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庐陵县令:减税、息诉、防灾、止盗、劝善

【第十五讲】庐陵县令:减税、息诉、防灾、止盗、劝善

00:00
20:10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次主要讲阳明先生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并且谈到了他的八字箴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做了一点简单的介绍。我还特别强调一点,阳明先生到贵州文明书院讲学,始论知行合一,“贵州士始知学”,这几个要素的综合,我们才可以说阳明学真正诞生,他这个时候还是主要在龙场。


阳明先生在龙场写了很多诗,其中的重要主题,除了讲他龙场悟道之后眼中那些景致的不同呈现以外,也表达他的故乡之思、故乡之情、故乡之怀。他魂牵梦绕总是想着啥时候能离开龙场。其中有两句诗,“寄语峰头双白鹤,终不久龙场”,他实际上相信:“我王阳明不可能在龙场这个地方永久待下去,真理总是会回归的,乌云不能总是遮蔽着太阳。”他在期盼着朝廷正气的回归。


一.减除杂税 存正心解民苦


从他个人来讲,他的确不算在龙场居留太久,从正德三年春天到达龙场,到正德五年三月离开龙场,在龙场实际居住的时间大概是两年稍微多一点。正德五年他离开龙场到哪儿去了?因为贬谪期满,当然要重新启用,朝廷派他做庐陵县的知县。庐陵在江西,阳明先生是一辈子和江西结缘。


他到庐陵县做知县,也是他第一次担任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做县令,官虽不大,也还是要管一个县的整体事务的。庐陵县尽管不大,但是历史上挺有名的,北宋有个大文豪欧阳修,像《醉翁亭记》里面就说,“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文天祥也是庐陵人,所以这实际上是很有文化根基的一个地方。

另外一个方面,这毕竟是个山区小县,按照过去的说法,朝廷的政治力量并不是能够全然地到达的,所以庐陵地方民风比较强悍,阳明先生到了庐陵县以后,立即就卷入了非常复杂的地方事务的处理。比如说他到了这里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解除了从正德二年以来当地的一项杂派,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进贡葛布,葛布是夏天用的,比较凉爽的一种布。


可是庐陵县向来是山区,哪里出什么葛布呢?朝廷就规定,没有葛布的地方就要摊派银两,庐陵县就摊派到105两银子,这实际上是多出来的一项杂派。本来山区百姓就很苦,多出105两银子的杂派,老百姓是非常不满意的,众口沸腾。


那是正德二年的事情,结果这个杂派不仅没有减掉,还增加了,越来越多,同时庐陵县也还要交木料、木炭、牲口等,总共加起来,整县要摊派到一万多两银子,老百姓生活过不下去了。


而阳明先生到任当年,庐陵县刚好又是受到严重的旱灾,疾病流行,阳明到了那里以后呢,直接就把所有这些杂派全免了。他给朝廷写了一个信,“我们当政者要‘垂怜小民之穷苦,俯念时势之难为’,免除了这个东西。如果因此而得罪了朝廷,那么我王守仁一个人甘愿受罚。”你看这是体现了阳明先生什么样的情怀?我们不要忘记他是因为贬官才刚刚起复,到了庐陵县以后,他干的第一件事情,居然把朝廷的这些所谓的苛捐杂税通通给免掉了。这个胸怀!若心中没有百姓,心中没有公平正义,能有这样的大智大勇吗?这是阳明先生在庐陵做的第一件事,那当然是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二.息诉止纷 顺农时导人心


再接下去,我们很难详细地叙述阳明先生在庐陵的事,但我们提几件事蛮好玩的。过去在古代社会这个地方官员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给民间断案。这个断案是断得多好,还是断得少好?古今观点不一样的。


按照古代的观点,这个地方官员应该很空才对,比如说像苏公判牍,那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苏东坡先生在杭州做杭州通判的时候,在冷泉亭那里判牍,他游山玩水、诗词歌赋,还一边审理民间案情,很潇洒。过去我们中国人一向的理想是这样子,监狱在那里但是里面没有人,那就说明这个地方治理得好。这跟我们今天的观点不太一样,今天我们法院也要强调增加多少审判量之类的,这跟古代的想法就不一样。


