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林欣浩。欢迎收听由我解读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可能有听众对我不熟悉,但如果你听过《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个书名,那我就感到很欣慰了。像《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佛祖都说了些什么》《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这些书,是我写的关于中西方哲学的科普书,已经畅销了十几年,累计销售了上百万册,是很多榜单里的哲学入门必读书。我擅长把复杂、抽象的哲学内容,用直白、有趣的语言讲给你听。
一提到哲学,可能很多听众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我为什么要读哲学呢?对我的生活有什么用啊?那其实《中国哲学史》这本书的作者冯友兰先生,曾经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的最后一章里,还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段文字啊,可能是他临终前几个月口述的,应该是冯友兰先生最后的思考。冯先生说啊,哲学没有小用处,只有大用处。哲学的大用处,就是提高人生的境界。
具体来说呢,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做自然境界,就是顺应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生活。别人都上班儿,我就上班儿;别人结婚,我也结婚;别人度假旅行,那我到时候也得旅行,从来不想为什么。不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活着,而且啊,是根本不觉得自己需要思考。这个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自然的境界。
然后是第二种境界,功利境界,这种人就比上一种高级一点。上一种人是不反思自己的生活,功利境界的人呢,反思了,想了,而且想明白了,我就是要为自己的利益活着。无论是要增加财产、地位,还是荣誉,总之我要为了我自己活着。这种人呢,在客观上,也可能为社会做贡献。比如冯友兰先生举的例子是秦皇汉武。秦皇汉武客观上对历史做贡献了,但是他们做这些事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他们自己。这是第二种境界,功利境界。
第三种人类境界呢,叫道德境界。这种人的生活也是为了利益,但是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啊,认为人和社会是对立的,社会占有利益多了,个人的利益就少了。所以他为了自己好,要从社会里抢利益,或者把社会当成工具,利用社会,为我创造利益。而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呢,意识到了,人啊,离不开社会,人和社会是一体的。这个社会啊,就好像是人的皮肤一样,你不能把人的皮肤剥下来,社会和人,整个这一坨,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就好比说,按照前一种功利境界的想法,我有一百万,我自己享受,我就心满意足了。但其实呢,一个人如果真有了一百万,真的享受够了,他会觉得,他还是空虚,他在这个世界上没着没落的。如果他手里还有钱,他就会考虑做一些,他觉得对这个社会有意义的东西。很多有钱人就是这样,钱多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追求意义了。这个,是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再往上走,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叫做天地境界。道德境界是觉得,人跟社会不是对立的,人和社会是一体的。天地境界呢,是发现啊,社会也不够大,在社会之外啊,还有整个宇宙。也就是一个人,除了他自己之外的所有东西,这个就是宇宙。人和宇宙之间呢,也不是对立的,是一体的。人活着,要考虑的终极问题,是他跟这个宇宙的关系。那这个时候,社会对他的评价也不重要了,社会是表扬他啊,是批评他啊,不在乎了,因为我关心的是我在这个宇宙中是什么位置。这个是最高级的境界,天地境界。到了那个境界啊,人还是做着普通的事,但是整个人就没有烦恼了,感到人生是充实的,是完满的。
那么,怎么能达到天地的境界呢?冯友兰先生说了,光听道理,没有用。就是你上课,老师讲了,什么是天地境界,你把老师的话记住了,这没有用。需要的是,自己走一遍哲学的路。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思考一遍哲学家的观点,然后去亲身实践,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就好比说啊,哲学是一场长跑。我直接开着车,带你到终点,指着终点说:“看见了么,这就是终点。”这没有用。只有自己亲自沿着哲学之路走一遍,才能真正来到终点。这个,就是我们学习哲学的价值。
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条哲学之路最好的路径,就是读中国哲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一个巨大的不同。
西方哲学的特点,是特别重视概念的定义,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会在马路上逮到一个人,就跟他辩论,到底什么是正义。对方说出一个解释,苏格拉底会说你这个解释不对,有什么漏洞。咱们再好好完善这个解释。这就是西方哲学的思路,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完善定义。一个概念的定义如果没说清楚,我们就没有办法严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后面的哲学研究就没有意义了。
但是中国哲学就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孔子思想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仁”,就是“仁爱”的“仁”。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论语》里,很多人都问过孔子“仁”是什么意思,结果孔子每次回答的都不一样。如果按照苏格拉底的标准来看孔子,那孔子连讨论哲学的第一步都没做到,孔先生你应该先好好理理自个儿的思路,再来跟我们聊。你自己的定义还没想清楚呢,你根本没资格当老师。可是在中国哲学看来,孔子这么讲“仁”,正是中国哲学的魅力。因为孔子讲学问,根本就不是想发表什么严谨的思想,他是想教他的学生怎么生活。
你看,咱们讨论生活的时候,其实也不会较真具体的定义。举个例子。比如咱们心里有事儿,别扭了。另一个人劝咱们,说做人啊,应该“想开点”。结果咱们一听,就跟他说:“不行!我得跟你辩论辩论,你跟我说,到底什么叫‘想开点’!”比如跟相声里说的,大太太跟花匠儿跑了,您还在家里摆谱儿呢,你管这叫“想的开”,还是叫“心大”啊?
