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第195集-害怕自己的影子,就去大树下吧

【渔父】第195集-害怕自己的影子,就去大树下吧

00:00
11:5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害怕自己的影子,就去大树下吧。


我们进展到《庄子渔父》篇的第三章、第四章,前面谈到渔父对孔子的建议,甚至是教训,孔子听了之后一定是点滴在心头。他就把自己的痛苦、烦恼说出来,就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祸患?我们以前常常看到庄子描写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不火食这些。


孔子把类似的情况举出来,说有四种祸患。那么,请您给我一些指导。渔父就再进一步跟他说:如果你要害怕自己的影子的话,去大树下吧,这样就没有影子了。这段比喻非常生动,后面就提到:到底什么叫做?古文讲真,你可以理解为真实,以及真诚。


我们常常强调道家讲的是真实,所以道是究竟的真实,作为一切的基础;儒家讲的是真诚。但是,人的真不就是真诚吗?而渔父的回答,把这两者合在一起。所以讲到真诚这一部分非常的生动。


我们先看看第三章怎么说。


孔子神情惭愧地叹了一口气,再度行礼起身,说:我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的形迹被抹杀,在宋国被砍掉蔽荫的大树,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过失,竟然遭遇这四种耻辱。


渔父悲凄地变了脸色说:你真是太难觉悟了!有人害怕影子、厌恶足迹,想要摆脱而逃跑的,跑得越多足迹也越多,跑得越快而影子却不离身,他自以为速度太慢,因此快跑不停,力竭而死。他不知道处于阴暗就可以让影子消失,处于静止就可以让足迹不见,实在太愚笨了!


你探讨仁义的关系,考察同异的分别,观测动静的变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导好恶的情感,调和喜怒的节度,结果仍然不能免于祸患。你要严格修身,谨慎保守你的真实,让物与人回到原状,那么就不会有拖累了。现在你不修身却去要求别人,不是搞错了吗?


孔子神情惭愧地说:请问什么是真实?渔父说:真实,是专一而诚恳的极致状态。不专一不诚恳,就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哭泣的人虽悲痛却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严厉却不威猛,勉强亲切的人虽微笑却不和悦。


真正的悲痛是没有声音而哀伤,真正的愤怒是没有发作而威猛,真正的亲切是没有微笑而和悦。有真实在里面的,神色才显露出来,所以要重视真实。把它用在人伦关系上,侍奉双亲则孝顺,侍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居丧则悲哀。忠贞以功绩为主,饮酒以欢乐为主,居丧以悲哀为主,事亲以安适为主。


功绩在于完美,不拘泥什么事迹;事亲在于安适,不考虑什么方式;饮酒在于欢乐,不讲究什么器皿;居丧在于哀伤,不计较什么礼仪。礼仪,是世俗所设计成的;真实,是禀受于自然的,是自己如此而不可改变的。


所以,圣人效法自然,重视真实,不受世俗的拘束。愚笨的人与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去忧心人事;不知重视真实,却沉沉浮浮随俗而变。所以差得太远了。可惜啊,你太早沉溺于世俗的虚伪中,而太晚听闻大道了。””


这里面内容非常丰富,特别重要的是,孔子问他:请问何谓真?”“这个字,固然是指真实,最真实的就是,是一切的来源跟归宿。但是,就人来说的话,真实是专一而诚恳的极致状态;以人来说的话,有真实在里面,神色才显露出来,就代表真诚


后面提到侍奉双亲,侍奉君主,饮酒,居丧等等。都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所以在儒家来说的话,它是在人间寻找适当的生活规范,还是要以为主。这个是禀受于自然的,是自己如此而不可改变的。渔父这段话影响很大。


后面,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特别强调说:我们这些人,所重视的就是自然的真实。自己如此而不可改变。他对于人间的礼仪,认为那是世俗所设计的,不是为我们这些人,追求法天贵真的人要去重视的。都跟这边有点关联。所以我们这边特别了解了道家重视的真实,可以包括儒家所谓的真诚在内。


真诚只能对人而言,人的真实就是真诚;人的真诚就是真实。这是修练的重要关键!

那么,再看〈渔父〉篇怎么结束,孔子后面对渔父的态度如何,让学生尤其是子路都看不下去了,怎么回事呢?


庄子这样写的。


孔子又再度行礼起身,说:今天我能遇见先生,像是天赐的幸运。先生不嫌弃而把我当成门人,亲自教诲我;冒昧请问您的住处,希望能受业于门下,最后可以学会大道。


渔父说:我听说,可以结伴同行的人,就与他一起前去体验奥妙的道;不可以结伴同行的人,他连自己的道都不清楚,就小心不要与他同行,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你好好努力吧,我要离你而去了,我要离你而去了!于是撑船离开,划进芦苇丛中去了。


颜渊掉转马车,子路递上车绳,孔子头也不回,等到水波平静,听不见摇船声,然后才敢上车。子路在车旁问说:我在老师门下很久了,不曾见过老师对人这么尊敬。万乘国君,千乘王侯见到老师,没有不平起平坐的,老师还会露出高傲的神色。现在这位渔父拿着船篙站在对面,老师却弯腰鞠躬,再三行礼才答话,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弟子们都觉得老师举止异常了,渔父凭什么值得如此礼遇呢?


