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 白衣将军的逆袭

126 . 白衣将军的逆袭

00:00
23:55

通俗西藏史(一百二十六)——白衣将军的逆袭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聊了河西九曲之地,但是没彻底聊完,还留了一个小尾巴,这期咱们先把这段聊完了。再接着聊河源会盟,以及后续的武街之战。


唐史在说到把河西九曲之地送给吐蕃的问题上,异口同声地把锅给了金城公主的送亲大使杨矩。比如说在通鉴里写的是“乃赂鄯州都督杨矩[jǔ],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矩奏与之。”

两唐书写得就更露骨了,“吐蕃遣使厚遗之,因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即厚饷矩,请河西九曲为公主汤沐”。

这意思就是说,杨矩收了吐蕃的巨额贿赂,然后才有了把九曲之地送给吐蕃的事情。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段记载都气炸了肺,心里说杨矩,你身为唐朝重臣,官拜鄯州都督,坐镇唐蕃前线,九曲有多重要,你丫心里没数啊。给你仨瓜俩枣的,你就把河西九曲这么大的地方给卖了?!

然后等吐蕃获得九曲之地,发兵进攻临洮,掠走唐朝军马上万匹。事情发生唐朝要追查责任,杨矩害怕了“惧而自杀。”

史料上前因后果的一写,几乎就坐实了杨矩必须背这口大锅。

要是没你的事儿,你自杀给锤子?

说明还是跟你小子有关!

但你们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杨矩坐过鄯州都督,濒临前线,不能知道缓冲区,对边防有多重要嘛?他又不傻,还能瞪眼瞅着,吐蕃军队拿刀在他脖子上比划?!

再说了,杨矩充其量也就是个鄯州都督,送出河西九曲之地,这么大的事儿,他一个鄯州都督能说给就给啦!

在各种版本的唐史里,写这段的时候,后面都跟着几个字,“矩奏与之。”

也就是说,杨矩就是“奏”了一下,至于“与之”,还是不“与之”。这事儿杨矩说了也不算啊!

估计杨矩也就是上奏了一下,他可能也没想到,李旦真的能答应。等李旦真的拍板了,杨矩也傻眼了。[1]

至于杨矩畏罪自杀,那是因为开元二年 (714年) ,吐蕃兵犯临洮。李隆基气得精神都有点不正常了,他连发了《敕勇士诏》、《亲征吐蕃制》两道诏书,不但破口大骂,还准备御驾亲征,要跟吐蕃玩命。

这种状态下,总得找个垫被的。

杨矩这倒霉孩子,先有奏请九曲在前,又有边防不利在后,不找你垫被找谁?!

估计杨矩一合计,得啦,左右是个死,自己了断吧,还省点事儿!

他死以后,郭知运接任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

一代名将郭知运上线了!

说完了杨矩,在咱来说说李隆基。

开元二年八月,吐蕃进攻临洮,为啥把李隆基气成这样?

虽然说吐蕃抢走了不少战马,让唐朝损失严重。但之前高宗、武后时期,唐军几万几万的被吐蕃团灭,也没见李治和武则天要御驾亲征。李隆基为啥反应这么强烈呢?

这就要说到开元二年的唐蕃会盟了,李隆基是感觉他被吐蕃耍了!

开元元年(713) 十二月,“吐蕃遣其大臣来求和”。

这条记载里的吐蕃来求和,非常奇怪。从金城公主入藏的710年算起,到713年,唐蕃之间保持了和平。

明明没打仗,吐蕃来求什么和?

我们再来看下一条记载:

还是在《资治通鉴》里,开元二年(714年)的五月,吐蕃宰相坌达延献书于唐朝宰相云:“两国地界,事资蚤定。界定之后,然后立盟书。大夫解琬昔在安西界,望使会于河源,相与展议,蕃之愿也”。

结合上一条记载,就能看出来了,吐蕃来求和,求的不是和平,而是合盟。

我们上一期说过,唐蕃在706年进行了一次会盟,也就是“神龙会盟”。

双方以黄河为界,划定了边疆,而且还划定了一块缓冲区域,也就是史料里记载的“闲壤”。之后在713年,李旦又把河西九曲之地送给了吐蕃。

但似乎吐蕃还是不太满意,在开元二年又提出了合盟划界的要求。

那么明明是获益方的吐蕃对什么东西不满意,又提出了会盟要求呢?

