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01】对于孔子,我们还有很多误解

【孔子思想01】对于孔子,我们还有很多误解

00:00
11:10

你好,我是林欣浩。咱们继续来精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这一讲啊,咱们迎来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重头戏,就是孔子。咱们这一讲要穿越到孔子的身边,尽量还原一下,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这一生啊,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很简单:就是他努力学习知识,立志用知识改变天下。结果他活着的时候没能改变天下,但是教了很多学生,他用思想改变了中国历史。


咱们都知道《论语》里的这么一段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咱们经常用来说自己:“啊,我三十了,我到了而立之年,我应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了。啊,我四十了,我应该不惑了。”但其实啊,咱们仔细看《论语》的原文,原文里这段话的最前面啊,还有一个字,“吾”,“吾”就是“我”。人家孔子说的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家孔子说的是他自己,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什么的。说的不是咱们。


为什么说孔子“三十而立”呢?是因为孔子他们家啊,血统很高贵,祖上是贵族。但是到了孔子这一辈儿啊,家里就很穷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干过像看仓库、喂牲口,之类的底层的工作。在当时那个贵族社会看来啊,这就是非常贫贱的生活了。但是呢,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好好学习,学习当时的各种制度,贵族的礼仪。这孔子生活的国家,是鲁国。这个鲁国,是周代的贵族制度保存得最好的地方。而且孔子的家族呢,就曾经从事跟贵族制度有关的职业,所以孔子他们家有家学。孔子能接触到好多人见不到的,珍贵的资料。所以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学到三十岁,他在贵族制度这方面的知识,已经小有名气了。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到鲁国来访问,有些知识的困惑,还要咨询孔子。哎,问问专家,您看这事儿该怎么办。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哎,咱们俗人的理解,就是孔子三十岁了,立了,是一号人物了。当然孔子不是这么解释的啊,他是说啊,他三十岁了,学会了必要的知识了,知道了做人的道理了,所以“立”了。


立了之后呢,孔子的心思就活分了。因为孔子的目标不是当学者,孔子是想要当大官儿,去亲自改变当时的社会,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孔子就想要拜访其他的诸侯国,想要找个官儿做。去哪个国家呢?孔子出生在鲁国,您听说过“齐鲁大地”吧?齐国和鲁国,都在咱们今天的山东省,两个国家距离很近。而且呢,齐国是当时东方的大国,当时齐国还搞过管仲变法,齐国还出过春秋五霸里的第一位霸主。哎,齐国的实力特别强。孔子呢,就去了齐国,想要齐国的国君重用他,通过齐国的力量来挽救天下。结果人家齐国的国君不用他,等于说孔子三十多岁,求职失败,只能又回到鲁国,好好钻研学问,教书。所以叫“四十而不惑”,学到四十岁,学明白了啊。


然后他呢,又继续学习。李零先生的观点是,孔子到了快五十岁的时候,学了很重要的一本书,叫做《易》,就是“周易”的那个《易》。这个《易》啊,是古代一部占卜的书。这个“占卜”啊,咱们习惯叫它“算命”,什么叫“命”啊?古人把不能违背的东西,叫做“命”。古代最厉害的力量,叫做“天”,就是“天空”的“天”,从“天”而来,不可违背的力量,就是“天命”。都是算命,为什么《易》这么厉害呢?古人认为,这本书算的是“天命”,是整个宇宙不可违背的规律。孔子五十岁,学完了《易》了,孔子认为,我掌握了知道“天命”的本事,所以叫“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认为自己知道“天命”了,认为自己这一次有能力改变天下了,所以再次出山。之前不是教了很多学生吗?于是这次带着很多学生,乌泱乌泱地周游列国。他周游了好多地方,当了一些小官,但是都很不顺利。最后孔子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后来越来越失望,最后就去世了。


这是孔子的一辈子,用今天的标准说,就是一个不得志的教书匠。但是后人不断地神话孔子,咱们一般人印象里的孔子啊,就是一个敦厚的长者。是一个很慈祥的老师,但其实,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情绪,普通人的优缺点。


咱们举个例子啊。孔子最看重的,是周代的贵族制度。这个制度里,包括一些大事儿,比如诸侯应该听从周天子的话,士大夫应该听从诸侯的话。但是呢,也包括一些小事儿,比如该怎么吃饭啊,该怎么穿衣服啊。比如说,当时没有椅子,古人是直接坐在地上的席子上,叫“席地而坐”。这个“席地而坐”呢,就有规矩,得类似于跪着一样,跪在地上,然后屁股坐在自己的脚后跟儿。如果你歪着坐,身子斜倚着,这就有点儿不规矩,得不正式的场合才能这样。如果说,我不跪着,我为了舒服,把两只脚伸直了向前放,我直接一屁股坐地上。那就是超级不规矩。结果有一天,孔子去拜访他的一个老熟人。这俩人认识好多年了,很熟。孔子这个老熟人啊,平时就不在乎这些规矩,很散漫一个人,再加上跟孔子是老熟人了嘛,结果这个人等孔子的时候啊,是两条腿向前了,一屁股坐地上的姿势。这样坐,舒服啊。结果孔子一进门儿,就蹿儿了,马上翻脸,拿手里的手杖,去敲那个人的小腿。而且开始翻旧账。孔子说:“你这个人啊,小的时候就不知道理解,长大了也没有成就,你现在这么老了,你不死你就是个祸害!”这里还有一句名言:“老而不死,是为贼”,就是出自这里。所以你看,孔先生啊,也不是个绝对的谦谦君子,真的触犯他的底线了,他骂起人来挺狠的。人家坐着,是不讲理了,孔子直接让人家去死,其实也很不礼貌。


