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林欣浩。今天咱们,继续精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咱们这一讲继续来讲老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啊,老子主要讲的是人生哲学,应该怎么生活,怎么为人处世。其实《道德经》的原文里啊,有大量的内容,讨论的是怎么治理国家,怎么让国家生存下去。
这个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因为春秋战国的时候,社会开始乱了,在政治上,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比如兼并战争,比如征兵的扩大化,就是过去战争的主力是贵族,到后来平民百姓就成为主力了,后面还有什么“编户齐民”,就是给老百姓上户口,把老百姓管起来。各种政治上的新事物出来,所以当时的热门话题,就是讨论政治。老子也很关心这个,所以老子写的《道德经》这本书啊,有很多政治内容。其实可以看成是一本啊,给诸侯国君主,出谋划策的书。
那么,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这有意思了。前面说了,老子主张,事情会向反方向发展,所以在老子看来,现在那些政治家们,靠正常思路做的所有事情,全都是错的。什么富国强兵啊,扩大军队,扩张地盘,这些全部对。
那应该怎么做呢?治理国家,就一个字,“静”,“安静”的“静”。就是“不生事”。
老子说了,一个国家,你的规矩越多,禁止的事情越多,那老百姓就会越贫困。一个国家的利器越多,国家就会越昏乱。这个“利器”啊,是“锋利”的“利”,字面意思是“锋利的武器”,就是这个国家里,武器越多,国家越乱。也有的人认为呢,这个“利器”啊,指的是权谋。那就是说这个国家里,使用权谋的人越多,国家就越乱。这都说得通。总而言之,老子啊,就是反对在国家里搞事情,统治者采取的措施越多,对国家越不好。所以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就是用强力去弄它。意思是统治者对待天下,不能用强力去摆弄。因为“为者败之”,非要这么干啊,就会失败。
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就是你们统治者,老是抱怨老百姓太难统治了,为什么啊?因为是你们啊,总想“有为”,总想用各种办法,去插手管理老百姓,你弄太多了,所以才难管理。
好,前面啊,老子说的是,统治者对待国家不能“有为”,不能用强力。那应该干嘛呢?应该“无为”,不去干涉老百姓。这样做的结果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就是统治者什么都不干,老百姓自己就能发展好了。这就有点类似于后来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主张的那一套东西,就是政府对社会少管,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好。这一派学者认为,政府应该是小政府,对这个社会少做动作。
老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啊,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哎,这不是做大菜,不能精雕细刻,用刀工,下一堆佐料,那不行。烹饪小鱼,就是把它弄熟了就完事儿了,别老动它。这句话,就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句名言。
老子主张政治上应该追求“静”,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减少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剥削。老子认为,统治者做的事情多了,想要的财物就多,老百姓生活就苦。尤其是当时的统治者生活奢侈,对老百姓没有好处啊。所以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百姓为什么挨饿啊,因为你们上面的人收的税太多了,所以才挨饿。本来老百姓的物产是够吃饭的,为什么还挨饿呢,那就是被拿走的太多了。
老子要求呢,统治者生活不能奢侈,不仅如此啊,老百姓呢,也不能有机巧之心。要做到这一点啊,统治者和老百姓,都不能有过多的欲望。统治者欲望太强,会欺负老百姓。老百姓欲望太强,不安于平凡的生活,也会乱生事。你想啊,老百姓要是欲望很多,要这要那,那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都不管,那不就更乱了么?
