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6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6

00:00
09:37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6:不上市!避免一夜暴富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昨天我们说到了,任正非的一个观点,小富快跑,暴富就会跌到,不上市就可能称霸世界。这里面有3层意思,1是团队的战斗精神,过多地馅饼会腐蚀一个人,一个组织的活力,会败坏团队的精气神,不上市,也可以有国际标准的薪酬待遇,每年还有客观的奖金和稳定的分红,对团队会形成有益的吸引力。



2是决策的可控性,以华为如此分散的股权架构,任何一家资本,都可以对华为轻而易举的形成控制权,所以他现在也没办法上市了。一旦上市,任正非就很难再掌控公司。



3是华为人的目标追求,要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公司。所以他更愿意用10年为目标,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而一旦上市,就难免被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比如华为曾经在3G上投资60亿人民币,很长时间都颗粒无收,如果要上市的话,那么结果不可想象。很可能会被资本逼宫。



甚至有很多学者指出,华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上市,不受资本市场干扰,华为的对手当中,但凡有一个不是上市公司,华为都不可能走到今天。所以华为现在够吃够喝,活的有很潇洒,他没必要上市套现。



华为的人都很优秀吗?任正非反而说,从现在看,其实优秀的人都走光了,就剩下我们这些不优秀的,相信傻干才会成功。大家都傻到一块去了,所以才会留下。过去傻成功了,你今天同样傻,也会成功,华为的文化最大特点就是傻,傻的人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在华为,只有一个价值观,把客户服务满意了就能升官发财,其他的别无他法。



华为的一些高管都说,公司给的奖励,往往超出了他们预期,有一次一个10亿美元的项目谈成,公司上来就奖了700万,团队都乐开了花,没想到过几天项目开始执行的时候,又奖了1000万下来。弄得项目负责人都觉得不好意思再拿。这搞得任正非还很生气,强制他把钱给弟兄们分好。



在这种文化导向下,华为很少发生分配不公的内讧,你要想多赚钱可以,拿业绩说话。搞定了大项目,让客户满意,钱只多不少。最后大家的关注点,都在第一线,没人再去考虑什么拉帮结派,搞关系,拍马屁的事。



2005年,公司高层形成决议,干部选拔以业绩为分水岭,只考核,前25%的员工。也就是说你的业绩不在前列,再怎么关系硬,也不好使。作者说,高管们其实也很拼,比如任正非自己每年坐飞机次数在100次左右,平均每周都得飞一次。而其他高管,孙亚芳,胡厚崑,徐直军,郭平这些人,每年飞150次左右,2天多一点就得飞一次。长期高压工作,让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但在工作中却一直都是打鸡血的状态。



任正非在激励上,也相当给力,在1990年的时候,那时候华为才刚起步,也没多少钱,万元户还是富裕阶层的象征。当年郭平临危受命开发256门交换机,立项的时候,任正非问他,你们导师经费一般多少,郭平说80-90万吧,任正非张口就是1000万,你把这个东西给我务必做出来。郭平一下子就觉得有了一种使命感。几乎每天晚上都得到12点以后,经常在实验室通宵,最后产品出来了,是512门交换机,超额完成任务。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这个项目到底花了多少钱。



所以华为人的积极投入程度,远非其他公司可比。当年有一份西方报告,分析对工作的敬业程度,中国普遍水平是6%,处于全球最低水平,美国人平均是20%,而谷歌是99%,到了华为这,则给了85%以上。



下面我们讲华为的开放文化,93年的时候有人问任正非,怎么评价方正,答有技术,无管理,问怎么评价联想,答有管理无技术,那么自己评价华为呢,任正非也没客气,说自己既无技术又无管理。此时的华为,年销售额破亿,模拟技术交换机也已经研发成功。程控交换机则首次试验应用。并开始研发万门程控交换机。这是华为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他走向开放的起点。



