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第191集-成王败寇的残酷现实

【盗跖】第191集-成王败寇的残酷现实

00:00
12:5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成王败寇的残酷现实。


我们进展到《庄子盗跖》篇的第七章、第八章,这两章都是两个人的对话,一位是孔子的学生子张,一位是满苟得,这当然是一个虚拟的名字。子张做为孔子的学生,在这里所谈的立场跟别人辩论的时候,居然是西方所谓的效益主义。就说你行善比较有利,可以得到各种很好的后果,得到名,得到利这些。譬如说你修养德行,最后别人认为你很好,给你名给你利这些。


这种效益主义,只看结果来决定你应该怎么做,基本上并不是儒家的立场,但是庄子这边是刻意用这种方式来说明儒家,他所了解的儒家。因为儒家的立场应该是从真诚出发:我的行善是由于内心的真诚,使我对别人的处境觉得不安,觉得不忍,然后我去行善;在行善的时候满足我内心对自我的要求。所以行善也就是一个人完成自己人生的一个做法,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你必须择善固执。


而满苟得的观点就有点复杂了,但你要记得一点就可以了。满苟得的立场有点像外篇里面,庄子特别强调的认知避难的层次。为什么?因为人间并没有明确的善恶报应,所以你最好还是避开灾难,从这个角度来说。


子张跟满苟得他们怎么谈呢?我们看看第七章。


庄子这样写的。


子张问满苟得说:为何不修养德行?没有德行就不被信赖,不被信赖就不受任用,不受任用就没有利禄。所以,从名来考虑,由利来计算,行仁义都是对的。如果撇开名利,回到内心来说,那么读书人的行为,也不可以一天不行仁义啊!


满苟得说:无耻的人富有,自夸的人显达。获得名利最多的人,几乎全是靠着无耻与自夸。所以从名来考虑,由利来计算,自夸都是对的。如果撇开名利,回到内心来说,那么读书人的行为,应该守着自然本性啊!


子张说:以前夏桀、商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是现在对仆役说:『你的行为与夏桀、商纣一样。』他就会面露愧色而心中不服,因为他们的行为连小人也看不起。


孔子、墨翟是穷困的平民,但是现在对宰相说:『你的行为与孔子、墨翟一样。』他就改变脸色,谦称自己不够资格,因为他们的行为是读书人所推崇的。所以说,权势大到天子之位,未必高贵;穷困有如一介平民,未必低贱。贵贱的区别,在于行为的好坏。


满苟得说:小强盗被拘捕,大强盗变成诸侯,诸侯的门下,就有仁义之士了。从前齐桓公小白杀兄娶嫂,而管仲却做他的臣子;田成子常杀了君主窃据国家,而孔子却接受他的赏赐。评论时轻视他,行动时却对他表示谦下,这是言行冲突在胸中交战,不是很矛盾吗!所以古书上说:『谁坏谁好?成功者就是首领,不成功者只能敬陪末座了。』””


最后这一句就是我们所说的成王败寇。里面子张的立场呢,他当然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行仁义有利啊,让你得到名,得到好处。那么,从内心来说的话,也应该行仁义,但他没有发挥这一点。


那满苟得就说:无耻的人富有,自夸的人显达。获得名利最多的人,都靠着无耻与自夸。是有些这样的情况,但他后面说得很有趣:回到内心来说,读书人应该如何?应该守着自然本性啊!这句话倒是对的,符合庄子的思想:你守着自然本性,根本就不要去考虑名利,就不会有什么无耻、自夸的作为。所以代表满苟得的立场是比较接近庄子的。


但他举的例子也都是善恶没什么报应的,里面举的故事有时候不完全符合史实。基本上他后面说:小强盗被拘捕,大强盗变成诸侯。就是前面(〈胠箧10.3)说过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的门下,就有仁义之士了。那么,齐桓公做了很多事是错的,那管仲做他的臣子;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大家透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这也是事实啊!


至于说田成子常杀君主窃据国家,这是齐国发生的事,就是陈恒弑齐君。这时候孔子已经退休了,在鲁国担任顾问的,曾经建议鲁君去联合各国讨伐田成子常。所以这边说田成子常杀了国君窃据国家,孔子接受他的赏赐,这个说法就有问题了。所以当然,最后结论是成王败寇就是了!


他们后续的进一步讨论,显然是举了更多材料也更生动了。


我们看庄子怎么继续写的。


子张说:你不修养德行,将使亲疏之间没有伦理,贵贱之间没有规矩,长幼之间没有次序;五伦六纪,又要怎么区别呢?满苟得说:尧杀害长子,舜放逐胞弟,亲疏之间有伦理吗?商汤流放夏桀,武王杀了纣王,贵贱之间有规矩吗?王季立为长子,周公杀了哥哥,长幼之间有次序吗?儒者言词虚伪,墨者主张兼爱,五伦六纪有区别吗?