这种质问啊,在苏格拉底那里,是有用的,苏格拉底经常会有类似的反问。可是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您想,这么说不就是抬杠么?人家是让你想开点,关花匠什么事儿啊?所以孔子为什么每次关于“仁”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就是因为孔子最关心的就不是严谨的定义,孔子是要教学生具体怎么生活。他是在根据当时学生所处的环境,告诉学生,你现在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知道应该怎么生活就行了,不需要背下来具体的定义。
这个,就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理性,而中国哲学一开始就是奔着生活本身去的。中国哲学也追求真理,但是这些真理是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就好像是一本《真理追求手册》,写了好多东西,就是要讨论什么东西是对的。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好像是一本《生活指导手册》。里面也有很多字,也要讨论什么东西是对的。但是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看了知道答案,而是要你按照这本书指导的内容去生活,然后在生活中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说,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就是《生活指导手册》的合订本儿。直接把古人追求的各种方式都放在一起,然后比较它们的优劣和异同。
不过啊,冯先生的这本书毕竟是一本学术著作,不是面对大众读者的,所以直接阅读会有一点累。所以我会用咱们现代人熟悉的语言,结合咱们今天熟悉的例子,把这本《中国哲学史》里的精华内容为您讲一遍。让您在放松的时候,就能把这本书听完。您可以了解,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孔子、老庄、王阳明等等大哲学家,他们最精华的主张是什么。
而且啊,因为冯先生写作的时间比较早,有一些观点,今天的学术界已经有更新、更准确的结论了。所以我给您解答的时候,还会为您补充学术界最新的观点。您将要听到的,是一本与时俱进的,跟着这个时代一同进步的中国哲学史。
接下来,就请您跟我一起进入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世界。
这个好,浅显易懂,小白也能听下去!收藏了
后浪君 回复 @似和: 谢谢鼓励
我将无我,是什么境界?
影子19720419 回复 @達摩流浪者_: 佛家,出我,真我
谢谢老师,解读的太帮了,感恩老师。
有多少看了艾教授的推荐过来的
哲学就是做人做事的格局体现。主播的演播亲和力非常强,循序渐进的让人进入领悟……
后浪君 回复 @所行怎不应: 谢谢鼓励~共同学习
说得对!中国哲学是知道怎么生活,在生活中找答案。问题是,这答案到底是什么?!敢情还是让大家一脑袋浆糊哦
搬运工您好!我还以为你是哲学家呢
我太喜欢林欣浩老师的书啦!第一次听到声音,果真和书的气质好像,娓娓道来~
自然\功利\道德\天地👍👍👍
这个题目不够严谨,哲学要有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或有方法论是要形成完整的逻辑系统的。所以除了老子王阳明等是哲学家,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都只是思想家
雷_雨 回复 @经纬_ra: 这是受西方观点影响的观点。不过还不偏激。以前有人按西方人观点,中国人根本没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