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四讲 修身为本

《大学》第四讲 修身为本

00:00
10:31
《大学》第四讲 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当我们不断地格除欲望,格除对自己心的役使,又能格出每件事情背后的规律,很多事情自然就知道了。我们格心,不被欲望驱使,得到的是良知,就是自己本性光明的那个东西。如果格的是物,事物发展背后的规律,我们得到的是知识和方法。所以告诉我们,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这个时候做事情就诚心诚意了。如果我们的良知有了,做事情就是一心利他了,那是人最本性的光明。开篇就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如果我们知道更多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道理,这个时候做事情我们的意念就不容易被动摇,因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去做什么,就不容易被动摇,否则很容易就被动摇了。



“意诚而后心正。”当我们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情,心念是正的,心念不动、不偏。

“心正而后身修。”我们的心正了,身体的行为自然就开始变得端正,做事情的行为标准开始变得规范,我们就能影响身边更多的人了。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我们就能影响更多的国人了。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从古至今,这样的方法都是通用的,只不过我们要懂得,以修身为根基。修身是一个连界点,是内外结合的中间轴。我们从格物开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都是修身的前提。有了这些才能修身,有了修身以后才能外用,外用是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是一个中轴线,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内在的诚意和正心,还有智慧,要从哪里体现出来?是不是要通过我们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我们的德行从哪里彰显?要通过行为才能彰显。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是指以前的国君,庶人就是老百姓,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是要以修身为本,这是《大学》的核心。我们只有把自己修正好了,才能去影响更多的人。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本”乱了,而“末”能治理,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读《中国通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圣君,他自己是明察秋毫的,他自己是有德行的,自己是有智慧的,是不是在修身呢?好的帝王是不是从小就在修身?从小学骑马射箭,学兵法,学韬略,学四书五经,学占卜,都是在“致知”。长大后,他的行为才会变得更好,当他的行为变得更好,他身边是不是自然就出现贤臣?出现了贤臣自然而然就帮他治理国家。其实一个好的帝王,他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就是修身,就是修正自己。他把自己修好了,自然就影响身边更多的人,然后治理全天下。



但是呢,人往往向内求是最难的,所以一旦我们转为向内求,不断地修身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天下就这样在治理了。比如说我们的德行彰显得更多,我们修身修的行为修得更好,我们所拥有的天下就会越大。古时讲的是朝廷的那个天下,现在我们把天下比作是什么呢?我们的事业,我们的领域和领土。所以我们的行为有多么大的德行,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有多大的领域和领土。



在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德行可以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影响自己的孩子、公婆、岳父岳母,那在这个家庭当中,我们就是最有德行的那个人。大家有什么事情,都会找我们去解决。为什么?因为行为修得好。大家每个人都一样,我们在做事情当中,在团队当中,如果自己的行为修得不够好,我们的客户怎么认可我们?领导怎么提拔我们?员工怎么赞同、支持我们?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主次要分明,我们该厚的地方要厚,该薄的地方要薄。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本是什么。这段告诉我们修身为本,但是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大家一定要懂得去应用,当下所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什么?一定把它快速地提取出来,才能从当中找到本和末,不至于颠倒。



“此谓知本。”我们每件事情都能找到本,这样做事情就很有规律。大家去观察一个事情,基本上做事情做得好的人是不是会抓重点?重点不就是本吗?他能把重点的地方抓出来,节省了很多无用功,快速地提取需要的点,这样效率就上来了。我们长此以往这样去练习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就好比是我们跟别人聊天,当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有一定的智慧,在他大量的话语当中,甚至他只说了两句话,我们快速地就能知道,他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迅速地找出来,这就是知本。





做事当中也是一个道理,迅速地在事情当中直接就找到问题的根本,这个是需要我们长期练习的。当我们有这个思维模式的时候,再做事情就简单得多了,所有的事情到我们面前,他说了几句话,直接就能看到问题的根本,这就是穿过事物的表面看本质了,所以这叫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是我们平时需要练习的功课。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叫诚意呢?意,是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念头。什么叫诚意?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意念不乱,意念不动,能一心一意地做这一件事情,就叫诚意。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情做不好,就需要去思考了,我们有没有自诚其意?我们所有的念头,是不是能安住在当下的这一件事情当中呢?如果不能,我们的诚意到底在哪里?比如现在我在做着这件事情,我脑子里想的都是其他事情,这个事情我们是做不好的。经验和方法是会过时的,我们做的事情是载体,我们修的是自己的诚意。



无论我们当下在做什么,无论做工作的哪一个环节,要懂得自诚其意,我们对这件事情是不是一心一意的?我们的念头是否是散乱的?如果不是,能把它练到家,这个就是修行的安住当下。



比如说我现在做饭,如果能享受在安住当下的状态当中,一心一意,满脑子都是如何把饭做好,对做饭这件事情就叫诚意。如果我们做着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想的都是其他事情,怎么可能把它做好?当我们懂得这一点的时候,自己就会去探索方法。在录视频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是有诚意的,所有的念头都放在录视频这件事情上,是不是能找到问题?能发现问题,才有能力解决问题。



