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军备解码带来的最新军情和武器资讯,欢迎订阅关注!
8月5日下午,央视公开报道了海军航母编队近日出海进行威慑性演练,成功构建立体作战体系,并完成预定目标的消息,并提及航母编队跨战区合作、核潜艇水下护航等首次公开的重大讯息。连日来,海军航母编队的表现,堪称我国海军自2012年9月辽宁舰服役、正式装备航母以来最耀眼的一刻。最重要的是,我军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组建的反航母威慑体系,近乎完美地实现了近海驱逐美国航母的战略规划,我军历经数十年努力打造的反航母体系,终于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1949年4月,解放军第8兵团炮兵部队,在长江与英国“紫石英”号驱逐舰交火,最终以火力优势迫使其搁浅。这是解放军第一次与外国军用舰艇正面交火,最终的胜利结果意味着,多年来饱受屈辱的内河权益终于开始回到我们自己手中。不过,在内河作用巨大的岸炮,在应对海上来袭之敌时,不免有些力不从心。在1950年10月,海军开始装备从苏联购买的B-34Y型100毫米、B-13型130毫米海岸炮。到1951年,海军共部署了13个苏制岸炮团,并且还装备了340余门解放战争期间缴获的美、日制加农炮和高射炮。到1955年,海军海岸炮基本配置完善,其中视为主力的两款苏制火炮,最大射程分别为20.5千米和24.6千米。
直到60年代末期,岸防火炮群都是我军反舰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后400余次战斗中,总计有70余艘敌方舰船被击伤、击沉。但随着反舰导弹的性能逐渐成熟,射程有限的火炮逐渐无法满足海上作战需求。因此,我国在1963年组建了第一支岸舰导弹部队,装备着从射程42千米的“上游-1”舰舰导弹基础上,演化而来的70千米“海鹰-1”岸舰导弹,并在不久后改进出射程95千米的“海鹰-2”。到80年代初期,国内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反舰体系,但其中占据主力地位的仍然是岸基部队。051型驱逐舰、053型护卫舰虽然装备了“上游”系列舰舰导弹,但性能仍然有限,无法承担主力反舰任务。至于海军航空兵,当时仍然需要以轰-5搭载鱼雷执行反舰任务。
相比于60代表岸舰火炮不到40千米的有效射击距离,反舰导弹的大量应用,使得我军反舰距离拓展到超过100千米。水面舰艇在理论上拥有更远的反舰作战距离,但当时海军主力舰艇有限的性能和羸弱的海上侦查体系,使得这种战术难以实现。更重要的是,随着周边海域局势愈发紧张,我军远程反舰能力匮乏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海军发展了新一代“鹰击-6”、“鹰击-8”反舰导弹,并将其装备于最新的海上和空中作战平台。
具体来说,在80年代中期建造的051、053改进型号,都通过搭载“鹰击-8”大幅提高了反舰能力。而得益于从西方获得的大量先进舰艇技术,这些军舰的战斗力明显上升,各型雷达和作战系统的性能更是有质的飞跃,这都保障了舰舰导弹的作战效能,也具备在更远距离海上作战的能力。因此,虽然此后国内按照惯例,发展了射程更远的岸舰导弹,但舰舰导弹实际上已经取代后者成为海军反舰主力。此外,作战范围更远、使用更灵活的空中反舰平台,也由于南海局势的迫切需求而成为海军的重点发展目标。
由于当时轰-5老旧不堪,而强-5、歼-7、歼-8体型过小,无法挂载体积较大的反舰导弹,轰-6因此成为最后也是唯一可用的空中平台。1985年,由轰-6D挂载“鹰击-6”空舰导弹的新组合,完成官方试验并正式装备部队。不过,由于当时伊拉克与伊朗作战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以2亿美元的价格紧急采购了4架轰-6D,以及与之配套的数十枚“鹰击-6”空舰导弹。从伊拉克空军的实战结果来看,轰-6D与“鹰击-6”确实具备联合作战的能力,尤其是打击海上油轮这种大型目标更是得心应手。这些都表明,我军已初步具备在800千米外海域完成反舰作战的能力,但这个能力也较为局限。
首先,“鹰击-6”的基础设计非常老旧,尤其是抗电子干扰能力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从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对“鹰击-6”的测试来看,其对美国海军舰载电子干扰设备的抵抗力几乎没有。此外,轰-6D挂载“鹰击-6”时,虽然可以对800千米外的海上目标进行打击,但要求几乎没有任何飞行误差,必须一直获得实时目标信息。也就是说,必须在健全的远海侦查体系的辅助下才能实现作战目标。这一点在南海面对越南海军等规模有限的海上力量尚可,在常规海域对阵美国海军就变得毫无胜算。更重要的是,到了1996年,东南沿海局势骤变,美国海军航母开始成为我军必须要面对的对手。在这种压力下,一个新的时代逐渐开启了。