王阳明做庐陵县的县令,他案还是要判的,到了这里以后贴出个布告,“从某某开始,我们要开始审理断案,所以老百姓什么的有冤申冤。”结果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门一打开,一下子冲进来几千人,完全把县衙都要差点挤破了。所以说庐陵县民风是非常强悍的,以谏颂称,王阳明吓了一跳,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冤苦呢?他又把门给关上,贴了个布告,说从今天开始我不断案了。


阳明先生不断案了,是不是消极怠政懒政?不是的。他在布告当中发布了一个很清楚的理由,他说我之所以不断案、我之所以不放告,是因为现在正是农忙的时节,正是需要抓紧春耕的时节。


他是三月十八号到的庐陵县,“春时一失,终岁无望”。阳明先生一开门,结果县里几千人来告状,要把这几千个状全部都从头到尾审理完,农时也误了,对县里没有好处。所以不放告,那是要叫你们抓紧春耕生产,不违农时,这样我们终岁才会有望,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点,因为他把那些案件一翻,大多数都是属于鸡毛蒜皮的事。所以他同时又在布告当中说,你们都是乡里乡亲的,还是要心行孝悌,不要动不动有点鸡毛蒜皮的事就相互争斗,没完没了,动不动就是告状,要养成容忍之风,相互之间包容是一种美德。希望我们庐陵县的老百姓,年龄大的父老要教导子弟,而子弟们也要兴起孝悌之风,相互之间、邻里之间、乡族之间要讲个讲信修睦,要养成这样一种淳厚的民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我们整个社会所应提倡的东西。


事实上表明,阳明先生的这些布告,对于庐陵县民淳厚风气的回归是起到作用的。王阳明说,“希望各位父老乡亲,你们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再告了,到我这里来把诉状撤回去。”结果果不其然,还真有人来不断地、渐渐地把这些诉状撤走了,剩下没什么了。王阳明说,如果真有大案,真有深冤,那我肯定也会给你们审理明白的;我自己就会去查访的,查访清楚了,也自会秉公办事。这是阳明先生遇到的第二件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阳明先生给老百姓讲孝悌之道、忠信之理,根本上来讲是唤起老百姓本身的善良之心的回归。人人都有恻隐羞恶,人人都有辞让是非,这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是善的,这种善心一旦唤起,那么自然而然行为上就会回归于圣,这是阳明先生所期待的,而在庐陵县的政治实践当中,也是被事实所证明了的。


三.救灾防盗 济民生立保甲


第三件事情,进入夏天以后,庐陵县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秋天粮食丰收肯定是已经没有希望了。百姓困苦,痛苦之声不绝于途,因为大旱,接着又是疫病流行,又因为干旱,结果还火灾连绵。


对于这一系列的情况,王阳明都做了非常积极、非常切合实际的一系列的措施。秋收无望,阳明没有办法,但他能就眼前的事情进行补救。比如说疫病流行,因为程度太严重了,以至于家里自己人都不相顾了,因为都怕染病,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阳明一方面从道义上进行劝说,乡里乡亲的怎么能弃之不顾呢?更何况是自己的骨肉呢?另外一方面,他也采取积极措施,施药、扶贫、施粥等,积极地介入救灾活动,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蔓延。


比如说因为遭灾,整个庐陵县里县境多盗,激起饥民的反叛。那怎么办呢?阳明先生沿用了古代的保甲法,就是十家为甲,村村自保。保甲法我要特别提到,从古以来,保甲法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乡民的自防制度,自防与联防。每个村实行保甲法,也就使这个村对外起到了一种主动的防御作用。

我特别想提到的是,阳明先生对这个保甲法是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的,到了后来,正德十一年,也就是他到江西之后,他把保甲法发展成了十家牌法,是他自己的创造,它的基础实际上就是保甲法。保甲法的实施对盗寇四起,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