史料里面没有明确的记载,估计有两个可能性:

第一个是送九曲之地,发生在神龙合盟以后,估计吐蕃可能是想把这部分,落实在盟约的文字上;[2]

第二个是当时双方书信往来中,反复提到安西的内容。估计是吐蕃对安西地区的边界不太满意,提出了重新划界的要求。

从唐史的记载上看,在公元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虽怨而未绝和亲。”

吐蕃当时是忍了,现在亲也和完了,九曲也到手了,开始对安西不满意了。



那么面对吐蕃的要求,李隆基是什么态度呢?

当时李隆基刚刚发动政变当上皇帝,而且他主要的目标,还不在吐蕃身上,他的关注点放在了北方,正在积极研究捅后突厥一刀。

在712年,唐朝和后突厥完成了公主和亲的谈判。

结果,唐朝集合了十二万大军巡边,打出的旗号是送公主出嫁,而且坐镇并州指挥大军的,就是李隆基。

所以,当714年吐蕃来要求和谈的时候,李隆基是答应了的。

但他答应的是双方坐下来谈,不是答应了吐蕃的要求。

因为他的命令是让解琬 “持神龙二年吐蕃誓文”前往河源谈判。

也就是说,李隆基的意思是神龙二年咋说的,就咋办,多一点都没戏。

我们再往深了想一想,神龙二年的会盟文书里,可是不包含河西九曲的。这说明,李隆基对老爸送九曲的事儿,很不感冒,但就算心里不愿意,他也没辙。

解琬再去之前,就知道谈不出好结果来。

他对着李隆基说:“吐蕃必阴怀叛计,请预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以备之。”

一个月以后,开元二年六月,吐蕃宰相尚钦藏至长安 “献盟书”,李隆基接待了使臣,但拒绝签署。[3]

要注意,吐蕃使臣来献盟书,不代表和谈达成了协议,或者和谈已经完成了,也有可能是坌达延和解琬谈不拢,把文件送来请大领导拍板。

到了八月,形势突然急转直下,吐蕃十万精兵寇临洮、兰州,兵至渭源,截断了关中通河西的大道,大掠陇右军马。

这对心高气傲的李三郎来说,都不是打脸的问题了,简直是侮辱智商。因为几个月前,解琬就警告过了,结果您还是被吐蕃偷袭得手。

气急败坏的李隆基,连续下诏,准备赤膊上阵,跟吐蕃玩命!

这时候大臣们就劝呐,说咱大唐咋的啦,没人到还得您亲自上阵?这说出去都让人笑话,您找个能打的将领,带兵出征就得了呗。实在不行,您再上也不晚呐!

李三郎一合计,也是哈!

正好那个薛讷,被我一撸到底,不是在家待着呢嘛,就让他去!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记载:“命薛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以右骁卫将军郭知运为副使,与太仆少卿王晙帅兵击之。”

这段记载里薛讷受命领带兵出征,但他依旧白丁,也就是只能穿白衣,左羽林将军和陇右防御使都是代理的,打好了再说,打不好接着白丁。


这位白衣带兵的薛讷,究竟是谁呢,为啥混得这么惨呢?

薛讷(649年-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长子。

薛讷的性格真是人如其名,沉着勇悍,不苟言笑。

初入官场不久,便正面硬钢来俊臣,直接打了这个酷吏的脸。

武则天时期,大开告密之门,直接导致酷吏政治横行。

而以告密起家的来俊臣,很快就得到了武则天的信赖,“以为忠,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这小子最威风的时候,就连武氏家族的成员,都不敢触其风头。

当时,一位富商贿赂来俊臣,将朝廷义仓中的存粮给卖了。这种举动,相当于卖了国家储备粮库中的存粮。

当富商拿着来俊臣的书信,到蓝田县来拉粮食,被时任蓝田县令的薛讷给堵住了。薛讷拿过书信,冷冷瞥了一眼,嘴里干净利落地崩出俩字,“不行!”