在21世纪的前15年中,海军对原有的反舰/反航母体系进行全面升级,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新体系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提升。其中,“鹰击-83”在最开始取代了旧式“鹰击-8”,成为国产水面军舰及常规动力潜艇标志性的反舰武器。与此同时,空中反舰平台也开始换装“鹰击-83”,以及从俄罗斯获得的重型反舰导弹,并且其型号也从早年仅有的轰-6D,变成升级型轰-6G、歼轰-7A和引进的苏-30MKK。最终,随着国产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在2012年批量生产,以及相应侦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国内终于建立起一支最远作战距离超过1000千米,能在600千米内保证反航母作战效能的作战体系,能无惧10万吨航母打击群以外的任何海上编队。
这种级别的反舰/反航母体系,对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来说,都已经是可望而不及,但对于自1950年起就反复面临美国海军航母威胁的我国来说,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作战体系,也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只不过,当时很少有人想到的是,我国这次的升级跨越幅度是如此之大。2015年7月,备受期待的东风-26、东风-21D弹道导弹,以令人震撼的姿态公开亮相。由此,最早由苏联海军提出设想,但由于技术难度过大而放弃的反舰弹道导弹项目,正式在中国军队实现。而这款跨时代武器带来的意义也很明显,凭借超过1800千米的有效射程,以及持续健全完善的海上远程侦查体系,我军第一次建立起超过1500千米的有效反航母作战体系。
由于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联队,即使在最理想情况下,最大作战距离也只有约1100千米,这意味着我军第一次拥有了在美国海军航母作战范围外,就能对其实施毁灭性打击的能力。毕竟目前美军航母编队中的“宙斯盾”作战系统,最多只能拦截速度3马赫左右的反舰导弹,面对最大飞行速度轻松超过10马赫,终端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的东风-26、东风-21D,实际上无法进行有效。至此,数十年来多次对我国展示狰狞面孔的美国航母,已经无法再直接对我国大陆造成威胁。不过,对于正积极成长为世界性大国的我国来说,这当然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东风-26、东风-21D虽然性能不俗,但这两者仍然属于被动防御武器的范畴,尤其是仅能在陆地上使用的特性,使得其威慑范围仍有很大局限。另一方面,陆基反舰弹道导弹无论性能如何,都只能实现反制对手航母而无法有效控制海洋,更无法因此获得更加广阔的海洋利益,这是冷战期间苏联海军犯下的错误。因此,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强悍的性能向远海进发,在驱离对手航母的同时,实现对海洋的控制,完成经济上的反哺,才是我国海军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2022年4月,在东风-21D基础上衍生的鹰击-21正式露面,并且成功列装于055型驱逐舰、轰-6N轰炸机。2022年7月,海军新一代003型福建舰正式下水,搭载的电磁弹射器成为海军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又一标志。换句话说,以大吨位电磁弹射型航母为核心,利用装载的隐身舰载机、预警机控制空域,最终保证055、轰-6N搭载的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顺利发射,这基本就是海军规划的下一代远海作战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不再受陆地发射的限制,能够在远海正面对抗美国海军航母打击群,而且还能前出远海,完成对相关海域的控制,这才是远洋海军最理想的装备策略。
作为未来理想模式的过渡形态,001/002型航母与当下搭载鹰击-18的055、装备鹰击-12的轰-6K,其实尚不具备在远海对抗美国航母打击群的实力。但在陆基弹道导弹的辅助下,在近海凭借强大威慑力驱逐美国航母,在理论上完全能够实现,并且在近日也经过了实际检验。事实上,美国海军“里根”号航母远离我国周边海域的实际表现,也反证了我军现有反航母体系的威慑力,已经对美军造成了事实上的威胁。展望未来,我们完全可以对更加完备、更加强大的新体系抱有期待,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海上巅峰对决,也许在几年后就会真正实现。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