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庄子写作的笔法:寓言,重言,卮言。
我们进展到《庄子》的第27篇〈寓言〉篇,这一篇内容相当的丰富,它的要旨是这样的。
“它首先谈到庄子的写作方法,有“寓言、重言、卮言”,这个重要性自不待言,他所表达的是万物的“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因此言说有它的限制,所以不可拘泥。后面很难得的是庄子对孔子再度加以肯定,还说:“我还比不上他呢!”在修行的方法上,有一章也提到颜成子游说的九个步骤可以参考。最后,又提到阳子居听从老聃教诲,放下身段,以平常心跟别人相处。”
我们这一集先看〈寓言〉篇的第一章,这章内容主要就讲那三种方法:寓言、重言跟卮言。
我们看看庄子怎么写的。
“寓言占了全书的十分之九;其中借重古人的话又占了十分之七;随机应变的话时时出现,再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寓言占了十分之九,是要假托外人来论说。父亲不替自己的儿子作媒;父亲称赞儿子,不如别人称赞来得可靠;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一般人的过错。与自己看法相同的就附和,不与自己看法相同的就反对;跟自己相同的就肯定它,跟自己相异的就否定它。”
这是第一段,庄子要用寓言来说明,它这边说占了十分之九,当然是稍微夸张了一点;接着说重言占了十分之七,因为重言是借重古人的话,是包括寓言在内,要不然的话,早就超过这个“十”的范围了。
接着谈什么叫重言?
“借重古人的话占了十分之七,是为了中止争论。因为这些是出自前辈的见解,年纪虽长,如果没有立身处世之道留给后人参考,也就算不上长者。做人如果没有优于别人之处,就是没有走上人的路;做人如果没有走上人的路,就称之为老朽。”
这是第二段,所以庄子的“重言”用得非常的生动,他借重最多的是谁?最多的是孔子,其次才是老聃;至于像尧、舜、更早的黄帝,那更多得不得了。所以整个加起来看的话,庄子善于使用“重言”。因为借重古人的话,一般人才要听,否则,庄子说他同时代的人,连惠子在内,都不见得买帐的。所以庄子很喜欢使用“重言”是跟这个有关。
那最难的,最精彩的是“卮言”。
庄子继续写着。
“随机应变的话时时出现,再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顺应无穷的变化,由此可以安享天年。不用言论,则一切平等;平等的状态加入言论,就无法平等了;用言论来说明平等的状态,就会变得无法平等了。所以说,不要发表言论。在说话时,没有发表言论,那么即使终身都在说话,也未尝说过话;即使终身都不说话,也未尝是不说话。
说可以,自有它的理由;说不可以,也自有它的理由。说对,自有它的理由;说不对,也自有它的理由。为什么是对?对有对的道理。为什么是不对?不对有不对的道理。为什么是可以?可以有可以的道理。为什么是不可以?不可以有不可以的道理。
万物本来就有它对的道理,万物本来就有它可以的道理,没有一物是不对的,没有一物是不可以的。如果不是随机应变的话时时出现,再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又怎能维持长久!万物各有种类,以不同形态相互传接,开始与结果像是循环,无法找到他的端倪,这就称为自然的均齐。自然的均齐,也就是自然的分际。”
庄子在里面三度提到“自然的分际”这个辞。所谓的“卮言”就是随机应变的话。自然的分际就是“天倪”,所谓的“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倪”出现三次,就是“自然的分际”。
事实上,中间那一段,在〈齐物论〉里面第六章、第七章都出现过,说:“可以”有它的理由,“不可以”也有它的理由;说“对”说“不对”都有理由。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各有各的道理。万物本来就有它“对”的道理,本来就有它“可以”的道理。不然为什么会出现万物呢?
