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072 抵制从众:合理的独特性会使我们更加快乐

《社会心理学》072 抵制从众:合理的独特性会使我们更加快乐

00:00
09:27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提到了很多次“社会力量”,大家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社会规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强大影响力。那么我们所有人就必须要为此而放弃自己的独特性吗,追求与众不同在当今社会就是不可取的吗,当然不是。


我们每个个体拥有的力量同样是非常强大的,我们人类不是任由被外力推动的被动的机器,我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来采取行动,可以不受强加于自身的力量影响,如果知道有人会强迫我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我们会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这也会促使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的个体独立性,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会起到哪些作用。


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每个人都有过逆反的经历,每个人都会珍视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当我们感到很强的社会压力时,或者我们的自由受到了外界的束缚,我们的第一想法就是站出来进行反抗。


正所谓“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就像是“苦命鸳鸯”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家族的对立反而加深了他们的爱情。再比如小孩子,他们常常通违抗父母的命令来维护和彰显自己的独立个性,因此精明的父母通常不会给孩子下生硬的命令,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例如到了洗澡的时间,可以询问孩子是想要盆浴还是淋浴。


很多实验研究都表明,企图限制个体自由通常会引起“事与愿违” 的反从众行为,这也证明了逆反理论的正确性。在一次现场实验中,当周围的同学都开始带腕带,许多之前带腕带的学生就不带了。同样,当看到足球流氓也带着巴宝莉的帽子时,自认为“绅士”的英国球迷就开始不带这种帽子,以此将自己与足球流氓区分开来。


逆反理论也有助于我们解释年轻人的酗酒行为。加拿大药物滥用研究中心调查了18〜24岁的青年,结果表明达到法定饮酒年龄21岁)的人,在过去一年中喝醉过的比例为69%,而不足法定饮酒年龄的人喝醉的比例则达到了惊人的77%。


但是在美国的一项对56个学校所做的调查显示,达到同样为21岁法定饮酒年龄的学生中,有25%是滴酒不沾的,而21岁以下的学生中这类人的比例只有19%,这也从侧面解释了逆反心理同样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坚持独特性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区别,都生活在一个完全从众的世界,那么这样的世界会是快乐和幸福的吗?如果逆反会让周围恪守社会规范的人感到不适,那么逆反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吗?


虽然个性很张扬的人会在人群之中显得十分突兀,但是西方文化认为,如果所有人的个性都完全一样的话,同样会让每个人都感觉不舒服。


美国普渡大学研究者斯奈德和弗罗姆金的一项实验表明,当人们认为自己有适度独特性时,自我感觉和满意度会更高,并且他们的行为也会去努力保持这种独特性。斯奈德告诉曾参加过态度测试的普渡大学学生们,他们的“10个最重要的态度”与其他1万名学生的态度要么完全不同,要么几乎与之完全一样。


然后让他们参加一个从众实验。那些被认为自己没有独特性的参与者,最有可能以不从众和逆反来体现自己的个人特征。而且,那些独特性指标最高的人在实验中受到多数派的影响最少。


渴望表达独特还表现在给孩子所起的名字上。很多给孩子取与众不同名字的父母,却常常碰巧取了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名字。美国记者和畅销书作家佩姬•奥伦斯坦指出,60年代那些想标新立异的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丽贝卡,以为能打破取名的旧俗,结果发现许多人都取得了同样的名字。


“希拉里”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美国是一个很流行的名字,当希拉里•克林顿成为名人后,人们反而也用得更少了。奥伦斯坦观察发现,尽管这些名字的流行度在逐渐减弱,但在下一代可能会重新流行起来。


把自己视为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个体,也表现在人们的“自发性自我概念”上。耶鲁大学的威廉•麦奎尔等人研究发现,当要求儿童做一下自我介绍时,他们最多的提到的是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国外出生的孩子更可能提到他们的出生地,红头发孩子与黑发或棕发的孩子更愿意提及自己的头发颜色,体重较轻和体重较重的孩子更可能介绍到自己的体重,少数族群的孩子更愿意说一下自己的族群等等。


同样,与异性相处时我们会对自己的性别更敏感。当一位男性心理学家去参加美国心理学会的会议时,恰巧其他10位参会者都是女性,他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性别与众不同。第二天会议结束时,但他开玩笑说,自己去洗手间排队的时间比其他参会者都短时,这才引起周围女性参会者的注意,此前她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群体的性别构成。


麦奎尔认为其中的道理就是,“只有当个体与众不同时,才会意识到自我。”因此,“如果一位黑人妇女在一群白人女性中,她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一个黑人;但如果她去到了黑人男性群体中,那么她的黑皮肤就没有那么突出了,她也会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位女性”。


这种洞察力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非白人环境中长大的白人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白人身份,为什么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能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为什么少数派群体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以及自身所处的文化又是如何与独特性发生关联的。


很多异地生活和工作的人都知道,你的口音会让你清楚地意识到你的家乡和籍贯,而且如果周围的人如果通过你的口音知道了你是外来人,你也会对此非常敏感。


即使不同的文化之间非常相似,人们也会注意到彼此的差异,甚至非常细微的差别也会引起歧视和冲突。英国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以小人国两大派系斗争的故事讽刺了这一现象。


小人国里的小人因为非常小,所以总是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的一派认为水煮蛋该从大的一端剥开,而另一派则认为该从小的一端剥开。放眼全世界,苏格兰人与英国人、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或天主教徒与北爱尔兰新教徒之间的差别看来并不大,但是,正是这些小小的差别却造成了彼此间强烈的冲突和对立,当两个群体极其相似时,冲突往往也最为明显和紧张。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离经叛道,然而讽刺的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群中与众不同,并热衷于特立独行。自我服务偏差的研究表明,其实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不仅是独特性,而且是符合道德规范的独特性,这也是为什么独特性同样可以致力于道德规范的养成,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原因。


全篇总结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第一部分讲到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通过保持独立性和一些“叛逆”来抵制外界的从众压力。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坚持自身独立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力,对于独立性而言,最重要的是在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去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既能让你因没有丧失自由而快乐,也会让周围的人给予认同。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欢迎订阅专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我们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