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第179集 -修行的九个层次

【寓言】第179集 -修行的九个层次

00:00
12:5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修行的九个层次。


我们进展到《庄子寓言》篇的第二章、第三章跟第四章,修行的方法在第四章,但是第二章跟第三章都比较短,内容跟孔子有关。譬如在第二章是庄子跟惠子,这一次,他们两个并不是辩论,而是谈到孔子。他们怎么谈孔子这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呢?这是在第二章谈到的。


第三章谈到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到曾子开始做官的时候,赚的钱很少,但他可以奉养父母亲。后来做了大官赚的钱很多,但父母不在了,曾子很伤感,所以孔子对这件事有什么评论;然后第四章就是颜成子游,他这次谈到修行的九个层次,代表他已经学成了。到底怎么回事?


我们先看看第二章,庄子跟惠子怎么讨论到孔子。


庄子对惠子说:孔子到了六十岁时,六十年来都在与时变化。有些事开始时认为是对的,后来认为是错的。不知现在所谓对的,不是五十九岁时认为是错的。惠子说:孔子是勤于立志、善用智巧的人吧?


庄子说:孔子已经放弃这些了,他不是说过了吗?孔子说:『人从自然禀受本性,含藏灵气降生于世,即使发声合乎韵律,说话合乎法度,面对利与义时可以分辨好恶是非,也只能让人口服而已。要让众人心服而不能违逆,才可以立刻使天下自然安定。』算了吧,算了吧!我还比不上他呢!””


这两个人的对话很简单,但让人感动的是什么?一方面,庄子很了解孔子,他说: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这句话跟我们在前面〈则阳25.8〉篇看到的,提到蘧伯玉也是一样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跟孔子的情况完全一样。


而孔子跟蘧伯玉,蘧伯玉是卫国大夫,孔子跟他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庄子认为孔子也是一样:开始认为是对的,可能后来认为是错的。代表他不断的提升自己判断的能力,改善自己。


惠子提到孔子的时候,就用四个字勤志服知。也就是在惠子这个名家眼中,孔子是勤于立志、善用智巧。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孔子出现的场合,已经见识过很多了,真的勤于立志啊!看到别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就向别人请教有什么秘诀。善用智巧,因为他要教学生,也要设法因材施教啊!那么,庄子特别说什么?孔子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你讲的层次了。


孔子后面那一段话就让庄子很佩服了,这一段话提到人从自然禀受本性,一路下来,要让别人口服比较容易,要让别人心服是不容易。别人心服,代表大家都顺从本性顺着去走。你如果当领导阶层,能让底下的百姓都这么做,那真是不得了。


所以庄子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我还比不上他呢!真是不容易啊,让庄子公开这样说他还比不上孔子。至少儒家到这里稍微缓一口气了。


接着,第三章提到曾子了,这里提到曾子的心情,孔子做了简单的评论,也非常的深刻。


庄子这样写的。


曾子第二次做官时,心境又起了变化。他说:我先前做官时可以奉养双亲,只有三釜的俸禄而心里很快乐;后来做官时,有三千钟的俸禄而不及奉养双亲,我心里很难过。弟子请教孔子说:像曾参那样,可以说心中没有牵挂着利禄吧?孔子说:已经有所牵挂了。如果是无所牵挂的人,哪里会有哀伤呢!他看待三釜、三千钟,有如看到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


最后那一句话多生动,要知道三釜、三千钟,今天听起来有点模糊,在古代什么情况?我大致算了一下,依我的了解:三釜跟三千钟,后面的三千钟是前面三釜的一万倍。等于曾参开始出来做官的时候,一个月拿人民币一千块,后面是一个月一千万,那是多大的官啊!


当然,庄子写文章习惯夸张,反正就是我现在的薪水比过去多了一万倍,但是我父母过世了,我并不快乐。孔子就强调什么?曾参还是有牵挂,还需要继续修练。什么三釜、三千钟,其实就好像是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孝顺父母,不在于你有多少钱,有什么样生活上的条件的享受,而在于有真诚的心意。这一段很能代表儒家的思想,也配合道家的观念。


接着,第四章谈到颜成子游了,颜成子游在我看来,终于出道了。怎么说呢?我想,大家还记得颜成子游在《庄子》书中三度出场: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已经很震撼了。在〈齐物论2.1-2.2〉一开头,他的老师是南郭子綦。当时颜成子游看到南郭子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请教他,结果老师跟他说的是人籁、地籁、天籁的问题。


当时可能颜成子游不见得了解,后来到了〈徐无鬼24.10〉篇,他老师换了名字变成南伯子綦,颜成子游还是一样。为什么说也是同一位老师,同一个学生呢?因为它里面也提到类似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样的观念,所以应该是同一对师生。


在这里,第三度出场,颜成子游应该可以毕业了。


我们看看庄子怎么写。


颜成子游对东郭子綦说:从我听了先生的讲述之后,一年而返回朴实,二年而顺从世俗,三年而豁然贯通,四年而与物混同,五年而众人来归,六年而鬼神来聚,七年而合于自然,八年而不知死生变化,九年而抵达至为玄妙的境界。活著有所作为,死了可以休息。众人认为死是有由来的;而生是出于阳气,是没有由来的。


真是如此吗?生与死,哪一样是适宜的?哪一样是不适宜的?天有晦明寒暖,地有高下险易,我还要贪求什么?不知道生命的终结,怎能说没有命运呢?不知道生命的起始,怎能说有命运呢?万物彼此有相呼应的,怎能说没有鬼神呢?万物彼此没有相呼应的,怎能说有鬼神呢?