并且,你正在求名,我正在求利。名利的实质,是不合乎条理、不见于大道的。我曾与你在无约面前争论,说:『小人为财牺牲,君子为名牺牲,他们用以改变真实、交换本性的东西不同;但是他们离弃自我而追逐外物,却是一样的。』


所以说:不要做小人,要反过来追求你的自然;不要做君子,要依循自然的条理。或曲或直,要随顺你的自然原则;眼观四方,要跟着时序一起变化。或是或非,掌握住圆环的枢纽;独自修养你的意念,与大道一起进退。不要执着于德行,不要成就仁义,那将会失去你的自我。不要追逐财富,不要企求成功,那将会失去你的自然。


比干被剖心,子胥被挖眼,这是尽忠的灾难。直躬指证父亲偷羊,尾生赴约抱柱溺死;这是守信的祸患。鲍子抱树而枯死,申子不辩解而自缢,这是廉洁的害处。孔子未能替母亲送终,匡子未能与父亲见面,这是行义的过错。这些都是前世所流传,后世所谈论的资料,认为读书人因为言语正直、行为果决,以致受到灾殃、遭到祸患啊。””


最后结论就是很明显的善有恶报。而在里面特别提到的几个人,他们所做的事包括像什么?忠、信、廉、义结果都不好。而在这里面,满苟得特别提到无约,这也是一个虚拟的名字,就是我跟你子张在无约前面辩论之类的。


所以基本上,前面他提到修养德行如何如何,但满苟得就认为说:你所谓的这些好人,商汤、周武王、王季,王季就是周文王的父亲,周公杀了哥哥,就是所谓的管蔡之乱。这些都是历史上可以找到的资料,但是也有些资料不见得完全符合史实。


譬如他说:孔子未能替母亲送终,这边说的应该是孔子未能替妻子送终。因为孔子的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才十七岁左右,他的妻子过世的时候,他正在周游列国。


那匡子未能与父亲见面,在《孟子离娄下》书里面提到的匡章:他父亲让他离开,父子不要见面,因为他对于父亲的作为不完全赞成。


那没有替母亲送终的,一定要强调这一点的话,应该是《孟子滕文公下》书里面的齐国的陈仲子:他们家世代都有国家的俸禄,但他觉得这不是廉洁的表现。他的母亲跟哥哥同住,他就不愿意与母亲多来往,因为他哥哥接受这样的俸禄。


像这些都是历史上许多事情都可以讨论,那里面也提到直躬指证父亲偷羊。在《论语子路》里面就是我们也说过,楚国的叶公跟孔子谈论的时候提过,说:楚国有一个人叫做直躬,也是一样,他的正直加在名字上面就变成直躬了。父亲偷羊,他去检举。

孔子认为这不叫做,他说︰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里面就有孔子是重视什么?真诚的情感。像亲情,胜过外在法律的规范。


很多人由此就认为儒家不讲法治,这个是讲到人情超过法治这些,这是不对的。你再怎么样的法律规范,是要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如果忽略人的真诚情感,那这个法律就变成刻薄寡恩了。


所以,从这边来说的话,儒家对于每一点都可以有它不同的理解,但在《庄子》书里面,子张跟满苟得的这两章对话材料也有它一定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立场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满苟得的立场有些地方也都符合庄子的思想。


譬如说,他要你不要做小人,要追求你的自然;也不要做君子,要顺从自然的条理。后面特别提到天极这个词,或曲或直,要随顺你的自然原则;我们就把天极翻译成为自然原则。庄子用用得很自然,这个北极、西极、太极、无极都用过了,这边出现天极就是自然的原则。


所以庄子的笔法,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但是里面的思想,重点何在呢?我们学的时候就要从里面加以分辨。


下一集的主题是:有钱人其实有六大麻烦。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eart1965

    获得名利最多的人,都是靠着无耻与自夸。

  • heart1965

    贵贱的区别在于行为的好坏!

  • 青青1227

    老师您您读的这个字是:翟(zhai宅)墨翟(di迪)

  • 听友376468418

    『谁坏谁好?成功者就是首领,不成功者只能敬陪末座了。』成王败寇,世间“好坏”的标准是由成功者来评判的。

  • heart1965

    成王败寇!

  • heart1965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 J之大盗

    世事变幻莫测,人心无常善变,只要自己保持一种理智淡然的处世态度,做任何事都凭良心,这就是最正确的做法,其他的,上天自有安排。“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守住原则,过好每一天。谢谢老师

  • 居正养德

    没听明白,不会做人了

  • 听友376468418

    庄子是把人生上推到“天极”道的高度来看,或曲或直,都随顺你自然的原则;他主张的理念是“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行仁与忠、信、廉、义都没有错,只是不要刻意而为之,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自然也往往难有好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