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第159集-首先谈到“五常”的,居然是庄子

【庚桑楚】第159集-首先谈到“五常”的,居然是庄子

00:00
12:4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首先谈到“五常”的,居然是庄子。


我们进展到《庄子‧庚桑楚》篇的最后三章,也就是第七、第八、第九章。这三章内容各有重点,我们合并一起讨论是因为篇幅的关系、时间的关系。


先看到第七章,它谈什么?谈到人生有各种问题都来自于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是非的判断常常在改变之中,这种改变有时候是因为时间的差异,因为空间的不同。改变之后呢,可以符合当时的需要,也就是具有某种实用性,但它没办法普遍推广,所以这是第七章所说的。


这一集主题谈到“五常”是第八章,我们先把第七章作个介绍。


庄子这样写的。


“有生命的人,都有缺点;就是在纷纷扰扰中改变是非。尝试解说什么是改变是非,又没有办法说清楚;即使说清楚了,也没有办法理解。譬如,祭祀的牲品中有牛的四肢五脏,在祭祀后可以分散,而在祭祀时不可分散;又如,参观宫室的人,绕行寝殿庙堂之后,还要使用厕所,这些都是改变是非的例子。


现在再来尝试解说改变是非。这是以生存为根本,以智力为老师,由此造成许多是非;果真有名与实的区分,就以自己为主;使人以为自己的是非判断就是节操,因而以死来保全节操。像这样的人,就会以用世为聪明,以不用世为愚蠢,以通达为荣耀,以穷困为耻辱。改变是非,现在的人正是如此,这就像蝉与斑鸠共同认可的那种知识啊。”


最后提到蝉与学鸠,蝉跟小鸟是我们在〈逍遥游1.4〉里面看过的:这两个小东西嘲笑大鹏鸟的,就人间的情况就是如此,经常在改变是非,要配合时间、空间的需要,但它有实用性却没有普遍性,局限很大。所谓的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这就是人间价值观的困难。


接着到了第八章,里面谈到五常,但是,只是非常简单的提到。它里面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谈到五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它排列的顺序当然跟这个不同;另外是谈到修养的方法,分为四组六项,列了很多资料,一般称为“四六”。这是庄子特别的称呼。


我们就分两个部分来看,先看五常。


庄子这样写的。


“踩了路人的脚,就要道歉说自己失礼;若是踩了兄弟的脚,就要怜惜抚慰;若是踩了父母的脚,就可以算了。所以说,至礼没有人我之分,至义没有物我之分,至智不用谋略,至仁不分亲疏,至信不需金玉为凭。”


这里提到“礼、义、智、仁、信”。就是后代儒家很喜欢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它前面加个“至”,等于道家的特色。“至”代表最高的,一说“至”就有超越性了,就不是一般的了。


前面说:“踩了父母的脚,就可以算了。”因为父母跟我关系最亲密,没什么好说道歉的;踩了路上的人的脚,赶快道歉,不然会有纠纷的。所以庄子这边就正好提到五个,就是儒家的五常。


五常怎么来的?以儒家来说,是孟子先提到“仁义礼智”四种重要的善。到了汉代就把“信”加进来,合为五个,完全配合五行的需要。结果跟孟子同时的庄子,在他书里面非常轻松简单的就提到这五常了。当然,这跟儒家的五常实在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接着,就提到所谓的“四六”了。什么叫“四六”?四方面各有六点会造成问题,所以你要从这里开始修练。哪四方面呢?志向、心思、天赋、大道,各有它六方面的问题。庄子写得非常的生动!


我们就继续看庄子怎么写。


“疏导志向的迷惑,解开心思的束缚,抛弃天赋的拖累,打通大道的阻塞。尊贵、富有、显赫、威严、名声、利禄这六项,是迷惑志向的东西。容貌、举止、面色、情理、血气、意念这六项,是束缚心思的东西。厌恶、爱好、喜悦、愤怒、悲哀、欢乐这六项,是拖累天赋的东西。去职、就任、取得、给予、智巧、才干这六项,是阻塞大道的东西。


这四种各六项不在胸中激荡,就会心正,心正就会安静,安静就会澄明,澄明就会虚空,虚空就无所作为同时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四六”,庄子就接着做个结论了。


我们看他怎么说,他说。


“大道,是天赋兴起的基础;生命,是天赋显示的光辉;本性,是生命的实质所在。本性的活动,称为作为;作为的虚伪,称为过失。智力,要接触外物;智力,要用心谋划;智者也有不知道的事,就像眼睛斜视,所见有限。行动出于不得已,叫做天赋;行动不背离自我,叫做治理;这两者名义相反而实际是相顺的。”


这些观念都可以参考,因为他提到大道、生命、本性这些,又提到人的智力就是聪明才智,要接触外物;要用心谋划。但你如果像眼睛斜视的话,所见有限。重点在于最后那一句:行动出于不得已,叫做天赋;天赋就是德。


人从道所获得的叫做天赋。你行动出于不得已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各种条件成熟了,你就顺其自然。所以你行动不背离自我,叫做治理;治理你自己!这两者是相顺的。这里面谈到修养是非常具体的内容。


最后,第九章就是整个〈庚桑楚〉篇的最后一章。它里面提到了圣人,还有比圣人更高的全人,还有提到天人。这些都是很特别的概念。


我们看看庄子怎么说。


“羿善于射中微小的对象,而拙于使别人不称赞自己。圣人善于契合自然,而拙于配合人为。善于契合自然又长于配合人为的,只有全人才办得到。只有动物能够安于动物,只有动物能够配合自然。全人没有自然之见,没有人为与自然之分;怎么会像我一样想着自然啊,人为啊!


