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视频学讲第49集《余力学文旨何在》20220719

第二轮视频学讲第49集《余力学文旨何在》20220719

00:00
33:16

49集分享的经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学文不力行任己见昧理真”

第二轮学讲要做的功课包括八项1每集对照老师视频重新校对文稿一遍;2依据文明十二家书本音频学讲一遍;3延伸阅读;4研讨问题整理;5中心思想整理;6重点段落重温;7要点整理;8依据自己整理的文稿视频学讲一遍。

第49集《余力学文旨何在》延伸阅读:

壹许建国老师第49集《余力学文旨何在》的学习心得;

贰《弟子规的奥秘 第37讲行动力》;

第49集《余力学文旨何在》研讨问题:1如何理解“余力学文”的重要性?2您如何理解学文和力行的意义?3为什么说《弟子规》是给家长和管理者学的?4你怎么理解孔子说三种获得智慧的方式?

第49集《余力学文旨何在》中心思想本集通过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阐述了学文与力行的辩证关系、学文的宗旨和重要性,那就是学文是为了力行,终极目标是为了让人成为具有孝、悌、谨、信、爱、仁品质的人。力行需要学文指导,学文和力行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正如王阳明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要在知中行、行中知,螺旋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立即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力,二是时时把行动和经典对照。

第49集《余力学文旨何在》要点整理

①〖“余力学文”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把《弟子规》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入则孝”是根;“出则悌”是干;“谨”和“信”是枝;“泛爱众”“亲仁”是开花结果;那么“余力学文”就是这棵参天大树留给后人的一片阴凉,庇bi荫后人。就是把《弟子规》所彰显的道德价值转化成文字、语言和行动去感化人,所谓的“以文化人”。任何一种价值观,任何一种文明形式都需要通过某种媒介化到人的内心,这就是“余力学文”的重要性。没有“入则孝”的根,“出则悌”的干,“谨而信”的枝,“泛爱众亲仁”的果实,我们是没有什么来化人的。所以,学文是一个自然的次第。

②〖“文”的教化之意〗

一棵大树长成了就要让后人乘凉,能够庇bi荫后人。那怎么样让后人乘凉呢?就把这种德行化成一种文字,化成一种语言,化成一种动作,化成一种形式来感化人,这就是“文”。“文”的教化之意包括适应大自然,和光同尘,它是宇宙规律、宇宙秩序在人间的一种投影。

③〖浮华傲慢致祸〗

假如说一个人,对前面讲的六部分“德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没有践行,只是背一些经典,只是学一些华文,那么这个人恰恰可能是受伤害了。他比不学习、比不背诵显得更骄傲了。所以一个人不学习,他还不至于骄傲。如果学习了,但没有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去“知行合一”地做,那么这个人的学习很可能是对他的一种伤害。为什么呢?他会变骄傲。而“傲慢致祸”。

④〖《弟子规》的温度和它的教学法〗

《弟子规》的温度。《弟子规》是供人们做的,你做一句,做着做着,就能体味到里面的温情,里面的关怀,里面的呵护,里面的慈悲。

读一句,落地一句,这就是“力行”,这是让《弟子规》变成我们生命力的一个绕不开的环节。《弟子规》教给我们最好的方法论,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字哪一个字呢?表演的“演”。为人演说,演在前面,说在后面。“演”是最好的“说”。把爱演给大家,把高尚演给大家,把公正演给大家,把爱国,诚信,敬业演给大家。

⑤〖官德是社会风气的核心部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当老百姓看到官员亲自在那里干,给我们做榜样的时候,不用号令,大家就会做。所以,官德是社会风气的核心部分。就是说,我们在社会风气的建设方面,官德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学校里,校长是至为重要的,校长做得好,老师就会效仿;老师做得好,学生就会效仿。

⑥〖学文和力行的意义〗

做一个传统文化的践行者,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为什么呢?我们要给大家做榜样。“学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力行,终极目标是为了让人成为具有孝、悌、谨、信、爱、仁品质的人。只学文不力行往往使人傲慢和浮华,只力行不学文往往让人狭隘和固执。学文是为了力行,力行需要学文指导,学文和力行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⑦〖《弟子规》是给家长和管理者学的〗

《弟子规》是给家长学的。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育者先要把榜样做出来,教育者要先力行。如果一个孩子在德行方面没有一个榜样,那么他对这一些德行很难产生信心。养老本身是育儿,如果我们不孝敬老人,我们是教不好孩子的。我们没有给爸爸妈妈洗过脚,我们没有给爸爸妈妈端过饭,我们没有给爸爸妈妈捶过背,我们没有“亲有疾,药先尝”,我们的孩子就没有这个概念。所谓“熏习熏习”,你没有表演出来,孩子从哪里学习呢?现在好多家长说,郭老师讲得好,赶快把孩子送到课堂来。老师说,错了,你应该先来。因为你做不出来,孩子看到的你的影子是斜的,你把《弟子规》也读斜了。

这些年,老师在全国讲课,讲着讲着最后就把范围缩小了,几乎致力于在学校进行宣讲。为啥呢?如果把老师的问题解决了,把校长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想象,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就受益了。解决一个什么的问题呢?矫jiao正一个观念,那就是,教育和管理者要先受教育,先要把榜样做出来,要先力行。

⑧〖孔子说三种获得智慧的方式〗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少之又少,那就是很少的几个人(六祖慧能大师),就是他没有被污染,他跟刚出厂的时候能保持一致,他从面缸里出来变成面粉,变成面包,他能还原回去,有这个本领。

但对于更多的人需要“学而知之”,需要“困而知之”。可能我们悟上一辈子,不如听别人一句话,所以证悟是比较艰难的。在一定意义上,更多的人需要解悟,就是需要别人讲解。

比如说我们从现在开始摸索着去耕作,那得多长时间,但是你向农民一请教,当下就豁然开朗。如果一个人靠摸索去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那需要多长时间,但是你向别人一学习,就知道了。所以有一些东西我们是需要学的,有一些东西我们是需要证的。但对更多的人来讲,需要学习,所以“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⑨〖去浮华去愚昧〗

道、圣、经三位一体,就会去浮华去愚昧。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立即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力,二是时时把行动和经典对照。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既能学文又能力行,既能“垂文”又能“明道”,既是学习者又是继承者、弘扬者、表演者、展现者。这些年,在传统文化战线,我们也发现有这么一批人非常执着,他只认定他那个好,只认定某一个人好,讲的是对的。那么,从教学方法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过于执着,我们就走不到社会中间去。就是说,我们内心要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学的这一套体系要专一,但是我们在策略上要圆融,我们不能看到对方没有穿着我们同样的衣服,没有佩戴着我们同样的符号,我们就一下子表情大变,这就是“昧理真”的一个方面。

⑩〖何为主、何为次〗

“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宝中之宝要通过学“文”“化”入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工程,也是每个家庭的教育课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启发父母如何学文教子,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将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材。那么,如何学文呢?老师通过解读“余力学文”篇的开始句“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告诉我们生命成长的次第和先后。

“主力”就是提高生存力、生活力、生命力。如何提高?心存天道,力行人道,出孝入悌,敦伦尽分。但同时,如果不明理,人们又很难妥善地完成“主力”课。常识告诉我们,人不明理,很难把路走对,就像出行没有导航。可见,力行和学文二者不可偏废。

《弟子规》在这里特别强调“余力学文”,意在警醒人们,人生何为先、何为后、何为主、何为次,“知所先后,则尽道矣。”一些父母逼孩子学各种文化课,却忽略了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就是打开孝心,父母都糊涂,何况孩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