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艺术史》第48课。
这节课我们要从一部1961年的动画片开始讲起,这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根据我们小学的一篇课文改编的。这个动画片有什么特别的呢?因为它是以齐白石的花卉动物画为风格原型的水墨动画,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这部动画获得的反响,一方面是基于齐白石的名望,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电影动画的方式,把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动”起来了。从某种角度来看,齐白石和新媒介的结合,意味着中国艺术的一次现代转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齐白石和黄宾虹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大家都喜欢齐白石《小蝌蚪找妈妈》
其实,《小蝌蚪找妈妈》并不是直接使用齐白石的绘画,而是使用了他的绘画元素,也就是他画的各种形象。比如,青蛙、小蝌蚪、河虾、螃蟹、小鸡、荷花等等,是由动画片的画家模仿齐白石风格画出来的。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书房,一张书桌,旁边放着一盆水仙,背后挂着帘幕。桌上放着一本册页,这是中国绘画的传统形式之一。然后镜头摇动,册页缓缓打开,意味着接下来一切都是这本画册中描绘的故事。画册的画家显然就被暗示为齐白石。这件电影中的虚拟的画册,就成为连接起已经去世的齐白石与现代媒介、现代通俗文化、现代教育的关键。换句话说,齐白石被现代化,被“改造”了。
齐白石画螃蟹
这虽然是在1961年发生的事情,虽然齐白石与“人民”的关系是50年代在新的人民共和国发生的,但他和社会大众,也就是民国时代讲的“国民”的紧密关系,却早就发生了。在民国的三四十年代,齐白石就非常有名了。1947年6月29日《国民日报》的《星期增刊》,就以一幅齐白石的画像为封面,用西洋速写技巧画出了侧面的头像。出身木匠的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但定居在北京。在四十年代,他逐渐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画家。各种报刊杂志上常常会有他的各种传闻和消息。关于他的人品,关于他的出身,关于他的绘画好坏,关于他的收入,甚至关于他的长相,关于他的情史,都有各种小报记者在写文章。而关于他在北平沦陷时,画螃蟹讽刺日本人“看你横行到几时”,以及拒绝给日本人画画的故事到处传诵。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他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齐白石为什么能够成为如此著名的人物?其实还是因为他的画。
齐白石生于1864年,逝世于1957年。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他是木匠出身,在清末时期,早期绘画以依照照片画写实的肖像和清代风格的仕女画为主,据说因为擅长画美女,他在家乡还有“齐美人”的称号。后来他的绘画兴趣就转向了画山水和花卉。民国初年他来到北京,接触到了北京的画家群体,在陈师曾的影响下,转向了粗犷的绘画风格。学习了“扬州八怪”和晚清“海派”画家吴昌硕的大写意的花卉和人物。并从此发展出自己的特殊风格。简单来说,就是构思巧妙,擅长发掘绘画题材的寓意,把民间注重吉祥寓意的传统和文人雅致的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比如,他学习吴昌硕当时十分流行的写意花卉风格,也常常画一些富贵长寿的桃子、菊花什么的。但在这种粗犷的风格中,又继承了写实的草虫画的传统,从而在这种粗犷和精细之间形成了风格融合,显现出特殊的表现力。他画的昆虫,比如蜻蜓、知了、蚂蚱,常常被称赞为就像真的一样。这种精细的画草虫的手法是宋代形成的,齐白石就复兴了这种技巧。并且也有新的发展。在题材上,他对于虾的描绘,就是古代绘画中并不常见的。还有苍蝇和蚊子。虽然在古代有不少记载,但流传下来画苍蝇和蚊子的并不多。在现代的公共卫生观念中,苍蝇、蚊子还是一种特别不受人待见的物种。但齐白石就重新发展出了对这些特殊昆虫的表现。在技巧上他也有发展。我们以他的蜻蜓为例,可以看到他有一些明暗技巧,甚至仔细地描绘了蜻蜓头部复眼上的高光,这都是古代所没有的,体现了现代视觉经验。
画法上给人带来的新的视觉体验,是和他对于画面含义的经营相辅相成的。中央美院美术馆藏有一幅1948年画的《菊酒延年》就是一个好例子。画面上是一个装满菊花的花篮,红黄二色,看着就很喜庆。它后面立着一个褐色的酒缸,酒缸肩部的提梁上也插着菊花,意味着酒也是菊花酒。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延年益寿、消灾祛病的含意。更特别的是,画家在花篮的提手上画了一只黄褐色的蚂蚱,也就是蝗虫。在这里,蚂蚱是传统的吉祥多子的象征。对于延年来说,喝酒顶多只是长寿。而真正的子孙延绵、家族延续,要靠繁荣的子孙后代。所以这只蚂蚱在画面中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
《菊酒延年》