富商当时都惊了,这可是来俊臣啊,跺一脚长安乱晃的人物,居然被一个蓝田令给撅了。一瞬间,富商都有点恍惚了,他云里雾里地憋出一句:“此乃大人亲书,因何不行?!”

薛讷冷冷地说:“义仓储粮乃灾患之备,怎能绝众人的命,让一家人发财?!”

《旧唐书·薛讷传》:“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

按道理说,撅了来俊臣,薛讷的小命就算走到头了。这货可是差点,连狄仁杰都弄死了。

好在来俊臣自己玩得太大,被武则天给咔嚓了,薛讷算是捡了一条命。

等到薛讷领兵以后,治军极严,所部在阅兵时,军容森严,岿然不动。李隆基大为赞赏,称其有周亚夫之风。



唐睿宗晚年时,契丹、奚与突厥联合不断威胁北方边疆,唐朝不得不放弃营州(今辽宁朝阳),退守渔阳(北京密云)。

开元二年(714年),李隆基想要发兵征伐契丹和奚。

当时朝中的大臣们都认为,时值酷夏,天气炎热,将士们披甲执戈,携带粮草深入敌境,恐怕很难获胜。

薛讷却上表说:“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

李隆基采纳了薛讷的意见,是年六月,北进的唐军在滦河附近遭遇契丹军队。

正如杜宾客战前预料的那样,炎热的天气,让携带辎重进军的士卒们怨声载道,薛讷不得不寻机与契丹决战。

可惜,他速战速决的心态被契丹首领抓住,当唐军进入滦水峡谷以后,早有准备的契丹军队,从山上滚下巨石堵住前后道路,两侧崖壁上的士兵则用落石、火把、箭矢连续攻击唐军,被夹在山涧里的唐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十之八九。

薛讷领着数十骑亲兵突围逃出,契丹士卒望着薛讷狼狈逃窜的身影,嘲笑其为“薛阿婆”(老怯如婆)。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六月,行至滦水山峡中,契丹伏兵遮其前后,从山上击之,唐兵大败,死者什八九。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虏中嗤之,谓之“薛婆”。

战后,薛讷被一撸到底成了白丁。

不过,被撸成白板儿的薛讷,也没在家凉快多久,一个多月后,玄宗就想起了他,薛讷也抓住了这个机会,证明自己这个将门虎子不是白给的。

开元二年(714年)十月,尝到甜头的坌达延,兵入渭源,这次他算是踢上了铁板。已经上任的薛讷、郭知运、王晙形成了掎角之势,等着他来赴宴呢。

当时,坌达延率领的十万蕃军屯兵于大来谷,薛纳则领唐军于二十里外的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东)与其对峙。

时任陇右群牧使的王晙,率所部两千人赶来会师,薛讷命其在洮河东川一处高地屯住。

这个王晙也是员智将,他到大来谷观察地形后,发现吐蕃军营建在谷中。不由得大喜过望,一边命人马上回报薛讷,一边选出七百名精壮勇士,让他们换上吐蕃军服,分成后两队悄悄潜进大来谷。

夜色到来后,前队潜入吐蕃军营左近,王晙命人大声呼喊,前队一拥而上,冲进蕃营,后队则鼓角齐鸣,以为疑兵。

蕃军以为唐军主力赶到,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伤惨重。此时薛讷的援军赶到,一鼓作气拔除军营,蕃军崩溃,死者万计。