这一章确实不容易了解,前面一半还好,就是九个步骤,你再注意听一次。


首先是返回朴实,接着顺从世俗,然后豁然贯通;这三步比较接近外化,跟世俗都完全协调了。第四步与物混同,第五步众人来归,第六步鬼神来聚;这个比较偏向内不化,就是我自己不受外面影响,多少人来不在乎,鬼神都可以来聚合在这里了。最后三步是有内无外了,也就是合于自然,不知死生变化,抵达至为玄妙的境界。


他讲修行的九个步骤或是九个层次,可以大致分为三组,也就是从外化内不化,再到有内无外。可以说是颜成子游是很难得的,在庄子笔下也可以毕业了。


但最后面说到两样东西:一个是命运,一个是鬼神。怎么样讲命运呢?一般人认为死是有由来的,因为你现在活着,将来一定会死。但是生是没有由来的,你怎么生的?就没有一定的说法。


什么叫命?不知道生命的终结,但你怎么能说没有命运呢?不知道生命的起始,但你怎么能说有命运呢?换句话说,有没有命运,是人生的大问题。


再看鬼神,万物彼此有相呼应的,那怎能说没有鬼神呢?我们听说很多鬼神的作用,万物彼此没有相呼应的,那又怎能说有鬼神呢?很多事情并没有相呼应啊!譬如说鬼神的报应:有些故事好像真的有报应,有些故事,明明大家都认为应该有,最后却没有任何报应。那怎么办呢?


古代有一个墨家,墨子有一篇文章叫做〈明鬼〉,专门讲古代的鬼神报应。但是举了半天也不过举了大概六、七个故事。真的有报应的话,应该是六、七万个还差不多。只有六、七个有明确报应的故事,你要用这个来吓人,说:你要行善避恶,不然鬼神对付你。一般人不见得会在乎。


这说明什么?有没有命运,有没有鬼神,向来是人生的大问题。而庄子这边认为什么?你不用在这样的问题上费什么脑筋。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的内容相当多。开始前面提到庄子跟惠子两个人讨论孔子,惠子认为孔子勤于立志、善用智巧,这是一般的观念,从外表来看。而庄子替孔子辩护,说他已经远远超越这些了,除了让人口服还要设法让人心服,他还认为自己比不上孔子。


其次,孔子的学生曾参上场,曾参当然是很杰出的弟子,《庄子》里面多次提到他。曾参以前薪水很少,奉养父母很快乐;后面薪水很多,心里想说父母不在了,心里有些难过。他以为父母如果在的话,他的薪水那么多,可以奉养得更好。孔子认为不应该有差别心,认为钱多钱少不是问题。


最后谈到颜成子游,我们说他终于悟道了九年而大妙,抵达至为玄妙的境界。有九年,九年能到这种境界,已经是让别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庄子》里面,九年算是很短的了。


还记得前面(〈大宗师6.6)也提过七个步骤︰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这边第八点也是不知死不知生,这边相应的。所以《庄子》里面谈到修行的阶段,就这两个地方最明确。一个是分七个阶段,一个是分九个步骤,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性的内容。


下一集的主题是:阳子居反朴归真,才算是老聃的学生。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eart1965

    修行的九个层次:外化(返回朴实、顺从世俗、豁然贯通。),内不化(与物混同、众人来归、鬼神来聚。),有内无外(合乎自然、不知死生、抵达玄妙。)。

  • J之大盗

    孔子是“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又在黑暗时代用朴实的教诲持之以恒的信念“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钱,在陪伴亲人面前真的不那么重要。人生的“头”与‘尾’是最弱的阶段,孩子和老人是最需要陪伴照顾的。。颜成子游真是遇见好老师了,人生是质的飞跃啊!人的命运的就像道一样是有迹可循的,爷爷爸爸孩子的血缘关系也是有因缘的,所以生与死是有由来的,玄妙啊!谢谢老师

  • 张文泉zwq

    命运、鬼神这样的问题老师们不会告诉我们有没有,因为这都是一种感,组成人的能量、信息以及因此形成的频率是不同的,感就不同,但老师们告诉我们怎样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去在意它,去关注完整的根本的究竟的道

  • 飞翔人生聆听者

    不应该有差别心,认为钱多钱少不是问题。怎么样理解?才对

    高灵智慧空间 回复 @飞翔人生聆听者: 本自具足,为道日损

  • 自牧南山人

    简简单单地生生活,人群中有我,我在人群中,本来如此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我有庄子的境界那么现在我就在和庄子一起喝茶聊天呢,我在天地间,一会是人一会儿可能是树吧,飘飘然不知在哪里在哪个年代。

  • 清风152

    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 知和合

    老师好

  • 听友376468418

    庄子喜欢拿孔子来说事,是把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作为点评的坐标,大约能反衬出儒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

  • 飞翔人生聆听者

    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认识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