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02】 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到底是什么?

【老子思想02】 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到底是什么?

00:00
11:54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林欣浩。今天咱们,继续精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咱们这一讲继续来讲老子。咱们上一讲说,老子关心事物背后根本的规律,这些规律,叫做“道”和“德”,那么这些规律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这一讲就来讲,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根本的规律是什么。


冯友兰先生在解读老子的时候,抓住了一个字,叫做“常”,就是“经常”的“常”。这个“常”是什么意思呢?冯友兰先生引用了韩非子的说法,韩非子说了,什么叫“常”呢?你看这世上的东西,有生有死,有兴盛有衰败,这个世界上常见的东西都不能叫做“常”。只有从开天辟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东西,到了天地都消亡的时候,还不衰败的东西,才叫做“常”。说白了,就是永恒的东西。因为老子研究的是永恒的道理,所以老子特别喜欢用“常”这个字。比如咱们上一讲讲了几个概念:“道”、“德”、“有”、“无”。老子就会说“常道”、“常德”、“常有”、“常无”。


所以这里啊,冯友兰先生是提示我们,读《道德经》的时候可以注意“常”这个字,“常”字后面讲的,往往就是某一件事的规律。


比如《道德经》里有一句:“道常无名”。“道”,永远都是“无名”的。这个咱们上一讲讲过,意思就是,“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而且陈鼓应先生啊,把这句话啊,断成了“道常无名”,顿号,“朴”,多了一个“朴”字。木头还没有做成东西的时候,叫“朴”,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所以咱们有个词叫“质朴”。那么按照陈鼓应的断句,“道”的含义就更丰富了。就是“道是无名的,道是朴质的。”这是“道”的一个性质。


再比如,《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无为”,一个是“无不为”。什么意思呢?按照陈鼓应先生的解释。这里的“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就是“道”这个东西,它的运动,符合万物本来的样子。因为“道”是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事情,都是由“道”做成的,这个就是“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就是“道”是顺其自然的,一切事情,都是“道”来实现的。


好,前面这些“常”的东西,也就是永恒的规律啊,都是开胃菜。下面的这条规律,才是《道德经》的重头戏。


这句话叫:“复命曰常”,意思是“复命”,是万物永恒的本性。这个“复”啊,是“重复”的“复”,“命”是“天命”的“命”。这里“复”的意思是“回归”,“命”的意思是“本原”,“复命”就是“回归本原”。“复命曰常”,就是万事万物,最后总要回到它的本原上来。这个,就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反”的,“反”,就是“反面”的“反”,就是事物是要往回运动的。


这里啊,我要稍微批评一下冯友兰老师啊。冯友兰先生在写这本《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一个习惯,他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用哲学著作里的原文。而且啊,很多时候没有解释,就“啪”一下,把原文贴在书里,就完事儿了。所以大哲学家牟宗三先生,就吐槽过冯友兰,说冯友兰这么写书很狡猾。冯友兰这么引用原文,看着是很严谨,但是呢,你也不知道啊,这冯友兰是真懂还是假懂。实际上,牟宗三的意思就是,冯友兰不懂。大佬之间互相吐槽,有的时候是很狠的。


就好比说,咱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个“反”,就是“万物要往回运动”的这一块知识,是老子哲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冯友兰先生在书里,就把《道德经》里的原文列出来,也没怎么解释,就完事儿了。所以这部分啊,我得补充一些内容,讲一讲今天主流学者,关于这部分的知识点。


这里啊,《道德经》里核心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就是“道的运动”,是“反”。这个“反”字啊,写的,是“反面”的“反”。但是在历朝历代的学者那里,这个“反”字有两种解释。这两种解释在《道德经》里都能找到证据,所以都能成立。