二、描绘现代生活经验大家都喜欢齐白石,因为他的画中对意义的表达其实都不复杂,稍加琢磨就能揣测出来。人们赞扬他的画雅俗共赏,他把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和图像寓意委婉展现出来。
他画的很多人物画也是这样。比如他常画东方朔偷桃、画正在吃仙丹的神仙铁拐李、画正在喝酒的钟馗,等等。无外乎就是把人们对于长寿、健康的期盼融汇在画中。他还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方法,就是把画面和成语、格言、警句、座右铭或者表现人生哲理的话语结合起来。比如他画一位袒胸露乳的白胡子老头,像是一位老寿星,画上就写着“老当益壮”。他画一位盘腿打坐的老头,眼睛斜瞟着观者,用手指着画外,画上写着“人骂我我也骂人”。他画两位古代文士对饮,其中一人举起酒壶要给另一人斟酒,另一人赶忙摆出不要的手势,画上写着“却饮”,就是喝酒不要贪杯。他画《送学图》,描绘父亲送小朋友上学。小朋友一手拿课本,另一手却在擦眼泪。父亲只能用手摸摸他的脑袋以示安慰。他还有一些题材或多或少表露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近乎于民国时期盛行的漫画,比如画的不倒翁,是一个京剧里丑角的七品芝麻官。
《送学图》
我们会看到,齐白石的画虽然借助于古代人物形象,但表现的含意却与现代生活理念有密切的关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适量饮酒,注意锻炼;也有现代的教育理念,一定要送孩子上学;还有民众对于官僚政府的批判。这就是他的绘画如此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和我们在之前几节课讲到过的现代摄影、广告画、新兴木刻等等很不一样,但齐白石的画其实也可以视为是一种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化时期的现代生活的艺术。这一点也可以从他的山水画中看到一二。
他的山水画有一个有趣的地方,他经常画红日,有日出也有日暮,特别喜欢画漫天红霞。与之同时,他也很喜欢画夜空,用非常漂亮的蓝色,烘托出夜空中的一轮圆月。在1910年的几套册页中,比如《石门二十四景》《借山图册》中,就频频出现对于夜空明月和红霞的表现。这可能受到的是晚清海派的影响。比如任熊的作品中就有对于太阳和霞光的夸张描写,更是有受到西洋绘画启发描绘彩虹和圣母玛利亚的画面。
齐白石 1910 石门二十四景图 - 湖桥泛月图
清末以来的广告绘画很可能也启发了齐白石。在1919年左右,他画了几幅《日出图》。颜色明显有广告色的影响,对于日出的云气的表现和海水中的反射光的描写,甚至可以看到摄影的影子。这种类似水彩画的效果,在齐白石的山水画中屡见不鲜。荣宝斋藏有一幅他的《晚霞》。景物十分简单,画的是灿烂霞光中映托出的一片树林。
齐白石《日出图》
从齐白石对于霞光、月光的描绘,可以看到他对于特殊视觉景观的兴趣。其实与当时深受西洋影响的一些中国艺术家有不谋而合之处。比如民国时期采用西洋技巧描绘月光的,最著名的是上海的画家,同时也是摄影师的陶冷月。留学法国的画家林风眠,也画过晚霞,看起来与齐白石的那幅《晚霞》异曲同工。这些景观都是具有强烈视觉性的景观,既是古代艺术中早就有的,也是一种现代生活体验,因此也就很容易就成为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重要题材了。
齐白石的绘画在民国时代艺术与国族相关联的语境中逐渐带上了一种民族主义的色彩。1937年有一期的《风月画报》登出了写齐白石的一篇文章,说“一班外国的旅行家多想买几幅齐白石的画,带回本国,而表示带去了东方的绘画”。这里的言外之意是有很多人把齐白石的画视为具有东方特色的东西而向外国人推荐。这里面就有1926年到1931年在中国任教的法国油画家克罗多。
1935年,民国时代著名的美术史家李朴园在《艺风》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齐白石先生》,他说在齐白石的画中可以看到一种与新兴艺术的意识相符合的东西。他也提到了克罗多之所以发现了齐白石,就是因为齐白石画中这种与新兴艺术相吻合的成分。这里所说的“新兴艺术”,在民国时期是个很流行的词,指的其实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在1932年,留学日本学习图案的画家陈之佛在《艺术旬刊》发表了一篇《新兴艺术之父》的文章,他讲的就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梵高以及“原始主义”画家卢梭。他们是新兴艺术的先驱,而之后的马蒂斯、毕加索等等,就是新兴艺术的主流。李朴园说,齐白石绘画中的新兴主义因素是一种“力学”的效果。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虽然很笼统,是说齐白石用笔的特殊的力量感,但其实他想到的是现代主义的那种偏重于构成的效果,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
