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㉕-2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先进㉕-2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00:00
14:14

先进篇第十一㉕-2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孔夫子接下来问冉求,你怎么样啊?有什么样的想法?冉求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方是指的纵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有方圆六七十里这样一个地方,我可以去做这里的行政长官。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等到三年以后,可以让百姓衣食富足。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冉求的自知之明,和冉求擅长之所在。我可以治理一个地方,我做一个费宰,做一个行政长官。他擅长的是财政,所以才会为季氏聚敛财富。同样他擅长的财政如果用来治理一个地方,会治理的很好。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可以让这里的百姓衣食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我还是要等待君子来为之。这里可以看到冉求,我自己擅长财政,但是至于礼乐教化,我是不擅长的,这个要等待君子来做。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冉求的性格特点。其一,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擅长财政而不擅长礼乐教化,同时我们学习过孔夫子对于冉求的了解。求也退,故进之。你可以看到冉求的性格是退缩的,他并不一定不擅长礼乐,而是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不会选择进之只会选择退。而子路要治理千乘之国,面对内忧外患,他是敢于努力地去面对。而冉求则不是,但同时这也是冉求谦逊的态度。


所以每个人的性格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说到底是子路的进好,还是冉求的退好呢?孔夫子在《论语》当中的思维告诉我们要取其中,子路讲完他的志向,孔夫子微微一笑。笑的正是子路的进,进也不好,退也不好,要懂得取其中。而冉求,他过于退,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去突破自己的性格障碍,就不会突破自己原本不擅长的地方。


我们从这句话当中,再来延伸。比及三年,子路和冉求都提到三年。要给我三年的时间。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想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想要时间的积累。子路想要治理一个千乘之国,你要给我三年的时间。冉求想要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地方,要给我三年的时间。《论语》当中讲,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我要学习三年,不为俸禄,不为所得,不为结果,这是很难得的事情。


这里同样又提到做事情要做三年,才能呈现出来一个结果。反观现在的我们,做事情太过于急躁,总想快速地得到一个结果。我学习了圣贤文化已经三个月了,已经半年了,已经一年了,我怎么还没有发生变化?这种急于求成的想法,会让我们产生痛苦。


我们在做生意、做事情、做一个工作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件事情我们是不通达的,即使我们做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好的。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夫子知道了这件事情,批评了子路,你这不是害了这个孩子吗?你害了人家儿子啊。他还没有学业有成,你就着急让他去做事情,那不是害人害己吗?


无论我们为学也好,做生意也好,参加工作也好,我们讲的修身之道也好,都要给自己时间,自己慢慢地去积累,才能达到那个结果。这个时候基础打的才牢固,不容易出问题。

我们再延伸第二点,这里讲了一个次第,讲了一个顺序,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先要使百姓衣食富足,然后再开始礼乐的教化。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先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先要生活有保障。然后如其礼乐,我们要开始有企业文化,如果没有企业文化,这个团队走不大,走不久。可是如果还没满足基本的需求,谈不到企业文化。所以通常在创业的初期,只要敢打敢拼,勇猛精进,积极向上就可以了。但当我们走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没有企业文化,如果没有教化,没有精神和思想的高度统一,没有价值观、没有共同的愿景和理想,这个企业这个团队是无法长大,是做不起来的。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如果人们只是吃饱穿暖,这个时候素质是低的,就要有圣贤文化的教化和教育。我们接受了教育,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梦想,每个人都是积极向上的,讲仁爱、讲礼节的,这个时候一个诸侯国才能更好地向上发展,所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同时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的规律,如果我们一个家庭,还没有达到温饱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小康的水平,我们要积极的进取,努力地奋斗。当我们有了一些物质的基础和条件以后,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精神文明。


有一句话叫饱暖思淫欲。这里的淫欲,我们把它宽泛来讲,淫就是过度的意思,过度的欲望。当一个人吃饱穿暖以后,人就会开始有过度的过多的欲望所产生。这个时候要想让我们的心和精神不再受苦,我们就要学习圣贤的文化,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够吃、够穿、生活有了保障,我们就要有内心的需求的满足,就要有精神上的共鸣和信仰。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少吃,不少穿。可是人们痛苦的根源恰恰是因为过度的欲望所产生的。我们因为有那么多的欲望,所以不停地攀比,不停地想要的更多,不停地想要的更好,这些欲望就会让我们痛苦不堪,甚至产生内心的匮乏,走向极端。


所以当吃饱穿暖有了物质基础以后,礼乐的教化,精神的文明尤为重要。这是我们走到今天,要学习圣贤文化的根本之所在。我们要通过学习圣贤的文化,通过修身,懂得节制,让自己变得清净自在。当我们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帮助身边的人,不被欲望所控制所束缚。


足民者,治之始。礼乐者,治之终。足民,衣食富足。治之始,这是治理的开始。礼乐者,治之终。礼乐代表的是文化、教化。我们用文化用礼乐去教化于民,这是治理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同样我们在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先满足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接下来要开始有企业的文化。我们带孩子,教育自己的子女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先让他吃得好,身体健康,穿得好。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给他文化,给他教育,这才是我们最终教育的方向,而不是让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


我们用儒家的文化,再讲两个词。一个叫做天性,一个叫做人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率天性而为自然就是合道的。我们学习圣贤的文化,学习修身之道就是为了让我们减少欲望回归天性,回归天性我们的行为就代表着道。但是我们在没有回归天性之前,我们有那么多欲望、情绪、杂念、攀比在,这些都是人性的部分。


那我们如何去管理一个企业呢?我们首先要满足人的人性,接下来要引导人回归天性。满足人的人性就是适当的满足人们的贪念和欲望,但是我们知道这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这个是生活之道。满足了他的生活以后,要引导人的思维、思想回归到天性。


同样治理一个诸侯国,也是这样的道理。先要让百姓衣食富足,这是满足他生活基本的需求,满足了需求以后。我们就要用圣贤的文化去教化,引导人回归天性。所以我们现在讲的修行之道,首先告诉我们积极地努力,做好我们当下的工作,做好我们的生意,经营好我们的感情,经营好我们的家庭,这是生活之所需,这是人人之所需。


当我们满足了这些需求的同时,我们要不停地学习圣贤文化,不停地去修身,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回归天性。所以学习了儒家文化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更加地积极向上。我们知道当下做什么,我们知道未来做什么。我们当下可以素其位而行,我们同时又懂得要去回归天性,回归我们本来的样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88006005

    足民者 治之始,礼乐者 治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