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这是真正的恶人了,这个事情就变成大恶事了。
这从事上来讲,教诫我们做了恶事必须要忏悔改过。
“过则勿惮改”,有过不要怕改。古人讲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不是圣人,当然会有过失,这是难免的,习气使然。
可是有了过错,假如要掩饰,怕别人知道,不肯去认真地改过,这就是真正的恶了。
所以,恐人知的恶,这是大恶,为什么?
怕别人知道,是因为没有改过的决心。
《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有过能改,这过失就改掉了,没有了。
但是如果掩饰自己,怕别人知道,就增了一辜,又增加一恶。
《弟子规》又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一开始做错了事情,这个是难免,这叫错,“无心非”,没有心的,不是故意的。可是如果怕别人知道,掩饰自己,这是有心非了,原来是无心非,还能救,有心非,这叫恶,就没得救了。
所以做错了事情,造了恶,要忏悔,怎么忏悔?忏悔包括发露忏悔。
发露是把过失说出来,承认错误,不要怕别人知道。别人知道了我有过错、人家都骂我、批评我,把我这个业障就消掉了,我以后就再也不会犯这个过失了。
忏悔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所以、作恶、做了错事,这个忏悔的心最难得。
如果今天忏悔,明天再犯,这也是假的。要学习颜回“不贰过”,不要重复犯错。
古德讲,“天不加罪于悔过之人”。他能悔过、天会给他以转机,给他以机会。
“浪子回头金不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罪从心起从心忏,心若灭时罪亦消”这些都是勉励我们不怕犯错,怕的是不肯改过。
可是我们不要真的以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犯错了,那是错解了圣人的用意,如果走得太远,那连来路都看不清了。生活中能够“浪子回头”的少之又少,多数是一条路走到黑,所以不要姑息养奸,当下就要回头。
我们“恶恐人知”、这个恐惧的心,也不是坏事。为什么造了恶会恐惧、怕别人知道?证明还是有良心,真是“人之初,性本善”,做了错事不好意思、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天良还未丧尽。
这个恐惧是人的本能,孟子所谓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可是这个心要用在造恶之前,既然你恐别人知道你作恶,那你不要作恶就好了。
所以这个恐的心理,恐惧,用在作恶之前,这是有益的。
《了凡四训》里面讲的,这是畏心,这是耻心。畏惧,畏惧什么?畏惧报应.畏惧天地鬼神责罚,畏惧人的轻蔑毁谤,畏惧世间法律制裁,这是畏惧心。他有畏心,就不敢作恶了。那有耻心,以作恶为耻,他也就不愿意作恶了。他怕别人知道之后自己无地自容。所以这个恐惧的心理要用在作恶之前,防范自己作恶,这是最好的。
已经犯了错,就要发勇猛心。
人一旦有勇于改过的羞耻心,就必然能够力争上游,前面犯的错,就成了成功的垫脚石了。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
从心上讲,这是要有诚意慎独的心。
《中庸》里面强调一个“诚”字,真诚,诚意。诚意的功夫是从慎独中来。慎独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没人见到你的时候,人不知不觉的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还是那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放肆,不敢造次,这叫慎独。
能够慎独,他就有诚意,意念就真诚。为什么?独处的时候和在大庭广众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真诚。人家面前一套,背地里一套,这就不是诚意了。
意不诚也就心不正,心不正也就身不修,那后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要再谈了。
所以《大学》里说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们在暗室屋漏当中,就好像十个手指着你,十只眼睛盯着你。虽没有人在现场看你,但是天地鬼神在鉴察,所以“君子慎其独也”,要慎独,圣贤的品性真的要从慎独中得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