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蓼

水蓼

00:00
09:25

水蓼

喜欢看植物图谱,翻到“水蓼”一页,眼前一亮,便想起了

老家沟畔溪边那成片成丛的水蓼。

或许是咬嚼起来满嘴辛辣的缘故,水蓼在老家叫辣椒草。只

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在风中摇曳着的水蓼。

少年时期,假日里,常常去溪中玩水。水中多水蓼,有红梗

与白梗二种,从辛辣味而言,红梗水蓼远要比白梗水蓼辛辣得多。

少年们常会折断红梗水蓼去偷袭小伙伴的嘴,看到小伙伴双手捂

嘴,直吸冷气,便会哈哈笑着四散跑掉。

还记得那时用红梗水蓼诱鱼的场景。说是死水里的鱼怕辣,

遇辣便会浮出水。我们便采集了大把的红梗水蓼,用石块舂捣,将汁液连同捣碎的水蓼枝叶倒入水中。很偶然会有几条小鱼跳出水面,又很快地钻入水中,我们只好长久地盯着水面,随手擦擦

眼睛,泪水便被刺激着涌出来。然而少年的我们照常乐此不疲,图的是一种乐趣,因为鱼常常是看不到的。

古时水蓼其实是一剂调味品,古代中国食品中的辣味最早便

是依靠水蓼调就的。

《礼记·内则》便有关于水蓼调味的记载:“和糁不蓼。濡豚,包苦实蓼;濡鸡,醢酱实蓼;濡鱼,卵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

大致意为和米饭时用不着水蓼,蒸煮鱼、豚、鸡、鳖时,要将水

蓼塞入其腹膛内。制作鱼子酱时,也要放入水蓼。

唐朝的《药性论》中也有水蓼调味的说法:“蓼叶与大麦面

相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水蓼”条中对此也有说法:“生于

浅水中,故名水蓼。……今造酒取叶,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

取其辛耳。”

看来古人也是喜食辛辣的。现在人们在蒸煮鸡、鱼时也有将

葱、花椒、姜、辣椒等调味品塞入腹膛的,岁月逝去了数千年,

传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秋风吹过,水蓼便开花了,开得烂漫,《广群芳谱》中写到

水蓼“身高余丈,节生如竹,秋间烂漫可爱”。水蓼花期较长,

特别到了晚秋或初冬,花却最旺,尤其红梗水蓼,开花也呈现红

色,一穗一穗地垂挂着,水蓼成丛成片,绿叶红花,再与白苇共

生,更是秋水中一景。古代小说中在描写到水边的秋色时,往往有这样的开头:“红蓼滩头……” 终究晚秋,植物萧瑟,风中的水蓼, 显出孤寂的样子,在文人笔下更增添有一种伤感的落寞情绪。

南唐李煜曾以水蓼隐喻内心的悲伤与痛苦,题《秋莺》一首: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宋朝范成大写过《道见蓼花》一诗,全诗如下:

秋风袅袅露华鲜,去岁如今刺钓船。

歙县门西见红蓼,此身曾在白鸥前。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

吃螃蟹。宝玉和群芳们诗兴大发,分题作咏菊诗,宝钗作了一首《忆菊》,以水蓼抒发自己的凄凉情绪: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写到贾迎春出嫁前,宝玉心中不免

郁闷,便常常独自一人去紫菱洲畔闲走,是在晚秋,看到了眼前

红蓼白苇,想到姐妹们一个个离家散去,禁不住悲从中来,吟成《紫菱洲歌》一曲: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