很多人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我没有发现问题。让我录,我就录,这不叫有诚意。学习也是一样,我学习很有诚意,学习的时候,有读不懂的,读不懂就放下了,这叫有诚意吗?有诚意的人不是这样做事情的,如果我不懂这个事情,我一定反复地去琢磨,这就是“格物”和“致知”。



为什么诚意在第三步?我们得先格物和致知,这个时候才能看出有没有诚意。做生意是不是这样?或者在企业中工作的员工是不是这样?“我每天很辛苦,我做事情很累,我做了十个小时或十二个小时,为什么我的生意还不好?”那是我们认为的诚意而已,因为并没有去格物,也没有去致知,诚意到底在哪里?所以我们要懂得,一个人能不能做好事情的核心关键点——诚意。



《大学》八条目里面,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第一道门,诚意是第二道门,只有格物还不够的,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诚意,格物能格得好吗?碰到问题、困难就开始退缩了,都是我们的诚意不足所导致的。所以大家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懂得一点,思维不要散乱,念头不要散乱,意不动,诚才能出来。



《中庸》讲:“至诚如神。”当一个人达到至诚的状态,做事情像神一般的存在。我们看到过很多人做事情,说:“这个人真神。”神吗?是因为他至诚、至纯、至真,所以就如神了。比如说有的人开车,为什么会称为他神人?他做事情是流畅的,是轻松的,是享受的,是满足的状态,我们就会说那个人神了。这个不是玄幻的色彩,而是他达到了那种状态,就是神的状态。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叫自欺?第一层的自欺,我明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我还去做。很多人做事情当中,我们自己去体察,有没有自私的状态?有没有自欺的状态?这个事情我明明没有做好,但是我要把它表现得很好;这个事情我明明没有格物和致知,我就说懂了,我就说我明白了,结果就出现了托大,很多人做事情都是这样的。



第二层的自欺是什么呢?是来自于潜意识的自我欺骗,这个是很多人自己都不清楚的。举个例子,当我们经历了一个事情,但这个事情是我们没做过的,我们会说:“老师,这个事情我不会,我做不了。”很多人接触一件新的事物,认为我不会,是不是潜意识的自我欺骗?潜意识从哪里来?是我们过去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我过去没有做过这件事情,就认为不会做。可是,人哪有什么事情是不会的呢?



我们去看,所有的事情,不是人做出来的吗?所有的觉悟者,不是从人开始修上去的吗?我们说圣人,他也是从人修上去的,他只是超凡入圣了而已。只不过是我们自我意识的欺骗,把自己障碍住了而已。《论语》讲:“今女画。”天不设牢,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就是认为自己不会的那个念头,把自己困住了。



第一层的诚意是什么?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能专注在当下,它是不散乱的状态,所有的全心全意,都在做这一件事情。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当我们很沉浸在这个状态当中,我们是享受在当下的,是满足于当下的状态的,会觉得时间过得好快。



如果我们不能修成诚意,不懂得诚意的应用,我们就会是生活和工作的奴隶。所以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念头和诚意,一定要把做事情当成是一种修行。在做事情当中,我们从这里面能学到了什么?能修成什么样子?



第二层诚意是什么?我们的欲望越少,我们的念头就越诚,就越能安住在当下。想一想,当我们的欲望很多的时候,我们能安住在当下吗?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做事情的时候,情绪是不是一种欲望?当我们的情绪是有所动的,这时候他说了一句:“我不开心,宝宝不高兴了。”我们马上就乱了,他做什么我看着都不顺眼,我正在截着视频,也不做了,他在这经过我就难受,过,我就痛苦。“说话怎么那么大声音”我们的情绪动了,意就不诚了。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什么叫同事?一起做事一起共事的叫同事,如果因为同事的性格,或者他说的某一句话,他某一个行为影响到我们了,就不能专注在当下了。我们现在叫同事也好,同修也好,同修是干嘛的呢?同修是大家有一个共同修行的爱好或者方向,我们在一起修行而已,但是终究要各自修自己的。



所以我们的欲望越少,情绪越少,我们才能越安住当下,不被别人影响,否则就被别人影响了。如果我们的欲望那么多,每天被这些欲望牵着走,意就乱了,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事情当中的。



当我们意诚的时候,我们的欲望越少,念头越少,什么事情我们自然就看得清清楚楚,心是不散乱的。再举例:我做了好多事情、我喜欢别人赞美我、喜欢每个人对我说话是柔情的、我喜欢每个人都看到我的付出,这时我们就开始做表面功夫了。我做这个事情,有没有人看见呢?有没有人夸我?万一没人看见,我岂不是亏了?如果我们的念头都在这些事情上,我们还能把事情做好吗?



我们再反过来讲,一个人他是诚心诚意的,安住在自己做的事情当中,他是很享受在状态当中的,其他的人能不能看得到?并且也能感受得到,所以诚其意者是勿自欺的,是对自己没有任何欺骗的,我们内外是一样的,我们表里是如一的,这才叫诚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