一只麻雀飞过羿的面前,说羿一定会射中牠,那还有些变数;如果把天下当作鸟笼,麻雀就无处可逃了。所以商汤用厨师来笼络伊尹,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来笼络百里奚。所以,不利用一个人的所好来笼络他而可以成功的,那是没有的事。


断足者行事不守法度,因为不在乎毁誉了;受刑者登高也不害怕,因为超越了死生。别人再三恐吓,我也不响应,根本忘记别人的存在,忘记别人,就可以成为自然之人了。所以,能做到受尊敬而不欣喜,受侮辱而不生气的,只有那与自然的韵律完全配合的人了。


发出怒气而不是有心发怒,那么怒气是出于不怒了;有所作为而不是有心去做,那么作为是出于无为了。要安静,就要平定气息;要体悟神妙境界,就要顺应内心;有所作为若要恰到好处,就须顺着不得已而行。出于不得已的做法,就是圣人之道。”


在这里面有很多界定的概念:前面提到全人,那比圣人还厉害,因为圣人他只能够契合自然,拙于配合人为,两方面都能做到的称为全人。当然,“全”就是完全、完整,以它作为悟道的代表当然没有问题了。


后面提到一些客观的事实:商汤用好的厨师、料理来笼络伊尹,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来笼络百里奚。得到这些人的帮助,他们才能成就在政治上的事业。所以后面就提到,要用一个人所好来笼络他,要不然不能成功。像这些都是对人间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顺着他的需求而去发展的。


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天人,天人的重点就在于他能够忘人,忘记别人,就是不在乎人间的各种客观的情况。天人这个概念很特别,在《庄子》的书里面只出现这一次,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是在《庄子》最后一篇〈天下33.1〉篇,它排在第一位,所谓的“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天人”什么内容呢?没有脱离根本的,就称为天人。我们在这里就把它翻译成自然之人。那当然是天人合一的代表了。


圣人是后面所说的“不得已”之类,就是做任何事都顺着“不得已”。


这一集我们学到什么?材料真的很多。在前面第七章学到了:人间的价值观,对于是非的判断常在改变之中,要看特定的时空的需求。


在第八章里面提到“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但是跟儒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接着提到“四六”。这“四六”作为修养方法确实可以参考。就是你要问自己:迷惑志向的是什么?束缚心思的是什么?拖累天赋的是什么?阻塞大道的,又是什么?各有六个内容,看了就知道确实是很好的修养的途径。


最后(第九章),提到“全人”比“圣人”还厉害,那“天人”呢?变成最高的境界了。


这样一来,就结束了《庄子》杂篇的第一部分叫做〈庚桑楚〉篇,下一集就进入到《庄子》杂篇的第二部分称为〈徐无鬼〉篇。


我们要谈的主题是:环顾四周,没见到真实的人。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善吉858

    既善于契合自然,又长于配合人为称作全人。

  • 知和合

    没有金句总感觉差点什么

  • J之大盗

    这“四六”囊括了人的所有行为,在行为以外的就是高人了。。“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活的通透啊。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庄子将“五常”上升到了至礼、至义、至仁、至智、至信的高度,这种至人的修养高度要通过“四六”来修练。 修练后心就正了,心正乃安静,安静乃澄明,澄明乃虚空,虚空乃无为,最后是无不为了。

  • 听友376468418

    有生命的人都有缺点,世间的是非价值判断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人们常执着于以自我认知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这些在庄子看来世人的认知与蝉和斑鸠所能“认知”的视野范围也差不了多少。关键是求取觉悟。

  • 菜菜的时光隧道

    原来,韩非子懂得这个道理

  • peattie

    “疏导志向的迷惑,解开心思的束缚,抛弃天赋的拖累,打通大道的阻塞。尊贵、富有、显赫、威严、名声、利禄这六项,是迷惑志向的东西。容貌、举止、面色、情理、血气、意念这六项,是束缚心思的东西。厌恶、爱好、喜悦、愤怒、悲哀、欢乐这六项,是拖累天赋的东西。去职、就任、取得、给予、智巧、才干这六项,是阻塞大道的东西。

  • 知和合

    老师好

  • 听友184394913

    容动色理气意怎样谬心的?去就取与智能如何塞道的?不悟!能逐一举例说明么

  • heart1965

    天人:忘记别人,不在乎人间的各种客观情况。没有脱离根本,天人合一,自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