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第190集-善恶无报应,徒呼奈何?

【盗跖】第190集-善恶无报应,徒呼奈何?

00:00
12:2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善恶无报应,徒呼奈何?


我们进展到《庄子盗跖》篇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五章可以说是盗跖把他的理论发挥到极致。他专门找了一些例子,也就是善有恶报的例子,明明是做好人做好事,坚守各种道义,他都没有好的下场。所以里面也提到人生的各种痛苦烦恼,我们虽然对这些想法不见得接受,但是也要了解在人间这种想法并不罕见。


我们先看庄子怎么继续写的。


盗跖继续说。


世间的人所谓的贤士,要推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让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尸体不得埋葬。鲍焦自命清高,非议世俗,抱树枯立而死。申徒狄进谏不被采纳,就背着石块跳河,被鱼鳖吞食。介子推最忠心,割下自己的腿肉给晋文公吃,后来文公背弃了他,他一怒而去,抱着大树被烧死。尾生与一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来,大水涌至他也不离开,抱着桥柱淹死了。


这六个人无异于被屠的狗、沉河的猪、持瓢的乞丐,都是重视名声而轻率赴死,不顾念自身应有的寿命的人。世人所谓的忠臣,要推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尸江中,比干被人剖心,这二人是世人所谓的忠臣,然而终究被天下人嘲笑。由上面所说的看来,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推崇。


你用来劝说我的,如果是鬼界的事,那么我无法知道真假;如果是人间的事,也不过如此罢了,这些都是我听过的。现在我来告诉你人的实况,眼睛想看到色彩,耳朵想听到声音,嘴巴想尝到味道,志气想得到满足。


人生在世,上寿一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除了病痛、死丧、忧患之外,其中开口欢笑的时刻,一个月里面也不过四、五天而已。天地的存在无穷无尽,人的生死却有时限;以有时限的身体,寄托于无穷尽的天地之间,匆促的情况无异于快马闪过空隙一样。


凡是不能让自己的心思与情意觉得畅快,好好保养自己寿命的人,都不是通晓大道的人。你所说的那些,都是我要抛弃的,赶快回去,不要再说了!你的道理胡说一通、急功近利,全是巧诈虚伪的东西,不能用来保全真实本性,还值得谈论吗!””


前面提到六个人,真是世间所谓的道义之人:伯夷、叔齐、鲍焦、申徒狄、介子推还有尾生。这些人在盗跖口中,是重视名声而轻率赴死,忽略自己应该有的寿命,而世间的忠臣,王子比干跟伍子胥也都下场凄惨,不得善终。


接着他提到鬼界的事,他无法知道真假,人间的事,不过就是如此。如此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专门选一些善有恶报的例子来说明。提醒你说:那你何必一定要分善恶呢?能够平安度日才是上策。


中间有一段倒是值得参考的:上寿一百,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我们一般人都以为古代人士活到七十岁就不容易了,事实上,盗跖这边说的是可以活到一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六十。这反而跟今天情况有点接近了,但比较重要的是什么?其中开口欢笑的时刻,一个月里面也不过四、五天而已。你想想看,这个月你有开口而笑,有几天呢?他说得有些道理,所以你一定要活得让自己开心。


后面所说的匆促的情况像快马闪过空隙一样。这是庄子常用的笔法。所以你要让自己活得愉快,让自己安其天年,这样才是通晓大道的人。这里面有一点尴尬,怎么盗跖讲了半天也在那边说,要你通晓大道。那盗跖本身的作为,有他一定的价值上的立场,又该如何说呢?


所以《庄子盗跖》篇里面对儒家的批评是够呛的,但是它本身的立场好像不见得非常的圆融一致。孔子跟他辩论下来,显然是占不到一点点便宜。


第六章,就是孔子最后怎么结束呢?结果又如何呢?


庄子最后是这样写的。


孔子再拜行礼,快步离开,走出帐幕上了车后,手中缰绳不觉掉落三次,目光茫然失焦,脸色有如死灰,靠着车前横木,低垂着头,气息微弱。回到鲁国东门外,刚好遇到柳下季。柳下季说:最近不巧,几天没见,你的车马好像有过远行,该不会是去拜访跖吧?


孔子仰天叹了一口气说:是的。柳下季说:跖是不是像我以前说的,违背你的想法吧?孔子说:是的。我正是所谓的没病自己找艾草来烧,急急忙忙跑去撩虎头,捋虎须,差一点被吞入虎口。””


就这样结束了,连续六章描写盗跖的故事,尤其是孔子跟他之间的对话,到今天还说这个幸免于虎口,虎口余生啊,就在这边得到生动的一个说法。这一次在这些对话里面,可以了解庄子用虎穴比喻盗跖的帐幕,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孔子这一次算是与虎谋皮了,完全彻底的失败。