再说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孔子最看重的,是周代贵族的制度。但问题是啊,过去的贵族都有钱,有好多土地,好多制度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过钱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啊,贵族的孩子越生越多,很多小的贵族家庭有起有落,不是每个都有钱。就比如孔子,家里的祖辈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但是孔子小时候家里也很穷。这时代变了,再无条件地坚持贵族的制度,就会有问题了。


比如《论语》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最好的学生,颜渊去世了。颜渊的父亲呢,很伤心啊,想厚葬颜渊,但是没有钱,就想求孔子,出钱。但是孔子也没有钱,颜渊的父亲就想求孔子,把他的车卖了,厚葬颜渊。因为当时的人很注重“礼”,而且还相信啊,人死后是有感知的。所以葬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礼”,颜渊又是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所以就想让孔子,把车卖了。就这么一个事儿,结果孔子说不行,我不能卖车。其中一个理由是什么呢?孔子说我曾经当过大夫。按照规矩,以后我出门就不再能走路了,走路不合规矩,我必须得留着这车。其实孔子当时已经不是大夫了,但是不行,这车我一定得坐。等于说啊,这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出门坐车,孔子选择坐车。这就在咱们今天看来啊,就有点不近人情了。因为什么啊,就是因为这些规矩其实是给贵族指定的。当初周代刚建立的时候,每个贵族都有分封的土地,人家家里不缺钱,觉得大夫出门坐车很正常,没考虑家里得穷得要卖车的情况。这孔子在社会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还要坚持旧制度,就有点不近人情了。


再比如,孔子的生活里有很多规矩,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外面买的饭不吃,非得自己家里做的才吃。但是呢,他自己不做,还得别人伺候他,别人给他做。别人给他做了吧,他还挑,什么食物变色了不吃,做法儿不对不吃,不到饭点儿不吃,这肉不按规矩切的,不吃。关键是,孔子家里还穷,孔子带学生出门儿的时候,还饿过肚子那。你说你没条件,你穷讲究什么呢?这些啊,也是,因为这些规定是给贵族准备的。孔老先生还要这么坚持啊,就有点儿讨人厌了。咱们说穷讲究穷讲究,其实就是有点儿说孔老先生的意思。


那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我说啊,孔子首先就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真的一心为了天下好,没想过自己。缺点是呢,有些小事太古板,有点儿讨人厌。孔子说的话呢,也不一定每一个字都对,但他确实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很多话都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甚至直到今天都有价值。这个价值到底有多大,冯友兰先生到底是怎么评价孔子的呢?咱们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三人行小斋

    孔子的经历告诉世人,知识可以一时改变自己,思想可以一直改变他人。

  • 心中暗影

    建议再读一论语,凭空臆测,随口戏说不可取。

    听有声1201 回复 @心中暗影: 而且建议他完整的读过之后再来评说

  • 弘思远益Adc

    我们不必把孔子拔高到什么样的程度,但也不能曲解成一位倒驴不倒架,穷显摆的固执的形象,关于颜回论语里边孔子说的很明白,他对颜回和孔鲤的待遇是一样的。至于其他的,我们可以多考虑孔子所重视的“礼”。

  • 该起风了49

    能学到的,能用到的,能总结的,能流传至今 学以致用

  • 1374551fyin

    什么叫礼,不懂瞎扒扒,

  • leo唯

    有的观点不认可,孔子不是滥好人,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有自己的想法,他非得卖车么,人去世后一捧土,就算有灵魂,去世已经脱离本体,为什么要必须卖车才是爱,他只是在普通人里,有不普通的愿望,而且实践了,用餐是他的习惯,他有能力魅力也要有性格,难道是大佛么,高高在上的神像,不食人间烟火,没有性格!而且你有个性,就有家内人愿意惯着,宠着。

  • 北雨弈

    中华民族的光辉

  • 听有声1201

    完整读过论语这本书吗!居然这样形容孔子

  • 1357808bbos

    小儿不知天高地厚,对孔子妄加评价。口口说孔子是普通人,孔子真的是普通人吗?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普通人,所以把什么人都当成普通人。

  • 爱北京西山

    为什么到玄学就没有了,请继续讲,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