员,并直接听命于公主安排。[10]
相似的例子,还有汉代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就曾经派其“侍者”出使西域诸国。只不过解忧公主的出使是公开的,金城公主的遣使是偷摸的。
另外,在开元二十年(732年),金城公主给李隆基写了一封信。这封书信也收录在《全唐文》卷一百里,名字叫《请置府表》。
在这封信里说:“去年使臣回去的时候,我让他给您带话,请置公主府。但今年使臣又来的时候说,置府的事情没有进展。请皇帝哥哥垂怜,答应奴奴的请求!”
金城公主都能置公主府了,身边肯定不是一个两个人。而且,李显给的嫁妆里明确写着,“帝念主幼,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 。
从这些证据上看,跟在公主身边的汉人应该不少。
其次,史料里记载公主入藏之后,“别置一城而居”,很可能是事实。
这个“别置一城”的记载,在两位唐朝公主身上都出现过。而且应该不是某些人说的,唐朝公主不受宠,没机会和赞普同居。
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公主身边还跟着一套人马呢,这些人都住拉萨的红山宫里,显然不现实。别置一处城堡居住,也算正常的安排。
另外,使臣描述箇失密国的所在地,离公主居所只有七天路程。如果这个描述是准确的,那就可以肯定的说,公主不住在拉萨。
因为,拉萨周边不管是往哪个方向走,七天都走不到边境线。
再次,金城公主是想从西边绕道回唐朝。
按照史料的记载,谢风(繁体)+日[yù]国的位置在帕米尔高原西南,东距罽宾国四百里,南边是天竺,西边是波斯。这国家本来叫诃达罗支,谢风(繁体)+日这个名字还是武则天给起的。
从这个位置可以看出,金城公主是准备一直向西走,绕过帕米尔高原(葱岭),从吐火罗到安西四镇,再回到长安。这个路线也好理解,从拉萨向北的吐谷浑故地,是吐蕃重兵驻扎之地,肯定是走不通。
从阿里向北穿越昆仑山的几条古道,也在唐蕃对峙的前线上,肯定有军队驻守,也一样走不通。
只有一直向西,翻帕米尔高原,进吐火罗的道路,本身比较成熟,而且相对来说军事行动比较少,吐蕃驻军也比较少。
说实话,金城公主选的这条路,也是无奈之举。这条路虽然是古商道,但一点也不好走,不但海拔高,还得翻越冰封的垭口。金城公主要不是逼得没招了,也不会绕这么远回家。
最后来说说,金城公主自身的感受。
关于金城公主准备绕道回家的事,明明白白的写在《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里,但很少有人提到。在写金城公主的论文里,大家都绕着这件事走。这种情况也好理解,汉藏感情嘛!
但这个事儿吧,咋说呢。
感情确实挺好,毕竟在一起交往一千多年了,感情能不好嘛?!就是块石头也捂热乎了!
但是不是因为感情好,就不能说有争执,我觉得这也有点过了。
感情好是感情好,有争执是有争执,一码归一码。
感情再好的亲兄弟,也不代表一点争执都没有。
过分强调一个极端,对双方都不是个啥好事儿!
我们要注意的是,有人故意挑事儿,别被人带跑偏了。
图片来自《西藏人文地理》
咱们就拿金城公主做例子说,她嫁入吐蕃是不是代表唐蕃两个族群,再次相向而行,再次走近?!
那当然了,而且金城公主进藏以后,从唐朝带来了很多中原的典籍文献,也丰富了西藏的文化底蕴。
这些事情是盖棺定论的,任何人都不能抹杀。
但从微观上说,金城公主作为一个人,她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人关注过。
我们就自己做例子,您娘家和婆家天天打架,只要见面就是拳打脚踢,您夹在中间会不会很难做人?!
我们都设身处地的想想,其他时间没有记载,咱也不能乱说,但至少在714年到724年之间的这段,金城公主心里挺憋屈。
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一点,这段时间尺带珠丹年纪比较小,朝政的控制权不在他手里,这可能金城公主也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尺带珠丹亲政了以后,我们能看出,他对金城公主的意见还是挺重视的,可能到那个时候,公主的感受会好很多。
所以前面这段很憋屈,甚至准备离家出走的阶段,可以算是一种磨合期。
从这例子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在看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视角来审视?
我觉得,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他得是个人!
不管这个人做出了什么轰轰烈烈的举动,他都得首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得在一个人的框架体系下,来看待他。
我觉得人类是一种需要神的动物,我们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一个伟大的人,打扮得充满神性。
并且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他与众不同。
但这样的结果是,这些人脱离了作为一个人的本质,成了另外一种存在。
就拿金城公主来说,她是汉藏和睦的标志性符号,这完全没有问题;
她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也完全没有问题。
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一下,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乐哀愁?
她是不是也可以,心里憋屈,也可以嚎啕大哭?
我觉得她当然有权利这么做。
毕竟,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时候,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好啦,这期就讲到这里啦,下期更精彩,谢谢大家!
参考书目:
[1]、《新唐书·吐蕃传》_宋祁、欧阳修;
[2]、《资治通鉴》_司马光等;
[3][7]、《册府元龟·卷三五八·将帅部立功十一》_(宋)王钦若等编纂;
[4]、《全唐文·卷一百·乞许赞普请和》_董诰、阮元、徐松等编纂;
[5]、《旧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_刘昫(后晋);
[6]、《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五十八》_宋祁、欧阳修;
[8]、《唐蕃关系史研究》_林冠群;
[9]、《吐蕃金石录》_王尧著,文物出版社;
[10]、《唐代和亲公主的常驻使节作用》_黎虎;
苯教与佛教区别是什么,他们相互打压为了权利平衡吗?
白发布衣 回复 @TIBET_UE: 原始本教更类似于萨满
金城公主好可怜,承担了一个小女子不能承受之重;伴随她出嫁吐蕃的那些人更可怜,和家人离别后估计一辈子就见不到了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197591106: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期待更新,期待代宗德宗时期吐蕃素材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247472813:
敌国礼就是对等的礼节吧
终于听完第一遍
白发布衣 回复 @心素斋主人:
白发布衣 回复 @1381409uznb:
金城公主想去的那个小国是哪里?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416951426: 大概位置今天巴基斯坦的北部
资治通鉴里不少说法都不靠谱
白发布衣 回复 @格格乌大王: 也不一定啊
莫说古代,现在远嫁的也未免有想家思亲的时候。嫁对了的人稍微好些,嫁错了的尤其想念亲人,更何况当年的金城公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气候不同、千里迢迢嫁给素未谋面的吐蕃王,想想都可怕可怜!特别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的公主们,更加没有归属感!她们用一生都在思念家乡,想念亲人,何其令人怜惜!
老布五星级史学家
白发布衣 回复 @ennzdc: 可不敢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