我们念〈盗跖〉篇的时候心里要有准备,但是我相信你念过外篇里面,〈骈拇〉、〈马蹄〉、〈胠箧〉、〈在宥〉这几篇,你应该有一些心理建设了。知道庄子思想里面,是有这些对于人的认知造成区分之后,你如果要避开各种灾难,你要寻找源头,从源头去化解。最标准的一句话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大盗来了,就是盗跖啊!所以你要再往上提升,知道说,那是不是可以超越这一切呢?那就要到启明的层次。从来看一切,把一切都化解在一个完整的里面。


但是,麻烦的是什么?孔子是人间的代表,他整个儒家的思想就是希望从人性基本的立场出发,掌握到真诚这一点,真诚可以让你由内而发,感受到你跟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应该如何。与此同时,要接受教育、要遵守礼仪,这样才能够确实把握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然后尽力去实践你应该有的责任。


这儒家整个的构想,有它一套完整的系统。那么,不了解儒家的话,从外表来看,就会说:你整天讲的仁义道德,但你注意到人间的情况没有?人间很多遵守你们这些原则的人啊,下场都非常凄惨!就好像你本来是预设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的是这样的话,接着问题就在于说:谁来看善恶呢?谁来判断呢?


有谁有这样的能力,可以从内到外去了解任何其他人呢?对于善恶的报应,要从哪一点去判断?有些人原来是为善,后来为恶;倒过来也有。并且你从一个人最后的报应是好是坏,来推溯说他原来是善是恶,这基本上也很难对称。


因为你说有些善人有恶报,但是更多的是恶人有恶报啊!,那你说恶人有善报怎么办呢?那更多的是善人有善报啊!你要举例的话,没有人可以说服谁。大家彼此之间都变成是各自选择有利的材料跟论点,这样的辩论不会有结果。


所以我们在念到《庄子》书里面,有些篇章看起来是言论很刺激,不合我们一般所谓的常理,甚至像苏东坡都说:《庄子》书里面有好几篇要删掉,这一篇就是重要的非删不可的一篇,〈盗跖〉篇。


甚至,有些里面的材料像以前(〈外物26.4)说到儒者去盗墓,还用到《诗》用到《礼》这些。那简直是跟我们一般的想法差太远了。那你难道要完全废除这种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教育、儒家的理想吗?也说不过去。


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学道家,你不能只学到一半,你如果想知道说,人的生下来就有认知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喜不喜欢,都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它自然的发展就是区分,区分之后就会造成人间的价值观。顺这个发展下去非常复杂,僧多粥少啊,到最后天下大乱!


你看到这个是一个灾难,你就要到避难啊!我怎么看得远一点,看得范围广一点,然后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不好的,我开始就把原因设法取消。你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就需要有许多从反面来讲的言论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目的就要把你人间的价值观设法超越,提升到启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所以,道家思想比较适合少数人他有意去领悟大道。它如果普遍的放在让所有的年轻人都开始学《庄子》,那你就要问,学《庄子》哪一篇呢?


这就是自古以来,对于《庄子》研究的问题所在。《庄子》内篇比较没有这样的问题,外篇、杂篇有些地方就有不同的看法。能够两面兼顾而不受太多干扰的领悟道家思想的、核心的,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下一集的主题是:成王败寇的残酷现实。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eart1965

    善有恶报,能够平安度日才是上策。

  • heart1965

    一定要让自己活得开心!

  • 自牧南山人

    如果遇到困扰,那一定是我格局不够大,还限制在人间普遍的价值观里面。如果站在更高层次的“道”,来看人间的种种问题,那么就会看透一切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善恶厉害等等关系。

  • heart1965

    凡是不能让自己的心意和情意觉得畅快,好好保养自己寿命的人,都不是通晓大道的人。

  • 听友376468418

    “上寿一百,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黄帝内经•素问》开篇,黄帝就请教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们,年龄都能超过百岁,但动作都不显衰老、迟钝;现在的人,年龄刚至或超过半百,就显得衰老而没有力气,难道这是由于时代不同造成的吗?还是因为现在的人不会养生造成的呢? 我们华夏民族是多么的幸福,有这么多古圣先贤的经典可以拜读。他们的对话依然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呢。

    寿大美 回复 @听友376468418: 喜马拉雅的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非常好听。

  • heart1965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 听友376468418

    “若直接从孔子与老子二人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来看,就会发现他们虽然对立,但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他们形成一个整体。儒家的偏狭不应该归咎于孔子。”—《四大圣哲》P155页。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真正的差异,在于老子对道所取的是直接进路,而孔子则透过人伦秩序采取间接进路——因此,他们是同一根本观点之不同的实际结果。”摘自《四大圣哲》。

  • 莎莎_uq7

    抛开抛开眼前的一切报 从更长远更宽的角度 首先要考虑避开灾难 和如何保养和安顿自己的生命

  • 1863826dlog

    盗跖对儒家的批判可以理解为提醒我们要看到所谓仁义礼智的另一面,世人所认为美好的,另一面换个角度来看也未必美好。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才能不落边见,所见更趋向真实。

  • J之大盗

    “皆吾所闻知也”盗跖之言断言!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信道者也”人怎么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一生,那得多自私。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