孔子靠在车前扶手上,叹了一口气说:子路真是难以教化啊!你在礼义中沉潜也有一段时间了,可是粗鄙的心态至今尚未消除。来,我告诉你:遇到长者不恭敬,这是失礼;见到贤人不尊重,这是不仁。如果不是至人,就不能谦下待人,谦下待人不够专一,就不能保住他的真实,因此常会伤害自己。可惜啊!对人来说,没有比不仁更大的祸害了,而子路偏偏就是如此。


再说,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万物失去它就死亡,得到它就生存;做事违逆它就失败,顺应它就成功。所以,道所在的地方,圣人都会尊重。现在渔父对于道,可以说体悟了,我敢不尊敬他吗?””


你看,孔子一听就懂,懂了就可以有自己的心得来教导学生。当然,子路是学生里面比较特殊的一位,他喜欢外在的事功,尽自己的本事行仁、行义,甚至像侠客一样的。但是,孔子要教他向内去思考。孔子的教导还是一样:你不能失礼啊;你不能不仁啊。所以你要保住自己的真实,你没有保住自己的真实,那不就是失去了,走向死亡吗?


孔子的回答里面有关键的一句话,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我们把它理解为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所以后面说什么?万物失去它就死亡,得到它就生存;做事违逆它就失败,顺应它就成功。道所在的地方,圣人都会尊重。代表孔子也以圣人自我期许,因为渔父是悟道的人,他讲这些话,多么样的深刻!多么样的完整!


孔子遇到渔父,当然是很希望跟他学习。但是他自己的学生从来只听他讲过儒家的思想:仁义、礼乐、透过教化,修养自己,都在人间里面打转。而渔父能够超越这个层次,超越人间,超越自然界,找到一切的最后的根源,那才是真实的最后基础。


儒家讲真诚只是对人有效,但是人的真诚能改变自然界的真实吗?你能够不去了解自然界的真实,有什么样的生灭变化吗?而它最后的基础是道。


道是不生不灭的。你顺着这种道家的路线,才能够超越人间的局限,进一步去体悟大道。这是〈渔父〉篇告诉我们的。所以,在《庄子》接近尾声的时候,用渔父作为他的代表,给儒家的代表提出一些衷心的建议。


下一集就进入到第32篇了,就是〈列御寇〉篇。


主题是: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文泉zwq

    学习了这课,想起以前的至人无已,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真诚的夫子六十九了还要学习真实的道。学习真是一生的事情啊!学而时习之。

  • 菩提的刀

    等更新好着急,每次听不够。老师讲解的真好!

  • 王鑫_vx9

    最后对子路的教育还是没离开仁、礼等区分,所以也就扣题到为什么渔父不收孔子为弟子的原因: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 J之大盗

    越听越感慨,越听越钦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代的圣贤们心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忍辱负重,不忘自己的责任与志向,为了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传承文化底蕴,守护民族文脉,终其一生为其奋斗。人类文明思想的缔造者🙏谢谢老师

  • heart1965

    人的真实就是真诚,人的真诚就是真实。

  • irishigh

    处于阴暗就可以让影子消失,处于静止就可以让足迹不见

    irishigh 回复 @irishigh: 渔樵耕读,大隐于野

  • 听友376468418

    庄子借着《渔父》篇与孔子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真诚心灵对话:其一,如果人偏离了大道,足迹越多表明偏离的越远;人害怕影子,不是逃离,而是走向大树,那自然影子就消失了,也就是说人要回归于“道”。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其二,仕人想匡正天下并没有错,但要明白先修身才是最根本的,循着天理修“真实”,专一而诚恳到了极致就生出了真诚之心,有了这样的真诚之心,那么行仁、义、礼、孝等等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行为了,自然也就符合了天道,如此这样,人与物也都回归到于他们自然的原状了。

  • 听友376468418

    孔子尊重“渔父”,表示孔子以虔诚之心与礼仪尊重的是“渔父”背后所代表的“道”,“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不生不灭的。

  • 容容读故事

    人间是可以选择的,看你修到几重矣!

  • 菩提的刀

    庄子还是小看了孔子。儒家君子做该做的事,尽应尽之责,荣辱不惊,岂会患得患失,还特意拿出来向别人请教?不过渔夫对于真实的描述倒是与儒家相符,孔子对其礼遇也是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