旱灾过后,火灾连绵,庐陵县是山区,山区老百姓造房子当然是就地取材,木头是最多的,老百姓的房子大多都是以木头作为基本建材的。老百姓为了节省材料,往往还相互借墙,你家的墙也是我家的墙,中间没有别的阻隔,火灾一旦烧起来,基本上一条街都烧掉了。


这里我提到一个有趣的事情,按照钱德洪在年谱当中的记载,老百姓在那里救火,王阳明先生也在救火。他是在县衙里头救火,他筑了个坛,坛里头烧上火,然后“身祷返风,以血禳火,而火即灭”,这个实际上是一个道术。所以说阳明先生对于道教法术所达成的造诣,在他的生平事迹当中是有多次体现的,至少在钱德洪的《阳明先生年谱》当中好几次提到,这里也是一次,这个我们不多说,知道有这么个事就是了。


四.灾后重建 究根源施对策


火灾灭了之后,阳明先生介入了庐陵县的重建,重新规划了整个庐陵县城。我觉得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他不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混过去算了,这非常体现阳明先生那种尽心尽职尽责的精神。


庐陵县火灾之后房屋的重建,阳明先生经过具体的实际的调查研究,他找到了为什么火灾那么严重的根本缘故。为什么呢?街道太窄,救火很不方便;楼房太高,一旦起火,水也不容易浇上去;另外一个,墙和墙之间都是木板,没有封火墙进行阻隔。


所以阳明先生在庐陵县的重建当中,他规定了街道的宽度,要求街道两边的房子在原来地基的基础上,各退地三尺,那就很宽敞了。同时他规定了楼房的高度,沿街的房屋最高不能超过一丈五六,哪怕是阁楼,最高的也不能超过两丈一二,太高的话水到达不了;古代没有今日的这种消防设施,高压水枪之类的,只能靠人力,所以规定楼房的高度是很重要的。然后更重要的是,楼房和楼房之间不许用板子来借墙,必须要有砖来隔断,叫做封火墙;一旦某家起火,因有风火墙之阻隔,它不容易把火蔓延开来。在沿街的一些地方,设置了大水缸等进行储水,以备救火。


他的这些东西哪里来呢?治理地方的这些知识哪里来呢?他没有到庐陵县之前,当然不会知道,庐陵县的房屋是这么个样子的,庐陵县的未来防火我们需要注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只有到了庐陵县之后他才知道,这叫做什么?这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我说他在庐陵县尽管时间不算长,担任庐陵县令不过七个月,但他应对了一系列严重的、复杂的局面,比如说及时地、妥善地处置了朝廷的重负、旱灾、疾病流行、火灾蔓延等一系列事情,不仅是体现了阳明先生卓越的政治才能,我说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他关于知行合一之说,在个人的政治实践当中的首次自觉运用。


阳明先生在庐陵七个月,七个月之后,朝廷让他进京朝觐,临走之前,实际上还给老百姓发布了一个告示,也就是说你们不要因为我这个县令走了,然后就怎么样,我还是要回来的。他当时可能并不知道他离开庐陵县就不再回来了,而事实上他到了北京朝觐以后,朝廷委派给他其他的事情了。


那么他离开庐陵到北京之后的事情,我们就下次再说,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茅台O老酒

    集集精品呀

  • 枯竭之源

    该评价不针对董老师。两点:更新不及时;存在欺骗营销,买的时候不知道会是一点点更新,有种被骗的感觉建议大家等全部更新完后再购买

    哥哥来搬砖 回复 @枯竭之源: 别太浮躁,东西得一点点消化。这又不是听评书

  • gegewu77

    非常精彩,若要立言,先立其德,而后知行合一,才令人更加信服!

  • 电商人_j6

    讲信修睦,要养成这样一种淳厚的民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

  • 花弄影1984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小橘子112233

    怎么这么久不更新?也不说明一下

  • 听友39461284

    所谓保甲法就是连坐制度。一人犯罪。一甲连坐。说的这么冠冕堂皇。

  • 听友39461284

    这个故事明显的是伪造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太大的事情。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影响农耕吗?都吃不上饭了,还顾得上这个些吗?这后人给王阳明脸上贴金,连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