所以老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想办法降低民众的欲望。你看咱们今天的消费主义,是想办法增加大众的欲望,告诉你,这东西好,赶紧买,不买你就完了。老子的主张正好相反,认为统治者,应该不标榜圣贤,不搞榜样,这样百姓就没有争强好胜的心了。不引入珍奇的商品,这样老百姓就不会有盗窃的心了。不放纵老百姓的欲望,老百姓的心也就不会乱了。正好跟现在的消费主义是反着的。
那古代的统治者应该干嘛呢?对老百姓啊,应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把老百姓啊,喂饱了,身体锻炼强了,但是要削弱老百姓的志气,降低老百姓的欲望,这样社会就好了。
说到这里,冯友兰先生还拿老子,和佛家的思想比较了一下。因为在咱们一般人的印象里,这两个学派,都主张清心寡欲,都反对欲望。但是冯友兰先生说了,其实二者还是不一样。因为佛学认为,欲望是个坏东西,得彻底拒绝它。但是老子对老百姓,要“实其腹”、“强其骨”,还是要追求身体强壮,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还是要满足的。所以老子的理想社会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是老百姓啊,吃饱穿暖,安居乐业,生活还是不错的。用童书业先生的话说,这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农村。
但是要是维持这样的社会,禁止百姓多余的欲望,就还得做到一点,不能让老百姓的知识太多。为什么呢?冯友兰先生总结了三个理由。第一,求知本身,就是一个欲望。第二,知道的东西多了,人就不知足。第三,人有了知识,就有了满足欲望的能力。那你满足了欲望,就会有更多的欲望,无休无止。所以在老子看来,知识多了,欲望就会多。所以老子主张“绝学无忧”,就是除了老子的思想外,别的知识少学,学了会带来烦恼。所以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让老百姓没有多余的知识,没有多余的欲望,这样最好。
老子说了,“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百姓为什么难治理呢?是因为百姓的“智”太多了。这个“智”啊,是“智力”的“智”。那统治者应该怎么办呢?统治者应该“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不要让老百姓太明白,让老百姓“愚”,“愚”就是“愚蠢”的“愚”。这里的关键就是,这个“智”字和“愚”字,应该怎么理解。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不能让老百姓有智力,应该让老百姓愚蠢,那这个啊,就是说老子主张愚民政策。老百姓愚蠢了才好治理。但是呢,也有很多学者,比如陈鼓应先生,把“智”字,解释成“智巧”,就是说,指的不是智商高,而是心思太多。“愚”呢?也不是“愚蠢”,而是“淳朴”。因为老子也用“愚”这个字来形容他自己,他觉得“愚”这个状态挺好。要是这么解释啊,那就是老子主张老的是,百姓应该淳朴,应该心眼儿少。这就是理想中的,治安良好的小农社会。
另外,冯友兰先生的解释,也很好。他是这个“愚”啊,是“大智若愚”的“愚”,不是一般的蠢笨,是大智慧,是智慧的高级境界。所以啊,老子是希望老百姓,不要有小聪明,小的智巧,而是要有“大智若愚”的大智慧。那这么解释啊,老子就不是主张愚民了,而是反过来,主张要启发民智了。这个,我觉得也解释得通。
总而言之,老子追求的世界,就是统治者基本不干涉老百姓,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欲望,没有什么心思技巧。老百姓就算是有武器也不会用,有车船也不出远门。结果“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古人理想中的小农社会。这在老子当时的时代,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的社会越来越乱,战争越来越残酷,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所以老子觉得,还是回到过去的小农社会最好。但是以今天的历史经验来看,这个想法就不太符合历史事实了。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是坏事。所以老子的政治思想在之后的时代,只有部分思想被使用了,比如统治者不要太奢侈,不要总干涉百姓的生活。至于“小国寡民”的理想,就做不到了。
好了,老子的部分啊,就说到这里。总的来说啊,老子最大的贡献,是在哲学上,为后来的中国思想史,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就是他认为,事物总会发展到相反的方向。另一点呢,万事万物的终极真理,“道”,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是超越语言的东西。之后的中国哲学史上啊,好多哲学家的思想,都有这两个成分。你看我们老百姓也会说,“物极必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是事物向反方向发展的思想。我们还会说“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真理不能用语言描述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已经变成了传统思想分不开的一部分了。
到了这个时代啊,因为孔子、墨子、老子这些截然不同的思想,都出现了。这个时候呢,哲学家们吸收了这些不同学派的想法,经过综合思考,他们思想也在进化。下一讲啊,咱们来讲一个孔子的进化版哲学家,孟子,看看吸收了新思想的儒家,是个什么样子。咱们下一讲见。
即使是最务实的墨子,也只是用静止的,僵硬的视角来看待实际问题,这就是农耕文明所带来的狭窄,而商业文明,因为和其他地区有频繁交流,所以,天生视角要广阔很多,也务实很多。
会持续更新吗?
后浪君 回复 @听友341364333: 会的 每周三五各更新一期
既然是让百姓老死不相往来,那要大智慧有什么用?所以冯友兰的解释不太合理。更倾向于陈鼓应先生的醇朴。
现在重新听诸子百家,可以感觉到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眼界和深度都和爱琴海的商业文明都有明显差距,尤其逻辑和实证方面,简直是自说自话。爱琴海文明是有可能直接发展成现代文明,或者说文明的文明。而中国思想的内在结构缺陷,可能注定了2000的蹉跎
老子给政治家指点迷路啊用现代人百姓的思想意识恐怕是不能接受的
超级喜欢你的讲解!
老师上集举刘邦和朱元璋那两个“不争”的例子,我不赞成。我觉得不恰当。这两位主本质上是想争的,刘邦只是当时没有项羽那么强大,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朱元璋说采取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之策。他们都是竞争者,只是策略不同
君子猫 回复 @我见犹怜11: 不要拘泥于字面意思吧!道都是无法定义、说清楚的,何况争与不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