我们会看到,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殊的语境之下,齐白石就成为了现代主义时期中国艺术走向现代主义的代表。到了新中国以后,齐白石与现代主义的缘分更进了一步。在1944年,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之后的若干年,他为共产主义国家的“世界和平大会”三次创作了和平鸽,作为大会的标志。在几乎同一个时候,1951年,齐白石也为即将于1952年在中国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画了好几幅和平鸽。和毕加索的白色和平鸽不同,齐白石的是黑色的鸽子。它要么与红色的荷花搭配,要么与红色的雁来红搭配。红黑搭配,表达出红色为世界带来和平的意思。为此,1956年,世界和平大会将1955年度的“国际和平奖”授予了齐白石。根据记录,齐白石还比较了自己的鸽子和毕加索的不同:“他画鸽子飞时要画出翅膀的振动。我画鸽子飞时画翅膀不振动,但要在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
齐白石 和平鸽
回到我们一开始讲到的《小蝌蚪找妈妈》。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齐白石的艺术是如何在20世纪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道桥梁。齐白石也就这样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象征。他获得“国际和平奖”时有一段获奖词,很好地表达了他的艺术在新中国的新意义:“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三、黄宾虹的实验讲完了齐白石,我给大家讲一下另一位“人民艺术家”黄宾虹。黄宾虹比齐白石小一岁,是安徽歙县人。他在民国时代作为画家的名望要比齐白石小很多,但是黄宾虹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的特点。他青年时也曾走过科举考试的路。但很快就被上海新兴的文化风气所吸引,参与了很多新兴报刊的编纂,组织并参加了很多社团,还曾经营过古玩铺。他和很多外国古董商、学者多有往来,是一位积极向西方推介中国传统艺术的先驱人物。
尽管他也画一些受到海派影响的写意花卉,但最具独创性的还是他的山水绘画。他的山水画的总体特点是画得黑。相比起齐白石在画中展现的充满抒情性的趣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黄宾虹的山水很难懂。可以说,黄宾虹的画和齐白石的画,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趋势。齐白石的画发展了清代“扬州八怪”绘画中的市民趣味,引入了现代的生活经验和视觉经验,显得雅俗共赏。而黄宾虹的画则发展了中国绘画中另外一个传统,那就是强调笔墨。笔墨是绘画的形式因素,但黄宾虹有意地把对于笔墨趣味的追求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他的画中,绘画的物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展现笔墨的抽象趣味。我们会看到,大约从三十年代开始,他就发展出了强调浓重墨色的山水画法,他频繁地在画面上写下题记,追溯宋代以来笔法发展的传统。在他发掘笔墨趣味的视野之下,他重新发掘了焦墨、渴笔,以及墨与颜色混合的技巧。
他的画之所以越画越黑,其实也和他有意识地发掘传统有关。他重新发现了宋代绘画中“夜山图”的传统。通过他在画上的题记可以看到,一方面,他注意到宋代绘画中的确有画夜晚山川的夜山图。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有的“夜山图”其实是在画山的背阴面,因为处于阴暗面。所以显得黑。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宋代绘画中对于背阴面的山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特征。于是,他笔下的山,越来越黑,他对于焦墨、渴笔的探索其实也是与他对于山水画的这个认识相辅相成的。到了他的晚年,山水画景物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画面充满着跳跃的、近乎于抽象的笔触。在浙江省博物馆,藏着他晚年的一些带有实验性的山水画,其中有一些近乎于完全的抽象,只能从一些看似树干的线条里想象是一幅山水画。
《夜山图》
这种抽象趣味,其实是20世纪欧洲和美国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940和50年代的黄宾虹,也在有意无意地发展到了这一步。
如过说齐白石的绘画更多是在探索中国传统绘画在内容上,也就是新的题材与表现方法上,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那么黄宾虹则在探索传统绘画的视觉形式因素向现代的转化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20世纪古今中外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语境中,他们的艺术都展现了新的生命力,也成为后来的艺术的新的资源。
好了,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会对新中国的艺术进行讨论,我们下节课再见。
喜欢本课程 欢迎转发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漫步7000年中国艺术史之路
哦这部动画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