第一种解释,这个字是“反面”的“反”。如果这么解释这个字呢,那么“反者,道之动”的意思,就是万事万物,最后都会向它的反面运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年四季的变化,这个天气啊,从冬天最冷的那一天开始,温度越来越高,高到极点了,到了夏天了,温度又开始降低。哎,天气总向反方向运动。也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这其实啊,是一个在古代比较常见的思想,因为古人啊,很容易在生活中,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循环变化的。比如《易》,就是《周易》这本书,也不是道家的思想,也能认为万物是循环变化的。再比如古罗马的历史学家塔西佗,也说过:“所有的事物中都蕴含着循环的法则。”说万事万物都是循环的。


这个,是历代学者对于“反”这个字的第一种解释,是“反面”的意思,万物都会运动到它的反面。


关于“反”字,还有第二种解释,解释成“返回”的“返”,就是万事万物会回到原本的状态里。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返璞归真”。本来这块玉石,已经雕琢得很漂亮了,咱们把它变成没有雕琢之前的样子,就是“返璞归真”,就是返回到原本的样子。


那么万物原本的样子,到底是什么呢?老子有两个字来形容,一个是“虚”,一个是“静”。“虚”是“空虚”的“虚”,“静”是“静止”的“静”。这两个字又不好解释了。但是您别急啊,咱们有一个小技巧,很容易就把这两个字理解了。


这个小技巧是这样的,咱们学道家、佛家思想的时候,有一些概念,如果正面不好理解,咱们可以试试从它的反面理解。我们说不出它是什么,我们就说它不是什么。“虚”的反面是什么啊?是“实”,“实实在在”,或者是“盈”,是“充盈”。不实在,不充盈,就是“虚”。老子啊,喜欢用山谷,来形容“虚”,所以咱们有个词叫“虚幻若谷”嘛。咱们看那个山谷啊,哪部分是“虚”的啊?不是有石头、有土的那部分,而是中间看不见的那部分,空的那部分。就好比说,我向您展现一个攥紧的拳头,这个叫“实”。我把手张开,这只手就好像托着一个空气碗一样,那么手中间空着的部分,就是“虚”。等于“虚”啊,是被周围实在的东西衬托出来的。所以,不充盈、没东西、不实在,这个就是“虚”。


那什么叫“静”呢?“静”的反面是“动”,不动就是“静”。那您说了,好,你让我不动,那我就保持现在这个姿势,一动不动,浑身紧绷、肌肉僵硬。这叫“静”么?这不叫“静”,这还是“动”。你现在的动作,就是在努力地保持静止。那什么叫“静”呢?不是僵硬,是“不动”,我不去动,我什么都不干,也包括我不去努力地紧绷肌肉,保持身体僵硬,这些事情我都不干,这才叫“静”。就好比说,我们到了大自然里,看见小草软绵绵地,随着微风轻轻晃动,我们会说:“啊,小草的生活好平静啊。”从物理上来说,小草其实是在移动的,它是在被风吹动,但是小草没有努力去做任何事,我们认为,这个状态就叫“静”。


“虚”和“静”,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根。老子说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说这“虚”和“静”啊,能产生实在的东西,产生“动“的东西。所以,如果把“反者,道之动”的“反“,理解成“返回”的意思,那么万物会返回到哪里呢?就是返回到“虚”和“静”的状态。所以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我们说的“复命”,回到本原的状态,就是回到“静”。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老子主张无为,反对追求财富啊,成功啊,征服天下,就是因为老子认为,你们追求的这些东西,都是不“虚”、不“静”的,那它们早晚得没,早晚得回到“虚”和“静”,那你们瞎折腾什么呢?老子的整个思想就在这里了。


咱们这一讲啊,说的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那怎么能把这种思想用在现实世界里呢?怎么能用这些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呢?我们下一讲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北雨弈

    老子这么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居然只有4章

  • 锐瑞不可挡v

    听中国哲学史的这么少?

  • 1580545kydo

    老子的思想经久不衰,永葆生命力

  • 好先森_gu

    优秀

  • 君子猫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