任何东西只要出现,没有“不对”的;没有“不可以”的。所以在描写这种变化的情况,当然要用随机应变的话,再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也就是所谓的“当说则说,当止则止;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样的观念。
在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很多精彩的话,尤其在“卮言”这个部分要设法特别了解清楚,因为除非你不说话。所以在《老子‧道德经2》里面就提到“不言之教”:我没说话,我就可以用我的行为来教导你们。
“希言最自然”:很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也说“悠兮其贵言”:他非常珍惜他的话,不愿意轻易出口。所以老子为什么对说话那么谨慎呢?这边庄子说了,因为你一说话,就不可能完全公平。
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我们的语言里面一定有自己的传统观念,譬如你学习中文,你就会想到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喜欢强调孝道,但是很抱歉,孝顺的“孝”这个字,在外文的翻译里面找不到。它必须用两个方法来描写:第一个是,“孝”就是顺从;第二个,“孝”就是宗教里面的虔诚的心态。主要是指敬,尊敬的“敬”。
但事实上,我们讲“孝”的时候,跟说你要遵从法律、遵从警察这些,是不一样的。我们讲孝顺的时候,跟说你要祭祀祖先,祭祀鬼神,那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讲“孝”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深刻的关怀之爱”。但是,很抱歉,你用外文翻译翻不出来。
同样的,外文里面也有一些字,中文很难翻译。譬如说,我过去推荐学生到美国念书,他们的问卷里面常常会有一点,问说:这个学生的个性,它特别提一个字叫做“Integrity”。“Integrity”怎么样?中文就很难翻译,勉强翻译叫做“表里如一”,能够很诚信,就是个性是完整的,不会说在这边表现一面,后来又有另外一面。
所以,“Integrity”是很难做到的,等于他个性是一个整体,他不是一个多面人,不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所以在介绍的时候,学生才20岁上下,你就跟他说这个学生“Integrity”非常好,恐怕外国人也不太相信,因为这需要修练,修练到最后,最好能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话算话,能够负责这些。
这说明什么?每一种文字都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字里面一定隐含了这个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所以庄子说得实在是非常的深刻啊!他说:“不用言论,则一切平等,大家都不说话,保持沉默,那当然是所有一切平等了。但是平等的状态一加入言论,就无法平等了;进一步,用言论来说明平等的状态,就会变得无法平等了。”
结论是什么?不要发表言论。在说话时,没有发表言论,那么终身在说话,也都未尝说过话;即使终身都不说话,也未尝是不说话。
比较容易了解的是前面一句: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说话,其实他没有说过话,因为他说的话都是别人说的,他只是引述别人的话,重复一下以前的人怎么说。比较难了解的是终身都不说话,也未尝是不说话。
的确,很多老人家他不见得说什么话,因为他有他的行为表现;做人处事有他自己特定的风格。久而久之,做晚辈的、做学生的看多的时候,也都觉得老师好像用他的行为在告诉我们这个,告诉我们那个。
庄子为什么讲这些寓言、重言,就是希望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一字一句都要把它背下来,不要念死书也不要死读书,而要活学活用。懂得了它的意思,也就是上一集说过的“得意忘言”。
“言”,本来是人的认知能力具体的表现,但你一说话,难免就陷入区分的状态。你要在说话里面,超越区分进入避难,已经很难了,再进入到启明,那就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心里面有默契。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我们现在终于了解了庄子的写作方法,读《庄子》读到这里,都快结束了,到现在才知道说:“哎呀!庄子善于用寓言,从鲲变成鹏,大鹏鸟飞九万里,这种都是寓言。”教你不要执着,要从里面了解庄子的想法。
“重言”,他用了太多孔子、老聃的话,都是庄子自己想像的,有一些似乎有根据,但事实上也都是庄子自己引申发挥的,这就叫做“重言”。借重古人的话,你才会特别重视它。
接着是“卮言”,事实上全书的写作方法,“卮言”在我看起来反而占得比较多,也就是发挥的地方。“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自然的分际。所谓的自然的分际是什么意思?你看对谁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该用什么比喻,该怎么强调什么是重点;说到什么时候该停止,该换一个方式,都是随机应变。这叫做自然的分际。
下一集的主题是:修行的九个层次。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道、佛两个系统,感悟有相通之处。《庄子》接着《老子》写,傅佩荣老师以经论经,把“道”说清楚了!
个人理解卮言是庄子不明说的提示之言,就是在寓言和重言之中相互转化之言,来表达庄子的思想。这种“不明说”恰恰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每个不同经历的读者被寓言和重言所触动而感悟也是一种“卮言、天倪、曼衍、穷年”。谢谢老师
“寓言、重言、卮言”等于是作者庄子对“读者”世人的一种内心告白吧,告诉人们他为什么要这样写,采用了近乎是极度夸张的手法。不然在乱世中,一介布衣谁会听你讲了什么呢?即便你是拥有“真理”,那又怎样,这大概就是庄子的智慧吧。
存在即合理🌻
寓言占十分之九,重言占十分之七,卮言随机应变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
老师好
没心没肺
不说而无不说,妙
一共有181集,怎么讲到178集就结束了呢?求解?谢谢!
傅佩荣国学馆 回复 @听友417806040: 每周三更,还没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