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三讲 格物致知

《大学》第三讲 格物致知

00:00
16:39
《大学》第三讲 格物致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把明明德,彰显到全天下去,该怎么去办呢?告诉我们要“先治其国”,因为这本著作出在春秋末期,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整个诸侯国四起、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仁人志士都立志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匡乱世。匡乱世的人怎么办呢?得把德行彰显到全天下去,想要彰显到全天下去那得先治其国,得把自己的诸侯国治理好,只有治理好诸侯国,才有能力去匡正天下。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那想要把诸侯国治理好,得先齐家,得把自己的家族、家庭管理好。那个时代的家族都比较大,上古时期都是部落,部落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一个部落当中,最有德行的那个人,最能亲民、最能帮助他人、最有威信的那个人,就会被整个部落的人推选出来做首领。



我们看《大舜》电视剧,他们天下共主的位置哪里来的?是大家共选的,觉得他的德行更好。皋陶大人为什么把位置让唐尧去坐呢?因为他觉得唐尧更圣明,比他的胸怀格局更大。部落的首领,齐家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在一个团队当中,最后谁能当家?看德行。看最后谁有这个能力谁就去当家了。我们现在不懂得修行之道的人,是不是天天去争?即使争来了,坐在那个位置上,也做不好。可如果我们不停地彰显自己的德行,被大家推举坐到那里,会有很多人拥护我们,也会把位置坐得更稳,也会把事情做得更好。否则争来的又有何用呢?



周朝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呢?周文王只是治理好了自己的一个很小的小诸侯国,那时还是商朝末期,但后来他的德行特别好,到后期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他的领域已经占到了商朝的三分之二。所以这些道理都在告诉我们,我们不断地把家齐得更好的时候,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能治理好一个国,就可以影响天下。



我们把家定义成团队,或定义成公司,只有把家齐好,把团队的人带好,自然而然就能影响国人,就能影响周围的人,就能去影响更多的客户。那个时代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这个时代也需要平天下,只不过我们的天下变了。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那个时候的部落首领都是被推选出来,他的行为更有德行,他更有智慧,他每天想的都是大家的利益,大家才会推举他。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不也是一样吗?要求孩子要好好写作业,我们在那打游戏;要求孩子好好坐着,我们却是倚着,这样有说服力吗?为什么我们在家庭当中,孩子跟我们犟嘴、顶嘴、不听话?因为我们都没做到,他怎么会听呢?不会的。



在一个企业当中是不是一样的?虽然我们坐在了领导的位置,可要是不懂得修自己的身,不懂得修自己的行为和心念,不能以身作则,别人服不服?是不是不服众?别人就不配合我们的工作,最后我们就会抱怨员工,这招的都是什么员工啊。员工不是我们带出来的吗?所以我们不用过多地操心别人的事情,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修己,让自己变得更包容。事情只有两种结果,要不然他被同化——进来;要不然不被同化——离开,事情自然而然就解决掉了。



我们做事情当中,如果懂得用这种无为法,会很轻松。比如说《大舜》电视剧里,他是不是用的就是无为法?不需要管理那么多事情,去做事情就好了,德行自然影响他人。是不是只剩下了一件事情?就是修身。



我经常讲,我们每个人在家学习、修行,应该做的一件事情——把自己修正好。当自己修正好了,会发现身边的事情莫名其妙地发生变化,孩子也听话了,另一半也愿意跟我们交流了,人际关系也自然就变好了。所以这是古人的智慧,这也是古人智慧的次第,这是修身的重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怎么才能修身呢?怎么才能让行为变得更好?得“正心”,我们的心念决定了行为。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怎么才能正心?我们要先诚其意,做任何事情我们自己的意是不是诚的。什么叫诚意?一心一意为诚意,如果我们做这个事情都没有一心一意,我们的心怎么会放端正呢?我们的行为怎么会变好呢?比如说一个同事也好,或者一个领导也好,当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我们让他人怎么做怎么做,对方心里会想:“他做事情都不专心,他做事情都不那么负责任,领导交给他一个事情他都没做好,他反而要求我。”服气吗?不单影响不了任何人,反而让人家对我们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让自己的“意”要诚。



什么叫诚?《大学》讲:“诚于中,形于外。”形:是我们的行为。内心有多大的诚意,做出来的行为才有多大的诚意。别人通过我们的行为能不能看到内心的诚意?我们做事情有多努力,就看到内心的诚意有多足了,诚意一定不是我们表现出来的,而是“诚于中,形于外。”我们的行为别人一眼就看到诚意够不够,尤其是比我们高明和有智慧的人,我们是无所遁形的。