到了97年末,任正非已经跑遍了美国,参观了最先进的一批企业,包括贝尔实验室。他也目睹了这些企业的兴衰成败。他也有了深深的感悟,数百万奋斗者推动者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才造就了一大批美国伟大企业的诞生。通过王安电脑的成败,他也总结出,故步自封是科技企业的最大敌人。王安长期坚持技术上的封闭路线,是他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王安电脑当年有多强大,有个小插曲就能说明问题,思科的传奇钱伯斯,就是从王安电脑出走的年轻人。3年时间就在思考当上了CEO。作者做了个假设,如果王安电脑的继承者是钱伯斯,那么美国通信的历史可能都要被改写。



想到这一层,任正非在很早之前就确定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不会接班。尽管总有一些小道消息,但是华为的人根本就不信,媒体不太了解任正非,老板是有世界级的野心的,当他把股权不断地分给别人的时候,他就没打算把华为变成家族企业。2013年,在股东代表大会上,任正非也亲口宣布我的家人永远不会接班。同时,华为要长远坚持开放政策,不会动摇。开放是华为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



97年华为开始引入了IBM的流程管理,在战略思考上,也融入了更多美国公司的经验,任正非说,拿来主义是个好东西,西方已经有了成功的管理思想,技术,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先学习美国,才能最后超越美国。不能因为对美国某些政客的反感,而放弃向美国学习。华为一点都不避讳,美国是华为成长的老师。尽管后来美国频频对华为进行制裁,但是任正非也一直强调,跟美国学习。



其实向外学习的中国企业不少,甚至很多企业也都聘请了著名咨询公司,花费不菲。但是效果都不怎么好,最主要的还是洋务运动那一套,总觉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老是得讲点什么中国特色,最后弄得价值观彻底混乱,而华为的学习,基本就是全面引入IBM的管理咨询。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其实这也是老齐特别同意的,你要想跟人家强者学习,就全面学习,完全复制。别总觉得自己还能保留点什么特色。往往是这种抖机灵的学习,最后让你学了个四不像。



随着华为的崛起,壮大,也成了西方世界的眼中钉肉中刺,甚至不惜抹黑,比如思科CEO钱伯斯就说,他们竞争不过华为,是因为每年华为都有300亿美元的政府支持,而华为随后辟谣,我们的财报都是毕马威审的,请问300亿美元在哪呢?这还只是舆论上的唇枪舌剑,各种各样的行政打压,也是屡见不鲜,华为现在别想收购任何一家美国公司。几乎都会被美国人给否决。高价收购也不行。后来干脆不卖给华为芯片了,让华为的一系列消费电子业务,面临无芯可用的尴尬。甚至不惜扣留了孟晚舟。



但即便这样,任正非依旧没有放弃开放,他依旧在向海外学习,包括美国。华为高管们讲,方方面面来看,华为都像是一个缩小版的美国,无论企业文化,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价值评价等等。都跟美国很相似。



商业是无民族性的,市场是无国界的,世界500强那些欧美公司,有几家举的是民族大旗?他们的野心其实都是全球。但是最后他们确实国家核心力量的体现。华为也是这个认知,越要成为国家的脊梁,就越要通过全球化谋求发展。2010年,华为的销售额70%来自于国际市场,2021年,海外业务占比也还有50%以上,并且面对面用产品力干掉了思科,就是对华为最好的宣传。



面对华为在海外攻城略地,任正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警告公司,人家请你去做客,结果你却在人家的客厅脱鞋,抠脚,那一定会引起主人的厌恶和排斥。所以华为绝不做这样的无礼者。我们要用开放的姿态证明,华为是按照国际规则做事的。换句话说,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这是底线。强大但不能傲慢。华为坚决不做黑寡妇,这是一种拉丁美洲的蜘蛛,交配后母蜘蛛会吃掉公蜘蛛。也就是说,华为要出去交朋友,而不是四处树敌。



华为在2008年,提交了1737项国际专利申请,这个数量超过了松下和飞利浦,成为全球第一。这一度引发了全国媒体的狂欢,那么华为内部是怎么看这个事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