坌达延领败兵,退到二十外的武阶谷,再次扎营,双方重回对峙态势。

结果,坌达延也是不长记性,又把军营建在谷中。王晙也没客气,来了个大来谷夜袭的复刻版,再次夜袭蕃营。

吐蕃大军乱作一团,薛讷以中军从正面突击,前后夹攻,大败蕃军。

连败之下,坌达延率残部向洮水(甘肃临潭西北)撤退。薛讷指挥唐军紧追不舍,奉命赶来的王海宾于长城堡(今甘肃临洮境)附近的洮河岸边,堵住了蕃军归路。

背水而战的蕃军,见无路可退,拼死冲击唐军防线。

丰安军使王海宾带头冲锋,力战而死,失去主将的唐军士兵,也杀红了眼,占据一处高岗,死死扼住蕃军的逃生之路。

眼看唐军阵地,即将被潮水一样的蕃军淹没。薛讷领主力赶到,前后夹击,蕃军惨败,大量士卒被挤下洮河淹死,河水为之不流。

此战,蕃将六指乡弥洪被擒,斩首一万七千余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逃散各地陆续被歼的蕃军有数万之多。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兵十万屯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复夜出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丰安军使王海宾战死。乙丑,敕罢亲征。”

武街驿之战,是河陇唐军十几年以来最大的胜利,斩获也最多。

长安城里的李隆基听到战报之后,都有点不敢相信了,特意派了几个心腹跑来核查战果。

不过,武街驿之战是实实在在的。

十年后(开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龄二次出塞,行至武街驿战场时,依旧能见到战殁者的累累白骨。

他有感而发,提笔写下了《望临洮》: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中的“长城战”,指的便是薛讷的武街驿之战。

得知战果属实后,李三郎爽得死去活来的,牛逼闪电得写了一份《罢亲征吐蕃敕》

在这篇敕书里,李隆基神气活现的写道:“先命偏师,前驱进讨,扼喉拊背,拉朽摧枯。”

至于战死沙场的王海宾,李隆基也挺讲究,追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安西都护,谥号为“襄”,意思是“辟土有德、甲胄有劳、因事有功”。

他还把王海宾儿子封为朝散大夫,接到宫中抚养。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就是日后身挂四节度将印的王忠嗣



从武街驿之战,可以充分看出唐蕃两军的特点。

唐军受限于机动能力不足,在空旷的青海草原上和吐蕃骑兵对战,基本就是送菜。

但在山谷地形的狭窄区域,或者是打城市攻防战,唐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并不比蕃军稍差。

川西的维州之战和朔方的盐州城防战,便是典型案例。

临洮所在的位置,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河道把黄土高原切割得地形破碎,沟谷纵横。虽然说相对高差并不算高,只有二百多米,但也足够形成地形阻滞了。在这种地貌环境下作战,利于步兵穿插,而不利于骑兵突击。

唐蕃两军下马肉搏,是以唐军之长,克蕃军之短,所以才会有武街驿大捷。

我们在看唐蕃战争的战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形的因素。在很多时候,地形优势的加成,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其实,单从唐蕃两军的作战能力和战士素养来说,双方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在这种状态下,地形的加成优势就显得更明显了。

好啦,这期就讲到这里啦。下一期,咱们来讲唐蕃之间战争与和平的循环 。


参考消息:

[1]、《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和亲使杨矩考略》_胡晓兵;

[2]、《吐蕃王國的興衰》_薛宗正;

[3]、《唐蕃接触中的河西九曲》_杨长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eilag

    唐和吐蕃历史总体来看唐还是弱于吐蕃呀

    摩友大弟 回复 @weilag: 吐蕃人战斗力强。国力也可以。但没有唐朝强,毕竟人口少,耕地面积也不多粮食产量也不太好,毕竟是高原年积温低。

  • CR通天塔

    非常精彩,谢谢老布。

    白发布衣 回复 @CR通天塔:

  • 月光宝盒15

    也算是为老薛复仇了

    白发布衣 回复 @月光宝盒15:

  • 独立自由331

    非常精彩,感谢老布

  • 艾克队长

    老布威武

    白发布衣 回复 @艾克队长:

  • 旧城mmmm

    🙏🙏🙏🙏🙏👍👍👍👍👍

    白发布衣 回复 @旧城mmmm:

  • zzhdglfpne535zdirdmd

    精彩的讲述了古代战争

  • 书言缮人

    打卡🌹

  • 听友222749747

    打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