在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当中也是这样的,以为糊弄过去了,其实比我们有智慧、比我们高明的人一眼就看到了。为什么不提拔我们是有道理的,他一定看得比我们更明白,只是我们自己在局中看不明白。所以我们做事情,自己的诚意很重要,为了这件事情我付出过多少,我致了多少知,那是我们的诚意。



所以《大学》这本书太好了,次第讲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该去做什么,所有的朋友们都可以去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如果还不够好,人际关系如果还不够好,生意如果还不够好,我们去对照是哪个阶段的事情没有做好,按照次第,不断地去修正自己就好了。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怎么才能有诚意?得先致知,当我们的诚意不足的时候,说明还不知道这件事情该怎么做。诚意又从哪里来呢?我们如果在企业当中、工作也是一样的,我做一个文职的工作,或者做行政的工作,或者做销售的工作都一样,我们得把所做的事情的这个领域得掌握清楚,得知道,才能诚其意,如果我们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什么,诚意从哪里来?所以欲诚其意者,得先致其知,这是第一层,知道的知,是学识,是知识,是技能。



第二层“知”,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讲的致良知。我们致良知,才能知善恶,才能分好坏,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个时候我们的意才能更诚,心才能更正。



“致知在格物”,致知的起步在哪里呢?第一道门在“格物”,《大学》讲八条目,从格物开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进入儒家或者《大学》的第一道门。



格物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格物是“穷其理”,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说当出现了一个什么事情,是不是都会有一个结果?当那个事情结果出现了,是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个视频为什么拍得好?一定有原因,我为什么拍不好?也一定有原因,只不过事情的道理我们没找到,当找到那个道理了,就懂得从事情当中去格物了。



以前古人称之为格物,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每件东西不知道叫它什么,而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但是我们现在是称为格事。每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都去看背后的道理,每件事情结果出来了,我没有做好,为什么做不好?我们去思考,必有原因,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是没有原因的。



人们经常讲一个词叫叫突然,说我们感情突然不好了,我突然被辞退了,突然生意变得不好了,突然吗?细思极恐,一点都不突然,早已有事物发生的痕迹,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感情是突然变得不好的吗?感情是不是突然变好的呢?也不是的吧?是不是一点点的积累?是大家在一起交流相处,才一点一点变好的。比如说三年没见过一个人,三年以后见面了,这个人突然变得有学问了。不突然,人家努力了三年,我们不知道而已。万事发生必有其痕迹,只不过我们自身没发现而已,它怎么会突然呢?



无论是做学问、修行、做事情、人际关系都一样,所有的事情都不突然,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要养成第一个:格物的能力,懂得看任何事情发展的痕迹,都是我们点点滴滴积累而来,不是突然的。



第二层格物的意思,是格除欲望。让我们自己的心不受役使,这个就是阳明先生所讲的心学。第一层的格物,通过发生的事情看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比如说同样是格物,我们几个人格的一样吗?格的深度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心性不同,欲望的多少不同,所以我们为什么说旁观者清呢?他没有欲望。



比如说两个人谈朋友,我们跟自己的闺蜜或者朋友说:“这不是渣男吗?我知道那肯定是渣男。”那一刻她贪心没起,就看明白了,她一眼就能看清楚。那个男人就是骗人的,你不明白吗?他就是不想理你,你不懂吗?为什么不懂呢?因为心被蒙蔽住了,有欲望了,想得到了,想拥有了,享受在那些状态当中了,所以就不知道了。



第二层是格除我们的欲望。当我们的欲望越少,我们的心就越静,我们的智慧也就越足,看事情就会越通透、越清醒,这叫格心。当我们的心不被那些事情驭使和干扰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一眼就看透彻了?清清楚楚摆在面前。如果不懂得格心,只懂得格物,我们的智慧很难上升,只能在小范围内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已,但是呢,也比不懂得格物的思维要好得多。



当我们遇见一件事情,懂得格物的思维,发生的时候就会去琢磨,这件事情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我们才能重新去致知,才能学习更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浑浑噩噩地做事情,浑浑噩噩地学习,浑浑噩噩地修行,很难有建树的。所以格物是非常重要的,是入儒家的第一道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